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三月,天地氣交,萬物華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節。立字解見春。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 ” 立 夏之 “夏” 本意爲“大”;意指:作物都開始長高長大了。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天氣一天天熱起來,雷雨也增多,是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每年的5月5日或5月6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更是干支歷辰月的結束以及巳月的起始。立夏時節,萬物繁茂。初夏來時,陽氣充足,天地始交,冬病夏調需重視,順時養生保健也至關重要。



四季中夏天屬火,火氣通於心,心爲陽髒,主陽氣。心臟的陽氣能推動血液循環,維持人的生命活動。心臟的陽熱之氣不僅維持其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對全身有溫養作用,人體的水液代謝、汗液調節等,都與心陽的重要作用分不開。故立夏養生要注意養心。


中醫所說的“心”,除了心臟外,還包括心理因素。因此,夏季養生莫若養性,保持淡泊寧靜的心境,避免心火內生,這對夏季養生極爲重要,所謂 “心靜自然涼”。


夏季養心,紅色食物最適當。從陰陽五行來說,紅爲火,入心,補氣補血,道出了古人在夏季用紅色養心的奧祕。



立夏養好心,無病一身輕。人們在春夏之交要順應天氣的變化,重點關注心臟。 心爲陽髒,主陽氣。心臟的陽氣能推動血液循環,維持人的生命活動。心臟的陽熱之氣不僅維持其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對全身有溫養作用。人體的水液代謝、汗液調節等,都與心陽的重要作用分不開。保持心情暢快,不大喜大怒,就是人人都要遵循的養心訣竅。


立夏後空氣中溼度加大,人體也容易感到沉重睏倦,這是因爲溼爲陰邪,性質黏膩、穢濁容易阻遏氣機。脾主水液運化,脾虛的人水液運化功能障礙,造成水溼痰飲內生,這些又反過來把脾困住,脾氣不能上升,形成惡性循環,內溼加外環境的溼邪入侵就更加不適。建議在飲食方面選擇一些健脾祛溼的食物,如山藥、薏米、白扁豆等。



脾是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在中醫理論中脾虛泛指是脾氣虛損造成的一系列身體臟器失調的多種生理現象。“養脾胃就是養元氣,養元氣就是養生命”。


健脾八珍丸·祛溼當健脾,只有脾強大才能剋制體內溼氣。溼邪入體,起初舌苔厚膩泛黃、皮膚起疹起痘,稍重時胸悶乏力、體態睏乏、咽喉腫痛、大便不成形;進一步發展,會出現痤瘡、關節疼痛,體型肥胖,頭臉油膩,嗜睡一懶,周身乏力,臉上長痘、長斑;久而久之還會導致肥胖,引發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女性的很多婦科疾病也都與溼氣有關。



健脾八寶珍具有健脾開胃,排溼除寒的功效。採用山藥、白朮、黨蔘、芡實、蓮子、茯苓、白扁豆、薏仁米、蜂蜜等名貴食材,經過傳統工藝炮製而成,揉捏成丸制,方便日常食用。



“立夏喫蛋” 的習俗由來已久。俗話說:“立夏喫了蛋,熱天不疰夏。” 相傳,從立夏這一天起,天氣晴暖並漸漸炎熱起來,許多人特別是小孩子會有身體疲勞四肢無力的感覺,食慾減退逐漸消瘦,稱之爲“疰夏” 疰夏是夏日常見的腹漲厭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疰夏繩即長命縷,用五色絲線繫於小孩手腕等處爲其消災祈福,消暑祛病,以防疰夏。


民間還有“立夏嘗三鮮”的習俗。即立夏之日,要品嚐三類時令鮮食。忙碌的都市生活,你或許不會在意節氣的到來,但是每個節氣仍舊保留着它的特性,細細的挖掘品味,既是美食的享受,也是生活的樂趣。


