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魏建梅

2018,是整改的一年。

從年初承接去年的網大、綜藝等影視節目被下線,微博+自媒體賬號、微信小程序被下架,百度、新浪、快手、今日頭條等被約談,到下半年由崔永元事件發酵而來的一系列有關稅務、陰陽合同、天價片酬等政策的頻繁發布,可以看到,國家在這一年對整個文娛行業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整改。

對此,院線經理人(ID:yxjlrvip)特將這一整年的紅頭文件,包括公司、平台、協會等民間發聲整理了一番,與大家一起回顧這動蕩的2018年到底都發生了哪些事情?在這些限令下,我們在未來又該如何安然處之呢?

封殺下架的上半年

其實,這場波及整個文娛行業的封殺下架風在2017年就已經吹起來了。

影視方面,《見字如面》《極限挑戰》的整改上線,《金星秀》《鏘鏘三人行》的徹底下架,還有一批又一批網大的封殺;社交平台層面,微博@中國第一狗仔隊@名偵探趙五兒等八卦大號,《嚴肅八卦》《毒舌電影》等公眾號,虎牙直播、YY直播、秒拍等平台也都因各種各樣的原因被約談整改,或被永久關停。

轉到2018年,封殺下架之路繼續推進。1月21日,兒童邪典片事件被曝光,1月27日,微博熱搜被整改,1月30日,@熊貓TV絲絲劉雨琪@亞洲女神集中營等1132個微博賬號被關停,1月31日,微信「頭腦王者」小程序被下架,2月5號,口碑網大《河神》也突遭下架......還有那場轟動一時的PG One事件,無疑也是一次由上到下的全網封殺。

可以說,到今年6月份崔永元事件徹底爆發之前,整個文娛行業都被這場封殺下架風所籠罩著,而這場暴風雨背後,其實也是國家政令下的一場大型內容監管現場。

先是2月6號,全國「掃黃打非」辦召集16家互聯網公司,要求加強自律清查。

這是針對「兒童邪典片事件」發起的一場約談,這一天,全國「掃黃打非」辦召集了百度、阿里巴巴、騰訊、新浪網、微博、今日頭條、金山、奇虎、YY直播、映客直播、快手等16家互聯網公司有關負責人,強調各互聯網企業要嚴格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加強自律清查。

2月8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嚴肅整治網上低俗炒作、不良有害視聽節目的通知。

同時,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也聯合了地方新聞出版廣電局,要求嚴肅整治歪曲演繹紅色經典、惡意拼接經典卡通形象,散布血腥暴力、低俗炒作明星緋聞隱私和炫富享樂類視聽節目。同日,文化部也部署清理查處工作,嚴查相關互聯網文化產品和互聯網文化單位。接連幾天各機構的集體發聲也可以看出大家對這一事件的重視。

2月14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通知要求對網路視聽直播答題活動加強管理。

《通知》指出,今年以來,一些網路平台以視頻直播方式開設互動有獎問答節目,吸引大量網民參與搶答,在促進知識傳播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該通知便是為規範網上傳播秩序,引導業態有序平穩發展,防止過度炒熱而存在的。

3月16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關於進一步規範網路視聽節目傳播秩序的通知。

針對節目歪曲、惡搞經典文藝作品,擅自截取拼接經典文藝作品、廣播影視節目和網路原創視聽節目的片段,或者重新配音、重配字幕,以篡改原意等方式吸引眼球等問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再發通知,禁止非法抓取、剪拼改編視聽節目,加強網上片花、預告片等視聽節目管理,加強對各類節目接受冠名、贊助的管理,嚴格落實屬地管理責任。

4月12日,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要求網路直播及短視頻企業加強內容管理。

這次,全國「掃黃打非」辦又約談了YY、鬥魚、花椒、映客、六間房、酷六、KK、龍珠、熊貓、天鴿互動和今日頭條、快手、愛奇藝、炫一下、微博、嗶哩嗶哩、荔枝FM、金山等18家互聯網公司相關負責人,督促網路直播及短視頻企業加強平台內容安全管理。

