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粟將開始列舉過江會面臨的困難。粟將提到的第一個困難。大意是,過江之後,羣眾條件不好,補給困難,傷病員無法安置,甚至可能被國軍殘殺,這將影響部隊的決心和勇氣。

「我大兵團進入新區,遠離後方作戰,不僅在羣眾與地方工作上,得不到較好的配合,行動上不易保守祕密往往喪失戰機,而且由於補給困難與不及時,以及傷病員之安插,亦大大影響各級指揮員決心的貫徹和下級指戰員戰鬥勇氣的發揮。但敵人則因控有要點而可收容其傷病員,我之傷病員則大部被敵殘殺或落入敵手」。

這一點的確是外線作戰一直存在的很大問題。外線作戰的條件之艱苦,遠非有老百姓支持的內線根據地作戰的「神仙仗」能比。只是有趣的是,粟將似乎忘了,這個問題其實早在1月份,粟將就考慮過。當時粟將在提議不打仗直接過江的時候,專門提過這些問題。

當時粟將說,「江南江北離我們工作地區均不遠,且蘇中沿江地區仍有較好的羣眾基礎,渡江前易於佈置……,渡江後能迅速分散幹部開展工作,傷病員易於處理,部隊落伍掉隊人員亦可為地方收容而加強地方。……同時葉王陶各縱幹部,對此一帶江南江北地區均較熟悉,對地方工作之開展較多便利,且該三個縱隊過去流動地區較大,南方人較多,南去情緒很高,即或不到皖浙績地區而派往其他各省對部隊亦無影響」。

當時粟將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並非是作為困難提出來的,相反是當做有利條件提出的。為什麼過了短短兩個多月,有利的條件就忽然變成了困難了呢?

粟將提出的第二個困難。大意是沒有重武器,攻堅成問題,而且兜圈子減員多,以這種減員去殲滅敵人,更划算。

華野現有裝備在無正常補給情況下,不僅不能發揮其作戰能力,且在某種情況下重裝備卻變成了拖累如不要這些重武器,則在敵人築城能力較強的現狀下(敵人四小時即可完成地堡羣),不僅難以速決,甚至不可能攻克。在今後戰局發展趨勢下,攻堅將或為今後作戰的中心問題,則又不能不裝備與學習使用重武器。近數月來本有許多戰機,但以補給不正常,戰鬥不能速決與持續,在敵各路增援情況下被迫退出戰鬥,如是既增人員彈藥之消耗,亦復影響部隊情緒,且在某種情況下予敵某種程度的鼓勵。雖然我軍能於運動中疲勞消耗敵人,但自己已減員不少(傷病人員無較安定後方多遭損失或不能歸隊),長此以往似不合算。如以兜圈子中付出的巨大減員,作為有後方依託打殲滅戰的傷亡,則每一萬人的減員,至少可殲滅敵人一個主力師,如是對戰局較有利」。

粟將這裡說的當然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是同樣的問題在於,這個問題其實此前粟將也是考慮過的。有關重武器的事,粟將此前的這麼告訴領導的,「我們原來即不擬多帶物資,……此外僅擬帶一批炸藥去,以代炮彈使用。至山炮等重武器,除帶小部準備作渡江以對付敵兵艦可能的襲擊之用外,大部重武器均留下,組成炮團交特縱訓練。我們當愛惜物資,不會帶去沿途拋棄,祈放心」。不知道粟將在說這個話的時候,有沒想到沒重武器就不能攻堅呢?

更重要的是,粟將似乎忘了,中央派粟部過江的目的難道是去打攻堅戰嗎?中央明確說粟部的作戰是以兜圈子調動敵人為主,怎麼就能理解成打攻堅戰呢?帶那麼多重武器兜圈子不覺得累贅嗎?

