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初期形勢圖】

秦昭王時期,齊國名將匡章率領齊韓聯軍攻破函谷關。對此,無論是《史記》,還是《戰國策》和《韓非子》中都有提及。

【戰國中期形勢圖】

秦國函谷關被攻克後,便無險可守。當時如果匡章一鼓作氣。秦國就可能滅亡。秦昭王割讓三城數百里土地求和。齊國便同意撤兵。

齊國沒想到最後秦國獨強。否則匡章直搗鹹陽,秦國就要滅亡。

戰國時期,秦國打過很多敗仗。唯獨函谷關被匡章攻克這一次,對秦國來說有亡國之危。其他的敗仗都未對秦國造成致命威脅。


春秋戰國各國不是沒有攻破過函谷關,而是攻破函谷關也不敢進入函谷關話說函谷關

函谷關地處「長安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為關隘設置在峽谷中,深溝險壑好像盒子一樣,所以叫做函。 再加上該地處於洛陽到西安故道中間的崤山至潼關段大多數在水澗山谷之中,深險如函,古時候稱之為函谷。

戰國時期秦孝公從魏國手中奪取了崤函之地,在此設置函谷關。函谷關關城東西長7.5公里、穀道僅容一車通行,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的函谷關就成為了秦國的東部屏障,防止東部的諸侯國西進。

函谷關見證的歷史

公元前241年,楚、趙、韓、衛等諸侯國聯合軍隊攻打秦國,打到了函谷關後就失敗返回。

公元前318年,魏、趙、韓、燕、楚、齊六國組織聯軍攻打秦,但是實際派出軍隊和秦國交戰的,只魏、趙、韓三國。由於聯軍組織不嚴密,被秦國的軍隊打敗。

公元前242年,各諸侯國擔憂秦國吞併中原的勢頭不能遏制,就互相訂立盟約,聯合起來討伐秦國,並讓楚考烈王擔任六國盟約的首腦,讓春申君當權主事。六國組成合縱聯軍,黃歇任命龐暖為聯軍主帥,六國聯軍曾一度攻到函谷關(今河南靈寶境內)。

正如前文所說,函谷關內深溝險壑,穀道只能讓一輛車經過,六國聯軍不敢進入深入,再加上秦國在函谷關內的激烈反抗,被迫退兵,而這也是六國最後一次攻打到函谷關中。

在春秋戰國時期,函谷關是秦國的天險屏障,就算是在歷朝歷代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谷驚塵向北空」、「雙峯高聳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之說

比如說當初秦漢初期,劉邦和項羽就曾經約定先入關中的人可以成為關中王,劉備進入關中就曾經憑藉函谷關阻擋項羽,只是項羽太強,不得不認慫,纔有了後來的鴻門宴。


謝邀回答!

函谷關堪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當真是一點也不為過,據記載,歷史上的秦函谷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始建於西周時期,地處「長安古道」,緊靠黃河,南接秦嶺,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名函谷關。

函谷關是洛陽到長安的必經之地,它東西長7.5公里,沿途絕岸壁立,道路狹窄,「車不分軌,馬不並鞍」,易守難攻,可謂「一泥丸而東封函谷」。可以說突破了函谷關,關內的鹹陽政權基本上也算是完了,由於它在軍事上居有重要的地位,歷史上曾有16次大戰役在這裡發生,而當時秦也是派駐了重兵把守關隘!

春秋戰國時期函谷關曾經被攻破過,只不過是秦國議和,聯軍各國得到自己的利益,退出了函谷關。

公元前296年,歷史上稱之為第二次合縱,核心人物是孟嘗君田文,他聯合韓、魏兩國共同攻打秦國,《戰國策·秦策四》甚至稱,三國聯軍攻入了函谷關,秦昭王不得不徵求相國樓緩和公子池的意見,向韓、魏兩國割讓了部分土地,與之講和,這是五次攻秦唯一突破函谷關的一次。

其他的幾次為什麼沒有能突破函谷關?各國不團結,伐秦非滅秦!

