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月真髓》大圓滿的祖師

  下面,「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凈律行。」白衣是你們在家居士的總稱,沙門則是出家人的總稱。維摩詰雖然是個入世的白衣居士,但他卻能受持我們出家人的清凈律行,換句話說,他的心已經出家了。

  「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維摩居士就在這個萬丈紅塵裏,居家穩坐,既不是大隱,也不是小隱,他的心境早已超越了一切染凈分別,再也不受三界幻相的幹擾和束縛,一切不著。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他看上去和常人一樣,有家庭,有老婆,有孩子,一點不特殊,但那其實是為了隨順人情世故,演戲罷了,他的內心恆常處於一種不取不捨、無住無執的清凈狀態,這個纔是大修行,很難很難,幾乎可以說是最難的!

  「現有眷屬,常樂遠離。」維摩居士有很多親朋眷屬,大家族嘛,人當然很多了,但是他的心裡卻沒有任何情感上的貪戀不捨,沒有什麼放不下的。

  「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然表面上看來,維摩居士穿著很好的衣服,還佩帶著珠寶,但他真正用來莊嚴色身相貌的,卻是內在的修為德行,對這個臭皮囊他心裡其實是一點執著都沒有的。我以前經常跟一些出家師父講,我們學佛的人既然已經心靈美了,那麼外表似乎也應該同樣地美美吧,至少要做到樸素整潔,讓別人看了心裡不討厭才對。你們千萬不要把自己搞得像是在修苦行的樣子,一身臭烘烘的,讓別人誤會你這是學佛學的,越學越臟,那就糟了。除非你和寒山拾得一樣,為了不讓人親近,所以故意把自己整得髒兮兮的,還掛著兩條綠鼻涕。如果這是你的打算,那就另當別論,你可以當我什麼都沒說,但如果不是那就要注意了。

我們學佛的人,尤其是修菩薩道的人,我覺得大家如果有條件的話,那打扮得是越得體越好,最好能像寺廟裡的佛菩薩像那樣莊嚴,要讓世間人看看我們佛門弟子的精神面貌。不過凡事過猶不及,大家打扮的時候千萬要注意,第一不能打扮成妖精,第二心裡不要有執著,不要為打扮而打扮,那就對了。

  「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維摩居士雖然也和俗人一樣的喫喝飲食,但那只是為了維繫身命而已,他從不貪著什麼美味佳餚,時時刻刻,只以禪悅為食,他體驗的是無上法味。

  「若至博奕戲處,輒以度人。」博奕就是賭博、下棋之類的,這個「博奕戲處」泛指各種花天酒地、耗財費時的地方。維摩居士為了教化方便不得已混跡其中,他在這些娛樂場所裏一面陪你玩,一面想方設法度化眾生。在那種場合裏,他仍然能夠不露痕跡地執持凈戒,修行六度,這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了,這個就是四攝法的最高境界,大家不要隨便模仿。

說到賭博,其實我們的人生處處都是在賭博,處處都是在演戲。我以前有一次,勸一個桂林的朋友唸佛,我對他講,你啊,乾脆就把唸佛求生凈土當作一場賭博好了,假如你賭對,那你就發了!假如你賭錯了,那也沒有任何損失,唸佛又不用你交稅,又不花你一分錢,何樂而不為?而且我敢跟你打賭,這個是人生穩贏的賭局!真的哦,唸佛求生凈土,這是絕對穩贏的賭局!你如果相信並且願意嘗試的話,那就賺大了!反正你不念佛也是要死的,遲早的事情,那麼生死關頭又何妨一念?平常想起又何妨一念?我沒有給他講什麼大道理,但有時候越是這種大白話,別人反而越聽得進去,我那個朋友從此以後就開始唸佛了——呵呵,開始賭。

  「受諸異道,不毀正信。」這句話的意思,是講維摩居士隨俗而不轉,有自己的主心骨。他涉獵一切魔道外道的學問,和他們接觸,沒有絲毫地看不起人。他以正信的佛法來判釋、吸取這些所謂的「異道」營養,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應機弘法,對症下藥。

  「雖明世典,常樂佛法。」維摩居士博學多聞,深明世典。他遍學一切學問,什麼工巧明、醫方明、內明、因明、聲明以及政治、經濟、軍事、科學、哲學等等,觸類旁通,沒有他不明白的,但是他真正受持的卻是佛陀教誨的正法。他的心量就像虛空一樣的,含藏萬法,容納萬物,這樣的胸襟氣度纔是一個菩薩道的修行者、纔是一個修道人應該具備的。

  「一切見敬,為供養中最。」這是講,維摩居士在一切人中都為尊為長,所有人見了他都很恭敬,同時,他也平等愛敬一切眾生,視眾生如佛。像佛陀就曾經講過,禮敬眾生就等於是供養了一切諸佛,這種供養是最清凈、最殊勝的,是為「供養中最」。這個修法,大家可以很靈活地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不要白聽了。

