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5年正月,距離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僅僅才過去不到兩個月,魏國大臣們就驚奇地發現魏明帝曹睿身上開始發生變化,他變得不再是以前那個勵精圖治的明君,而更像一個作威作福的昏君。這一年,曹睿32歲,他開始變得瘋狂起來。

他先是瘋狂迷戀上打獵,他洛陽郊外有很多地方都被他圈起來變成了皇家打獵場,而且還特頒布禁令:凡擅自獵殺禁苑禽獸者,一律處死,財產要沒收充公,並極力鼓動他人舉報,舉報者必有重賞。

在這種背景下,長安、洛陽各地興建起數百個皇家獵場,大的方圓有千里,小的也可有上百里,不僅佔用百姓大量的耕地,而且由於打獵場里的禽獸動物太多,經常會衝出獵場四處糟蹋莊稼,老百姓對此苦不堪言。

接著,曹睿又瘋狂迷戀上蓋樓。他先後建起許昌宮、洛陽宮、昭陽太極殿;後來,他又突發奇想,把洛陽北邙山剷平整,在上面蓋大殿,遙望黃河。在蓋樓的過程中,曹睿不再理會朝政,整天泡在工地上,一旦稍不滿意,就直接把監工大臣當場處死。最後造成的結果就是「力役不已,農桑失業」,搞的整個國家瀕臨破產。

再後來,曹睿先是逼死郭太后,又因為出去玩被皇后責怪,於是他直接把當了整整10年皇后的明悼毛皇后給賜死。不僅如此,曹睿還變本加厲,開始瘋狂選秀,大肆挑選民間美貌女子進宮服侍自己,儼然一副昏君做派。

那麼,被稱為小曹操的曹睿,為什麼會做出如此瘋狂的事情呢?很多人說是因為沒有諸葛亮的外患後,他開始變得放鬆起來,加上他唯一的兒子也在這期間去世,對他造成很大打擊,於是才有了這種種瘋狂行為。

但其實,這只是表面原因,曹睿作為一個可以比肩曹操的政治家,他瘋狂背後的真正原因,顯然沒有這麼簡單。事實上,曹睿的瘋狂,更多是一種無奈後的自保。

因為,在魏國實行的九品中正制度下,底層的人永遠爬不上來,上面的人,他們的親友子弟,永遠佔據高位,在這種背景下,曹魏帝國的中高級職務,基本都被各豪門士族把控,他們已經聯手把曹氏和夏侯氏的根基給掏空,尤其是在曹真和曹休死後,在帝國的中央,整個曹氏家族已經找不出可以挑起大梁的人物。

而在地方上,曹魏三大戰區,關中、襄樊、淮南,全都掌握在司馬懿和各豪門大族手中,加上司馬又坐鎮中央,內外互為援手,曹氏和夏侯氏雖然還有一定的實力,但卻是相當分散,難以集中使用。與此同時,中央禁軍的職位也有部分被豪門士族所滲透。

在這種背景下,曹睿身邊實在找不到一個可以真正信賴和依靠的人,他的皇位,已經是危機伺服。也正因為如此,曹睿瘋狂和變態的一面才發揮到了極致。因為許多時候,瘋狂的本身,就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

大家知道,對於一個有理性的人,你在和他發生爭執時,你一般都敢去和他爭辯,甚至必要時動也不用太擔心,因為大家都是理性人,知道分寸。但問題是,當你面對的這個人是殺人犯,或者是精神病或喝得酩酊大醉的人,你還敢去和他爭辯,甚至動手嗎?

我想很多人的答案是否定的,這個時候,很多人都會選擇遠遠的避開,總而言之,退一步海闊天空,沒有必要和垃圾人爭論高下。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面對這種非理性的人,你在和他博弈時,你根本無法保證他會不會採取極端方式來和你爭鬥。

從這層意義上,曹睿做出種種瘋狂和不可理喻的事情,無非是希望人們害怕他,希望讓臣子們有一種天威難測的感覺,讓臣子們覺得他就是個昏君,做事從來不考慮後果。也正因為此,曹睿突然就變成了傳說中的昏君和暴君,動不動就因為一點小事殺掉臣子和自己的親人。

曹睿的這種行為,拿到我們現在社會上,就和許多社會青年故意抽煙喝酒紋身,還有動不動就打架砍人一樣。總而言之,通過這種種不計後果的表現,讓別人知道自己是個做事不計代價、不計後果的人,總而言之,誰也別惹我,惹我是沒有好果子吃的。

對於一個理性的皇帝而言,即便他成天高呼自己做事不計後果,也很難讓臣子們真正怕他,甚至而言,當臣子們摸清楚皇帝的套路後,很容易聯手把皇帝搞得啥也做不了。但是,一個人如果成了曹睿那種樣子,他就是什麼也不說,人們也肯定會覺得,這種人什麼事都能幹出來。因為,他就是一個瘋子。

這樣一來,曹睿在擴張自己權力時,或者再打擊某些豪門大族的利益時,手下的臣子就會盡量避免與他正面對抗。因為,這種好像瘋子一樣的人,隨時可能幹出不可理喻的事,大家誰會沒事和他去正面對抗呢?是嫌自己活得不夠長嗎!

