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和諾貝爾獎的評選標準有關係。無論是物理、化學、生理這些自然科學,還是經濟學這個人文學科,其理論是否有效是獲得諾貝爾獎的關鍵。而理論是否有效,則需要長期實踐的檢驗,這個驗證過程通常都需要數十年。

比如今年獲得諾貝爾獎的耶魯大學教授諾德豪斯,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提出了「綠色會計」概念(獲獎的主要依據),而紐約大學教授保羅?羅默最著名的那篇論文《規模報酬遞增與長期增長》發表於1986年;兩位大師最重要的學術研究成果,一個距今40多年,一個距今30多年。

下圖分別為諾德豪斯和保羅·羅默

中國在上世紀70年代末才開始改革開放,92年之後才真正建設市場經濟,在此之前有關經濟學的學術積累是十分有限的。而且在80年代和90年代,我們更多的還是去消化學習西方的經濟學思想,原生性的經濟學研究還非常少。所以,從歷史積澱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的經濟學家確實是很難拿到諾貝爾經濟學獎的。

在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歷史上,獲獎的基本都是美國人,有少量的英國和法國人,這些都是資本主義國家,信奉的是市場經濟;而社會主義國家僅有蘇聯的列奧尼德·康託羅維奇一人獲得過經濟學獎。原因在於,諾貝兒獎的評委來自西方國家,他們的學術圈子對於西方經濟學自然更為推崇,而對社會主義經濟思維模式是不太瞭解甚至是反對的,他們自然很難投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這也將成為中國學者獲得諾貝爾獎的一個巨大障礙。

下圖為列奧尼德·康託羅維奇

總之,能否獲得諾貝兒經濟學獎與一個國家的經濟規模沒有關係,即便當年蘇聯也只獲得過一次,而且是早期;這個更多的還是考驗一個國家的經濟學家的理論能否經得起長期的檢驗,能否具有普遍的應用價值。

關注孔方財經,讓你第一時間瞭解熱點財經事件背後的經濟原理。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現在我們已是世界第二經濟體,諾獎也實現了0的突破,但經濟學獎我們至今還沒人獲得。在短期內,小樂也不認為我們國內那位經濟學者可以獲得,下邊我就從外部和我們內部簡單的分析下我們無人獲獎的原因。

外部因素

1.評選規則 基本上是由瑞典的諾貝爾獎委員會,每年發出1500封推薦信,邀請1500個人推薦。而我們當下很難有人進入那1500名推薦者的範圍,雖有人偶爾能被一兩個評委推薦,但影響很少。相較與獲獎者而言,很多人都有幾十個學生同事導師之類的在這範圍內,其獲獎也就不難理解了。

2.理論推廣價值 當下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特色市場經濟,很多優秀的經濟學者運用其理論,很好的解釋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和成果,為中國經濟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但其理論是否適用於其他發展中國家,這個需要時間來檢驗。諾貝爾經濟學獎作為對全世界經濟作出貢獻學者的獎勵,是不應該侷限於某一特定國界的。

3.評獎標準側重於理論 更看中於和市場有密切關係的經濟學理論,強調經濟學研究的系統多元性,注重對經濟學規律的研究。現代經濟學理論和實踐都是建立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的,而美國作為當今最發達的國家,其經濟實力最強,也吸引了大批優秀經濟學帶頭人,獲獎自然就多了。

內部因素

1.教育模式 中國的教育模式相對僵化,以前講究「學而優則仕」,大批優秀人才湧向官場,荒廢了才華,現在的公務員考試依舊車水馬龍的,浮躁的環境,決定了中國培養不出世界頂尖的經濟方面的人才。個性和創新在這種環境中被一點點消磨掉了。

2.管理體制 當前和多科研課題都有一個時間結案,而很多理論研究,需要一年,五年,甚至幾十年,是沒有一個確切的時間的,而急功近利是很難取得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的,沒有科學系統等研究,不可能成為學術大家,更不會得到評委會認可。

3.影響力 我們當下已是一個經濟大國,可還不是一個經濟強國,美歐那麼多諾獎獲得者與其強大的綜合國力不無關係。我國當下還須不斷提高其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影響力,爭取在2050年實現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突破。


正常,諾貝爾經濟學獎是發給經濟學研究者,而不是經濟學使用者。是發給經濟學家的,而不是企業家的。

很遺憾的是,我國現在的經濟學研究距離西方,特別是美國還很大。

不要去扯什麼西方歧視,這種喫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想法,是真的很無知。如果真像這種陰謀論的說法,諾貝爾獎就不會那麼聞名了。

可以看一下,近二十年經濟學的新理論大多是西方的學者提出的,中國學者大多數是理論的使用者,而不是開創者。!

