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趙雲守街亭,馬謖在褒斜道牽制曹真主力,結果就是蜀漢會全軍覆沒。

事實上趙雲守的褒斜道遠比馬謖守的街亭重要百倍,街亭丟了,無非是北伐失敗了,但是褒斜道丟了,曹真就有可能沿著褒斜道進入漢中,當時蜀漢全軍出動北伐,漢中兵力遠遠不足,讓曹真進入漢中的話,那將對蜀漢是滅頂之災。

從漢中進入關中只有五條路,自東向西分別子午穀道、儻駱道、褒斜道、陳倉道和祁山道,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讓趙去與鄧芝帶領疑兵引誘曹真主力,自已卻帶領蜀漢主力出祁山,攻打隴右去了。

諸葛亮在攻打隴右的同時,讓馬謖在街亭擋住曹魏從關中沿隴山道進入隴右的援兵,這樣就能為諸葛亮爭取時間,諸葛亮率領蜀軍主力就能攻下隴右五郡,這就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目的。

如果讓趙雲守街亭,肯定不會像馬謖那樣輕易就丟了街亭,趙雲肯定會利用地利加強街亭防守,能夠在短時間內守住街亭並阻攔住曹魏進入隴右的援軍,這樣的話,諸葛亮就有時間拿下隴右五郡。

但是街亭並非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方,雖然趙雲來守,短時間內能守得住,但是時間長了還是守不住,因為曹魏在看透諸葛亮的戰略目的後,就會源源不斷將關中援軍派到街亭作戰,趙雲雖然很歷害,加上王平、魏延、高翔一起,兵力也不過萬餘人,時間長了仍然擋不住張郃的五萬大軍。

況且蜀漢的糧草供應一直是一個大問題,時間一長,蜀漢糧草就會出問題,不退也得退,所以趙雲守街亭也只是暫時的,只要諸葛亮達到了戰略目的,掠奪了隴右五郡的人口和資源,蜀漢軍還是撤退的。

再來看馬謖在褒斜道牽制曹真主力的情況,原本曹魏關中軍事由曹真負責,其手下大軍至少有五萬人,馬謖如果被派去牽制曹真,兵力最多只有數千人,不會超過五千人,五千對五萬,十比一。

如果馬謖守住褒斜道,依靠險要地勢擋住曹真,那麼諸葛亮那邊收割隴右五郡,掠奪完人口和資源,再與在街亭擋住張郃的趙雲等人一起撤退的話,蜀漢在第一次北伐中還能佔了大便宜。

但是如果馬謖守不住褒斜道,擅自放棄險要地勢,卻和魏軍拚命的話,導致全軍大敗,那麼後果將是災難性的,因為曹真如果擊敗了馬謖,就會沿著褒斜道追擊馬謖,繼續追擊的話就會進入漢中,一旦曹真的五萬大軍進入漢中,諸葛亮的整個北伐大軍面臨前後夾擊。

這個時候,諸葛亮還遠在隴右,漢中的大部分軍隊和守將都跟隨諸葛亮出戰,漢中可是相當空虛,如果曹真乘機攻打漢中,那麼漢中就很有可能保不住,又或者曹真率軍攻打參與北伐的蜀漢軍的後背和糧道,那對諸葛亮的打擊將是災難性的。

這樣的話,前線的蜀漢軍隊會迅速崩潰,因為一是沒糧食可吃,二是諸葛亮數萬北伐大軍的後路被曹真切斷,後路被切斷是什麼概念,也就是參與北伐的蜀漢軍隊會全軍覆沒,因為面臨前後夾擊,又沒有地方可去,不被消滅才怪。

諸葛亮也非常清楚,褒斜道對漢中的重要性,對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重要性,正是因為褒斜道的重要性遠遠高於街亭,諸葛亮才讓辦事穩重、老成幹練的趙雲來守,街亭丟了,大不了北伐失敗,重頭再來。

