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在小學的時候都學過一個數值,那就是圓周率。圓周率是我國著名科學家祖沖之發明出來的,當時祖沖之已經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後面七位數,也就是我們一直都能夠記住的3.1415926,在我們所學的知識中,圓周率是採用希臘字母π表示的,它的真實含義是表示圓周長與直徑的比所取得值,對於圓周率這個數值,老師從小就給我們灌輸這樣一種思想:圓周率小數點後面的數字一種呈現不規律的循環,也就是說圓周率是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它永遠沒有盡頭,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

  圓周率的發明者:祖沖之

  自從圓周率被髮明之後,人們對圓周率小數點後面的數字的探索一直都在持續進行着,在古代由於技術落後,古人對圓周率究竟有沒有盡頭這個疑惑一直都無法解開,因爲他們只能計算到圓周率小數點後面很少的數值,而近代以來特別是隨着超級計算機的出現,人們對圓周率的計算效率和精確度也大大提高,小數點後面的數值也被無限的拉長,截止2018年爲止,科學家已經把圓周率小數點後面的數值計算到22萬億位以上,即使是這樣依然沒能算出圓周率的盡頭,這似乎印證了科學家曾經得出的結論:圓周率真的沒有盡頭。

  現代超級計算機把圓周率小數點後面數值算到22萬億位,依然沒有算盡圓周率

  其實自18世紀60年代以來,人們對圓周率的無數次探索已經證明,圓周率是沒有盡頭的,即使到了現在利用現代物理學知識去驗證圓周率,從理論上來說圓周率也是沒有盡頭的,爲什麼說圓周率無法算盡呢?因爲圓周率的計算都是建立在基礎數學之上進行的,一旦圓周率被算盡的話,那麼科學家幾百年建立的基礎數學將會瞬間坍塌,幾乎現代所有的基礎數學都將會被重新建立。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圓周率本質是圓周長與直徑的比值,如果圓周率被算盡的話,那就意味着一個圓內的正多邊形邊長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後,邊長就等於圓弧的長度(如下圖:圓弧AB=線段AB),這顯然是不可能的,而且也違反現在的基礎數學規律。

  算盡圓周率違反現在的基礎數學規律

  當然理論歸理論,很多時候理論與實際是不相符合的,畢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科學家拿不出證明圓周率無法算盡的有力證據,也就是說圓周率依然還是有可能被算盡的,因爲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圓周率的一些特徵與宇宙很多規律存在相似之處,比如圓周率小數點後面的龐大的數值與宇宙無邊無際的,圓周率後面的數值包含着各種各樣的數值組合與宇宙存在的一些已有的數值高度吻合,大的方面比如地球重量、地球到太陽距離、銀河系大小,小的方面比如個人的體重、出生年日甚至身份證號碼。

  圓周率使用希臘字母π表示

  圓周率小數點後面的數字多如繁星

  而且圓周率似乎不僅僅在數學方面被應用,在物理學、天文學、建築學、農業學等各個領域都被廣泛應用,可以說圓周率在宇宙方方面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失去圓周率可能宇宙秩序不會存在,因此有人預測圓周率之所以無法被算盡,是因爲它隱藏着宇宙的終極祕密:宇宙起源真相,一旦被算盡的話,那麼圓周率內隱藏的宇宙起源之謎有可能被揭開,這樣人類文明將會得到巨大升級,甚至有可能發展成爲宇宙頂級文明。但是這是宇宙創造者不允許的,畢竟讓人類知道它的存在弊大於利,所以造物主不會讓人類把圓周率算盡。

  未來人類發明的人工智能有望對圓周率計算有突破

  雖然圓周率小數點後面的數值似乎被“有意”設置了障礙,永遠無法算盡,但是人類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對圓周率小數點後面的數值的計算還在不斷的持續着,人類是一種追求上進的動物,自200年來人類文明實現第一次升級之後,人類迫切希望進行文明的第二次升級,而圓周率似乎是實現人類文明升級的其中一個重要突破口,未來隨着人類人工智能發展,人們對圓周率的計算將會更加精確,等到時機成熟之後,人類藉助更先進的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對圓周率的進一步認知,從而發現更多的宇宙規律和奧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