粟將此前還說過,外線部隊雖然殲敵不多,但對於內線部隊殲敵多是有作用,有貢獻的。那粟將自己跳到外線,哪怕不打仗只是帶著國軍繞圈,對於中原三軍的殲敵也能起到巨大的作用,有著巨大貢獻。以粟部兜圈的損失,換取整個中原為我所有,這個代價怎麼算都是划算的啊。

粟將電報的第三個困難,就是糧食問題。

大兵團在新區運動,最嚴重的事為糧食問題。敵我往返拉鋸,雙方均須尋求大量糧食,形成與民爭食(新區地方工作很難供給大軍糧草),如是每個連隊每天都向羣眾要糧(因情況等關係,很難完全做到統籌),侵犯了羣眾利益,更影響到羣眾之發動。回憶我軍一九四五年在天目山時不足兩萬人,控制縱橫近五百里地區,僅三個月之久,已弄得民窮財盡。在戰鬥最緊張時(孝豐戰鬥)連貧僱農之糧食也取之殆盡,至今在該地人民中尚留下極深刻之不良影響。今後以十萬之眾進入江南山區,渡江固為一極大困難(只要能渡江,軍事上其他困難尚易克服),但糧食補給則是長期的嚴重問題。此番南去,固可調動敵較多部隊,打亂敵人之深遠後方與推進戰局。但雙方大軍往返拉鋸,直接與民爭食,也同樣將自己弄亂(那些新區不久將是解放區,因與民爭食而障礙羣眾之發動),這對發動新區羣眾又是極大的障礙,這問題可說是我軍南渡後能否完成中央所給任務之關鍵」

糧食問題一直是作戰非常關注的問題。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粟將此時提到糧食問題,不能不說考慮得比較周到。只是如果結合粟將此前的說法,說江南江北離他們工作地區均不遠,而且蘇中沿江地區仍有較好的羣眾基礎,可見發動羣眾工作解決糧食問題的前景未必會如粟將所描述的那麼黑暗。對比劉鄧去大別山,至少江南的條件從粟將的描述中看,並不是那麼得差的。何況,劉鄧也不認可這個困難,劉鄧在給軍委和陳粟的電報裏特意提到「至於糧食困難,估計不致特別嚴重」。

粟將提到的最後一個困難,大意是,過江調不走中原國軍的4個主力師(5、11、7、48),這4個師是中原國軍的骨幹,只要他們在,那劉鄧領導的三軍恐怕就不能打破局面,中原戰局會長期僵持下去。

「我們南渡後估計能調動的敵人為二十五、二十八、八十三、六十三、二十師等部及留華南各地之後調旅。至於桂頑之七師、四十八師等部,蔣不至縱虎歸山,仍可能留於大別山;五師及十一師則因系美械重裝備,亦可能留中原,以發揮其作用。此四個整編師戰力最強,為中原敵人骨幹,如我軍南進仍未能調動,或未能予該四個師中之一、二個師以殲滅,則中原局勢將成較長期僵持局面。果如是,既難減輕老解放區之負擔,亦難於中原地區得到新的人力物資的補充(因不能較安定的發展新的力量),甚至會使這一地區遭到殘酷的摧殘而難於恢復(敵人在此區大抓壯丁,僅魯西南一個分區即捅走數千人,拉走大批婦女,普遍搶糧,破壞生產),如是則將造成今後更大困難」。

同樣有趣的是,粟將在1月份時還說,粟部過江後,「將三個野戰軍由劉鄧統一指揮,採取忽集忽分(要有突然性)的戰法,於三個地區輾轉尋機殲敵(華野除葉王陶外可以三至四個縱隊參戰),是可能於短期內取得較大勝利的。如是則使敵人機動兵力大為減少,而我軍在機動兵力的數量上,則將逐漸走向優勢;同時也可因戰役的勝利,取得較多的休整與提高技術的時間。如果我軍在數量上及技術上取得優勢,則戰局的發展可能急轉直下,也將推進政治局蟄的迅速變化」。為啥短短2個多月後,粟將又擔心起劉鄧領導能力來了?