再舉個例子,一般大學經濟學開始要學的是宏微觀經濟學,我第二專業學的國貿,我們用兩套書,一套是高鴻業的《西方經濟學》,一套是美國學者曼昆的《經濟學原理》。這也是國內大學的基本教材。

為什麼會這樣?我認為有三個原因。

一,國內重實用而輕理論。受經濟高速發展及中國實用主義影響,我們對理論研究沒那麼重視。我們更需要的是能更快運用的理論,實用性更受重視,比如我們比較厲害的林毅夫,他主要是發展經濟學。而那些全球性,偏理論性的研究反而有所輕視,反正沒多大用。可諾貝爾獎等獎項更多是發給理論研究的,蘋果公司做的好,但這不是科學研究。所以國內由於理論研究不太強,自然很難獲獎。

二,浮躁的學術環境。中國的學術環境不是很好,所以大量人才外流和內耗。我講一個真事,學校就不指名了,華東某國家頂尖高校(前十),之前有個老師叫陳志俊,這個老師是名師鄒恆甫之後,畢業後在高校當老師,中國的高校要求老師要每年發表一定篇數的論文,這是評職稱的標準,這個大家應該都知道。可這個陳老師就不一樣,連續幾年沒發表期刊論文,他覺得自己現在寫的幾篇不太好,想厚積薄發寫個好的。但幾年過去沒什麼動靜,別人都看不起他,校方也催他。由於沒論文,評不了職稱,家庭負擔也大。結果就當別人都認為他說寫好的是吹牛時,他於2012年在AER發表文章。(AER即美國經濟評論,月刊,全球最頂級經濟學期刊,比科學界發表nature還難),而且他發表的是長文,更難。一舉震驚中國經濟學界,這時侯校方要給他評教授,他放棄了,去了香港,之後出國了。另外提一句,中國發過經濟學頂級期刊的學者有很多發表後出國的,這一篇論文在手,世界有名的大學都能找個不錯的待遇。

在國內,大學行政化管理,評職稱等消耗了太多學者的精力,學者們專心科研少,想賺錢的太多。我知道一個老師,為了評教授,一年發了十二篇論文,數量上夠多,質量吧。。。

第三,國內環境問題。我們的市場環境對經濟學不太友好。目前的經濟學理論,大多以自由市場為前提,但我們國情不同,所以我們的研究就不太一樣。就比如房地產,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可以幹掉大多數經濟學家。再比如,中國經濟學家都在高呼要警惕貨幣超發,現在明顯貨幣超了,但國家的操作真的很難用經濟學解釋。國情不同造成我們的經濟學理論很難走向世界。

以上,就是我國經濟學很難獲諾獎的主要原因。


西方經濟學經濟規律套用中國好聲音

套用中國經濟發展現狀顯然不合時宜也解釋不通

諾貝爾經濟學獎是西方經濟制度規律的獎項

中國經濟發展是中國特有的模式 她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奇蹟

諾貝爾獎顯然有心無力 無法理解認識中國經濟發展的科學性系統性 這裡包容包含著東方文明東方哲理哲學

西方和諾貝爾獎對中國高速發達目瞪口呆 無以應對


阿美利堅國為首的紅鬍子綠眼睛們的主體意識,現在還把中國定性為計劃經濟啊,還是社會主義性質啊,中國能拿獎,就等於說,官方承認社會主義經比資本主義經濟有優勢,自己啪啪打臉哦!!!往下他怎麼自圓其說??哈哈,當然怎麼也不能讓中國得諾貝爾經濟獎啊!!


西方有那麼多的所謂諾貝爾經濟學獎,也沒見他們的經濟發展有什麼起色,世界經濟除了中美在高速發展,幾乎都是一潭死水,美國的發展靠的是其無比深厚的底蘊,中國的發展則靠的是根植於馬克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這種全新的發展模式西方不會承認,其遵循的理論西方也沒有勇氣承認。最應該得到經濟學獎的,我認為是繼承和完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代代偉人。


中國經濟雖經歷四十年的發展,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但中國人口眾多,有十四億,個人平均財富仍在世界中等偏下水平。且貧富差距極大,廣大農村僅解決溫飽。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所以,中國沒人獲得諾獎。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40, "file_sign": "e1d009963fb8809e006a6ab8d1705aa9", "vname": "", "vid": "v020160b0000bepcci41n3e0vunjaaug", "thumb_width": 320, "video_size": {"normal": {"duration": 6.006, "h": 240, "subjective_score": 0, "w": 320, "file_size": 174758}}, "src_thumb_uri": "cd140006f090f1ea78e3", "sp": "toutiao", "update_thumb_type": 1,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a73d0002c4588c0fed59", "vu": "v020160b0000bepcci41n3e0vunjaaug", "duration": 6.006, "thumb_url": "a73d0002c4588c0fed59", "thumb_uri": "a73d0002c4588c0fed59", "md5": "e1d009963fb8809e006a6ab8d1705aa9"} --}


不要總拿諾貝爾獎說話。這個獎已經是完全被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控制的意識形態工具,政治需要第一,科學退居次要了,和平獎、文學獎尤為明顯。中國做好自己的事情,壯大自己,努力改善經濟和民生就是對世界最大的貢獻。如果拋棄自己的獨立和尊嚴去屈就別人,也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我們的一整套知識體系和西方是格格不入的,無論文科理科社科等等。再加上我們向來不重視國民的獨立思辨能力,一味追求學好數理化,把人當生產線的螺絲釘培養,自然無法出產推動人類知識的大才。記得幾年前有一個中國經濟學家很有機會,但移民了澳大利亞且英年早逝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