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是否說過這話並不重要,我們應該關心的是什麼是科學的推動力!

這個題目讓我想到了王陽明格物。據傳說,年輕的王陽明對著竹子格物了七天,想從那些竹子上找到真理。當然,結果大家都知道了,竹子還是竹子,在夏日的風中沙沙作響,抽節生長,僅此而已。最終,王陽明放棄了對自然的格物,轉而向自己內心尋找「真理」。結果,大家又知道了,王陽明創立了《心學》,即心外無物,所有的道都在自己內心,「道」是內心本已有的東西。嗯,如果手機出廠系統設置。

談牛頓竟然扯到了王陽明,是不是跑偏了!當然沒有,我們要明白的是,手機的出廠系統設置是誰裝的,誰設計製造的?同理,我們內心的「道」是誰給我們設置的?不會像是孫悟空從石頭裡蹦出來的,出生就裝有「道」,只待我們恍然大悟?麻煩了,今天又得罪一批「心學」者,好在俺已死豬不怕開水燙了:)。

科學的發展,首先要具備科學思想。有人會說,沒有科學哪來的科學思想,這個因果關係誰在前誰在後呢?這又掉進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邏輯困境。其實沒那麼複雜。科學思想是懷疑和批判,放棄存在就是合理就是關鍵的第一步,只有用懷疑的眼光看世界,才能發現問題,發現問題才能尋找解決方案。了解客觀世界的運作原理就是知識的積累過程,這就是科學。

說了這麼多,說點重點吧。牛頓看到一個蘋果落在樹下,牛頓在想蘋果為什麼落下!王陽明看到一個蘋果落在樹下,王陽明在想,「道」就在自己心中。對同一現象,一個人心裡滿是疑問,另一個人認為自己已經找到了答案…


與運動牛頓不僅創造了牛頓定律,而且創造丁研究物理學的科學方法。他依據前人創造的由公理設定進行嚴密推理的法則,效仿幾何原理求證過程,進行公理設定。一,依據黑格爾量化了直角座標系的解析幾何設定了連續而平衡的空間,二,用微分學動態化了設定的物理要素,三,依據思維創新的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建立了能量(力)與運動信息的關聯。通過動態的討論,引入了時間這Lj隱函數的概念,四,通過嚴宻的技十人的科學實驗,證明理論公式的解析與實驗結果一致。

科學家忙於對科學理論的討論,旡暇關注自己的思路,或是對一些習慣的使用方法習以為是,沒有清淅的總結。

所有物理方轉的解析公式,都是科學實驗的檢驗標準。


牛頓是一個偉大的物理學家,他是經典力學之父。成就之大,在愛因斯坦之前,無人可與之比擬。

這世上的任何成功,都是聰明人下了笨功夫得來的。牛頓更是如此,他智商很高,特別聰明。不僅如此,他還有常人無法企及的對事物探索的專註力和無比的勤奮(即所謂的笨功夫),長時間的堅持,才使他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


牛頓說的很實在。這也是他能夠成功的基礎。

幾個世紀以來我們中國人在公式定律及方程式的發現,理學方面與西方比很少。我們幾百年來一直被人看不起。只有我們的理論上去了,我們才能在人類的科學文明史留下一頁!!!因此對於基礎理論科學方面的人才及大家,我們應當尊重,支持。這方面也能體現出一個真正走向人類文明的國度的實力。否則再發達,也只是一個暴發戶。


訣竅就是他18歲進入劍橋三一學院,22歲發明微積分,23歲發現光的色散,26歲成為盧卡斯數學教授,27歲發明反射望遠鏡,44歲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61歲發表《光學》

沒有努力學習和閱讀,以及不停的思考和付諸實踐的動手能力。他早就回家種地了!

在這條路上絕沒有捷徑!


牛頓看到樹上蘋果掉下來,想到的是蘋果和地球之間存在什麼關係?最後總結出:所有的物體之間都存在著這種關係即萬有引力定律。而普通人看到蘋果落向地面,想到的是去撿起來咬一口嘗嘗甜不甜?又有部分人會說,這是因為熟透了,風一搖自然就落地了。所以多數人沒成為科學家,維獨牛頓成為了科學巨人。


牛頓是對的,對一件不明白的事情長期的思考,是對人的最大的考驗。


牛頓說得對,我感覺思考就是在整理和加工以往知識的過程,通過大腦思考,大腦工廠,把以往學習儲備的知識挑揀出來,進行設計,下料,加工,安裝的過程,也有點像搭積木的過程,知識只是原材料,思考是加工,學習,思考缺一樣都不行,不知靠譜不


一個人要是成功了,說啥都是對的,我等凡人,也會對一件事物保持長時間的思考,也沒見得有什麼科學家,關鍵人家牛頓的底子在那擺著哪。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