先看看賈誼的《過秦論》:「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可見春秋時期,秦國的歷代君王就非常重視函谷關,作為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天然理想之地。所以說函谷關戰略地位對於秦國來說,那是入鹹陽的最後一道關卡。所以秦國勢必非常重視。再就是早期的合縱各懷鬼胎,目標不統一,秦當時並沒有強大到足以威脅各國,再就是伐秦並非滅秦,各國既然已經教訓了秦國這個不聽說的小弟,已經得到了既得利益,那就先放一馬,一點點喫,無論哪國一下子吞併秦國,喫相太難看,會惹到其他國家。

等到了戰國後期各國無論從經濟、軍事、政治上都衰落,而遠遠遜於秦國,這一下其他各國才明白過來,堅決的消滅秦國,不惜一切!但是為時已晚。秦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已然成了氣候。六國就只有等著被消滅的份了。


感謝邀請,首先從地理來上說,函谷關就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東自崤山,西至潼津,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

函谷關東西長7.5公里,裡面道路狹窄,只能容納一輛戰車飛馳而過。從軍事上來說,不論你有多少大軍,在函谷關前都無法展開兵力發揮出應有的實力,而只能在一個不大的正面展開進攻,其餘兵力只能在旁邊閑置幹著急。而且秦軍還可以居高臨下的攻擊,給予敵軍大量殺傷。那麼繞過去吧,可是繞過去需要繞道幾十公里遠,古代打仗後勤在路上的損耗極大,孫子兵法有云:「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說明前線消耗敵軍一鍾糧食,可以節省後勤的二十鍾糧食,相當於後勤運輸效率只有二十分之一,也就是5%,其餘95%在路上消耗了。但是也有一句話,「堅固的堡壘都是從內部攻破的」。不過很可惜,秦國從商鞅變法後,使得國力劇增,人民只知耕戰,還有其他的身份證明制度等輔佐,使得敵人很難從內部瓦解掉這座堅固的關隘。

不過歷史上還是有人攻破過函谷關,但是沒過多久秦國就收復了函谷關。因為秦國的綜合國力太強,所以函谷關的收復也是順手的事,而函谷關也因為秦國的國力強大難以攻破,而秦國也因函谷關的易守難攻更加強大。


首先要指出題目中的一個錯誤。秦國據有函谷關,是在戰國時代,並非春秋,因此並不存在春秋諸國攻不破函谷關的事。自從秦國據有函谷關後,這裡便成為一處戰略要地,東方諸侯多次攻至函谷關,都止步於此。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函谷關地形險要,易守難攻

函谷關位於今天河南靈寶市北,是古代一座著名的險關要塞。從函谷關以西至潼關,稱為桃林塞。在春秋時期,晉軍全殲秦軍於崤山,屯兵桃林塞,阻斷秦國東進之路,此後兩百多年,秦國無法跨進中原一步。

直到戰國時代,晉國分裂後,秦國經歷商鞅變法,日漸強大,從魏國手中奪取桃林塞,修築函谷關。此雄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函谷關地處洛陽至長安的咽喉要地,地形險峻,易守難攻,一夫當關,萬夫莫敵,故而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戰略要塞。

在戰國歷史上,東方諸侯多次合縱攻秦,然而函谷關幾乎成了東方諸侯的噩夢。這既與函谷關之險峻難攻有關,也與東方諸侯貌合神離有關。

第二,第一次合縱攻秦,止步函谷關

公元前318年,在著名縱橫家公孫衍的努力下,魏、趙、韓、燕、楚五國達成協議,共同出兵,組建一支多國部隊,討伐秦國。

儘管看上去五國聯合,氣勢不小,兵強馬壯。可是各諸侯之間並不是一條心。在戰國時代,諸侯之間頻繁交戰,今天是朋友,明天就是敵人,誰敢無條件地信任別的國家呢?於是乎你防我,我防你,你要養保存實力,我要避敵精銳,誰也不肯使上全力。這樣的軍隊,即便人數再多又有什麼用呢?

