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縣西南,涿縣之西北,約五十里,有石經山。山中鑿石為洞,中蘊石刻大藏經。肇始於隋大業,繼成於金天眷,歷時七百年,於佛教文化中為一巨擘。大略見於日下舊聞,日下舊聞考,幾輔通志,順天府志諸書,及諸遊記,如明曹學佺游房山記,周忱游小西天記,謝振定游上方山記,查禮慧題上方二山記游,石景芬石經山訪碑記,及近人陳銑房山記游等篇。此外日人法人皆有專書,考測綦詳,今綜槪述之云爾,

第一節 靜琬刻經

自魏武周武先後滅法,釋門弟子感書籍之易毀,相率鑿石磨崖,刻鐫經典,以圖永久。如泰山石經峪之金剛經,武安縣響堂山之北齊唐邑刻經,山西太原西南風峪石經,河南寶山靈泉寺靈裕刻經等是也。而碑石之多,歷時之久,當以房山石經為最。石經凡有九室,開者有一,名曰華嚴堂,又稱雷音洞,經石嵌於四壁,可得而睹,皆最初琬公所刻也。其餘八室,石戶封錮,不可得啟,於石戶格子間約略窺其中,大小經石雜亂充滿,近前一二石可見其經名,皆遼金續刻者也。

雷音洞中四壁石經凡十七種如左:

法華經 維摩經 勝鬘經 金剛般若經 無量義經 佛遺教經 溫室經 彌勒上生經 華嚴經凈行品 無量壽經論願生偈 受菩薩戒法 八戒齊法 大王觀世音經 賢刧千佛名 十方十佛 三十五佛懺悔 五十三佛名

洞門額上有貞觀二年靜琬自題願文如左:

「釋迦如來正法像法,凡千五百餘歲,至今貞觀二年,旣寖末法七十五載。佛日旣沒,□□方深,瞽目群生,從茲失導。靜琬為護正法,率己門徒知識及好□檀越,就此山頂,刊華嚴經等一十二部,冀於嚝刧,濟度蒼生,一切道俗。」

又旅順博物館藏石經山經石斷片後記雲:

「此經為未來佛□難時擬充經本,世若有經,願勿輙開。貞觀八年歲次甲子□月乙卯十五日已(下闕)」

琬公之發願刻經,事迹詳見唐臨冥報記,但名字有異,疑傳述之誤,文如左述:「幽州沙門釋智苑,精練有學識,隨大業中發心造石經藏之,以備法滅。旣而於幽州北山鑿岩為石室,旣磨四壁而以寫經,又取方石,別更磨寫,藏諸室內。每一室滿,即以石塞門,用鐡錮之。時隋煬帝幸涿郡,內史侍郎蕭璃,皇后之同母弟也,性篤信佛法,以其事白後,後施絹千匹及余錢物以助成之,苑亦施絹五百匹,朝野聞之,爭共舍施,故苑得遂其功。苑嘗以役匠旣多,道俗奔湊,欲於岩前造木佛堂庄食堂寢室,而念木瓦難辦,恐分費經物,故未能起作。一夜暴雨,雷電震山,明旦旣晴,乃見山下有松柏數千株,為水所漂,流積道次,山東少林木,松柏大稀,道俗驚駭,不知來處,推尋蹤跡,遠自西山,崩岸倒木,漂送來此,於是遠近嘆服,謂為神助。苑乃使匠擇取其木,余皆分與邑里,邑里喜悅,而共助造堂宇,頃之畢成,皆如其志焉。苑所造石經已滿七室,以貞觀十三年卒,弟子猶繼其功。

又元和四年幽州節度使劉濟碑雲:「濟封內山川,有涿鹿山石經者,始自北齊,至隋沙門靜琬,睹層封雲跡,因發願造十二部石經,至國朝貞觀五年湼槃經成,其夜山吼三聲,生香樹三十餘本,其年六月,瀑水浮大木數千株于山下,遂構成雲居寺焉」。

