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執政時是曹操、曹丕三代以來政權最平穩的時期。當時陸遜和孫權討論國際形勢,陸遜認為曹叡執政:「選用忠良,寬刑罰,布恩惠,薄賦省役,以悅民心,其患更深於操時。」

孫權對陸遜的觀點不以為然,認為曹丕的才能不如曹操,曹叡的才能又不如曹丕。我認為兩人的觀點是以陸遜更為恰當,因為孫權說的是個人的才智,曹氏確實一代不如一代。但是曹魏在內政方面是一代穩過一代,若非曹芳幼主即位使曹爽亂政,曹魏皇權的統治是異常鞏固。

體制的力量大於個人才智,曹操雖是三曹才智最高一人,但是他執政時期北方初定,經濟不穩,人心未歸。關羽一次北伐就鬧到曹操內部叛亂不斷,前有魏諷作亂,民間有孫狼起兵,迫使曹操幾乎要把漢獻帝遷都。

曹丕接手後開始篡位行動,一方面要整治內部意志,把忠於漢室的人心轉移到曹魏,啟用九品官人法來選拔人才,另一方面要重新調整兵權的分配,當時青州兵曾經發現過騷動。曹丕的主要政績基本都是完善曹操時期已有構思的想法,把都督制度、選拔制度、文化發展、經濟恢復進一步落實。

於是曹丕給曹叡留下的就是一個內部很鞏固的政權,曹叡不需要過人才智,他僅僅需要不鬧出太大亂子,延續著曹操、曹丕的方針走下去就足矣。

曹叡的時代裏曹休與陸遜交戰,大敗於石亭。曹真、司馬懿出征漢中又遭遇敗北。這樣的挫敗如果放在曹操時期,會給予敵方很大反攻的機會,指不定北伐大業可成。只是放在曹叡的時代只要將軍隊重新調整一年半載,其軍事力量就已大致恢復。


於權力分配方面,曹丕託孤時以曹休、曹真、司馬懿、陳羣四人輔政,彼此分權牽制。曹丕時代反而更依賴陳羣在身邊出謀劃策,出征時都帶在身邊,司馬懿常常坐鎮後方負責後勤,曹丕曾因此把司馬懿比作蕭何,陳羣的工作就更傾向於張良、陳平。

曹叡執政後就反過來,他把陳羣放在內閣執政,把司馬懿外放出去領兵,司馬懿就從蕭何的位置變成了韓信,曹叡也從而削弱了司馬懿掌控內政的實權,曹真在軍權方面可牽制司馬懿,良好的權力分配使權臣無可乘之機。因此司馬懿忌憚不是曹叡的聰明才智,主要還是當時的政治環境容不得司馬懿有更多想法。

是曹操、曹丕二代人的心血給曹叡營造了鞏固的統治制度。後來曹叡託孤考慮不周,把原來寵信的曹宇、夏侯獻、曹肇、秦朗一幫親族全部罷免,僅僅讓曹爽、司馬懿二人輔政,這兩人才智不均,曹爽遠非司馬懿勁敵,纔出了亂子,但凡出多幾個人瓜分中樞實權,都能令司馬懿奪權之路增加困難。

這可能也是曹操、曹丕給曹叡製造的執政環境太好了,使曹叡根本不明白政治有多殘酷險惡。孫權對於三人能力的結論沒有錯,陸遜對國際局勢的分析也沒有錯。

下文引用於《三國志吳書諸葛瑾傳》:

