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到中央同意自己不打仗直接過江的意見的複電之後,粟將很認真的準備起過江的事來。經過幾個月的休息和思考,粟將對於過江的事考慮地比較周全了,包括過江後面臨的種種困難的解決之道。比如對比劉鄧過黃泛區被迫丟棄重炮的事,粟將就考慮到過江後要把大部分重武器留下,準備以炸藥代替炮彈。

  多說一句,這個事的臨了,粟將還加了一句,大意是,請領導放心,我們會愛惜物資,不會沿途拋棄的。也幸好粟將沒把這個電報報給劉鄧,要是讓劉鄧看到這句話,真不知道劉鄧會這麼想。

同時,華東局的饒書記也給了粟將很大的支持,但凡粟將需要的人、錢、物,饒書記總是給予最大的支持。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葉、王、陶三縱雖然一直在休整,但是部隊的狀態卻越來越差。也正是因為葉、王、陶三縱的狀態不好,所以過江的事粟將也申請了推遲。原先粟將的預計是繼續休整1個半月,到3月下旬就可以過江了。到了4月初的時候,粟將上報中央,鑒於葉、王、陶三縱當前還存在很多問題,建議延長休整到5月15日或20日再過江。中央立刻同意了粟將的建議,允許粟將休整到5月15日再過江。

  就在中央同意粟兵團延長休整到5月半的前幾天,陳帥從中央回來了。陳帥一回來,粟將就給了陳帥一個大大的意外。粟將直接找到陳帥,很突然地告訴了陳帥,自己暫時不打算過江了。聽到消息的陳帥應該是非常意外的,畢竟,換誰恐怕都會覺得意外。幾個月來,粟將一直在積極準備過江的事,要人要錢要物,沒有一點點透露過不過江的打算啊。怎麼忽然就變卦了呢?

不過,陳帥這個人有個好,聽得進下屬的意見。所以,陳帥建議粟將把這個新想法直接向劉鄧、軍委提出來。於是粟裕鼓足勇氣,先給劉鄧發了封「請鈞座予指正」的電報。

接到粟將的電報後,劉鄧在4月18日給軍委和陳粟回了一電。電報裏,劉鄧首先肯定了過江在戰略上的積極意義,「從中原形勢而論,粟部過江迫使敵人抽走幾個師,將發生很有利的變化,於全國戰局的發展亦極有利」,但是劉鄧擔心粟部過江可能準備不足,「本身準備最重要的是政治上要有信心,紀律好,政策好,組織上減輕裝備和軍事上山地戰的訓練,在敵人釘梢與封鎖情況下有適宜的戰法「,如果粟部的確沒準備好,不如先暫留中原打幾仗再過江。畢竟,最早軍委提出的3個過江方案裏,也有先打幾仗再過江的方案。恰恰是粟將自己,提出了不打仗直接過江。所以,劉鄧這個電報總結來說,如果粟部準備好了就執行過江,如果沒準備好,先打幾仗再過江也行。

  4月18日,一說粟將收到劉鄧的電報後,粟將「鬥膽直呈」,給中央發去了那份著名的電報。粟將首先肯定了躍進敵後戰略的正確性。

「自去年七、八兩月,先後轉入外線以來,粉碎了敵人全面戰略進攻,使我軍轉入了反攻,將戰爭拖向蔣管區,保衛了基本解放區,減少了解放區受戰爭的直接摧殘。當時我軍不依靠後方,大膽轉入敵後,是完全正確的,是必要的,因此取得了極大的勝利,使敵我形勢完全改變,而且前進了一大步,造成今後向前發展更有利的條件」。

然後,粟將提到了中原戰場的現狀。

「但自去冬迄今,中原地區(包括豫皖蘇及陝豫鄂)戰局已形成疲憊而頻繁的拉鋸形勢,我軍固然予敵人以極大的困難,給敵人的人力物力以極大縮減與損耗,但由於敵人尚擁有相當機動兵力,佔有某些交通線和所有交通中心、戰略要地及運輸工具、技術條件等,在兵力轉運軍需補給上較我軍便利,亦增加我們殲敵困難」。

總結來說,就是中原國軍機動兵力多,佔據交通優勢,給我軍殲敵增加了困難。怎麼辦呢?從粟將此前的言論看,過江纔可以從根本上改變中原戰場的暫時不利局面。因為粟將認為粟部過江至少會帶走5個整編師的兵力(中央則認為可能調動20至30個旅)。也就意味著,中原國軍機動兵力多的問題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緩解。

  給大家舉個例子就明白了,國軍重點進攻山東的時候,沂蒙山區三百多里,國軍就有五十個旅的機動部隊。但隨著三軍躍進中原後,國軍重點圍剿劉鄧,導致山東三千里的地方,國軍只剩下十一個旅的機動部隊。這也是山東能夠得到解放的最根本的原因。並非許譚的南、臨殘兵比陳粟的華野大軍更能打,因為採取了躍進敵後這個正確的戰略。

  回到中原戰局,粟部挺進江南後,帶給國軍的威脅比在大別山的劉鄧更加大。國軍不可能對粟部置之不理,而能回防江南,圍剿粟部的部隊,大部只能來自中原國軍。按照粟將一月份的看法,劉鄧、陳謝、陳唐三軍在劉鄧的領導下,面對兵力消弱的中原國軍,再打幾個勝仗,必然能扭轉中原的戰局,變中原為華北。而粟留中原,國軍的優勢還是優勢,雖然我軍更加集中,但粟將談到的殲敵困難沒有減少。所以這一段,粟將其實還是在驗證過江的正確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