但是如果褒斜道丟了,蜀漢就失去了在漢中的立足點,會有全軍覆沒的危險,所以一生謹慎的諸葛亮才讓馬謖守街亭,讓趙雲牽制曹真。


如果僅僅是更換守衛街亭的主將的話,換誰都沒用,第一次北伐的結果是不會變的。

先說一下第一次北伐的戰略(附上戰略圖一張)

(如圖,總共五條路)

在這次北伐中,諸葛亮採取了穩紮穩打的方法。沒有聽從魏延的子午谷之謀,而是打算通過佔據隴右涼州來蠶食魏國。

但是也參考了魏延的方法,布下疑兵。讓趙雲,鄧芝帶人佯裝進逼長安。諸葛亮本人則帶兵西出祁山,佔據涼州。

多路翻車

不得不說,趙雲、鄧芝這路疑兵用的非常好,吸引了魏國的主力曹真所部。無他,如果真的如魏延所說的那樣,一戰下關中,拒魏軍於關外,還於舊都,那蜀國就要翻身了,以後完全有能力和魏國正面掰腕子,打消耗戰。

諸葛亮帶著人去打涼州,一開始局勢是真的好,魏國有三個郡直接叛亂等待接收了,諸葛亮的人馬還比魏國多。奈何雍州刺史郭淮是個狠角色,擋住了諸葛亮的擴張。

諸葛亮的想法很簡單,派馬謖佔據街亭,攔截魏國的援軍。等把隴右的五個郡攻克了(四個還是五個,有點不記得了),一齊北上,封鎖街亭,徹底鞏固勝利果實。

其實這就是一場時間的大戰,諸葛亮搶在街亭失守之前平定隴右,北上支援,那張頜曹真再牛,也只能無功而返。

不難看出,這場戰役的核心是諸葛亮到底能不能迅速的擊破郭淮。拖的時間長了,趙雲那邊扛不住,曹真的精銳一回援,蜀國這邊就可以洗洗睡了。

魏國這邊郭淮一看打不過,就守在上邽不動了,諸葛亮一點辦法都沒有。郭淮也是牛人,防守的同時,還順手擊破了蜀國駐紮在柳城的高翔。

這個時候局勢很明顯了,諸葛亮拿不下隴右,街亭在魏國腹地,腹背受敵,怎麼守?多守一兩天有什麼意義么?

總不能有人還認為換成趙雲就能帶著那點人能反殺張頜?郭淮守一天,街亭就得守一天。郭淮在防守的同時都能反擊成功,誰能守的久一目了然。

喜歡就關注唄。。。每天講點不一樣的故事。


這裡首先牽涉到一個問題,就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戰略目的到底是什麼。

雖然根據「隆中對」以及後來的一些資料,我們大致可以認定,蜀漢北伐的終極目標,應該是全據關中,也就是佔據以長安為中心的渭河平原。——因為一旦佔據關中,蜀國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性,進可攻退可守,遠學強秦,近學劉邦。

但是!雖然這麼說,可這個目標是否要一步到位,一次實現,大可商榷。

因此,細看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從他的行軍路線不難看出,諸葛亮此次出兵的目標,根本就不是以長安為中心的關中平原。

如圖。當時,從漢中到長安一共有四條路: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陳倉故道。但是,這些路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時一條都沒有走,而是走了更西方的隴西大道。

嚴格來算,隴西道根本就不是去關中的路,而是去涼州的路。

因此,我們可以初步判定: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目標,應該是全據涼州。

還有更進一步的證據可以證明這個推論:

第一次北伐的失敗,以馬謖失街亭為標誌。在上圖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街亭的位置。那麼,為什麼這個位置如此重要呢?

