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五星"就是指以下五顆星: "北極一"(太子,13 gamma Umi,Pherkad,星等3.0); "北極二"(帝,7 beta UMi,kochab,星等2.05); "北極三"(庶子,5 Umi,星等4.25); "北極四"(後宮,4 Umi,星等4.82); "北極星"(天一星,一名"太一星",10 iota Dra,星等4.61)。 說明 "北極五"實際上就是"北極零",就是北極星(北極星會因為地球自轉軸的擺動而不停地更換。),它是不與北極四連線的(當然也不與北極一連線)。這一點,古代天文志已說得很明白了。 《宋史·天文二》:"(北極第)二星主日,帝王也,亦太一之坐,謂最赤明者也。"(《晉書·天文上》同)即"北極二"一星二用,其一用作代表人間帝王,其二用作北極星("太一")的寶座,也就是北極星一般不在這一群星中,而是在約10度外的北極,但在此留有一個席位。這個席位就代表了北極星。 因此,"北極二"代表了兩顆星,即"帝星"和"北極星"(請注意:人間的帝王是可以與北極星合二為一的),而"北極一"代表太子星,"北極三"代表庶子星,"北極四"代表後宮星,故它們(北極一到四)總共代表了五顆星,即用了四個"番號",表示了五顆星,所以稱"北極五星"。"北極五星"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對古代天文學家設置星官的技巧的認識問題。


北極是中國古代星官之一,由五顆星組成,所以也叫「北極五星」,位於紫微垣之中,象徵著皇帝。

據《宋史?天文志》記載,「北極」的五顆星,都有自己的名字:「北極五星,初一曰帝,次二曰後,次三曰妃,次四曰太子,次五曰庶子。」

「北極五星」名氣上不如「北斗七星」,但在皇家星官的排位上卻是第一位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