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活了六十六歲,在當時的年代算是比較長壽的了。劉備63歲,諸葛亮54歲,司馬懿73歲,孫權71歲……

若是沒有頭風這種毛病,或者說華佗沒有被曹操殺死,曹操有可能活過七十歲。

深究曹操的一生,我們能夠找到他長壽的三點原因

第一,曹操從武。曹操長年累月的領兵在外打仗,來來去去,甚至親自上前線作戰。作為一個武將,曹操的身體素質起碼是過硬的。換今天的話說,經常運動著,身體不差。

隨軍出征,伴有軍醫,曹操的身體狀況軍醫時常關注著,沒成大病之前,就提前消滅在微末之中。說白了,曹操身體健康有保障。

第二,曹操樂觀。三國之中,曹操的笑聲是最多的,每次遭受到點打擊,常是一笑而過,並沒從此消沉,反倒是越來越勇。三國男人里,曹操是最樂觀的。

官渡之戰,袁紹戰敗,沒多久,鬱鬱而終,三國志里說他「冀州城邑多叛,紹復擊定之。自軍敗後發病,七年,憂死。」當然了,三國演義里說他還跟曹操來了一場倉亭之戰。

赤壁之戰呢?曹操敗後,一路就沒看見他難受過,到華容道,道路泥濘不堪,歷經一番艱難才走出,一出華容道,曹操就大喜,仰天大笑啊!單單一條華容道,死傷無數,曹操竟有心情大笑……從中絲毫沒有赤壁戰敗的陰影。

第三,養生。曹操的養生觀是豁達的,他嚮往龜的長壽,但也知道生命有終結的一刻。所以心態上積極進取,行為上秉承養生之道,「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為此,他曾親身不恥下問地向老壽星皇甫隆請教養生、延年益壽之道。

所以說曹操壽長是有一定原因的。然而比起曹操,曹丕、曹叡的壽齡就不夠看了。

曹操被人稱作梟雄,亂世之梟雄。也被人稱為奸雄。但不管怎麼說,在一個亂世的東漢末年開創一番事業,曹操肯定有過人之處。青史留名的,且名聲大振的,沒一個人是簡單的。

也就是曹操雄才大略,能力強悍。

有這樣一個父親,作兒子的該是多麼的心酸呢。尤其還是想成為他的繼承人。偏偏曹老闆生育能力強悍,光記載的,就是二十多個。最重要的是曹操不吃嫡長子繼承製這套。

有能力則居之……曹丕一方面要和兄弟們爭繼承權,另一方面還要苦練本領,不足夠出色,怎麼會脫穎而出?

勤奮地學本領,有心機地周旋於兄弟、文武大臣之間。慧極必傷……曹丕奪到繼承權時,就已經少了半條命了。

另外,曹丕短壽還有這麼幾個原因。

一是即位後勵精圖治。曹操一生也僅限於統一北方,而曹丕即位,是志向遠大,渴望統一天下。以篡漢成魏帝,迅速加強集權,安穩魏國內政。對外,年年出兵。又是一番征伐。

二是曹丕氣量小。曹丕沒有曹操心胸中的那股子樂觀豁達勁,或者是長期攻於心計,又或許長久在老大位置上壓抑很久,曹丕比曹操還更多疑。即位後,一方面和弟弟、大臣們鬥法,另一方面還出兵打仗,又是伐吳失敗。傷神外加心情不暢快,鬱鬱寡歡。

三,曹丕好色。

案牘之勞形,女人肚皮上縱慾過度,再加心胸狹隘,性格多疑,曹丕不短壽才怪了咧,何況他即位時就已少了半條命。

所以,陳壽感嘆:

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

至於曹叡

執政前中期明,後期則是暗。沒有幾把刷子,曹叡是不可能抓到魏國的軍政大權,更不可能抵禦住吳國蜀國的多次北伐,尤其是諸葛亮,雖是五次北伐,最終落了個身隕五丈原的結果。裴松之評論道:

魏明帝一時明主

但後期的他大興土木,縱情聲色……或許幾乎沒大患,諸葛亮已死,孫權不足為道,所以享樂了吧。

於是,

於列殿之北,立八坊,諸才人以次序處其中,其秩石擬百官之數

留戀裙底之歡樂,石榴裙下在劫難逃……公元239年,曹叡沒留下一個子嗣,離世了。享年36歲!