  「執持正法,攝諸長幼。」注意!這個正法不是指的佛法,而是指公平公正的法律法理。維摩居士很善於調解各類官司訴訟,他很會處理這種事情,讓男女老幼都心服口服,是這個意思。

  「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說實話,我很歡喜本經這裡講的維摩居士,因為他不是一個假道學、偽君子,他並沒有說什麼「君子恥言利」的廢話,僅此一點,就可以看出菩薩道的修行者要比我們中國歷史上的那些酸丁腐儒要通透明達多了。而且,我相信一點,維摩居士一定很懂得經商之道,僅僅是「諧偶」這兩個字就已經說明瞭很多問題。一切合法的生意他是能做就做,而且都做得很好,往往是談笑之間就把生意很輕鬆和諧地搞掂了。不過就算錢賺得再多,維摩居士也始終保持著一顆平常心,他並沒有高興到哪裡去,沒有興高采烈、得意忘形,因為對他來說,做生意賺錢只是度眾生的一種方便,屬於遊戲的一部分,不過如此而已,他不會迷失。

  「遊諸四衢,饒益眾生。」這是講,維摩居士就連出去逛街和遊玩的時候,也沒忘了利益眾生,就像我們某些居士,到東門逛街也沒忘了利益眾生,佈施乞丐。維摩居士他到哪裡,哪裡就有佛法,俗話說「龍行一步,百草霑恩」,這句話形容的大概就是這種人。

  「入治正法,救護一切。」這裡的「正」字,可以理解為政治的政,通假。這是講,維摩居士他同時還是個政治家,他很積極地參與毘耶離城的各種政治活動,以大公無私的精神,以廉潔賢明的美德,儘力地推廣仁政,以救助所有需要救助的眾生。

  「入講論處,導以大乘。」維摩居士經常到各種學術團體裏去演講,以其無礙的辯才,引導人們歸信大乘佛法。當時的古印度有很多外道,個個都說自己是最厲害的,所以有些國家乾脆就成立了一個講堂,規定如果有誰想宣講道法的話,那就請到講堂裏去擊鼓集眾,然後任何人都可以上來和他辯論,誰辯論輸了,誰就要做對方的徒弟,這個方法很聰明。以後我們這裡也可以考慮這麼幹,上臺來辯論,看看誰收的徒弟會比較多。維摩居士就經常借著辯論的機會給大家開演大乘佛法,他愣是一次都沒辯輸過,開玩笑,誰能辯得過他啊。

  「入諸學堂,誘開童蒙。」從這句話可以看出,維摩居士很注重兒童的基礎教育,他有時候會去學校給孩子們做一些啟蒙的工作,比如講故事、玩遊戲,想方設法,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裏播下智慧的種子。

  「入諸淫舍,示欲之過。」這個淫舍就是妓院。在我印象裏,古時候那些淪落風塵的女子大多都是有苦衷的,身世都很可憐,在這個最古老的行當裏出了不少讓人千古傳唱的奇女子,很了不起!據我所知,以前良家婦女主動去做妓女的好像極少,不像現在,聽說現在有很多女孩子之所以出來做,並不是由於生計所迫,而是因為好喫懶做,貪圖享樂,想快點、多點賺錢,這才膽大妄為地亂來,她們的性觀念和道德觀唸完全變異了,所以現在全世界到處都可以看到紅燈區,這是很嚴重的一個社會問題,很麻煩。

那麼,像我們這位維摩居士,這位老人家很厲害,他居然連妓院都敢去。本來依照佛制,這類場所是佛弟子——不管是出家還是在家都應該禁足的,但是菩薩以覺悟有情為已任,他總不能因為潔身自好而置沉淪眾生於不顧,所以怎麼辦?這些人就不救了嗎?所謂「為度眾生故,毅然入火坑」,菩薩只能這麼辦!所以維摩居士乾脆就大大方方地、瀟灑自若地出入妓院,他並沒有端著一副修行者的架子,更沒有擺出一臉道貌岸然的偽君子相,這樣反而沒什麼事。維摩居士的境界是「眼中有妓,心中無妓」,所以他才能「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以此方便因緣,他在妓院裏隨機開示佛法,還真的就幫助很多人就此解脫了淫慾之苦,這實在是一件很功德無量的事!讓人想不服都不行,因為維摩居士的這種行持、這份功力,我們沒有,所以只能隨喜讚歎了。不然你說你想幹嘛?我們今天如果去妓院的話,報紙明天就會登出來,大後天就沒人搭理,沒人供養了,這個身份不同,境界不同,不能亂學。

