先把歷史文章搬出來曬曬,順便我也回顧下這一年來,我的觀點是否有新的變化~

以下文章都是2017年7月時所寫:

罈子:互聯網醫院、遠程醫療之我見(上)?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罈子:互聯網醫院、遠程醫療之我見(下)?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罈子:互聯網醫院的商業演進----科普版?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我的觀點

互聯網醫院(遠程醫療)的最大價值在於:B2B2C模式在政策上的合法合規,商業上的利益均沾。

一、政策上的合法合規

複診一直在做,1.0時代就在做,那時候還是不合規的。通過互聯網醫院,它就合規了。

會診,遠程會診,幾十年前就有,國家投過大量資源,用的技術手段是電視信號、電視機,來解決疑難雜症、學術交流。

二、商業上的利益均沾

1、醫改和商業模式的落地都很難,因為利益集團太多。B2B2C,這錢和利益,都還是在公立醫院和公立醫院之間分配了。商業公司賺個皮毛,或者是吆喝,並沒有動原有的蛋糕。

2、解決了醫療資源的匹配問題,大、小醫院都很開心,患者滿意度比以前提高了。

3、醫生可以合法的通過在線診療獲得收入。多點執業的問題,在這裡也解決,都是體制內,都在醫院的監督下賺的錢,賺的踏實。

三、三醫聯動

不管是創新商業模式的搭建、還是商業模式的落地和優化,都需要面對 政策上的合法合規、商業上的利益均沾、醫保的聯動支持這三個迴避不了的問題。

醫保支付報銷,可以是社會基本醫療保險、也可以是商業醫療保險,但這個政策門檻高、很難快速or規模複製,週期較長,屬於錦上添花型,所以我在談論商業模式搭建時並沒有重點提出,而是作為「三醫聯動」的一部分內容。


各家的新聞評論

1.人民日報的報道:國家衛健委:允許開設互聯網醫院 須依託實體機構

不僅能預約掛號、移動支付,部分常見病慢性病還可在線複診

初診絕對不能在線上開展,不建議兒童通過互聯網看病

實行線上線下統一監管,互聯網診療行為將動態留痕

解讀1:合法合規,複診為主要服務內容。

「在建立統一規範數據標準的基礎上,制定健康醫療大數據確權、開放、流通、交易、產權保護的法規,嚴格執行信息安全和醫療健康數據保密規定,嚴格管理患者信息、用戶資料和基因數據等與個人隱私相關的信息。」曾益新介紹,下一步還將出臺相關的政策和制度,包括規範互聯網診療行為管理辦法,適應「互聯網+醫療健康」支付制度以及醫療服務、數據安全、個人信息保護、信息共享等基礎標準,規範互聯網診療行為。

解讀2:數據資產的管理,這是國家放開互聯網醫院的戰略目標。

2.政策盤點|衛健委首次認可互聯網醫院兩種模式,互聯網醫療為何死去活來? - 華爾街見聞

新頒布的《意見》也板上釘釘地允許依託實體醫療機構發展互聯網醫院,同時為互聯網醫院指出兩種模式,一是依託實體醫院建設互聯網醫院,拓展業務範圍和服務半徑,二是由互聯網公司和企業申辦互聯網醫院,支持符合條件的第三方機構搭建互聯網信息平臺,開展遠程醫療。

解讀1:合法合規,以實體醫院為核心主體,拓展服務半徑or搭建互聯網信息平臺。

死亡的原因之一,是創業者將複雜問題簡單化。現在業界已意識到互聯網醫療從來不是醫院連網、患者掛號、輕度問診那麼簡單,看似5個字的「互聯網醫療」矇蔽了創業者和投資人的雙眼,其背後承載的信息、工作量、技術內涵超乎我們想像。因此大多披著互聯網外衣的膚淺應用項目,因為沒有市場、缺乏羣眾根基,沒有盈利模式,只得告別戰場走向消亡。

解讀2:我曾點評過「互聯網公司,還是太年輕,too simple ! 」

3.健康界的「互聯網醫院」強勢三連擊

互聯網醫院:大勢所趨 勢在必行-健康界.

