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謝邀請:

鹹豐皇帝較同治、光緒、宣統,有幸運的一面,即擁有實權,但清王朝的巨大動蕩也在他任內達到登峯造極的地步,鹹豐在風雨飄搖中苦撐危局,儘管政治上不無弱微的閃光點,但尚屬曇花一現,最終在悲憤交加狀態中撒手人寰。

他嚴已律己,注重帝王形象的樹立,品格上以「帝德「為標準約束自己,能廣泛接納屬下建議,甚至對於自己私行方面的批評也採取寬容態度,這對於一個帝王難能可貴!

客觀上講:歷代帝王之稟賦方面,鹹豐資質能居中偏上。他上位後:不拘一格、重用漢臣,力排眾議、鐵面懲貪、勵行節約、從制度上抨擊腐敗,引領國家進行各項改革、儘管效果差強人意。(改革力度超過嘉慶、道光)

二百多年的清王朝至他,已病入膏肓:政治腐敗,軍備廢馳、國庫捉襟見肘,民生凋敝零落,內處矛盾突出。儘管勵精圖治,企圖力挽狂瀾、再創盛世,但國家積弱積貧、積重難返!他根本無力迴天。

就個人際遇,他生不逢時: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讓他迎頭撞上;西方列強覬覦中國三千年一改明目張膽地侵略變局他也攤上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顯著沒落也由他開始,所以,他縱有親民政策、有改革舉措、有過重振旗鼓、有過奮發圖強,但也駕馭不了清王朝這隻千瘡百孔的破船。

鹹豐政治上最大的敗筆,是沒有阻止政權落入慈禧之手。

歷史發展有自身的規律,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

現在網上認為他:「無遠見、無膽識、無才能、無作為。」我不贊同!


鹹豐帝,名愛新覺羅?奕佇,20歲登基,他是清朝祕密立儲繼承皇位的最後一位皇帝。

鹹豐帝即位時,滿清王朝面臨內憂外患的統治危機。1853年3月,太平天國的起義軍攻克了南京,並在南京定國建號,與清政府分庭抗禮。鹹豐帝對起義軍的態度非常明朗,就是堅決鎮壓。

鹹豐帝先是採取了一切可以採取的措施:熔化內務府金鐘,開捐例,賣官鬻爵,鑄大錢,發行官票和錢票,推行厘金制度等,籌措到1億7千萬兩軍費,而後又拉攏曾國藩等人依靠湘軍的力量來奮力消滅太平天國的起義軍。但是禍不單行,列強發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不久,英法聯軍再次大舉入侵。

當時清軍的防禦重點在天津大沽口,英法聯軍在北塘登陸,進而攻佔大沽口。隨後英法聯軍攻佔天津,並進一步逼近北京。鹹豐帝慌忙派遣怡親王載垣、兵部尚書穆蔭為欽差大臣,前往通州與英法聯軍議和。英法聯軍以和談為幌子,繼續組織軍隊進攻北京,英法聯軍在通州八里橋擊敗清軍後,開始大舉進攻北京城,圓明園、清漪園等處均被英法侵略者焚掠。

鹹豐帝為了保命,倉皇逃往熱河避暑山莊(今河北省承德市),命令恭親王奕沂留守北京負責議和事宜。鹹豐帝登基不久就發生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之後就是英法聯軍進攻北京火燒圓明園,再後來和一些列強簽約了很多不平等條約,他在重大事件面前優柔寡斷、毫無主見、無所決策,並且沉迷於酒色,荒廢朝政,寵愛葉赫那拉(即日後的慈禧),誤國殃民,留下了千古遺恨。

被後人稱為無遠見、無膽識、無才能、無作為的「四無」皇帝。所以說很符合.