因為這正是關中通往涼州的主要道路(即張郃部的行軍路線)。

雖然從地圖上看起來,從關中到涼州還有渭河河谷這條路可以選擇,但是,這條路太過艱險,並不適合行軍。

直到20世紀初,大清朝準備修隴海線,鐵路經由此地而過,渭河河谷才真正成為坦途。但不得不提的是,這段路,修了30年,一直到民國時期才修完。

因此,街亭一地才變得無比重要。蜀軍只要守住了這裡,就能擋住魏軍的支援路線。而只要能把魏軍阻擋在外,諸葛亮就可以慢慢地消化涼州諸郡。

至此,我們大體上也就可以補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全過程了:

諸葛亮首先派出趙雲和鄧芝,打著自己的旗號出斜谷,揚言要從此出兵進攻關中。 同時,諸葛亮自己親率大軍出祁山。魏國由於防備不足,隴右震動,安定、天水、南安三郡叛魏投蜀。

魏國緊急出兵。但因為中了諸葛亮的疑兵之計,魏國西線最高指揮官曹真率主力於斜谷口攔截蜀軍。趙雲兵力不足,最終被曹真擊敗。

期間,涼州傳來消息,蜀軍自祁山而出,經略隴右,曹真急派張郃領軍救援。而諸葛亮也知道魏軍將來,派馬謖帶兵守到了魏軍西進的必經之路上:

街亭。

(圖片來源於網路)

至此,諸葛亮終於失算。他絲毫沒有想過馬謖會丟失街亭,因而根本就沒有進一步的抵禦方案。

但現如今,隨著張郃佔據街亭,魏國可以源源不斷地向涼州派軍。諸葛亮是孤軍深入,再待在涼州已經岌岌可危。最終,他只能在魏國大軍來臨之前匆忙撤退。

在諸葛亮帶兵離去後,三郡叛而復還,重新納入魏國的版圖。

第一次北伐失敗。

對於此次失敗,諸葛亮懊悔不已。而且,從事後來看,這可能是諸葛亮機會最好的一次。

當時魏國對於蜀國的出兵明顯防備不足,因此諸葛亮才能在短期之內取得巨大的成功。

但是,馬謖的輕敵,卻讓整個局面瞬間逆轉。翻覆之下,諸葛亮只能在魏國主力趕來之前立即回撤,否則,很有可能無路可歸。

而在有了這一次經歷以後,魏國開始著重加強西線的防禦。此後,諸葛亮再也沒有趁人不備偷襲的機會。

當我們回顧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整個過程,會發現它並不像後人慣常評論的那樣,謹慎有餘,進取不足,而是戰略規劃合理,執行順利的。甚至於,戰果也遠超預期。如果不是街亭的一場失敗,那麼蜀軍有很大概率能實現自己的戰略意圖。

這一次北伐的失敗,原因不在於謹慎,而在於錯用了馬謖。

事後來看諸葛亮的戰略部署,其實極為精彩:趁敵不備而出兵,派趙雲率疑兵成功牽制住敵方主力,攻敵之所必救,導致涼州空虛,然後自己親率大軍,經略於此。

魏軍直至此時,仍不知蜀軍主力何在。因為蜀國是兩路出兵,而斜谷口離長安更近,所以曹真只得親率主力駐紮於此;若曹真主力西進,發現涼州是蜀軍偏師,而蜀軍主力在斜谷,那麼屆時長安將不保——曹叡此時還在長安城內。

因此,諸葛亮其實已經算準了魏國能出涼州的,只會是魏軍的偏師。而張郃的目標,也不見得就是殺退諸葛亮,而只是奪下街亭,不至於讓蜀軍將西進的路堵死。

在這個關鍵的當口,如果馬謖能穩守街亭,以及趙雲不至於被曹真擊敗(後趙雲因此而被貶官),那麼魏國軍隊就算再多,也只能被困於關中,毫無用武之地。

這其實也才是高手作戰的真正風格:從來不是在戰場上硬拚死人頭,而是營造出於己有利的環境,讓對手無力施展。 魏國縱然有精兵盡卒,但諸葛亮卻能夠通過營造形勢,將其困在關中。

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一個失誤,最終導致了勝負的驚天逆轉。局面瞬時翻盤,諸葛亮回天乏術,只能黯然撤離。

而下一次如此大規模的北伐,已經是三年以後的事情了。


沒有如果只有結果,歷史就是歷史何必去猜測怎麼樣和假如要不是呢?


街亭著一點點兵馬,換誰都收不住!最多時間上多撐幾天而已……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