每月至少一次的紅頭文件也足以看出國家對內容監管的力度,轉到下半年,雖然整個文娛行業被崔永元事件「搶了風頭」,但國家對行業的整治監管依然沒有停歇。

8月20日,國家六部門聯合下發《關於加強網路直播服務管理工作的通知》。

該通知由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聯合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下發,要求各部門加強網路直播服務許可、備案管理,強化網路直播服務基礎管理,開展存量違規網路直播服務清理工作,大力加強網路直播行業基礎管理。

8月23號,國家網信辦開展網路短視頻專項治理行動。

這次,國家網信辦聯合有關部門,針對網路短視頻行業存在的突出問題,開展了一系列專項治理行動,依法依規處理了一批違法違規網路短視頻平台及其賬號。

9月14號,國家版權局約談15家短視頻平台企業。

同樣針對短視頻平台,國家版權局也約談了抖音短視頻、快手、西瓜視頻、火山小視頻、美拍、秒拍、微視、梨視頻、小影、56視頻、火螢、快視頻、嗶哩嗶哩、土豆、好看視頻等15家重點短視頻企業,引導短視頻平台企業規範版權授權和傳播規則。

2018年的上半年,可以說是被下架、封殺、約談貫穿的上半年,也是對文娛內容嚴加監管的上半年,而5月份崔永元的一帖微博在減弱文娛行業「封殺下架」風力的同時,也將風向從內容產品端吹向了生產內容的人和資本一端,而且開啟了另一個更為凜冽的寒冬。

稅改整治的下半年

或許,連崔永元本人也沒有想到,當時不過是一條微博竟引起了影視圈的如此軒然大波,但一石激起千層浪,在他本人的一步步推波助瀾下,影視寒冬也就這麼真切地來到了行業面前。

6月3號,國家稅務總局便責成江蘇等地稅務機關調查核實有關影視從業人員「陰陽合同」中的涉稅問題。

首先,針對崔永元爆料出的范冰冰陰陽合同、偷稅漏稅事件,國家稅務總局在已經部署開展對部分高收入、高風險影視從業人員依法納稅情況進行評估調查的基礎上,責成江蘇等地稅務機關展開調查,依法查處違法違規行為。

6月27號,中宣部等部門聯合印發《通知》,治理影視行業天價片酬「陰陽合同」偷逃稅等問題。

通知要求加強對影視行業天價片酬、「陰陽合同」、偷逃稅等問題的治理,控制不合理片酬,推進依法納稅,促進影視業健康發展。同時強調,要制定出台影視節目片酬執行標準,明確演員和節目嘉賓最高片酬限額,現階段,嚴格落實已有規定,每部電影、電視劇、網路視聽節目全部演員、嘉賓的總片酬不得超過製作總成本的40%,主要演員片酬不得超過總片酬的70%。

7月13號,國家稅務局總局要求各級稅務機關加強影視行業稅收征管。

為貫徹落實中宣部等五部門對於治理影視行業天價片酬、「陰陽合同」、偷逃稅等問題的有關要求,國家稅務局總局再發《通知》,規範稅收秩序,營造影視行業良好稅收環境。

8月,事態進一步發酵,補稅開始提上日程,但基本上都是私下傳言,並沒有明確的文件下達。

比如全國演員工作室,納稅改為查賬徵收,個稅統一徵收35%,或者凡是帶有「影視」二字的工作室,都要徵收35%的個稅的消息,也或者對明星的個人稅率從之前的6%起統一調整為42%,改稅率比目前我國個人所得稅最高稅率的45%低三個百分點等等。

8月11日,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三家視頻網站聯合正午陽光、華策影視、檸萌影業、慈文傳媒、耀客傳媒、新麗傳媒行業頭部六大製片公司發出聲明,共同抵制藝人「天價」片酬偷逃稅、「陰陽合同」等違法行為。