而曹操的其餘後人,除戰死、「意外」死亡外,其他人都是在緊張中度過的。在這樣一個劍拔弩張、暗流涌動的家庭環境下,能長壽才有鬼咧,後來曹丕即位後又防範和限制,曹叡也是如此,三國志這樣說曹植:

植每欲求別見獨談,論及時政,幸冀試用,終不能得。既還,悵然絕望…常汲汲無歡,遂發疾薨

這樣一來,曹家拿不出什麼人來,漸漸衰落,此消彼長,最終司馬家篡魏。

有意思的是司馬家的人是壽長於曹家的。


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曹操病逝。黃初七年(226)五月,曹丕去世。景初三年(239)正月,曹叡去世。人類兜兜轉轉百萬年,終究還是敵不過時間。生老病死,這些人間的鐵律並不會因為誰有過人的功績而改變,曹家三代也是如此。

而同時期的孫權、劉備等人,壽命也和曹操相差不多。雖然衰老是正常的,但這些身居高位的人,他們還面臨著我們難以想像的壓力和工作,這無疑也在加速他們的衰老。

我們熟悉那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丞相曹操,也熟悉那個有風骨有氣魄的「建安七子」之一的曹操。卻往往忽視在他野心背後的為民之心,在他地位背後的過人能力。毫無疑問,這些情懷和頭腦成就了曹操,但相應的,他也承擔了巨大的責任。建安二十五年,曹操還軍洛陽,卻很快因腦瘤病逝。一代梟雄終究還是敵不過操勞帶來的病痛,巨大的壓力和過量的工作最後還是壓垮了巨人的身軀。

但曹丕的死因,卻有好幾種傳言。但筆者認為,與其從中選擇一種,倒不如把曹丕的死看作一種綜合。

身為曹操之子,他繼承了父親的多疑性格,給自己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壓力。而同時,作為魏的開國君主,他還有極多軍政事務需要處理,還有多個兄弟需要提防。

不僅是性格上的繼承,曹丕還是個比曹操更加沉迷於美色的人。常年縱慾使得曹丕身體一日不如一日。而就在這種情況下,曹丕還在潮濕的長江一帶感染了風寒。身心俱疲的他在回到洛陽之後,便一病不起,最終離世。

而最短命的曹叡,死因卻比曹丕還要讓人無語。

也許真的是曹家人的基因作祟,曹叡比曹丕還要好色。在諸葛亮這一心病除去以後,曹叡在聲色犬馬之中日益放縱。而國家因為連年征戰造成的巨大行政壓力,也加大了曹叡的壓力。精神緊繃而又身體虛弱,早早離世也是在人意料之中。

大概是因為他們都是在歷史上成留下過一筆的人物,所以這樣的死因看起來「與人設不符」。但是他們也都是簡簡單單的人,最終也是在歲月中靜靜離開。


自曹操以降,曹魏政權承襲者,似乎都不長壽:曹丕只活了40歲,曹叡36歲,似乎一個比一個短命。

有專家講,人類的壽命長短與基因有關係,那我們先來看看曹丕一系的基因。

曹操自己活了66歲,就古代來講算是長壽了。那麼?問題出在生母這邊?因為就史料來看,曹操與環夫人所生的曹宇,卻活了67歲以上,曹據活了50多歲,而且,曹據所生的曹奐,也活了58歲。獨獨曹操與卞夫人所生的兒孫都不長命,這麼看來,曹氏嫡系的短命基因難道傳自卞夫人?

慢著,我們來看一看,卞夫人的生卒年:159-230!卞夫人享年71歲!