對秦國的進攻開始了,五國聯軍抵達函谷關後,秦軍出兵迎戰,多國聯軍誰也不賣力打仗,而秦軍則同仇敵愾,氣勢逼人。戰爭的結果並不出人意料,多國聯軍輕而易舉地被擊敗了。這次合縱運動虎頭蛇尾,草草而終。

第三,孟嘗君伐秦,攻至函谷關,秦國請和

公元前298年,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合縱齊、魏、韓三國,進攻秦國,兵至函谷關。秦軍出關迎戰,喫了大敗仗,狼狽逃回,據險固守。

由於當時秦國正發動對楚國的戰爭,精銳部隊還在南方,來不及調往函谷關戰場,難以抵擋孟嘗君的攻勢。面對聯軍的進攻,秦國震動,秦昭王不得不思考以割地的方式與孟嘗君談和。昭王的庶兄公子池也力主割地求和,認為倘若孟嘗君攻破函谷關,兵鋒直指鹹陽,到時就後悔莫及了。

不過,當時三國聯軍也遇到問題,糧食補給出現困難。孟嘗君便打算向西周君借點糧食。西周君不願意借,又不敢得罪孟嘗君,便派了個名叫韓慶的說客去見孟嘗君。韓慶對孟嘗君說,齊國與秦國領土又不接壤,攻打秦國,撈到土地,最後會落到魏、韓兩國手中,齊國喫力不討好,何必呢?韓慶提出,不如與秦國談判,讓秦國釋放被扣押的楚懷王,這樣齊國可以從楚國那裡撈到好處,豈不更妙?

於是孟嘗君以釋放楚懷王為條件,同秦國談判。秦國滿口答應,孟嘗君遂撤兵而去。然而,一向外交無下限的秦國很快就食言了,拒絕釋放楚懷王。

這是東方聯軍距離攻破函谷關最近的一次,如果孟嘗君全力進攻,函谷關是很難阻止聯軍前進的步伐。

第四,信陵君合縱拒秦,秦人閉關而守

公元前247年,秦國大將蒙驁揮師進攻魏國,連克高都、汲城,魏國震動。眼看國家陷入災難,寓居於趙國的信陵君回到了闊別十年的魏國。魏安釐王任命信陵君為上將軍,統領魏國的全國武裝力量,抗擊秦國。

那麼信陵君如何憑藉一己之力來保衛魏國呢?光憑藉魏國的力量顯然是不夠的,必須要藉助於東方諸侯的聯合。信陵君上任後,馬上派遣使者前往諸國,共商合縱大計。當各國聽說信陵君執掌魏國兵權後,紛紛表示願意合縱。其中的原因,正是信陵君個人非凡的人格魅力。十年前,他不計個人安危,斷然竊兵權拯救趙國於將亡,這是何等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更重要的是,東方諸侯們都強烈感受到秦國的威脅,在歷史上多次合縱抗秦,但合縱運動並不太成功,原因之一就是缺乏領袖人物。如今信陵君無論從人品或是能力,都堪當重任,諸侯們把軍隊交給他,心裡踏實。

很快,一支由五國聯合作戰部隊組建起來了。信陵君率這支聯軍在河外與秦軍大戰,大敗秦軍,秦國將領蒙驁落荒而逃。信陵君乘勝追擊,一直把秦軍趕到函谷關。秦國人關閉函谷關,軍隊不敢出戰。

與以往合縱運動不同,信陵君合縱東方諸侯,主要是拒秦而不是攻秦。以當時魏國的實力,能保住自己的小命就不錯了。因此,信陵君把秦軍趕到函谷關後,並沒有繼續發動進攻。

第五,最後一次合縱,仍止步於函谷關

公元前241年,東方諸侯又一次合縱攻秦,這也是最後的一次。

參加合縱的有六個國家:楚國、魏國、趙國、韓國、燕國、衛國。此時魏安釐王及信陵君已經去世,楚國領導這次合縱運動。楚考烈王為縱約長,實際負責人是戰國四公子中的春申君。春申君儘管久負盛名,但威望遠不及信陵君,這也決定了合縱運動缺乏真正的領袖人物。

