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克地產」恆大剎車 財經 第1張

內地房企的兩極分化,是個很有意思的話題,比如規模。一方面,是大批中小房企使出了喫奶的力氣,在規模增長的路上狂奔;另一方面,是頭部企業放慢了腳步,第一不第一都無所謂了。

1月7日傍晚,內地恆大發佈公告,2018年全年實現合約銷售額5513.4億元。同比增長僅10.06%。

可堪對比的是,2017年恆大合約銷售金額為5009.6億元,同比增長34.2%。

恆大同時宣佈了2019年的銷售目標:6000億元。這意味着,恆大今年增速不足10%。不用往前翻,至少這是恆大上市以來的最低增速。

關注房企銷售排行的朋友會發現,三巨頭舊年都放緩了腳步。萬科2018年合同銷售額6069.5億元,同比增長僅14.54%;碧桂園1月4日公佈的舊年歸屬公司股東權益的合同銷售金額為5018.8億元,同比增長31.25%,12月單月銷售額甚至只有121.4億元。

即使是從以上數據的簡單比較看,恆大主動降速亦是最堅決的。

這當然不是突然發生的。現在來看,恆大管理層2016年底在制定2017年目標時就已明確了,故此才會在2017年擇機予以公開。

所謂的擇機,是當年的中報。2017年8月28日下午,於香港召開的2017年中期業績發佈會上,恆大CEO夏海鈞宣佈了一個備受關注的數字的倒計時時間表:到2020年6月末,恆大的凈負債率將降至70%左右,然後力爭長期維持在70%左右。

那個時候,恆大已經提前償還了最高時超千億的永續債。

其實,當天的發佈會攸克君最驚訝的是,夏海鈞還宣佈,未來三年恆大土地儲備爭取負增長,每年增幅為負增長5%到10%。

要知道,2017年上半年,幾乎是“規模至上論”席捲整個地產界的時候,而規模論的基礎就是增大土地儲備(無論是公開拿地還是並購的方式),而恆大居然要開“倒車”,允許土儲負增長。

根據中指院監測數據,2018年恆大拿地金額僅為382億元,拿地面積2297萬平方米,同比降幅均超過50%。這種控速的力度,前十房企無出其右者。

究竟發生了什麼,恆大作出如此巨大的轉向?簡單說,是戰略歸位。

按照恆大給外界的解釋是,它已從追求規模轉為“規模+效益”,甚至更側重於效益。而效益,對上市公司來說歸根結底就兩個字:利潤,三個字:凈利潤。

幾乎所有房企,在追求規模高速增長的階段,都離不開三高:高周轉、高負債(率)、高槓桿。與此相伴隨,是相對低利潤(率)。

而要實現凈利潤大幅增長,也只有降低負債、降低槓桿,同時降低成本,但保持高周轉——以物業銷售為主營業務的企業的必然選擇。

恆大正是這麼做的,但它比一般企業要堅決,而且,時間表大大提前。

2017年11月初恆大完成引進第三輪戰投後,其承諾在第二輪戰投基礎上加碼:2018年、2019年及2020年三年凈利潤將分別不少於500億元、550億元及600億。即,三年合計凈利潤不少於1650億。

2018年全年的財報還沒出來,但上半年的財報已見端倪。中報顯示,恆大核心業務利潤550.1億元,同比增長101.5%;歸母凈利潤308.1億元,同比增長63.6%。房企的一般規律是下半年凈利潤要高於上半年,遠的不說,恆大提前一年實現2019年的業績承諾基本沒有疑問。

已經很清楚了,隨着房地產市場的增速放緩,與一批企業繼續追求規模擴張相比,恆大選擇了堅決控速,轉型尋求規模與效益的平衡,這有利於提升盈利能力,實現更穩健發展,即將公佈的2018年報應該會得到印證。同時,它在另一條戰線也正尋找新的主營業務和戰略發展方向,這且再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