如此一來,從基因上似乎不能解釋曹丕一系的短命之因。

有書君倒是認為,曹丕一系的壽命不長,倒是與他們的掌權者身份有關。

按照法統,曹魏政權由嫡系傳承,因此,曹操與其正妻所生的兒子們享有繼承權,地位是有了,伴隨而來的,不僅有特權,還有風險。

曹丕在位七載,對外三征東吳,大破蜀漢,對內削藩集權。軍務倥傯,政務繁重,勞心勞力之餘,還要嚴密監視和防範司馬一族。國未一統,內有權臣窺測,委實沒過幾天輕鬆日子。

另一方面,曹丕在私生活上頗不節制,姬妾眾多,甚至收容父妾,女色上頭,恐是消耗不少精神。

雖然曹丕最終是病死的,但其心神與形體耗損在前,短命似乎是註定的。

再看曹叡,他在位期間也很忙,曾指揮將士成功防禦了吳、蜀的多次攻伐,並且平定了鮮卑,攻滅了公孫淵。在軍事、政治和文化方面都頗有建樹,早年也是英姿勃發,令司馬懿老狐狸不敢公然露出反心。

也許執政之初的成就讓曹叡放鬆了追求。在其統治後期,曹叡一改嚴謹,大興土木,廣采眾女,供其淫樂,導致其36歲就英年早逝,江山後繼無人。落入窺伺已久的司馬氏手裡。縱然司馬氏所立旁系末代傀儡皇帝曹奐較為命長,也已回天乏力了。

當然,也有一種野史說法,說是曹丕當年所娶甄夫人,早已懷有身孕,曹叡實為袁氏子。如果此說屬實,似乎也很解釋曹丕本人的短命,況且,袁氏也不一定就是短命基因。此說存疑。

總而言之,曹魏三分一統的使命尚未完成,為君者卻短命而去,可謂天亡魏也。畢竟,史上勞累又好色的君王也不少,短命的卻不是全部。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復「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曹魏政權是在東漢末年局勢動蕩的情況下,曹操父子勵精圖治艱難獲得的,政權的奠基人無疑是曹操,曹操在66歲時去世,在古代這個歲數壽命不算短了。奇怪的是,條件更好的時候,他的次子曹丕稱帝代漢,卻在40歲正值壯年而王,孫子曹叡36歲去世。為什麼曹家壽命一代比一代短呢?

首先,對比曹操,曹丕和曹叡缺乏足夠的鍛煉,身體素質不好。曹操雖然以文學見長,官職也丞相。他卻是實實在在的武將,戎馬一生,歷史評價也是一位有名的軍事家。長期的軍事活動讓他身體比承繼天下的曹丕、曹叡要好很多,更疾病能夠更強,更容易躲過疾病造成的損害,其壽命更長。而曹丕、曹叡面對日常的政務必定鍛煉少,也沒有太多的帶兵打仗經歷,身體素質自然也不會特別好,影響壽命。

其次,對比曹操,曹丕和曹叡的人生軌跡缺乏樂觀向上的精神。曹操從早年反董卓開始,歷經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這樣大起大落的事件,旁人是難以承受的。面對困難能夠愈挫愈勇,取得一片天下。曹丕早年不是父親的繼承人,內心可能會很壓抑,待大哥死在宛城後,又和弟弟曹植爭奪儲位,成為皇帝後,面對存在幾百年的漢王朝終結,作為曾經的臣子屬於篡位,自然內容是不安的。又面對西南和東南敵人的多次侵襲,壓力很大,缺失排解壓力的樂觀,他的氣量也不會太大,愛生氣的人身體一般都不好。

曹叡是甄氏所生,因為甄氏本是袁紹的兒媳,加之和曹植關係不清不白,作為兒子的曹叡不受皇帝父親待見,直到曹丕去世前,因為只有這一個兒子才最終被立為繼承人,曹叡的生活並不比其叔叔曹植好多少。即位後,面對內外複雜的局面,心情也好不到哪裡去。