綜觀以上諸文,可知琬公初意未必刊勒全藏,特選刻重要經籍十二部耳。雷音洞中凡有八部,華嚴湼槃見於文中,尚有兩部,未知何經。創始之年疑在齊周之末,至隋靜琬得後室之施而益廣,其後弟子輩推廣其志,賡續其功,為全藏耳。就雷音洞所刻諸經及雜文,可推知琬公學術所宗,如金剛般若經不取秦譯而用菩提留支譯本,華嚴湼槃維摩勝雙遺教溫室上生諸經,皆靈裕法師所嘗講說疏解,其餘雜文與靈裕之寶山刻石相類。其受菩薩戒法出地持經卷五戒品,八戒齋法出大智度論卷十三,疑亦當時所慣用。至於大王觀世音經,即世通稱高王觀世音經,大周開元貞元諸錄皆列在偽經,貞元錄中於經名下附記元魏天平中孫敬德誦經免刑感應始末,又北史卷三十盧裕傳,亦記景裕誦經脫系,及有人誦經免刑事,蓋亦當時盛行之本耳。

第二節 弟子繼刻

據遼清寧四年趙遵仁撰涿州白帶山雲居寺東峰續鐫成四大部經記雲:琬公以唐貞觀十三年奄化歸真,門人導公繼焉,導公沒,有儀公繼焉,儀公沒,有暹公繼焉,暹公沒,有法公繼焉,自琬至法,凡五代焉,不絕其志。導儀二公事無可考。開元九年雲居石經山頂石浮圖銘並敘末題名雲:「都檢校山頂石經浮圖功德上坐僧惠暹共修造人僧惠空,雲居寺主僧道侃,都維那僧惠口:律師僧元法。」又開元二十八年王守泰山頂九層石浮圖記雲:「大唐開元十八年,金仙長公主為奏聖上,賜大唐新舊譯經四千餘卷,充幽府范陽縣為石經本。」又雲:

「又委禪師玄法歲歲通轉一切經,上延寶曆,永福慈王。下行懷生,同攀覺樹,粵開元二十八年庚辰歲朱明八日前莫州吏部常選王守泰記山頂石浮圖後,送經京崇福寺沙門智升,檢校送經臨壇大德沙門秀璋,都檢校禪師沙門玄法。」夫開元十八年方敕送全藏用充經本,益可知廣刻全藏,乃琬公弟子紹述先志,而非琬公之初心。而文中所云惠暹玄法即遼碑中所稱第四第五世也。

第三節 劉總父子刻經

元和四年劉濟涿鹿山石經業記雲:「有為之功,莫此而大,濟遂以俸錢奉為聖上刊造大般若經,以今年四月功就。考濟以元和五年七月為子總所鴆殺,而續寰宇訪碑錄。幾輔碑目,錢橋金石跋等書均雲,石經山孔雀洞之佛本行集經,存劉總元和十四年四月八日題記。是劉濟父子皆先後施資以助,而大般若經六百卷,佛本行集六十卷,部帙旣多,所費自鉅,所以自開元送充經本之後,未能先刻,有待於七十年後節度使父子之厚遺,方可從事也。

日本松本文三郎藏石經山經石斷片,為大般若經卷四百七十五,有書經楊元弘咸通十口年記,即金石分域編所云,般若波羅蜜經楊元宏書,王居安書額,咸通十五年四月八日者也。又石經山訪碑記雲:藏經洞口咸通十五年碑一,兩面刻大般若經,旁有題識,皆助刻經男女姓名。續補寰宇訪碑錄雲:「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楊元宏正書,咸通十五年四月八日,經文四百七十五卷,現已殘缺,所存者四石。」劉濟碑中雲造大般若經功就,而元和迄咸通又近七十年,尚賴眾姓施資續刻,若非濟碑之誇大,即是中經會昌之亂,有所毀壞。補成之耳。

第四節 遼金補刻

遼清寧四年趙遵仁涿州白帶山雲居寺東蜂續鐫四大部經記雲:

「先自我朝太平七年,會故樞密直學士韓公諱紹芳知牧是州(中略)於石室間取出經碑,驗名對數,得正法念經一部。全七十卷,計碑二百一十條。大湼槃經一部全四十卷,計碑一百二十條。大華嚴經一部,全一部,全八十卷,計碑二百四十條。大般若經五百二十卷,計碑一千五百六十條。(中略)以具上事奏於天朝,我聖宗皇帝銳志武功,留心釋典,曁聞來奏,深快宸衷,乃委故瑜伽大師法諱可元提點鐫修,勘訛刊謬,補缺續新。(中略)重熙七年於是出御府錢委官吏行之,歲析輕利,俾供書經鐫碑之價,仍委郡牧相丞提點。自太平七年至清寧三年中間,續鐫造到大般若經八十卷,計碑二百四十條,以全其部也。又鐫寫刻大寶積經一部,全一百二十卷,計碑三百六十條,以成四大部數也。都總合經碑二千七百三十條。」

