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茗山寺之前,我們特意繞道去了孔雀洞。本來大足到安岳有省道,剛入縣境時,心念一動,想去看看那隻美麗的孔雀,於是車車轉入鄉道。幸虧這一轉,不僅重逢孔雀洞,還得到了去茗山寺的重要信息。孔雀洞的文管員一再好心叮囑我們,茗山寺就在穿過雙龍街不遠的右邊分路,而且一路直行不要理會眾多岔道,這些信息是網上查不到的,安岳茗山寺不止一處,如果我們按先前導航走大路,又不知會被帶到哪裡去了。重遊孔雀洞,十年前還是幾間民房,現在已經專門保護

聰明慈祥的孔雀,是我們看到最美麗的

與孔雀洞告別,按指點直撲茗山寺,也許是太順的緣故,我們一路向前沖,慣性地跑進了最後一段水泥路,這段路僅容車身,且漸漸泥濘,稍不留意就會滑到溝里,等反應過來已經退不出去了。還好菩薩保佑,在前方找到一處稍寬點的平地,這才戰戰兢兢掉過頭,回到路口停住。

茗山寺又名虎頭寺,位於縣城東南60公里的頂新鄉民樂村虎頭山巔。寺始建於唐元和年間,現存造像多為北宋時期所刻,共13窟,有摩崖造像63尊。造像數目不算很多,但規模十分宏大,屬造型藝術上乘之作,且保存較好,是一處很有價值的摩崖石刻珍品,國保單位。深山藏古寺,危崖駐神靈。好一個仙氣飄飄的佳處

第1號毗盧佛、東嶽大帝合龕。龕正中坐像左為東嶽大帝,頭載道冠,身穿廣袖道袍,倚坐於金剛座上。道教說他是玉皇大帝的孫子,掌管人間生死之神,民間修東嶽廟廣為供奉。右為毗盧遮那佛,是佛教「法身佛」,華嚴宗主尊,頭戴寶冠,螺髻微露,雙手結智拳印,結珈趺坐於蓮台之上。兩像均高4米,座高1米,表情睿智肅穆。

觀音大勢至菩薩坐像龕。窟內觀音、大勢至二菩薩結珈趺坐於金剛座上,像高4.5米,頭戴華麗鏤空寶冠,身著通肩袈裟,面頰圓潤,神態安祥。

文殊師利菩薩。龕正中刻文殊師利造像,高5米,頭高1.3米,頭戴五佛高冠,右手平置於胸前,左手托經書外伸1.5米,經書重達數百公斤,全靠2.3米的垂地袈裟支撐,胸前有稀疏瓔珞裝飾,線條柔和,富於質感,渾厚古樸。窟後壁小圓龕刻有7厘米的化佛8尊,窟楣上方刻有「現師利法身」五個大字。《文殊師利涅槃經》稱,文殊有大慈心,智慧第一,推為眾菩薩之首。作為佛的脅侍菩薩,其造像比較普遍,但5米以上的文殊尊者卻比較罕見。

毗盧遮那佛立像,像高6.3,頭高1.3米,頭戴化佛高冠,身穿通肩垂地袈裟,目光下視,兩手結金剛合掌印於胸前。以近乎圓雕的形式摩崖刻在絕壁之上。該像比例適度,線條簡練流暢。唐武氏以來,各在刻彌勒大佛較多,如此巨大的毗盧遮那佛摩崖造像實為少見。

觀音大勢至菩薩站像龕,俗稱觀音堂。正壁左刻觀音菩薩,右刻大勢至菩薩站像。全高均在6.2米,頭高1.3米,面部豐滿,衣著華麗,雍容華貴。窟內另有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十二圓覺菩薩及供養人等圓雕像十餘尊,很多頭已不在,為清代所刻

十二護法神龕。窟內刻十二護法神像,高1.8米,各像面目猙獰,赤足怒目,神態威嚴,皆戴盔著甲,手執各種護法神器,表示佛法與智謀之威猛能摧伏一切邪魔之超凡能力。十二護法神像是:金毗羅、伐折羅、迷企羅、安底羅、頞爾羅、珊底羅,因陀羅,波夷羅,摩虎羅,真達羅,招杜羅,毗羯羅。他們守護著莊嚴的佛土,神聖不可侵犯。

茗山寺,在摩崖石刻的山頂上,正值有亡者家庭在寺里行孝香,鏗鏗鏘鏘挺熱鬧

路上偶遇的摩崖石刻,在安岳,如果看見這種圓滾滾的大石包,就得用心了,上面也許就有珍貴的佛窟造像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