第三,聲色犬馬毀了曹丕、曹叡父子。提到這一點,可能有人會說他們的好色完全是遺傳曹操。的確曹操好色,但是早期的曹操是在外帶兵打仗,好色只能在戰爭間隙,尋歡作樂,排解壓力。因為在宛城風流一夜損失了長子和愛將典韋後,曹操也有所收斂。而曹丕、曹叡則是天天面對宮中的佳人,夜夜歌舞昇平,留戀石榴裙下,健健身體被掏空。而且好色並沒有給曹丕、曹叡父子帶來很多子嗣,相對曹操的兒女眾多,曹丕只有曹叡一個兒子,曹叡沒有兒子,只能從其他的曹氏宗族中尋找繼承人。

第四,曹操比兩個後輩可懂得養生,懂得珍惜身體。曹操曾經寫過《龜雖壽》,表現了他對龜生活的嚮往,而龜是長壽的象徵。可以推斷曹操很注重養生和親近自然,據傳他也曾經向當時的壽星請教養生之道。因此曹操比自己的兒孫更注意養生,身體保養的自然更好些。

最後,壽命一代比一代短可能有偶然性。當時的醫療條件並不發達,出現瘟疫的概率也比較高,曹操時期有名醫華佗憑藉精湛的醫術緩解疫情,曹魏政權建立之後並未出現非常有名的醫生,也存在出現疫情和病症得不到醫治的情況。當然這種情況屬於比較偶然的,只能作為一種猜測。

假使曹丕父子能夠更長壽,司馬氏就不能竊取曹氏幾代努力獲得的基業,按照當時的情況統一天下的必定是曹氏家族。然而歷史是不能假設的也沒有必要替古人設想,今人只能做到借鑒吧。


答:1、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還軍洛陽。當月,病逝在洛陽,終年六十六歲。

2、黃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於洛陽,時年四十歲。

3、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於洛陽,時年三十六歲。

通過上述對曹操、曹丕,以及曹叡三人逝世時的介紹,我們會發現一個關鍵點——病逝!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態。但是,對於一個雄才大略,有抱負的皇帝來說,病死似乎是難以接受的。

那麼,曹操、曹丕,及曹叡,為何一個比一個短命呢?原因如下:

其一、曹家或許有隱姓遺傳病。曹操有將近25個兒子,但是卻有一大部分兒子死於多病。諸如,蕭懷王曹熊、相殤王曹鑠、鄧哀王曹沖、濟陽懷王曹玹、范陽閔王曹矩、臨邑殤公曹上、剛殤公曹勤、谷城殤公曹乘、靈殤公曹京、廣宗殤公曹棘,等等。

而曹丕的兒子中,贊哀王曹協、東武陽懷王曹鑒、曹喈等幾個兒子也是早夭,其餘的兒子,又有部分是活到二十幾歲便逝世了。

因此,無論是曹操,還是曹丕,他們的這些兒子,多數為多病早夭,沒有活到成年。所以,我們不妨猜測,曹家或許夾帶著隱姓遺傳病,從而影響他們的生命壽限。

其二、名醫難尋。醫生,是病患的主要根治者。在古代的醫藥技術不發達的情況下,一位技術高超的名醫是重金難求的。而在三國中,吉平和華佗死於曹操之手,張仲景逝世於公元219年,「杏林醫生」董奉又蹤跡難尋。

因此,當曹丕、曹叡這些人病重時,以當時的醫療水平根本無法查清病根,並得以解決。再者,以曹家這多疑的性格,又有多少醫生敢冒著被殺頭的風險去主動請纓,幫助他們治療。

其三,體魄虛弱,難以節制。曹家遺傳著「近女色」的壞毛病。曹操和曹丕等人的兒子為何這麼多,妻妾成群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只要是看得上眼的,他們都會接納。但是,曹丕於曹叡又和曹操不同。曹操是馬上將軍,他的大半生都是在征戰中度過的。征戰不僅是一件藝術活,還是一件體力活,沒有充足的體力和強壯的體魄,是跟不上這些三天一小戰,五天一大戰的。

而曹丕和曹叡,他們總體上是「龍椅皇帝」。曹丕雖然也出征過,但絕大時間還是坐在龍椅上指揮的。曹叡更不用說了,他在位的時間較短,而且英年早逝。雖然雄才大略,但缺乏著運動健身,而且又把精力浪費在女人的身上。

所以說,文皇帝的壽命在某種程度上或許比武皇帝的壽命要短(當然不排除例外)。

總而言之,生命的長短,是摸不著,看不到的存在,我們是很難去界定一個準確的界限的。


曹操66歲,曹丕40歲,曹叡36歲,為什麼曹操的後人一個比一個短命?