(1)連接醫院階段(2010年至2014年)。預約掛號業務的開展是互聯網醫院最原始的起點,一方面決定了其院內全流程優化的基因,另外一方面也建立起紮實的政府關係,同時擁有第三方的視角去審視和觀察這個行業的發展,尋找機會從外圍掛號服務切入醫療核心服務。

(2)連接醫生階段(2015年)。通過發揮互聯網互聯互通的基本屬性,基於分級診療提出「團隊醫療」的概念,實現老帶新、專家幫新晉、等級幫基層,通過互聯網突破空間距離,開展教育、培訓、傳幫帶和會診服務。從本質上講,通過互聯網將自帶患者流量的醫生導流到平臺。(3)互聯網醫院階段(2015年至今),也就是所謂的聯網醫院平臺發展階段。通過互聯網的延伸擴展屬性,進行複製規模擴張,通過落地互聯網醫院模式進行跑馬圈地,以互聯網醫院為中心,落地省市互聯網醫院,構建全國醫療服務網路,進行公立醫院管理體系背後的醫生資源和廣大用戶獲取,而非簡單的服務網路構建

解讀1: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大勢所趨,人人都看在眼裡,如何落地?

「以史為鑒,可知興衰」,2010-2018八年過去了,回望過去,互聯網醫療從業者學到了多少呢?

互聯網醫院:「贏者通喫」不容易-健康界.

(一)第三方。(二)融資功能。(三)研發創新能力。

解讀2:第三方,這是2015年我在做上海GPO項目時,領悟到的一招「大殺器」,應該說也是醫療信息化從業者的基本素養。而這個素養,其實是互聯網從業者的「平臺思維」,二者的區別在哪裡?在醫療行業的應用場景和優勢又在哪裡? 請您好好琢磨,成為你的「跨界優勢」。

融資能力,我在《藥房託管和SPD》中有提到,當然角度不同,場景不同,但核心還是「有錢」。

研發創新能力,關於這一點,我是不認可的。醫療行業,誰說了算?ta在乎技術嗎?呵呵噠~

互聯網醫院:「三醫聯動」是關鍵-健康界.

互聯網醫院項目由「兩層」(即:線上線下)+「三醫」(即:醫院、醫藥、醫生)+「五平臺」(即:數據雲、支付平臺、診療平臺、運營平臺、研發平臺)組成。

解讀3:三醫聯動,我從2016年就持續鼓吹的「概念」,「唯一核心理念」,我都佩服我自己,哈哈~

4.健康點:互聯網醫院得到國務院官方認可,線上線下監管一致

作為首個提到互聯網醫院的國家政策文件,《意見》在為互聯網醫院發展增加動力的同時,也為其制定了條條框框。比如:《意見》允許依託醫療機構發展互聯網醫院,醫療機構可以使用互聯網醫院作為第二名稱,允許在線開展部分常見病、慢性病複診等。但互聯網醫院必須落地在實體的醫療機構,線上線下要一致監管,並且必須得有實體醫療機構作為依託。

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這是對互聯網醫院的市場探索給了「定音錘」,行業利好,《意見》明確了「互聯網+醫療健康」的界限和底線,也清晰了互聯網進入醫療服務環節的要求,比如資質、質量和安全等。也有人認為,《意見》顯然是承認了「互聯網+醫療健康」的價值,但是短期內並不會對行業產生大的推動作用。醫藥作家劉謙就對健康點表示,「嚴格意義上講,《意見》除了吹一些暖風,並沒有實質突破,短期內也沒有對行業的實質性利好。」不過他同時強調,「有政策還是比沒有好,這表示未來政府會更加鼓勵、支持「互聯網+醫療健康」產業的發展。」

解讀:我一直最看好《健康點》的新聞解讀,嗯,這篇不錯哈~

1.合法合規。何為合法合規?

以公立醫院為核心,不要老想著顛覆政權,而應該是擁護政權。其他人、公司和機構,我都信不過,就信自己人。

這就是大白話、大實話。

2.商業利益均沾。

沒創造新的價值,就別指望分到大的商業價值,全行業短期是不會有太大改變。


大結局

回到本文的題目「互聯網醫院--我設想的大結局」,就像我朋友圈說的一樣:「抱著看看韓劇的心態,不急,慢慢來,最好」

  • 第一集剛開始,還有100+集。
  • 即便錯過了幾集,接著看下去,發現也沒有漏掉什麼「政策機遇」。
  • 你看了第一集,就知道第100集的結局。
  • 但你絕對不知道,中間主人公會死幾次,誰又是主人公?
  • 正義必將戰勝邪惡,誰是正義? 那得問編劇,編劇是誰?那得問電視臺,那個電視臺?CCTV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