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肯定不是人家本人很「二」啊。

其實為什麼會有這個稱呼,其實關於一次戰爭的,這李廣利也是經常喫敗仗的主,但是因為他是漢武帝的親戚,就沒有被殺掉,大大小小還是有官當的。

當時漢武帝派遣使者出西域,使者回來交差,向漢武帝說:『大宛有良馬,藏在貳師城,不肯獻給漢使』。這漢武帝一聽,不肯獻上來,那我派人去交換,因為當時漢武帝喜歡好馬,更希望能裝備軍隊,於是又派遣使者帶上黃金等物品前去大宛國,請求交換,大宛國軍和大臣商議,反正就是什麼什麼路途遙遠,勞師遠徵是不智的選擇,料定大漢國也不會派兵前來攻打我們,況且我們還有6萬大軍呢,他們派的幾百個使者就有大半人死在半路,更不要說派兵來打戰了,我不給你你能耐我何?

漢武帝怒了,想我大漢國威儀四海,你還敢不獻上寶物,交換也不肯,要討伐,要打你,你不肯獻上來,交換也不行,就只能我自己去取了,我得派兵去取,順便撈點好處,什麼領土啊,賠款什麼的,於是任命李廣利為貳師將軍,徵發附屬國兵丁六千,順便招募不良青少年數萬人,開始了征伐大宛國的戰爭。此戰還是挺艱難的,到最後也沒攻破大宛國的都城,只是讓大宛投降了,順便牽了些馬回去。

貳師將軍的稱號從此而來。


李廣利的確夠「二」,二的表現也有二:一、打仗爛;二、腦子短路。但這都不是貳師將軍的「貳」,貳師將軍還是很威風的。其名號源自西域大宛國,大宛第一大城市是國都貴山城,第三大是鬱成,中間第二大就是貳師,在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奧什市境內。「貳」與「二」巧合可能與音譯有關。

貳師將軍的名號得來很隨意:漢武帝想買大宛的汗血寶馬,大宛不賣還殺了使者,武帝就讓李廣利帶著幾萬人去搶。大宛最好的馬都養在貳師城,於是鎖定目標封李廣利為「貳師將軍」。這種以將要奪取的對方城市或地盤為封號的做法很常見,寓意勢在必得,你可以理解為出征貳師城的將軍,也可理解為貳師已是囊中物。

李廣利是武帝寵姬李夫人的哥哥,武帝讓他打大宛也是想白送個軍功。未想這大舅哥並不給力,一路被沿途小國堅壁清野,大軍又累又餓還沒地方休息,好不容易到了鬱成又捱了一頓胖揍,折騰2年軍隊剩了不到兩成。李廣利見勢不妙趕緊開溜,邊往回跑邊跟武帝解釋,說打仗倒沒什麼,就是沒飯喫挺彆扭,要求從長計議。武帝差點沒氣背過去,派人堵住玉門關,說敢回來就弄死你。後來漢朝大量增兵運糧,李廣利二次出徵才終於搶得寶馬。