東漢末年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力的局面,曹魏可以說是當時勢力最強的一方,不過曹魏的領導人曹操在六十六歲時去世了,之後他的兒子曹丕繼位,可是曹丕繼位沒多久,在四十歲時,曹丕也去世了,曹丕之後就是曹睿了,曹睿壽命更短只活了三十六歲。那麼為什麼曹魏集團三代領導人,一代比一代命短呢?

曹操六十六歲去世,在古代也不算是短命,至於他的兒子曹丕,則是因為自己所以早逝。

曹丕一直生活在很大的壓力下,其實在曹操的幾個兒子中,曹丕也不是最出色的一個,所以曹丕早年一直擔心曹操不把自己當做繼承人,他絞盡腦汁,想方設法,想要成為繼承人。等到他當了權後,曹丕又想不斷擴大魏國的勢力,所以更是勤奮,而且曹丕和他爹曹操一樣,疑心很重,不願意將權利分出一些,但凡比較重要的事,曹丕都要親自過目,這樣一來,曹丕就是累也累死了。

此外,曹丕還是個色鬼,他把曹操的幾位年輕夫人,後來都收到了自己身邊,縱慾過度,對身體也是有很大害處的。

曹睿繼位時,曹魏還是很強大的,可是他正趕上了諸葛亮不斷北伐。諸葛亮去世後,曹睿就以為曹魏再無憂慮,開始貪圖享樂。酒色過度可以是身體的毒藥,時間久了,曹睿的身體也就越來越差了。


皇帝短命在歷史上不是特殊現象,而是普遍現象。人的壽命長短,不考慮死於非命,主要有幾個因素:第一,身體素質的好壞;第二,心態的好壞;第三,操勞的程度;第四,對縱慾的節制。對皇帝來說,縱慾過度是導致早亡的最根本原因,同時,缺乏必要的鍛練也是一個因素。

第一,皇帝越來越短命,是歷史上的普遍現象

我們總以為皇帝生活很可羨慕,其實不然,皇帝的平均壽命,比一般人要短得多。而且有一個現象,溫室中長大的皇帝,壽命一般更短。

魏國從曹操到曹丕到曹睿,一個比一個短命,其實這很正常。不獨魏國如此,在三國之前的東漢也是這樣。

東漢總共有十四個皇帝,活過四十歲的只有三個,分別是前兩任皇帝光武帝(六十二歲)、漢明帝(四十八歲)與末代皇帝漢獻帝(五十三歲)。其餘十一位皇帝,沒有一個超過三十五歲,甚至有三個嬰兒皇帝,沒活過三歲。在我們的想像中,皇帝吃穿不愁,還有一大堆宮廷御醫不時望聞問切,就算不長壽,也不致於連續十一任皇帝都活不過三十五歲吧。

用數學統計一下,東漢皇帝,壽命在35歲以下的,佔了78.6%,對比一下,曹丕活了40歲,曹睿活了36歲,都應該感到幸運呢。

第二,開國皇帝或中興皇帝一般活得比較長

研究皇帝的壽命是個有趣的事,能給我們提供些啟示。曹操雖然沒有當皇帝,但後來被追為魏武帝,所以我們也當皇帝來對待。劉邦、劉秀、曹操、劉備、孫權等都活過60歲,他們所經歷的大風大浪要比一般皇帝多,為什麼反而活得長呢?