鹹豐皇帝是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後一個擁有實權的皇帝,但是鹹豐的一生卻是悲催的,剛剛登基就爆發了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同時英法聯軍大舉入侵,鹹豐在悲憤中撒手人寰,風雨飄搖的大清在此後半個世紀落入了一個女人之手,鹹豐愧對列祖列宗。

鹹豐在位十一年,有人對他的執政生涯以「四無皇帝」來做了總結,「無遠見、無膽識、無才能、無作為。」個人認為這並不客觀,有失公允。

繼位之初的鐵腕手段

穆彰阿是道光時期的重臣,擔任軍機大臣數十年,因長期擔任科考的主考官,故而門生遍佈天下,穆彰阿善於揣測聖意結黨營私權傾朝野,鴉片戰爭時期穆彰阿誣陷主戰派林則徐,使得大清最終簽下了不平等條約。鹹豐在沒有登基之前已經對穆彰阿十分不滿,登基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將穆彰阿革職,展現了效率和鐵腕能力。

在用人方面的能力

鹹豐繼位後首先想到了林則徐,可是林則徐已經病入膏肓,死在了赴任的路上,對於漢族官員鹹豐也做到了用人不疑,比如曾國藩,左宗棠等人,在滿漢分立的情況下這種做法需要很大的勇氣,漢族地主武裝的崛起和鹹豐皇帝的放權有很大關係。

同時八旗軍最後的猛將僧格林沁也得到了重用,在對內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和對外抵抗英法聯軍的戰鬥中發揮了很大作用軍功卓著。

很多人抨擊鹹豐的用人之道說他寵信重用肅順等輔政大臣,任人唯親,敗壞朝綱,但實際上鹹豐卻深知制衡之道,在重用肅順等人的同時對於恭親王奕訢也是一邊重用一邊打壓,鹹豐死前雖然任命了輔政八大臣,但是同樣賦予兩宮太后權力,並讓恭親王奕訢負責處理洋人的事情,三股勢力相互制衡從而防止大權旁落。

這樣的安排看似天衣無縫,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恭親王奕訢聯合慈禧發動政變,輔政八大臣徹底失敗,恭親王奕訢也沒有風光多久還是敗於慈禧手中,大清政權最終落入女人手中。不過在鹹豐執政之時權力卻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從未旁落,這一點也能看出鹹豐並非人們所評價的四無皇帝。

在個人品行方面,鹹豐雖然好酒色但是生活作風還是有些亮點的,尤其是在節儉方面繼承了道光勤儉節約的品質,但是在財務管控方面和他爹一樣還是一樣好糊弄。

在繼位之初鹹豐也曾銳意進取,但是大清這條風雨飄搖的破船很快讓鹹豐皇帝失去了耐心,在經歷了一系列失敗之後,鹹豐開始和他父親道光一樣逃避現實,可以說大清危局並不能完全歸咎於鹹豐,以鹹豐的資質做一個太平君主或許中規中矩,但是想要力挽狂瀾,明顯能力不足。


請大家分享【地丁老師講神話故事】,真實的觀點和經驗吧

鹹豐帝被後人稱為四無皇帝,其實這是一個誤解。大家不妨聽一聽我的看法。

清文宗鹹豐帝,愛新覺羅.奕詝。生於1831年,卒於1861年。在滿清11位皇帝中排在第九位。是中國歷史上最倒黴的一位帝王了!

他並不像一些朋友所說的,是一個四無皇帝,他在19歲登基以後,曾經也試圖重整大清的雄風。建立一個繁榮昌盛的滿清帝國。

他曾經嚴整吏治,引用漢人做軍政要員,試圖過洋務運動等等。只可惜,上天不眷顧他一個蹩腳皇帝,由於內憂外患,促使他真的成了一個四無皇帝了!

他登基以後的中國形勢是這樣滴。中國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已經攻克了南京城,並且稱帝登基了。

在當時,西方列強大肆進攻中國,並且與大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的北京條約。最可氣的是英法聯軍攻佔了紫禁城,搶走了大量國寶,焚燒了圓明園。中國從此進入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時代。

最不幸的是他的晚年,由於淫慾過度,疾病纏身,朝綱不能自理,而託付給了千古第一罪人,慈禧太后這個老妖精。導致了中國歷史留下來「濃墨重彩」的一筆「輝煌燦爛」史。

這也是耐人尋味的一頁篇章。。。

說他是一位四無皇帝,也真的名副其實。

謝謝閱讀,評論、點贊,大家看著辦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