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活躍著一大批撿煙頭大軍。三毛也是張樂平先生筆下這些人的一個縮影。至於為什麼有這麼多人要撿煙頭呢?1933年就有一篇時論分析的十分中肯到位:

「年來國事多故,地方不靖,馴致農村經濟,日呈衰落,失業既日多一日,謀生亦愈趨愈難。苟有微利可霑,孰不赴之若渴。況土煙之原料,既便於取給,所需資本,又微乎其微,甚或區區數金,亦可勉強經營,而其銷路,方日形活躍,更無慮有停滯之虞。」」

究竟說的是什麼意思呢?「最近國事多難,地方治安不得力,以致於經濟衰落,物價上漲、失業增多。一旦有一個微利行業被發現,人們便蜂擁而至。煙頭隨地可拾,將煙絲取出晾曬後再手工製成煙捲售賣,關鍵是成本低廉,而且銷路也好。」

據1932年有關資料統計,在安徽等地僅需要三五元本錢就可開工生產手工捲煙,除去成本(煙料廿一二元,紙圈九元等),仍能獲利潤五六元。每日製造四千至五千枝捲煙,便可日得工資五六角。

這個行業如此能夠掙到錢,而且滿大街都可撿到煙屁股。根據中國通卡爾·克勞(Carl Crow)先生日記記錄:在1930年代的上海,「那些目光敏銳的人們時刻注意著人行道,一旦有人隨手將吸完的煙頭扔棄於地上,他們便迅速用裝在手杖一端的叉子撿起煙蒂,並把它們放入一個空鐵罐中。回到家後,把煙絲從捲煙紙中剔出,然後再手工把煙絲捲成香煙。

單單就純收入而言,這是世界上最賺錢的香煙生意。這種生意既沒有原料開支,也沒有廣告費用,生產者收到的每一分錢就是純利潤。」

那些用撿來的「香煙屁股」製成的捲煙,被稱為「彎腰牌」或「磕頭牌」香煙,製造它們的人也被戲稱為「磕頭實業家」,在上海、南京等大城市裡這種牌子的香煙遍布街頭。看來三毛也當了一回「磕頭實業家」,靠著拾煙頭來謀生求個活路。


三毛,雖然他僅僅是張樂平先生筆下刻畫的一個形象,但是他卻代表了舊時代那些身世凄涼、備受欺辱的勞苦大眾們,雖然在書中僅僅是寥寥幾筆,就讓人忍唆不止的漫畫人物,但是在它背後卻深藏著舊社會勞苦大眾的一把辛酸血淚!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中越戰爭中,解放軍戰士防禦貓耳洞,經常一住就是幾個月。

貓耳洞溫度可以達到40度,缺水又潮濕,狹窄低矮,還有越軍不斷偷襲。

所以,戰士什麼都可以沒有,不能沒有香煙。沒有香煙,苦日子根本熬不下來。

但有時候軍工送不上香煙,斷掉了,就只能去找煙屁股。

因為煙屁股多少還有一些沒抽光的煙絲,可以抽幾口。

當年也是如此。

那個時代的香煙沒有過濾嘴,最後尾部一般是不抽的,直接丟掉。這些尾巴都有煙絲,就有一些流浪兒專門去撿,然後賣給相關的人。

這些人把香煙尾巴拆開,取出煙絲,晒乾後再搞成香煙。

這種香煙檔次自然不高,主要給社會底層重體力勞動者購買,價格低廉,僅僅為有牌子香煙的三四分之一,也有一定銷路。

1938年的調查數據表明,手工捲煙仍佔中國捲煙消費量總量的約10%。

當時香煙價格比較高,所以撿煙屁股雖然是微利,但收入還是很穩定的。多的每天平均可得三四百文錢,少的也有一二十文,至少可以吃頓早飯。

而且當時上海比較發達,有錢人和中產多,滿街都是丟的煙屁股,一天可以撿到不少。

根據1937年的統計,僅在上海一地就有千人以上的撿煙頭大軍。

不過,這種煙捲顯然是不衛生的,很容易使得抽煙者感染口腔疾病。

所以建國以後,這種行業就自然消失了。


三毛撿煙頭是小說中作家的構想,現實中我的確是見過有很多人在撿煙頭,垃圾,原來是為了創建國家「衛生城市」,迎接檢查團的到來,但檢查團一走撿煙頭的人馬上不見了,一切又恢復了原來的模樣。


可以告訴你,三毛是個曰本人,至少不是窮人的棄子。


在加工,當時的香煙沒過濾嘴。一支煙抽完能剩下不少的煙絲。就有人專門收這些煙頭來加工成香煙賣。收有的自然就有撿的


當三毛看見別人撿煙頭換錢花,這個時候聰明的三毛,想起了撿煙頭可以換飯吃。


三毛。代表了一個時代的底層人民的照應。


因為他整支的煙撿不著,所以只能撿煙屁股。


窮的,她沒什麼錢的


因為沒錢買煙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