一個原因是心態好,能當開國皇帝,都有舉重若輕的本領,心胸豁達,這是共同特點。同時,由於常年征戰,馬上開國,身體素質都是過硬的。儘管好色是皇帝的共同特點,但開國皇帝要忙的事情太多了,也不可能整天無度縱慾。後世皇帝,清閑的多,整天呆在宮廷里,除了上朝那些破事之外,還不就剩酒色二字么?縱情酒色,想長壽那是很難的。

第三,對比曹操與曹丕、曹睿

與曹操相比,曹丕與曹睿基本上是屬於溫室中長大的花朵。曹操一生打仗無數,從打黃巾軍算起,可以說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武功也是十分了得的。

我們來看看史料中關於曹操武功的記載。曹操年輕時曾經想刺殺大宦官張讓,「太祖嘗私入中常侍張讓室,讓覺之;乃舞手戟於庭,逾垣而出。才武絕人,莫之能害。」他操著手戟入張讓家,被發現後,翻牆而逃。大家想想,大宦官家裡的牆肯定挺高的,曹操一下就翻牆而過,輕功是很厲害的。「才武絕人」四個字,證明曹操的武功是很了得的。

曹操逃出洛陽後,在呂伯奢家製造滅門慘案,一個人殺掉呂家十幾口,雖然是對付尋常百姓家,但沒有深厚的武功基礎,一般人也是做不到的。

在《魏書》中還有如下的記錄:「才力絕人,手射飛鳥,躬禽猛獸,嘗於南皮一日射雉獲六十三頭。」曹操箭術非常高明,一天打獵射中六十三隻野雞,不僅如此,還能躬禽猛獸,就是親自抓獲猛獸,這個功夫,可以同漢武帝相比了。

同樣在《魏書》還有如下記載:「兵叛,而夜燒太祖帳,太祖手劍殺數十人,余皆披靡。」有天晚上發生兵變,叛兵把曹操的大帳給燒了,曹操手持利劍,格殺數十人,其餘人都望風披靡。要知道三國時的士兵都是有戰鬥經驗的,曹操一口氣能殺數十人,這功夫何等了得。

從以上記錄就可以看出,曹操身體素質是很好的,武功是很厲害的。與之對應,他的心態也是特別好,心胸很開闊,拿得起放得下。還有,曹操也是懂養生術的,他不是寫了《龜雖壽》嗎?「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生命之短長,不是天註定的,只要能注重養生方法,也可以長壽的。今天活六十歲是很普通的事,但在古代,六十以上算長壽了,否則怎麼說「七十古來稀」呢?

與曹操相比,曹丕與曹睿的武功應該差一大截了。曹丕還好,練過點武功,擊劍騎射都會,但是他毀在聲色與心胸狹隘上。曹丕有個特點,喜歡年齡大的女人,甄夫人比他大五歲,郭女王比他大三歲。女人三四十歲時,是如狼似虎的年齡,壯年的曹丕估計也吃不消。同時,曹丕心胸比較狹隘,沒有乃父之心胸,脾氣暴燥易怒,這個對養生都是不利的。

再說說曹睿。曹丕好歹是經歷戰爭歲月,曹睿就完全是溫室中長大,武功就很差了,身體素質顯然不如曹操與曹丕。史書說他「天姿秀出,立發垂地,口吃少言」,是個比較秀氣的人,好靜不好動,看上去比較柔弱。身體比較弱,在縱情聲色上可不輸別人。少府楊阜曾批評曹睿後宮女人太多,包括妃嬪與宮女,有好幾千人。楊阜曾上書皇帝,請求把沒被皇帝睡過的女人遣散出宮。他還召來御府官吏,詢問皇帝後宮女人具體數量。官吏回答說:「這乃是宮中秘密,不能泄露。」楊阜大怒,把這個官吏痛打一百棍。從這個側面,可以看出曹睿是比較縱慾無度的,最後導致短命。


可以說他是三國時期一顆最閃耀的星辰。在陰謀詭計和勾心鬥角中浸潤了一輩子的他,在六十六歲那年,也就是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溘然長逝。這個年紀在古代社會尤其是生產力還不發達的漢代已經算是長壽了。但是六年後,稱帝僅六年的魏文帝曹丕就去世了,死時才剛到不惑之年。