自咸通以迄遼之太平,又一百五十年矣,而大般若經尚缺八十卷未成,疑劉濟所刻止於大般若經初分四百卷,咸通補刻第二分一百二十卷,故為五百二十卷,至遼太平迄清寧中凡三十年,始補刻其餘十四分而合其功。又三十餘年至大安中復補刻眾經,如天慶八年沙門志才大遼涿州涿鹿山雲居寺續秘藏石經塔記雲:

大遼留公法師奏聞聖宗皇帝,賜普度壇利錢,續而又造,次興宗皇帝賜錢又造,相國楊公遵勖,梁公穎奏聞道宗皇帝,賜錢造經四十七帙,通前上石共計一百八十七帙,已厝東峰七室內。是今大藏,仍未及半,有故上人通理大師,(中略)慨石經未圓,有續造之念,興無緣念,為不請友,至大安九年正月一日遂於茲寺開放戒壇,仕庶道俗入山受戒,叵以數知,所獲施錢乃萬餘緡,付門人見右街僧錄通慧圓照大師善定。校勘刻石,石類印板,背間俱用鐫經兩紙。至大安十年錢已費盡,功且權止,碑四千八百片,經四十四帙,題名目錄具列如左,未知後代更更繼之。又有門人講經沙門善銳,念先師遺風不能續扇,經碑未藏,或有殘壞,遂與定師共議募功,至天慶七年於寺內西南隅穿地為穴,道宗皇帝所辦石經大碑一百八十片。通理大師所辦石經小碑四千八十片,皆藏痙地穴之內,上築台砌碑,建石塔一座;刻文標記經所在。

記後經目雲;

通理大師所辦石經 小碑四千八十片 經四十四帙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 嚴經十卷 詩 一帙

菩薩地持經十卷 賢 一帙 菩薩善戒 經九卷 凈業障經一卷 克 一帙優婆塞戒經七卷 梵網經二卷 安十□戒

經一卷 念 一帙菩薩瓔珞本業經二卷 佛藏經四卷 菩薩

善戒經一卷 作 一帙菩薩內戒經一卷 優□塞五戒威儀經一卷

大乘三聚懺悔經一卷 菩薩五法懺悔文

一卷 菩薩藏經一卷 三曼陀陀羅菩

薩經一卷 文殊悔過經一卷 法律三昧

經一卷 十善業道經一卷 聖 一帙大智度論一百卷 十帙 德建名立形端

表正空谷 十地經論十二卷 傳 一

帙彌勒菩薩所問經論五卷 大乘寶積經論四

卷 寶積菩薩四法經論一卷 聲 一帙佛地經論七卷 金剛般若論二卷一帙

處 一帙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二卷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二卷 堂