又別諮瑾曰:「近得伯言表,以為曹丕已死,毒亂之民,當望旌瓦解,而更靜然。聞皆選用忠良,寬刑罰,布恩惠,薄賦省役,以悅民心,其患更深於操時。孤以為不然。操之所行,其惟殺伐小為過差,及離間人骨肉,以為酷耳。至於御將,自古少有。丕之於操,萬不及也。今叡之不如丕,猶丕不如操也。其所以務崇小惠,必以其父新死,自度衰微,恐困苦之民一朝崩沮,故強屈曲以求民心,欲以自安住耳,寧是興隆之漸邪!聞任陳長文、曹子丹輩,或文人諸生,或宗室戚臣,寧能御雄才虎將以制天下乎?夫威柄不專,則其事乖錯,如昔張耳、陳餘,非不敦睦,至於秉勢,自還相賊,乃事理使然也。又長文之徒,昔所以能守善者,以操笮其頭,畏操威嚴,故竭心盡意,不敢為非耳。逮丕繼業,年已長大,承操之後,以恩情加之,用能感義。今叡幼弱,隨人東西,此曹等輩,必當因此弄巧行態,阿黨比周,各助所附。如此之日,奸讒並起,更相陷懟,轉成嫌貳。一爾已往,羣下爭利,主幼不御,其為敗也焉得久乎?所以知其然者,自古至今,安有四五人把持刑柄,而不離刺轉相蹄齧者也!強當陵弱,弱當求援,此亂亡之道也。子瑜,卿但側耳聽之,伯言常長於計校,恐此一事小短也。」臣松之以為魏明帝一時明主,政自己出,孫權此論,竟為無徵,而史載之者,將以主幼國疑,威柄不一,亂亡之形,有如權言,宜其存錄以為鑒戒。或當以雖失之於明帝,而事著於齊王,齊王之世,可不謂驗乎!不敢顯斥,抑足表之微辭。


曹睿肯定能夠鎮的住司馬懿,曹睿是曹家當時少有的英才,其雄才甚至傳到了蜀國當中。連諸葛丞相都嘆息,魏國有一個曹睿當皇帝,蜀國想要掃平中原可謂是遙遙無期。不過,司馬懿也不是易與之輩,此人經歷三朝,個人非常的謹小慎微。那年輕的曹睿究竟是依靠什麼來壓制司馬懿這三朝元老呢?

曹睿本人能力極為出色

曹睿的父親是文武雙全的曹丕,曹睿自小不受父親的待見,於是他自小發奮苦讀,對於治國富民都有著極深的看法。當年,曹丕駕崩的時候,整個魏國動蕩不堪,蜀國和吳國都是趁機在邊境搞小動作,想要趁著新皇上位不熟悉政務,來個趁火打劫。

結果,曹睿坐鎮中央,安撫百姓,恢復安定,派遣朝中大臣前往邊境阻擊敵軍,絲毫不見慌亂,沒過多久這場原本的大風波,就被曹睿這麼輕描淡寫的安撫了下去。而曹睿的賢明也被魏國很多老百姓所記住,所以在當時的魏國曹睿是擁有著很高的名望的,司馬懿自然不敢和曹睿叫板

曹睿權術高超

曹睿儘管少年登帝,但是他的權術手段卻是非常厲害的。但凡臣子或多或少都保藏著些野心,而帝皇則需要讓臣子們相互制衡,以此讓臣子投鼠忌器不敢輕舉妄動。在這點上,曹睿可以稱的上是大師。

當時,曹睿將主要的軍權交給了曹家的人,諸如曹真等人,而將處理政務的權力,交給了以司馬懿為首的這批文臣。而曹睿就端坐龍椅,挑起司馬懿和曹真的矛盾,兩個臣子互相爭鬥已經自顧不暇了,哪裡還有閑心想去謀取更大的權力。

而且,曹睿這一分權,也減輕臣子對於自己的威脅。曹真空有兵權,而無執政的權力,所以根本沒有造反的能力,而司馬懿呢,儘管能夠插手政務,但是手下卻沒有兵權,曹睿想什麼時候收拾他都行。

司馬懿當時實力還太過弱小

司馬懿儘管在之後成功的篡奪了魏國的天下,但是那時候的司馬懿,已經是既有兵權又有執政權,還有著世家的支持。但是,在曹睿當政的時候呢?司馬懿只有可憐的執政權,而且這個權還是他和陳羣一起的。

儘管在之後,諸葛亮北伐勢不可擋,曹睿逼不得已起用了司馬懿,但是當時司馬懿也只能掌握著部分的兵權,主要的兵權還是掌握在曹家自己人的手中。而且,當時曹睿對司馬懿也是有防備的,在司馬懿軍下,曹睿也安插了不少自己的心腹將領,而且每次司馬懿一打完仗,曹睿就會迅速的將司馬懿給調回來,不給司馬懿插手兵權的機會。

細看曹家,自曹操開始到曹睿,全部都是極為厲害的君主,但是可惜曹家的人命都比較短,而剛好,曹家又遇到了命又特別長的司馬家,這也算是時也命也,不過,我覺得司馬懿的造反一定是必然的,因為司馬懿已經達到了權力的最頂峯,如果他不出手,皇帝也一定會對他出手。做官做到如司馬懿這般大,很多時候的決定都不是他自己能把握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