又過了十三年,魏明帝曹叡去世,享年三十六歲。如果說曹操的年紀還算長壽,那麼他的兒子和孫子,就是實實在在的短命鬼了,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其實短命的不止是曹操爺孫三人,但是曹叡之後的魏國皇帝要麼死於非命,要麼被廢封公。所以本文就分析曹操、曹丕、曹叡這三個人。其實他們壽命短的的原因,與每個人的性格與在位時期的國家狀態、政治環境是分不開的。以下依據相關資料,做簡要分析(僅供參考)。

曹操

別看曹操六十六歲在那時候算長壽,可那是跟營養不良、吃穿發愁的普通人家比。如果跟當時的上層人士相比,他還沒有一些南征北戰一生的武將活的時間長。比如趙雲八十多歲、黃忠七十多歲。

曹操的一生,充斥著南征北戰與權力計謀。雖然他為曹魏政權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這其中的苦楚也不是常人可以想像的。雖然作為創業的第一代,集團內部的矛盾並不多。但是外部的危機卻更加難以對付。

從他挾天子以令諸侯開始,他就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天下的輿論導向。凡事都講究一個師出有名,做這種事更是要佔據大義。曹操一面要讓天下的士人閉嘴,另一面還要考慮跟自己打天下的部下們的感受。這方面就很身心俱疲了。

而對外的戰爭更是讓他頭疼,統一北方後,還有孫劉抗曹聯盟,赤壁之戰的慘敗更是加重了曹操的心理壓力。他多疑的性格也對他的身體狀態造成了不良影響。說真的,這種壓力下他能活到六十六就已經很不錯了。

曹丕

雖然曹丕繼承了他老爸的基業,大魏也蒸蒸日上看起來遠遠沒有打江山那麼辛苦。但是守江山也並非易事。雖然魏國的基業是曹操建立的,但是曹丕畢竟是開國君主,當一個魏國的皇帝和當一個漢朝的丞相是遠遠不同的。

開國初期的曹魏政權有很多軍政事務要處理,而這些國家大事也就當仁不讓的由剛剛稱帝的曹丕來處理了。日理萬機讓曹丕的身心也是飽受摧殘。不僅如此,作為曹操的親兒子,曹丕還遺傳了很多曹操的「優良傳統」。比如,多疑。

譬如三國演義中曹丕逼迫曹植作詩這一段,就是他多疑性格的寫照。他始終信不過自己的弟弟不會與自己爭奪皇位,於是讓曹植七步成詩。

丕又曰:「七步成章,吾猶以為遲。汝能應聲而作詩一首否?」植曰:「願即命題。」丕曰:「吾與汝乃兄弟也。以此為題。亦不許犯著』兄弟』 字樣。」

除了繼承了曹操多疑的性格外,曹丕還繼承了老爹的另一個習慣-好色。即使政務繁重,他依然會抽出時間放縱於聲色犬馬之中。這樣的縱慾漸漸拖垮了他的身體,於是在長江受寒後不救就病逝了。享年僅僅四十歲。

曹叡

曹叡是曹魏政權的第三個皇帝,也是魏國大權旁落前的最後一個皇帝。他作為曹操的孫子、曹丕的兒子,也是完美的繼承了祖上的好色傳統。諸葛亮尚在時,曹叡還覺得大敵當前,有些收斂。但是得知諸葛亮一死,他可就不管不顧的放縱了。比如他開始蓋宮殿了,演義中記載:

魏主在許昌大興土木,建蓋宮殿;又於洛陽造朝陽殿、太極殿,築總章觀,俱高十丈;又立崇華殿、青霄閣、鳳凰樓、九龍池,命博士馬鈞監造,極其華麗:雕樑畫棟,碧瓦金磚,光輝耀日。

女色上的放縱更是有多無少,他的身體也在放縱之中一天天的垮掉了。

但實際上,他真的沒有憂慮了嗎?並不是的,死的只是一個諸葛亮,不是吳國和蜀國都死絕了。軍國大事也是只多不少,龐大的壓力下他就更加逃避政務去放縱自己。終於,他僅僅比他老爹多在位了七年之後就與世長辭了。