一帙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四卷 湼槃論一卷

湼槃經本有今無偈論一卷 遺教經論一

卷 三具定經論一卷 無量壽經論一卷   轉法輪經論一卷 習 一帙瑜伽師地論一百卷 十帙 聽禍因惡福積

緣善慶尺顯揚聖教論二十卷 壁非 二帙瑜伽師地論釋一卷 顯揚聖教論頌一卷

王法正理論一卷 大乘阿毗達摩集論七

卷 寶 一帙 大乘阿毗達摩雜集論十

六卷 中論四卷 寸陰 二帙般若燈論釋十五卷 十二門論一卷 十八

空論一卷 百論二卷 廣百論本一卷

是競 二帙大乘廣百釋論十卷 資 一帙 一成

唯識論十卷 盡 一帙大丈夫論二卷 入大乘論二卷 大乘掌珍

論二卷 大乘五蘊論一卷 大乘廣五蘊

論一卷 大乘起信論一卷 寶行王正論

一卷 命 一帙 摩訶衍論十卷

寧 一帙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八卷 壁 一帙 大乘

理趣六波羅蜜經十卷 杜 一帙道宗皇帝所辦石經 大碑一百八十片十住斷結經碑五片 花手經碑二

十五片佛名經碑二十片 大威德陀羅

尼經碑二十八片摩訶摩耶經碑一片 菩薩瓔珞

經碑一十一片大法炬陀羅尼經碑三十片 五千五

百佛名經碑一十三片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碑七片 賢功

經碑一十八片入法界體經碑一片 須真太子

經碑一片佛說德護長者經碑二片 超日明三

昧經碑五片佛說浴像功德經碑一片 未曾有因

緣經碑二片不思議功德諸佛所護念經碑三片 佛說

成具光明定意經碑一片佛說妙法決定業障經碑一卷 佛說寶網

經碑一片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碑一片 未來

星宿刧千佛名經碑一片見在賢刧千佛名經碑一片天慶八年戊戌十七日戊戌甲寅時建

越二十餘年至金天眷三年,沙門立英又續鐫經二十七帙,經目石見存在南塔下。金雲居寺鐫葬藏經總經題字型大小目錄□□□□□尼經四經合十二卷同帙 覆字

號 □佛□昧海經一十卷同帙 器字型大小大方便佛報恩經七卷於同帙菩薩本行經□

□□紙鐫標在馬鞍山洞裡□□□□□□

造此報恩經請知有□□□□□上中下三

卷 欲字型大小 □□經□經合一十卷同

帙 難字型大小菩□□□□□□經合十卷同帙 量子

號 □□□□□□合十卷同帙

墨字型大小中陰經五經合十卷同帙 悲字型大小

大乘密嚴經五經合十卷同帙 絲字型大小大寶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經三經合九卷同

帙 染字型大小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二經合十卷同

帙 贊字型大小蘇悉地羯啰經三經合八卷同帙 羔字型大小

七佛所說神咒經十經合十一卷同帙

羊字型大小智炬陀羅尼經二十六經合十卷同帙

景字型大小 德光太子經二十二經合十

卷同帙 行字型大小菩薩內習六波羅蜜經二十三經合十卷同帙

維字型大小 十地經三經合一十卷同帙

書字型大小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十卷同帙 經字

號 □□烏樞瑟摩明王七經合十卷

羅字型大小一字奇特佛頂經九經合十一卷同帙 將字

號 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十經

合十二卷同帙 相字型大小佛母大金曜孔雀明王九經合八卷同帙 路

字型大小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經

十三經合七卷同帙 俠字型大小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

十三經合九卷同帙 槐字型大小仁王般若念誦法十三經合六卷同帙 卿

字型大小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五經合

七卷同帙普遍光明清凈熾盛如意輪寶印心無能勝大

明王大隨求陀羅尼七經合八卷同帙

封字型大小金剛手光明灌頂經最勝立印聖喜動尊大威

怒王念誦儀軌法十三經合八卷同帙

八字型大小已上計二十七個字型大小,此經碑有長有短,高下不平,當出來時宜慎護之,鐫葬藏經施主山西奉聖州保寧寺沙門立英,俗弟子史君廣等,奉為先亡生身父母法界眾生,承此功德同生花藏,親見諸佛,維天眷三年歲次庚申四月乙已朔十五日已未辰時痙之

遼金經目所標千文經號,與石晉可洪集大藏音義隨函錄字型大小相同,可知是以契丹藏為經本也。日下舊聞引明周忱說雲,至遼統和及金明昌之際,有沙門留公順公亦增刻之,是又在天眷後六十年矣。

第五節 元明補修

刻經事業及金而止,至元時已石戶摧圯,經本殘缺,有高麗沙門慧月因參禮五台,路出房山,因申請修補,其詳見元至正元年賈志通撰重修華嚴堂經本記。今雷音洞南壁上之勝鬘經上生經,有慧月修補題字,疑所修者僅限於雷音洞,而其餘石室未嘗開啟也。

入明而益衰,據一號誌所稱洪武十六年,正統九年先後重修雲居寺而已。現在咸化九年碑記亦但造像莊嚴,不及石經。萬曆中達觀禪師來山拜觀石經,於洞中石下穴內發見隋大業十三年舍利函,即以奏聞,請入宮中供養,後復安置穴內,見憨山大師夢遊集中涿州石經山雷音窟舍利記,然亦未嘗及於石經也。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