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看看歷史上的曹操和許攸

1、曹操(155~220)字孟德,東漢末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年輕時任洛陽北部尉、頓丘令,因參與鎮壓黃巾起義遷升為濟南相,後起兵討伐董卓,逐步擴充軍力。漢獻帝初平三年(192)佔據兗州,收編青州黃巾軍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到洛陽朝迎接漢獻帝,任司隸校尉、錄尚書事,並遷都許昌。建安十三年(208)任丞相,建安十八年(213)封魏公,建安二十一年(216)進爵魏王,不久病逝。

    曹操在政治上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手段,逐步削平黃河流域軍事割據勢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打敗袁紹後,逐漸統一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208)任丞相,同年乘劉表病逝,率大軍南征,赤壁之戰後退守北方。後為鞏固後方,統一關 隴,攻擊漢中,打敗馬超,招降張魯。

    曹操在吏制和經濟上,首先整頓東漢末年的吏制,他從走上仕途就試圖用比較嚴格的法律改變當時權豪橫行的情況,因禍根在東漢中央集團,直到到他自己掌握政權後,實行『』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強的法治政策。他說:「夫刑,百姓之命也」;「撥亂之政,以刑為先」。他起用王修、司馬芝、楊沛、呂虔、滿寵、賈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強。司馬光評價曹操是「化亂為治」。而且曹操用人不重虛譽,他選用的官員要「明達法理」,能行法治。操還提倡廉潔,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選舉,「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雖於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務以儉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於是社會風氣有所好轉。北方還推行「軍屯田制」,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恢復起到促進作用;緩解了社會矛盾,使北方的社會經濟出現全面的恢復。

軍事和文學造詣

曹操作為東漢末年的地方軍閥,在任兗州牧期間,改編組成了「青州軍」,為他後期的各地徵戰,擊敗呂布、袁紹、袁術、馬超等地方軍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作為青州軍統帥,多次指揮了這些重要的戰役,並取得重大勝利。曹操自幼鑽研兵法,有高深的軍事理論,熟讀孫武、吳起等前代軍事家的著作,在習諸家兵法的基礎上,寫成《兵書接要》一書,結合自己的戰爭經驗加以論述。所撰《孫子略解》,開創整理注釋《孫子》十三篇的先河,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軍事理論。主張「兵以義動」的戰爭觀,強調師出有名,符合道義。在戰略戰術上講究靈活多變,因事設奇、任勢制勝,兵不厭詐。

曹操還很有文學才華。《蒿里行》、《觀滄海》等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兩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寫出了他包容一切,一統天下的雄心大志。一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流傳千古,膾炙人口。

曹操年輕時候,懷有一顆匡扶漢室,重整廟堂的正義之心和膽識,所以,纔有憑自己的雄才演講說服廟堂之上大臣們,一致達成驅趕權臣董卓之識,並且,他一人手執利刃,刺殺董卓,雖然失敗,但是這種膽識和氣概,絲毫不輸燕趙之士。由此可見,在他內心深處,一直是敬重 「忠勇之士」。從關羽溫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義收張遼,威震逍遙津等等,可以看出他雖然「唯纔是用」,但是更看重忠用之士,這和漢朝時期重德教育很有關係。廣為流傳的義釋華容道,如果忠義之人關羽不認同曹操的忠義,且能違抗軍令,放曹操一條生路,這是英雄惺惺相惜的佐證。

2、關於許攸的功過和得失

許攸,字子遠。東漢末年人,原是袁紹的謀士,年輕的時候與袁紹和曹操感情很好,但是投靠袁紹之後,多次為袁紹出謀劃策,後不被採納和重用,於是心裡非常不滿,再加上當自己的親屬因貪污被抓,許攸覺得袁紹對自己一家人有歧視,便從袁紹處逃走了,逃奔到曹操那裡(《三國志 魏書 武帝紀第一 》)。此時正值官渡大戰的緊要時機,許攸根據他掌握的袁紹軍情,主動獻計——奇襲烏巢,幫助曹操打敗袁軍,為官渡之戰獲勝立了奇功。但是許攸為人非常傲慢,恃寵而驕,而且口無遮攔,加之是非不分,為了私利,不顧大義,在曹操眼裡是一個沒有忠信之德的人,雖有大功,但他和東漢的道德準則相違餑,不是一個忠義幹才。