六國聯軍先下手為強,進攻秦國,奪取壽陵。然而聯軍的攻勢並未維持很久,當他們殺抵函谷關時,秦軍出關迎戰,六國軍隊不能協同作戰,甚至毫無還擊,便草草退師了。這次合縱運動雷聲大,雨點小,沒有取得很大的成就。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戰國時代東方諸侯曾經四次攻至函谷關,但是函谷關一次也沒有失守。除了易守難攻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東方諸侯各自盤計自己的利益。比如孟嘗君伐秦,攻下函谷關的機會是很大的,但是最後也是盤計自己的利益,齊國越數國攻秦,就算秦國割地求和,這些土地也不可為齊國所佔領,那麼齊國那麼拚命攻函谷關幹嘛呢?


「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澗道之峽,車不方軌,號曰天險」。

函谷關地理位置險要,它東臨絕澗,西據高原,南接秦嶺,北塞黃河,它東西長7.5公里,穀道中卻只能容納一輛戰車通過。

當時的主要軍事力量為弓箭和騎兵,而弓箭和騎兵只適合開闊地作戰,在如此狹窄山谷中根本起不到作用。


感謝邀請。這個問題先來說一下函谷關。函谷關就在今天的河南省三門峽靈寶市。駕車或者坐火車經過那裡的都知道那裡的士山巒起伏,地勢險要。當然這些只是外因。對秦國的防禦有很大的幫助,但不是最主要的。之所以六國聯軍很少能攻破函谷關,主要還是因為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以後,已經變得極其強大,人才輩出。加之秦國特別重視罰戰,伐謀,伐交。即便是軍事實力不足,也可以用外交手段迅速瓦解對手。所以6國攻秦贏少敗多。


函谷關地理位置非常險要,秦國就憑藉此關在戰國時期佔盡了優勢地位,進可攻退可守。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都無法攻破函谷關,反而最後被秦國所滅。

在古代的時候,那個時候屬於冷兵器時代,沒有飛機大炮,完全靠士兵拿著刀槍去衝鋒陷陣。所以在那個時代,有利的地形會佔非常大的便宜,尤其是函谷關這樣無比險峻的地方。在與各國交戰的時候,秦國只要派一隻數量足夠的守軍守在此地,再加上足夠的軍糧和其他物資,就能保證往西去秦國本土的安全。這就是傳說中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至於函谷關西邊的長安為中心的關中,更是被人們稱為是自古帝王州的地方,歷史上有得關中得天下一說。因為在中國歷史上,有太多的帝王憑藉關中最後得天下。南北朝時代,高歡和他的兒子們所統領的東魏和北齊,不可謂不強大,本來在天下爭霸中可謂是佔盡優勢,很長一段時間一直打得西邊抬不起頭來。但是由於關中地理位置顯要,再加上函谷關潼關這樣的雄關,高歡高洋有再強的雄心壯志,也無法攻破關中得到整個天下。等到北齊衰微之後,北周軍隊東出關中,很快就滅亡了北齊,統一了北方。

在隋末唐初的時候,李淵父子開始並不引人注目,但是他們因為鎮守晉陽要地,起兵後,首先殺入關中,同時又得到關隴軍事集團的支持。最後李淵李世民父子以關中為基地,東出潼關,滅竇建德,王世充等天下軍閥,很快就一統天下。安史之亂的時候,如果不是唐玄宗出昏招,安祿山打下洛陽之後就會止步潼關之下,根本就不可能有多大的作為。

事實上不光是冷兵器時代,即使在比較現代化的戰爭中,關中依然佔有非常優勢的地位,抗日戰爭的時候,中國軍隊就向西撤退。日本兵力雖然強大,佔領了中部和東部廣大地區,但一直未能突破西部。日本至少從來沒有攻破過潼關,沒有攻佔過西安,由此可見關中的險要地理位置,即使在現代化戰爭中都有非常大的作用。

總之,函古關這種雄關再加上關中的險要的地理形勢,可謂是易守難攻的一個好地方,歷代帝王建都於此,也正是看中了函谷關和關中的這些優點。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