總的來說,粟將這份著名的電報裏提到的4個困難,無論是羣眾條件,傷病員問題還是代價問題、糧食問題等,單獨拉出來看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和粟將之前的電報放一起看,我們會發現,粟將對於這些困難其實並非沒有考慮過,只是在之前的粟將看來,後來提出的那些困難在之前看來大都不是困難,甚至有的可以說是有利的條件。在較短的時間內,在環境沒有大變化的情況下,有利之處忽然變成了問題,這無疑是比較有趣的事。

但是有一點很清楚的是,本來提出具體過江方案,考慮比較周全的粟將現在不願過江了。雖然事發突然,但是中央還是比較願意聽取第一線將領意見的。此前有關過江的方案,中央基本全盤接受了粟將的意見,包括後來粟將因為部下狀態不好要推遲過江,中央也是毫不猶豫的同意了。現在粟將忽然不願意過江了,中央於是要求陳粟一起去見面談。

陳粟當時回電說,陳帥有事,讓粟將單獨去彙報。這一次中央倒是明確表達了不同意,要求陳帥必須同去。於是陳帥只好陪著粟將一起了中央。去了中央後,大家一合計,加上劉鄧的電報已經表達了粟部如果沒準備好,先暫留中原打幾仗再過江也無不可的意見。考慮到粟將當時確實還不能過江,而且萬一國軍4大主力不跟粟將過江,所以還是乾脆讓粟將先打掉1、2個主力再過江吧,這樣對中原戰局的發展也是一種穩妥的辦法。

將戰爭引向長江以南,使江淮河漢地區之敵容易被我軍逐一解決,正如去年秋季以後將戰爭引向江淮河漢,使山東、蘇北、豫北、晉南、陝北地區之敵容易被我軍解決一樣,這是正確的堅定不移的方針。惟目前渡江尚有困難。目前粟裕兵團(一、四、六縱)的任務,尚不是立即渡江,而是開闢渡江的道路,即在少則四個月多則八個月內,該兵團加上其他三個縱隊,在汴徐線南北地區,以殲滅五軍等部五六個至十一二個正規旅為目標完成準備渡江之任務」。

所以,整個事情看下來,大致就是因為粟部當時直接過江有困難,所以中央同意讓粟將暫時先留中原,打幾仗之後再過江執行調動國軍的任務。

其實我們如果有心去對比5月份中央和陳粟等人商量出來的新計劃,我們會有趣的發現,新老計劃的共同點是,粟部過江。區別是,以前的方案採納的是粟將提議的不打仗直接過江,現在新方案則是先打幾仗再過江。更有趣的是,如果我們再回頭去看當時中央最初的提議,中央當時給了粟將的三個方案,讓粟將好好考慮,是先打幾仗再過江好還是不打仗直接過江好,當時粟將等人經過詳細研究後,認為不打仗直接過江最好。現在經過幾個月的考慮,還是變成了先打幾仗再過江。也就是說,在粟將提出不過江這個建議之後,無論中央還是陳粟,都沒有動搖粟將過江的事。不是不過江,只是先打幾仗再過江。

寫在最後,粟將在這個著名的電報裏其實也提到了不過江之後的作戰建議,「建議集中華野之大部佯攻(或真攻)濟南,以吸引五軍北援而殲滅之。爾後除以一部相機攻佔濟南外,主力則可進逼徐州,與劉鄧會師,尋求第二個殲滅戰。對蘇浙皖贛閩地區,則由華野派兩旅兵力分路前往即可。同時建議劉鄧、陳謝能各抽出一個旅進入湘鄂贛和湘鄂西地區」。

對於此前一直從善如流的中央而言,這個建議並沒有被中央採納。中原戰場本就因為是新區有困難,所以纔有讓粟部向南繼續開拓新區帶走中原國軍。而粟將新的建議則是將中原三軍最強的陳粟主力抽回山東,新區留給劉鄧、陳謝經營,這與分兵南進吸引國軍分兵的戰略完全背道而馳,置困難重重的中原戰局於何地?

何況,此前粟將認為,自己帶3個縱隊向南去江南開拓新區,留劉鄧、陳唐、陳謝三軍在中原作戰,粟將覺得如此會讓自己部隊的損失劃不來。現在粟將帶華野主力向北回山東,將劉鄧、陳謝留在困難重重的中原地區,這個代價對已經付出重大代價的劉鄧、還有陳謝而言就劃得來了嗎?

所以,中央拒絕了粟將的建議,山東依然交由許譚負責,粟將則指揮西兵團主力留在中原打5軍,打掉5軍再過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