補水消暑樹三鮮。立夏之後,天氣漸轉炎熱,人體喪失水分增多,脾胃消化功能變差,多喫櫻桃、青梅、杏子是補充水分、清涼消暑的有效方法。


強身補氣地三鮮。大自然在不同時節提供了不同的食單,挑選立夏時節最新鮮的蠶豆、紅莧菜、黃瓜食用,是達到身心平衡的養生蔬菜首選。


爽口養腦水三鮮。夏天到了,河蝦、鰣魚、螺螄正是長膘之時,富含蛋白質和鉀、碘、鎂、磷等微量元素,不僅具有清熱明目、利膈益胃的功效,還可促進腦部細胞的發育和滋養,對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壓和冠心病等大有益處。 



心主火,夏主熱,人之七情過極皆可傷心,致使心神不安。《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在精神調養上要體現一個“放”字,把精神調理充沛飽滿、神氣充足,方可使機體氣機宣暢、通達自如。


午睡可增進健康。立夏後,晝長夜短更明顯,應"晚睡早起",以接受天地的清明之氣,尤其是睡好“子午覺”,(23點到凌晨1點和11點到下午1點),子時陰氣最盛,陽氣衰弱,此時入睡有助提高睡眠質量。


到了立夏,白天的時間很長,我們可以通過午睡來使我們的精神和身體得到休息。在中午的時候小憩一會兒,不但能使下午工作的時候頭腦更清醒,效率更高,還有利於我們自身身體的健康,是一種非常好的選擇。






-

-


往期精彩內容:

三月三「 朝武當 」  道教的養生思想:攝生有法

無極圖說 — 白玉蟾   道教| 授職與授籙   【道教儀範】宮觀職務稱謂

道教 | 全真派出家道人爲何要冠巾?

道教服飾爲什麼多是青色?  256歲老人的養生之道

90後武當山道長| 焚香纂塵煙  操琴遇古今

道教修煉中的“財、法、地、侶”

古載 |龍的九子 各有不同    『 道 』的核心教理

2018武當山玄天上帝神尊巡境臺灣 紫霄宮起駕

「玄帝上帝」巡境在臺活動圓滿功成!

「道教」歷史上的尹志平

一曲《道情》萬千緒    道教 | 六十甲子神圖解

張三豐「金丹詩」三十六首

以貌取人:一個人的“精神長相”很重要

道士稱謂        道教的信仰和修行

早期道教紀錄片—道教齋醮儀式

武當369最新震撼短片:這就是武當!

道教--全真南宗五祖    道教的養生思想:攝生有法

【清末武當道教】楊來旺道長親率弟子復興武當

神祕五龍宮| 十堰攝影家丁慧平鏡頭下的謐境星空

武當山城區最美夜景 ○ 不同凡響

道家打坐修煉—靜坐的要點

八九十年代武當道人是怎樣習武的?

細覽●武當道教歷史  武當太極劍-劍法要領

最早【中國道教專題片】視頻

仙風一曲○道長自彈自唱【道士吟】

鍾與道教文化的淵源  古代文物圖鑑 | 道教神像圖集

道教看香祕訣   道文化 | 符。

武當山道教音樂與醮儀註解

武當仙樂神韻--獨特宗教韻味

武當山道教歷史文物(一)   武當山道教歷史文物(二) 

武當山道教歷史文物(三)

外練“精、骨、皮”內練一口氣!武當無爲子首次展示外家功夫鑽子手

道家修煉的基本功法●靜功法修煉    紫嶽瓊臺-武當中觀結道緣

早期記錄片《道士的生活》  珍貴的武當山歷史圖片

那些快被遺忘的老照片--道教修行者

英勇抗日高道 — 黎遇航  道教 | 以香證道

英勇智殺敵抗日俠義道長 —  甘盛榮   抗日愛國道長 — 李圓通

那些快被遺忘的道教珍貴老照片(二)

【古法】中藥煉蜜丸的做法   道醫和中醫究竟有何不同?

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老道:一手拿香,一手拿槍!

道長帶你感受 武當武術的靈動飄逸  


掃描二維碼

關注武當逸事


■ 本期編輯:靈子

■ 微信 : wl1517224996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