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哈爾濱4月11日電(楊海全)走進黑龍江省同江市赫哲族街津口旅遊文化村,遠遠望去,村落獨立而安靜。信步村中,年過六旬的尤秀雲正身着民族服裝與兩位年輕人交流。“讓伊瑪堪(赫哲族的獨特說唱藝術,表演形式爲一個人說唱結合地進行徒口敘述,無樂器伴奏,語言風格爲諧韻和散文體。)能延續下去,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也是每一個赫哲人的責任。”

近幾年,尤秀雲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赫哲族文化的傳承上。“時時激勵自己,把民族文化傳承好。”

如今,赫哲族民衆搶救保護伊瑪堪意識空前增強,赫哲族語言藉助伊瑪堪傳承活動得到積極恢復。更多的年輕人蔘與到民族文化傳承的行動中,赫哲族傳統文化正以嶄新面貌融入新時代。

堅守 赫哲人唱活“伊瑪堪”

“上班”對於尤秀雲來說是件高興的事。作爲伊瑪堪的省級傳承人,尤秀雲說,每一位赫哲人對本民族的家鄉傳統文化都有着年深日久的崇尚情懷。現在,像尤秀雲一樣忙碌的“上班族”不在少數。

走進同江市八岔鄉八岔村的赫哲族伊瑪堪傳習所,悠揚的歌聲一陣陣傳來,同樣年過六旬的吳桂鳳正和學員們練習赫哲族原生態歌曲《狩獵的哥哥回來了》。“我現在可忙了,你看我們這段時間正準備文藝匯演的節目呢,得排練七八個節目。”

吳桂鳳教村民學習伊瑪堪說唱。邵國良 攝

現在,赫哲文化傳承,是吳桂鳳生活中最重要的內容。除了每週傳習所講授伊瑪堪的課程,吳桂鳳還利用三個微信羣進行授課,定時發佈授課時間和內容以及赫哲語的音譯表。

不僅吳桂鳳忙碌於赫哲族文化的傳承工作,她的侄子吳寶臣是伊瑪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另一個侄子吳寶文在八岔鄉中心校任教導主任,教孩子赫哲語,親屬吳彩雲、吳彩虹也都從事相關的文化傳承工作。

吳桂鳳表示,赫哲族民衆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的氛圍空前濃郁。

在八岔村的海珠工藝品合作社裏,負責人王海珠的工作臺上,擺放着《狩獵的哥哥回來了》的歌詞。她也是八岔村藝術團的成員,平時除了做魚皮畫外,只要有時間就去傳習所和吳桂鳳學習。在魚皮畫的推廣上,王海珠也做了積極的努力,現在有幾十個人在跟她學習魚皮畫製作。

王海珠教學員制作魚皮畫。邵國良 攝

傳承 “00”後唱響新漁歌

赫哲族有語言,卻沒有文字。口口相傳,曾是這個民族記錄歷史變遷與民俗風情的唯一方式。因此,保護並傳承伊瑪堪說唱顯得尤爲迫切。

和煦的陽光灑滿八岔鄉中心校。聶芯蕊和同學們在明亮的教室裏誦讀着描繪赫哲族漁獵生活的歌謠。講臺前,身着民族服裝的吳寶文老師正認真地在黑板上書寫兒歌的赫哲語翻譯。

“赫哲文化保護迫在眉睫,每個學生都應該瞭解自己的民族,瞭解自己的民族文化。”現在,吳寶文老師教6個年級學生赫哲語,說起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他很是着急。

吳寶文傳授民族文化已經有十多個年頭。向低年級傳授兒歌、舞蹈,向高年級教授手工製作。爲更易於學生們接受,他也在不斷創新教學方法,用國際音標和趣味方式教學,再加上有特色的校本課程,民族課程越來越受到學生們的歡迎。

吳寶文教學生學習赫哲語。邵國良 攝

“吳老師的課堂很有意思,爸爸媽媽看到我跳舞、唱兒歌,他們很開心,我也很願意學。”聶芯蕊雖然還不知道自己應該如何傳承赫哲文化,但說起學到的知識,滿臉笑意。

“我們這一代的責任不僅要保護好赫哲族文化,更要讓下一代接續傳承好我們的民族文化。”尤秀雲說,她去年收了21位學生,最大的50歲,最小的8歲。她每個星期都到同江市裏的傳習所給學生們上課,教唱伊瑪堪。“我教他們的《西溫莫日根》一共12個章節,現在他們都能背誦三到五個章節了,我最優秀的學員叫尤婷婷,她能背到九章了。”尤秀雲既興奮又自豪地說。

“老師是我們榜樣,傳承赫哲文化任重道遠。”尤婷婷說,她現在很有壓力,“老師們年紀越來越大,我們是承上啓下的一代,要接過赫哲文化傳承的接力棒。”不過讓尤婷婷欣慰的是,現在14歲的兒子在她的薰陶下也在學唱伊瑪堪,“有時候比我學得還快呢,勁頭很足!”

尤秀雲(中)對她的兩個學生充滿期待。邵國良 攝

創新 赫哲文化開始數字化保護

當地政府和普通百姓爲傳承赫哲文化進行着不懈努力,保護挖掘,傳承赫哲民俗文化,在同江已興起新的熱潮。

多年來,同江市非遺保護中心制定了一系列關於伊瑪堪說唱搶救、保護和傳承計劃,包括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培養和扶持,新傳承人的發掘和重點傳承人的培養等。該市深入挖掘赫哲文化資源,建設了同江市赫哲族文化中心項目,並配套建設了伊瑪堪赫哲文化廣場,促進了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同時加大傳承力度,在兩個民族鄉建設了文化活動中心,組建了同江市赫哲族研究會。

但是在同江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李鼎仁看來,這些還遠遠不夠。赫哲文化不僅需要靠人來傳承,還要進行數字化保護。

李鼎仁說,當前同江已經建立赫哲族語言、伊瑪堪傳承等多個微信平臺,更多的人在微信羣中學習交流。同江市也藉助“北方少數民族語言傳承與保護”系統平臺加大赫哲文化的國際傳播力度。平臺將把北方少數民族瀕危語種,如赫哲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等人口較少民族的語言保護工作,做到精準、周全、原汁原味地傳承與保護下來,使“只有語言、沒有文字”人口較少民族的語言文化,通過互聯網的傳播,永久性地載入世界語言文化史冊。“這種利用現代互聯網高科技手段,開展深度發掘、積極搶救、完整傳承的網絡保護方式,將使赫哲人和喜歡赫哲文化的網友都能在這裏學習赫哲文化。”

“我們的民族舞蹈、音樂和美食也需要傳播出去。”李鼎仁說,目前,同江市非遺保護中心正在與高校聯繫,打算在少數民族文化數字化保護方面“步子再大一點”。“我們的民族文化太需要保護和傳承了!”李鼎仁急切地說。

目前,同江市政府依託民族文化傳承正着力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整合拉哈蘇蘇海關舊址博物館、革命烈士紀念館、赫哲族博物館、赫哲族魚展館,構建小博物館文化集羣。實施赫哲文化品牌工程,建設魚皮工藝產業基地,創新伊瑪堪展演方式,實現《拉哈蘇蘇》歌舞劇駐場演出,做好赫哲文化數字化保護,爭創“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區”。

明年全國鐵路將實行新的列車運行圖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