回過頭來,難道曹家就有短命的基因嗎?其實不是,若不是環境的壓力和他們自身的多疑為自己施加的心理壓力和自己的荒淫無度,恐怕也不會早早的就駕鶴西去。

你是如何看待曹魏領導人壽命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了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歷史上,曹魏政權的曹操活到66歲,曹丕40歲,曹叡36歲,曹操的後人看起來壽命都不長,使得曹魏政權也沒有長久傳承,使人嘆息。

古代各方面條件有限,普遍壽命不長。

從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曹丕活到40歲,曹叡活到36歲,壽命確實不長,但是古代各方面條件有限,普遍壽命不長,是不能和我們現在相比較的。

比如同是三國時期的郭嘉,曹沖,周瑜皆是英年早逝,壽命不長。

更近一點的明朝,明宣宗朱瞻基,明武宗朱厚照,天啟皇帝朱由校都是四十不到就去世。

所以說,古代因為各方面條件有限,人的壽命普遍不長,也因此曹丕、曹叡看起來壽命相對較短。

皇帝日理萬機,耗費精力屬於短命高危行業。

古代的皇帝每天要處理天下大事,要關心朝政得失,特別是想當一位好皇帝的,還得考慮天下蒼生,萬民福祉。

而曹丕和曹叡都處於三國鼎立時期,隨時需要面對各方戰亂,需要考慮怎樣一統天下,所以事情是比較多的,日理萬機之下,自然耗費精力,所以會壽命不長。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從小說角度來看,曹操在被關羽的頭顱嚇出頭風病後有一段強砍梨樹血濺滿身的場景,回宮之後又遭到了梨樹之神的報復,這場報復也直接加速的曹操的死亡。從歷史報應角度來看,曹操在諸侯混戰期間帶領將士們掘人墳墓,有損陰德,所以子孫後代的命數都受到了影響,這樣理解,其實也很圓滿。

但上述兩種解釋多少都太過於玄幻,我們不妨可以從曹家三代人的生活作風方面去探究一下原因。首先大魏的奠基者曹操可悲後代激情昂揚的多,納妾屠城挖墳的事都干過,而曹操活到了六十多歲,在那個年代已經算是長壽(和司馬孚不能比)。而眾所周知困擾曹操的一直是頭風病,一直未愈的這個疾病最嚴重會引起腦部腫瘤,從而引起死亡。曹操的頭風病與早年行軍打仗風餐露宿有關,可以說為了給子孫留下產業,曹操極大的犧牲了自己的健康。

曹丕上位頗為兇險,本來魏國的大業輪不到他操心,可曹昂死了讓他成為了合理的第二繼承人,但曹操又覺得曹植、曹彰,甚至是曹沖也不錯,於是弟兄幾個就開始為了世子之位爭得不可開交,最終曹丕勝利了,卻無法再與弟兄們和睦相處。在他在位的年間,不僅對弟兄們處處設防,而且又是吳、蜀動蕩時期,再加上國內政局未穩,曹丕這BOSS當的是破不順心。更瀟洒的一點是,曹丕的風流比他爹有過之而不及,仗著自己年輕火力旺,於女色方面是特別打緊,自然,沒日沒夜操勞的他身體難免會被提前掏空,在不惑之年去世,也就不奇怪了。

曹叡並不討曹丕喜歡,但最終還是繼承了大魏。可能也是由於自小他爹不疼他,曹叡剛上位時明顯攢著一口氣,他想像世人證明自己不會比先人差,於是他上位初期無論在內政和外交方面都頗有建樹。更重要的一點時曹叡用人不疑,像司馬家族這種長得就像造反派的人曹叡也給予了他們無上的權力。等到東吳潰敗、諸葛亮殯天后,魏國迎來了短暫的和平期,此事的曹叡卻開始大興土木,貪圖享樂,不思朝政。而曹叡的後人皆早逝,等到他病重時居然無一人能挑起魏國的大梁。

所以從人物自身找原因的話,曹丕和曹叡的早亡都是作風的問題,你學學人家司馬懿,凡事有個度,熬到最後的才是贏家啊。


文/邏輯文史游

無論怎樣,掘人墳墓都是不對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