聲明中表示,三家視頻網站和六大影視製作公司即日起將嚴格執行影視作品明星總片酬不超過製作總成本40%,主要演員片酬不超過總片酬70%的限額制度,並對不合理的演員片酬進行控制。另外,平台採購和製作的所有影視劇,演員的單集片酬(含稅)不得超過100萬元人民幣,總片酬(含稅)不得超過5000萬元人民幣。

8月12號,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發布聲明。

協會通過《團結一致,自律自強,維護影視行業健康發展》的聲明,向業內發出行業需要發展,規則需要公平,從業者需要被尊重的呼籲。

10月2號,國家稅務總局正式印發關於進一步規範影視行業稅收秩序有關工作的通知。

通知要求從2018年10月開始,影視製作公司、經紀公司、演藝公司、明星工作室等企業及影視行業高收入從業人員,對2016年以來的申報納稅情況進行自查自糾。凡在2018年12月底前認真自查自糾、主動補繳稅款的影視企業及從業人員,免予行政處罰,不予罰款。查糾行動一直到2019年7月底前結束。

由此,影視圈也正式迎來補稅風暴。在這一過程中,不少影視公司因為大量的補稅額清空了資產,被逼破產。而就在最近,一則橫店工作會議的內容披露也將這一事態推向輿論頂端。

該內容顯示,橫店實驗區接到稅務通知,工作室需要按2016年至2018年三年總收入的70%(最少)按個人勞務計算稅款,總體來說,工作室補繳稅款需要按工作室總收入的20%左右計算。這「一刀切」,完全忽略了原本存在的稅收優惠的補稅政策也正式引起了業內不滿,並引發了行業的集體上訴。

12月1號,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寒冬再次發聲。

這也是中國電影導演協會針對此次行業的集體「抗議」事件的發聲,該聲明提出要合理規範影視業稅務秩序的七條倡議,包括應當有全國統一的法律依據、程序和執法主體,公開透明的實施等,但很快,這一文章便被和諧刪除。

但儘管如此,針對這一自下而上的上訴事件,廣電總局和國家稅務總局相關領導也與中國電視劇編劇委員會會長劉和平、副會長汪海林進行了會談,事後劉和平也在朋友圈發文稱「國家對影視行業的扶持政策不變,關於這三年補繳應納未納稅款對編劇行業已明確答覆,按2002年國稅字52號文件繳納16%稅款,未足16%補足即可。」

總結

這一場監管風暴發展到今天,也算稍稍平穩了,未來這一事件還會出現什麼新的關注點,究竟會往什麼方向發展我們都不得而知,但從內容端的監管,到生產端的監管,通過這一系列紅頭文件的頒布,我們也足以窺見國家對整個文娛行業的管控力度。

這一年的頻繁整改,讓整個文娛行業被扼住咽喉迎來寒冬,也讓很多業內人苦不堪言。但整改,其實並不是一件壞事,不管是前半年對部分網路傳播內容的封殺下架,還是下半年對影視圈陰陽合同,天價片酬的整治,這也無不是一次凈化行業的利好機會。

而經過這一場大風暴,我們也的確看到很多低俗的內容及其生產者被驅逐到行業外,網路環境得以凈化的同時,行業虛假泡沫也開始消散。

但在這一過程中,有不少優質的內容及其公司也未能倖免,下架潮、倒閉潮、失業潮在清理劣質內容和外行公司的同時竟也將真正的好內容,好的生產者波及在內。尤其是近來突然被爆出的「一刀切」的稅收政策,更讓很多業內人心灰意冷。

通過紅頭文件對文娛行業自由市場進行管理,這一整改實際上就已經從簡單的監管上升到政治層面了,但用行政力量管控自由市場,最後形成的局面很有可能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其實,行業需要的更多是扶持,恰當的整改當然也是需要的,但肯定不需要的是干涉。就如同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發布的聲明中提到的那般,稅務規範的結果應當是促進而不是阻滯行業的發展,加強而不是減弱從業人員對法律和政策的尊重,從而建立而不是破壞整個行業對黨和國家關心愛護影視文化產業發展的信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