曹操殺許攸有以下幾個原因:

1、為私利,是非不分;無大義,缺節操,輕易放棄舊主,賣主求榮。

2、無禮儀,恃寵而驕,無視尊卑,有餑孔孟之道。

3、有才無德之人,如果背叛曹操,後果非常嚴重,可能勝過官渡大戰他起的作用。

總之,曹操是一個正史和小說分歧很大的人物,作為一代梟雄,他有很多的優秀品質和才華,但是,也跳不出封建地主思想和個人英雄主義思想。成敗功過,任由後人評說。


許攸之死不在曹,而在於其自己。

可以說,許攸之死,完全死的咎由自取。

關於這個題目,津城曾經回答過相似的問題,想深入瞭解的朋友可以看津城以前答過的。

許攸在官渡之戰的關鍵時刻離開袁紹投奔曹操,獻計曹操率領奇兵偷襲烏巢,成為官渡之戰曹操取勝的關鍵,可以說,許攸的貢獻是非常大的。

曹操對待許攸,也可以說是非常的禮遇了,許攸來降,曹操忘履相迎,熱情款待,留下著名典故。

而許攸在曹操的「照顧」下,憑藉著在官渡之戰中出的小小計謀,越來越蹬鼻子上臉,竟然在大庭廣眾之下當眾說曹操小時候的齷齪醜事,滿口曹阿瞞曹阿瞞的叫著,曹操明裡不說,心裡早就氣的牙根癢癢。

恰逢此時,許攸在大街上又說曹操醜事,被路過的許褚碰見,本就不滿許攸,加上許攸語言相激,許褚一刀砍了許攸。

曹操面對許攸之死,表面上發怒要殺許褚,暗地裡別提多高興了,在他人的勸說下,曹操對許褚進行了一些不痛不癢的處罰。

可以說,許攸的死怨不得曹操,只能怪他自己太過猖狂。

篇篇原創,給你獨特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是我不斷創作的動力。


曹操對待歸降之人確實是很寬容的,很多不是重用,就是封侯,這體現了曹操寬容的一面,同時這也是政治的需要,因為對待歸降的人越好,歸降的人也就越多,對壯大自己的隊伍十分有利。

那麼為什麼曹操容不下許攸呢?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許攸自己作死,許攸曾助曹操擊敗袁紹,此後在擊敗袁紹的兩個兒子過程中,也屢屢獻計,幫曹操攻破鄴城,佔領冀州。但許攸自恃功高,不分場合屢次輕慢曹操,甚至直呼曹操小名,說什麼沒有我許攸哪有你曹操今天的話,曹操心裏面很不爽,因此露了殺機,後來找個機會就把許攸殺了。

二、曹操寬容歸降之人,多數時候是自己實力較弱的時候,當時為了贏得禮賢下士的美名,以擴充自己的實力,不得不寬容對待歸降之人。但殺許攸的時候已經不同了,此時曹操已經擊敗了袁紹,幾乎統一了北方,自身實力已經非常強大,寬容的虛名已經沒這麼重要了,也就不會顧及這麼多了。


別人的謀士是低調低調再低調,許攸偏偏是個大嘴巴,二十年前跟你一起玩耍的小夥伴已經成長為一方諸侯,你還以為人家是跟你一塊玩泥巴的小夥伴,你以為有了功勞就可以為所欲為,把人家二十年前跟你丟臉的事都給人扒拉出來,你不要面不代表人家也不要,把你還當夥伴算是客氣,但一定的距離跟尊卑還是要區別滴,等你扒拉人醜事的時候人家已經容不得你了,可你還看不清,死也是白死,許褚砍了你還算是有功的,曹操嘴上對你的死是對許褚苦大仇深,心裡樂呵的跟啥一樣,叫你個白癡不懂上下尊卑,死了活該


不是曹操容不下許攸,是許攸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的不停的在作死的道路上奔跑,覺得自己老大,別的都是渣五,不懂一點謀士的立世知道,還容不下別的功勛元老,怎能不死


其人自己沒有讓活下去的謙遜,哪裡能夠責怪主公不給予護佑???


是許諸殺,不是阿滿殺。所以阿滿沒罪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