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04 10:07:1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查看評論進入光明網BBS手機看新聞[鍵盤 ← → 翻頁]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張曉琴:文學的真實往往是內心的真實。也就是說,無論歷史和當下,都要放在心海里澄一澄,放在想像中比對一下,再放在價值的天秤上稱一稱,那時,才可能會觸及真實。而真實,恰恰也是文學意義上的中國經驗最重要的內核。在十八大報告精神的指引下,文學何為?這應該成為當前文學界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此前,中國作家莫言榮獲諾貝爾文學獎,舉世矚目。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已經成為中國文化自信與中國經驗新的詮釋點。學習世界經驗的先鋒精神陳思和先生曾說,整個「五四」時期的文學都充斥著一種先鋒精神,那時的文學本身就是先鋒文學。的確,從魯迅的《狂人日記》到其《故事新編》,從胡適的《蝴蝶》到郭沫若的《女神》,都表達了要與過去世界決絕的精神。不僅白話與古文在形式上拉開距離,而且新文化與舊世界在精神上也徹底決裂。向西方學習,向世界學習,在當時是正確的選擇。這種先鋒精神在上世紀80年代又一次旌旗招展,相映四方。從精神氣質來看,朦朧詩是對此前二十年詩歌在內容與形式上的一次變革,已經屬於先鋒詩了。它在當時引起的軒然大波足可以說明這一點。之後,口語詩和各種第三代詩歌風起雲湧,直到20世紀末,詩歌的王國里始終是青年的實驗場。小說也一樣,從尋根文學開始到先鋒小說,從韓少功到馬原,一直都在先鋒的場域之中。莫言的《透明的紅蘿蔔》也是那個時期先鋒小說比較重要的收穫。從今天來看,儘管那時的一些作家被稱為「中國的博爾赫斯」、「中國的卡夫卡」、「中國的馬爾克斯」等,但是,可以設想,如果沒有那時的白話文運動,現代漢語文學在百年後又如何能在世界文壇上有立足之地?如果沒有上世紀80年代的先鋒文學,中國文學如何從一個疲弱的孩子成長為讓世界認可的青年?先鋒精神不僅是中國文學百年來的歷程,而且也是世界文學的歷程。假如對世界文學百年來的歷程進行考察的話,這一點是不言自明的。一個世紀以來,中國作家在這種先鋒場域中不斷地崛起,又不斷地受挫,是否可以說,至莫言處,中國作家終於找到了一種自己的方式?從文化覺醒到中國經驗直到今天,部分評論家仍然斷言,新時期以來中國文學最重要的收穫就是《白鹿原》。《白鹿原》何以重要?難道它僅僅是因為遵循了現實主義的寫作立場?顯然不是。《白鹿原》的扉頁上寫著巴爾扎克的那句話:「小說是一個民族的秘史。」這是一條導往《白鹿原》心臟的通道。當先鋒小說風頭還健在之時,當私人敘事恰逢其時之機,當作家們都陷入當下的解讀之中,《白鹿原》逆時而出。它講的是過去時,講的是被不少人忽略了的傳統的耕讀文化。從一定意義上說,它是對「五四」新文化的一種反思,也有先鋒精神。從那一刻始,傳統覺醒了。儘管時至今日很少有人真正去論述《白鹿原》在傳統文化敘述中的意義,但是,白嘉軒——這個傳統的農民形象迫使人們不得不回憶和思考20世紀上半葉的歷程,也不得不思考中國傳統文化的命運。也是從《白鹿原》開始,中國經驗這一特定時期的文學方向受到重視。值得討論的是,在很多學者對這一概念的論述中,以為那些不成功的作品都沒有重視表達中國經驗,或者說,中國文學沒有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是因為沒有找到中國經驗。這些觀點顯然是有問題的。身處中國語境中的作家,其所思所寫都是中國經驗的一部分,其表達又何嘗不是中國經驗?事實上,文學中所涉及的中國經驗既要深深觸及中國傳統文化之根,使現在與歷史相連,就是廣度,比如《白鹿原》等;也要深刻地揭示和表現中國人的存在之困,此乃深度,比如《一句頂一萬句》等。莫言的小說在形式上有馬爾克斯和福克納等的影子,但是,這些不但不影響他對紅高粱家族的多彩描繪,反而開啟了他對家鄉歷史、地理、風物、人情的神秘探索。也是因為如此,他的小說才會將「魔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我們不能說莫言在傳統文化方面有多麼深廣的造詣,只能說他所體驗和描寫的民間文化連通了大地、農民和那個地區的歷史。這就是中國經驗。此外,文學中的中國經驗也許並不一定就是當下。「距離產生美」,「真相在地底下」。描繪當下,往往會失真。文學的真實往往是內心的真實。也就是說,無論歷史和當下,都要放在心海里澄一澄,放在想像中比對一下,再放在價值的天秤上稱一稱,那時,才可能會觸及真實。而真實,恰恰也是文學意義上的中國經驗最重要的內核。從文化自信到世界文壇莫言獲獎是不是代表了中國文學已經走向世界?是不是代表了世界文壇對中國文學的高度肯定?這是最近人們爭議比較多的問題。有人說,莫言獲獎與國家無關,這是他個人的事。這話顯然只是一種觀點。誠然,莫言是一個個體,他獲獎當然是他個人的事。但是,莫言同時是一個漢語作家,是一個中國人,是山東高密人,是一群中國文學形象的塑造者。他的周圍,粘連著整個中國。他怎麼可能只是一個個體?他怎麼能與漢語和中國割裂?事實上,從各地研討會的召開和普通人對莫言的關注,以及整個世界對莫言小說的閱讀,已經說明,莫言獲獎帶來的是中國人對自身文化自信力的上升。中國的作家始終在一種不自信中寫作。從根本上來說,先鋒文學之熱就是自卑感導致的盲目崇拜。在那段時期,幾乎沒有作家去學習和繼承中國文學的大傳統。古典漢語寫作的精神曾暗淡一時。近些年,中國的作家在國外有影響的越來越多,國外的漢學家也開始對當代文學給予更多的關注,但是,中國文學自信力仍然在室溫以下。一談到世界文學,就覺得發冷。同時,也有很多作家和學者認為,中國有一些作家與世界上那些公認的文豪相比並不遜色。自去年茅盾文學獎評獎以後,一些學者就曾探討過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的關係,認為中國作家對世界文學的了解要遠遠超過其他地區的作家,中國文學事實上一直是世界文學的一部分。這說明中國作家和學者的自信力實際上一直在攀升。莫言的獲獎只是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開始,中國文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文學自身如何發展?如何向世界展示中華文明的博大與豐富?這都是亟待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張曉琴 作者為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歷史圖集歷史要聞

中國十大美女「特工」毛澤東有「三怕」林徽因珍貴照片

71年香港靚麗枱曆女星皇帝選妃「裸檢」秘聞圖揭千年女屍不腐之謎[責任編輯:劉冰雅]21相關報道:·【文論之苑】文化自信與中國經驗·韓憲洲:增強高職院校的文化自信與自覺·文化自信凸顯強國范兒 自信源自實力成於包容·于丹:文而化之,才能找到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