歷史上,那些傳說中的、膽敢花天酒地的出家人大概有兩種,一種是真的破戒惡僧,一種是大菩薩的特殊示現,兩個極端,不可妄測。像日本一代狂僧一休禪師就是屬於後一種,一休的動畫片大家都看過吧,沒看過的你們的童年很可憐哦!(眾笑)真實生活中的一休禪師要比那個可愛好玩多了,呵呵,一休哥!我們舉例為證,那一年一休的師父圓寂了,在老和尚的死祭期間,一休的那些師兄弟們個個都擺出了一副很莊嚴、很正經的樣子,忙著誦經祭拜,其實他們平常經常在外邊胡天胡地的亂來,這會兒倒裝聖潔了。這時一休就幹了一件事,一件很驚世駭俗的事,他竟然跑到青樓找了兩個小姐帶回寺廟,然後就在自己住的禪房外邊嬉戲打鬧起來,哦,鶯歌燕語的,好不熱鬧。一休一邊和妓女調笑,一邊還作詩諷刺他那些假正經的師兄弟們,把大家氣得牙癢癢的,但偏偏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因為一休的確是個很有修證的大禪師,大家都曉得他是開了悟的,上至天皇下至老百姓都很恭敬他,雖然他時不時就會整出一些出格的舉動,但大家似乎早就已經認可,早就已經習以為常。

一休禪師就是這樣的一個人,雖然他的個性很強,但他的確是個很美、很有魅力的修道人。我說的這個「美」,不是指他的樣貌,而是他的那種心靈境界。他的吸引力大到什麼程度?我再舉一例,一休禪師是八十八歲圓寂的,他晚年的時候,身邊一直跟隨著一個很美麗的情人,還不到三十歲,這個正當女人最美階段的情人因為他的死,痛不欲生,最後居然殉情自殺了。那你們就可以想像了,一休禪師的魅力到底有多大?當然,這種行為絕不可取,害別人產生那麼深的情執,一休禪師說到底也有過,我當時如果在的話,可能就要踹他兩腳了——呵呵,想想而已,實際上不會。真碰到他的話,搞不好我就會和他「舉杯嚮明月」,或茶或酒,痛飲一番了,那一定是人生的一大快事!仔細想想,一休禪師的心境修為,他得到的那份真摯感情,那可不是在腦門上隨便畫兩個圈圈就能輕易擁有的。

在民國的時候,著名的一代詩僧八指頭陀,他曾經寫了一首很棒的詩,詩云:

和尚風流也出羣,卻來花下伴紅裙;

誰知醉倒笙歌裏,猶自青山臥白雲。

最後一句很關鍵,聽得清楚嗎?我覺得,拿這首詩來形容維摩居士和一休禪師之類的大成就者,那是再貼切不過了。

  下面,「入諸酒肆,能立其志。」所謂酒能亂性,古今中外,因為縱酒亂事敗德、斷送事業前途者不勝枚舉,所以佛制五戒,酒戒是其中之一。一般受了五戒或菩薩戒的佛弟子是不能喝酒的,但維摩居士則不然,他經常出入酒館飯店,真正是「美酒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我估計維摩居士可能就像段譽一樣,也有一手六脈神劍的功夫,能把酒水通過手指頭給逼出去,所以他從來就沒有喝醉過,也從來沒有因為好酒貪杯而亂過性,更從來沒有因為愛喝酒而搞得整個人消沉放逸,縱情縱慾。他拿自己做榜樣,以這樣的方便示現,引導眾生把握嗜慾愛好的分寸,確立人生志向,繼而進一步幫助他們戒掉那些不良的執著。這種種良苦用心,實在是當得上「大慈大悲」四個字。

那麼,和維摩居士類似,在我們中國歷史上最鼎鼎大名的酒肉和尚是哪位?一說起來大家都知道的,(眾答:濟公)對頭,就是濟公!看來你們還不是「瓜娃子」!(眾笑)那兩句著名的「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據說就是他寫的。這兩句話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了,但後面還有兩句,你們可能就不知道了,那兩句是「世人若學我,如同入魔道」。完整讀一遍是: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學我,如同入魔道。

我認為,這首詩偈的表達重點,恰恰就在被忽略的後兩句上。前兩句現在已經變成了人們放縱貪慾的藉口,早就被用濫了,以前經常有在家朋友逗我喝酒喫肉,一張口就是這兩句,也沒點新鮮的。哼——應該是這樣說:切!(眾笑)我如果要喝酒喫肉的話,那還用得著別人勸?真是開玩笑!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如果你沒有真實地發起菩提心和大悲心,沒有實證到空性見和平等見,那麼我勸你還是不要亂來的好,僅僅從表面上模仿濟公的喝酒喫肉,瘋瘋癲癲,那是沒有任何好處的,希望諸位切記!