微史春秋來回答這個問題。

李廣利被稱為「貳師將軍」,當然不是因為他本人「二」了,而是因為這是漢武帝給他的稱號。

這與一個西域國家和一種馬有關係。

西域有一個小國,叫大宛,大宛盛產好馬,尤其是有一種汗血寶馬極為珍稀。

漢武帝極度希望獲得大宛的汗血寶馬,為大漢徵戰獲取馬源。他接連派了很多使者前去大宛求馬,但大宛都推脫沒有好馬,不答應。

一次使者回來後報告:「宛有善馬,在貳師城,匿不肯與漢使。」

大宛國確實有好馬,藏在一座叫貳師的城市,不肯給我們。

漢武帝求馬心切,又派遣一個使團,攜帶千金和一匹金馬,再次前往大宛求購汗血馬。

漢使一路跋山涉水,萬裏迢迢來到大宛,沒想到大宛國王和羣臣奇貨可居,「貳師馬,宛寶馬也」,說貳師城的馬,是我們大宛國的寶馬,不能給。

想到一路艱辛而來完不成任務,漢使當場「椎金馬而去」,拿鎚子砸破金馬,揚長而去。

大宛貴族也很生氣,覺得漢使輕視他們,生了殺機。貴族命駐守邊境的鬱成王率兵攔截,殺死使團成員,奪取了他們攜帶的財物。

消息傳回國內,漢武帝大怒,決定發兵擊之。

漢武帝此時正想封寵姬李夫人的家人為侯,但封侯需要立有軍功。於是漢武帝任命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為貳師將軍,期望李廣利到貳師城取得好馬,所以稱他為貳師將軍。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漢武帝「發屬國六千騎及郡國惡少年數萬人,以往伐宛」,李廣利畢竟沒有軍事經驗,初征不利,至大宛東境鬱成即戰敗撤軍,漢武帝大怒,不準撤回讓使者攔住玉門關,李廣利就留在敦煌。

武帝命發兵運糧再西討,於太初四年攻克其首都,殺大宛王毋寡,另立國王,從此大宛服屬漢朝,漢武帝如願獲得大宛這個產馬地。


謝謝邀請;漢武帝時期的能徵善戰的將領有很多,而李廣利表現的比較平庸,並沒有很突出的戰功。漢武帝的寵姬李夫人是李廣利的妹妹,漢武帝很想找機會讓李廣利建功立業而封侯,因為封侯是那個年代最高的榮耀,是很多將領夢寐以求的。

機會終於來了,漢武帝為征服匈奴需要大量彪悍的戰馬,盛產這種寶馬的地方在西域的大宛國,大宛國有個貳師城,城裡有很多汗血寶馬,漢武帝派出使節到大宛國購買寶馬遭到了拒絕,不僅如此大宛人還殺害了使者,掠奪走的財物,漢武帝聞訊後十分氣憤,因為此次出征任務是要征服大宛國帶回貳師城的汗血寶馬,所以漢武帝就任命李廣利為「貳師將軍」。雖然李廣利的出征並不順利,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但李廣利貳師將軍的名號在史書上卻流傳下來了。


《史記?大宛列傳》:

拜李廣利為貳師將軍,發屬國六千騎,及郡國惡少年數萬人,以往伐宛。期至貳師城取善馬,故號「貳師將軍」。

大宛是西域的一個國家,漢武帝聽說貳師城有好馬,派使者前去求購。大宛人商量說:漢朝離我們太遠,就算不給,也不能把我們怎麼樣。何況貳師城的是寶馬。(不可以輕易給人。)於是不同意。

漢使很生氣,出言不遜。大宛人也很生氣,於是在漢使返回的路上,派人劫殺了他,搶了漢使帶來的錢財。

這樣一來,事情的性質頓時嚴重了,劫殺使者,這完全可以視為挑釁。漢武帝當然更加生氣,於是發兵數萬,前去攻打大宛。由於戰爭的第一目的,還是取得貳師城的大宛良馬,於是就把「貳師」兩個字當做了領軍大將的名號。


當然不是了。在漢文帝和漢景帝時代,文景二帝比較喜歡年齡大的將軍。他們認為成年人在經驗和閱歷上要比嘴上沒毛的年輕人牢靠。而這個時候的李廣,正事聊發少年狂的時代。所以,他雖然有雄心壯志,但不為文景二帝所重視。他雖有奇才,但只能作為二線將領。到了漢武帝時代。劉徹又喜歡動用年輕將領。他認為年輕人不拘一格,初生牛犢不怕虎。李廣老成守舊。所以,李廣還是作為二線將軍使用。


這個問題每個朝代都有貳師將軍,如三國時期的劉禪,關平,張苞。唐朝時張氏貴,哥舒,宋朝潘仁美等每個朝代都關係戶,權力戶,金錢戶,當今社會更多,由下到上都是貳師將軍,你這個問題是含沙射影。無用上有用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