  像維摩居士和濟公和尚,包括前面我們講過的寒山拾得、一休禪師,他們的種種奇言異事、特殊行持,在我看來,已經完全屬於無上密法的範疇了。這個「密」不是密宗的密,而是指祕密行持的意思。這種修行方式有一個專業術語,叫做「取咎行」,顧名思義,修這種行的菩薩為了迅速突破自己和他人的某些執著障礙,往往會故意冒犯世俗的一些禮教道德,甚至觸犯佛教內部的一些戒律規矩,他們有時會做一些看上去似乎挺出格的事情,讓人哭笑不得,善惡難辨,但是你們只要注意觀察就知道了,他們從來沒有真正地傷害過誰,這裡面是有分寸的。這類菩薩心知肚明,他們知道這樣做肯定會招來一般俗人的非議和攻擊,但是這個效果正好是他們需要的,因為這樣一來,他們就可以藉機和人羣保持距離,不受幹擾地修法。所謂「密行密跡,凡聖難測」,對許多人來說,這是一種很難理解的修行方式。不過這種修行方式跡近魔道,沒有明師、過來人指點的話,最好不要亂學;不是地上菩薩,法身大士,也沒有資格去學。

學佛的老修行一般都知道維摩詰是大菩薩,平常只要一提到他,下意識地就會把他歸類為禪宗高人。的確,在維摩居士身上禪的味道很濃,但我想告訴你們的是,據說,維摩居士還是密教大圓滿的祖師,這點你們可能就不知道了吧?據有關專家考證,維摩詰乃是大圓滿法脈的人間祖師,這似乎是一個「事出有因」,但又「查無實據」的觀點。敦珠仁波切在他的《寧瑪派教法史》中曾說,佛陀滅度後二十八年,由天、龍、葯叉、羅剎、人等五大持明,負責將密法向人間傳播,但是有關這段記載的確切文獻不詳。持明有受持完整教法,負責守護傳承的意思,基本上你是哪個法脈的持明,你就是哪個法脈的祖師。這五大持明的名字譯為漢文分別是:天人持明耶舍持護天、龍族持明現毒龍王、葯叉持明焰口葯叉、羅剎持明黑齒羅剎母、人族持明維摩詰。維摩詰是受持傳播密法的人持明,這個說法,其他寧瑪派的學者也有提到,因此這個說法就很值得特別注意了。大家要知道,《維摩詰經》在西藏並不流行,很多人根本就沒有聽說過這部大乘了義經典,所以這個說法應該不是藏密大德的杜撰,極有可能是印度金剛乘原來就有的舊說,後來才隨著密法一同傳進了西藏。因為寧瑪派對保存傳統舊說的工作一向很儘力,所以我們到現在還能看到這個說法。

  

在這部《維摩詰經》裏,關於維摩居士的行持,我們前面已經描述過了,什麼「雖為白衣」、「示有妻子」、「入諸淫舍」、「入諸酒肆」等等,如果將這些文字聯繫起來,那麼,維摩詰給我們展現的形相,就是一個有妻子、好飲食、擅生意、賭錢喝酒、出入娛樂場所、研究外道學問、到處閑逛的白衣居士。

  這樣的行為形相,可能連一般學佛的人都不像,但他卻是大成就者。維摩居士的這種特殊狀態,像極了禪宗和密教大圓滿的在家修行者。禪宗且不說,我們來談一下大圓滿。在我粗淺的瞭解裏,密乘大圓滿的修持,強調的是不離世俗生活的究竟解脫,這點和禪宗很像,修行者僅僅是如實地活著,他們坦然面對一切煩惱境界,把煩惱看成是在水面上作畫,隨作隨散,你根本不用幹嘛,無須任何加行、修持、對治,一切煩惱自然就會消融於法界,修行者如如不動的當下,諸法念念任運解脫。換句話說,大圓滿修持的特色,就是過著貪嗔癡的世俗生活,即貪嗔癡而離貪嗔癡,「沒有努力的還原」。就像維摩詰在後面的《弟子品》中教訓須菩提尊者的時候,他說:「不斷淫怒癡,亦不與俱。」這個所謂的「不斷」,即是指不逃避世俗生活;所謂「亦不與俱」,這個不俱,則是指一種當下超越所有執著的本來狀態,有不受幹擾,不受污染的意思。不斷不俱,是為中道,能行中道,即是解脫!瞭解嗎?已經講得很深了。

  在後面的《菩薩品》中,維摩居士對大圓滿的奧義,他的闡釋發揮還有很多,到時再給大家作詳細介紹。總而言之,我個人覺得,關於維摩居士是密教祖師的說法,應該是有一定可信度的,不完全是穿鑿附會。當然,如果你們對這個說法有所懷疑,那也很正常,不過懷疑只管懷疑,先別急著下判斷就對了。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