客觀來說,在權力的博弈中,讓人害怕自己,不一定是最有利的,但永遠是必須的。只是曹睿的,顯然把這一切運用的有些極端。

但從整體而言,曹睿瘋狂的背後,其實都帶有理性的成分。關於這一點,只要我們不把歷史當童話看,就可以知道。曹睿執政期間,魏國一直處於上升期,無論對外,還是對內。

不過,曹睿長期處於這種狀態中,內心所受的痛苦恐怕是常人無法想像的。所以,他有時候表現的瘋狂,恐怕自己也無法知道哪一部分是偽裝,哪一部是真的了。而也許正因如此,才使得曹睿年紀輕輕就英年早逝。


其實曹叡和孫皓很類似,在上位之初走的都是明君的副本,但走著走著,這性質就變了。今天邏輯文史姨不想從「國際形勢」分析他們的變化,咱們就從二人少年的經歷開始聊聊吧。

孫皓本沒機會當皇帝,但無奈孫休短命,又無合適的繼承人,所以廢太子孫和的兒子孫皓又被扶正。孫和也是個可憐的人,排老三的他本來也可以無憂無慮的當個小「藩王」安然的過一生,但是二哥孫慮與大哥孫登先後病亡,孫和就成為了孫權最合法的繼承人。但孫權估計怕孫和也有個三長兩短,所以就給了四兒子魯王孫霸同樣的培養模式,漸漸地,孫霸有了其他想法,就開始公然和孫和爭奪太子之位,一時間東吳內部大亂。二宮爭鬥也牽扯了超多的人,最終孫霸被殺,孫和被廢,大位歸在了孫亮手裡。

也就是說,孫皓的童年,並不幸福。孫和本為太子,卻一再的被懷疑,被孤立,孫皓可是把這一切都看在眼裡的。所以等到他上位後,估計他滿腦子想的都是復仇,可仇人都被孫休叔叔清理的差不多了,那麼從小沒怎麼受過恩寵的他在大成之位自然要儘可能享受。為了讓自己的地位穩固,孫皓自然在尚未初期還是遍施仁政的,等到自己的地位鞏固後,一個貪淫,嗜殺的孫皓,就出現了。

孫皓有多殘忍這裡不一一敘述,有分享見奇葩的事兒吧。孫皓不喜歡別人直視他,誰敢看他就挖誰眼睛,所以在上朝時文武百官都低著頭,一副參加追悼會的感覺…

而曹叡,也有著和孫皓類似的經歷。

我們知道曹叡的母親是甄氏,起初是袁家的媳婦,後被曹丕所納。咱們不要懷疑曹叡的DNA,人家就是曹丕和甄氏的孩子無誤。甄氏是個才女,身上有著文人的特有的那種憂鬱,但曹丕是帝王,有個三宮六院很正常,漸漸地曹丕對甄氏有所冷落,甚至稱帝後都沒有把他帶回許昌,而是更寵更為機靈的郭女王。於是甄氏就發出了抱怨,但我們不知道甄氏究竟抱怨了什麼內容能讓曹丕將其賜死。並且曹叡也不再受曹丕的疼愛。此時曹叡也十七八歲了,在那個年代不算是小孩了,我想對於他父親的做法,曹叡是不能理解的。

最終由於種種原因,曹叡還是上位了,上位之初任人唯賢,大肆放權,等到時局稍微穩定點後,曹叡就大興土木,廣采重女,最終年紀輕輕就倒下了。所以曹叡的變化,多少也和少年時期的經歷有關,這種以歡愉的方式去彌補童年陰影,醫學上有個專有稱呼叫啥來著我忘了。


文/邏輯文史游

悔不該耽於逸樂,至有今日…


公元235年正月,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僅僅才過去不到兩個月,魏國臣子們就發現魏明帝曹叡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從以前勵精圖治的明君變成了一個作威作福的昏君。這一年,曹叡32歲,他開始變得瘋狂起來,曹叡小時候就聰明過人,勤奮好學。曹操在世的時候就非常喜歡這個孫子,覺得曹叡有出息,認為他將來能把曹家的事業發揚光大。所以,曹丕活著的時候,就重點培養曹叡當接班人。

後來曹丕英年早逝,22歲的曹叡挑起了治理天下的重擔。開始曹叡沒有辜負曹操和曹丕的期望,把個魏國治理的井井有條,人人稱道,他在位的時候,並且成功地挫敗了諸葛亮的北伐,擊退了吳軍的多出進犯;還平定了部下孟達的叛亂。曹叡不僅有軍事才能,也有治國的本事,是個勵精圖治的皇帝。他即位後,改革官員選拔制度,讓能者上,庸者下。他還關注百姓生活和軍隊建設,親自下鄉過問農耕,曹叡還是個情商非常高,體恤百姓疾苦的好皇帝。曹丕在位時,為了防止皇族干涉朝政,皇族受封之後必須到自己的屬地,不許回京。曹叡即位後,表示非常想念他們,特許他們回京相聚,有必要的話還可以批准他們常住。 有一次黃河泛濫,中原遭災,曹叡還頒布詔令允許囚犯(重犯除外)親屬拿錢把他們贖回。

公元232年,曹叡外出巡視,所到之處,對孤寡老人和貧困家庭發放救濟物品。 公元234年,曹叡覺得死刑犯太多,容易造成濫殺,不能體現法律的嚴肅性,也會冤枉無辜。因此下令對刑法進行修改,如果當事人覺得有冤,還可以通過上訴複審,減免刑罰,平心而論,曹叡的治國才幹和德行,不僅比曹丕厲害,而且也不比曹操遜色,諸葛亮之死也讓曹叡意識到人生的無常,繼而產生縱情享樂之心。諸葛亮為完成劉備遺志,數次興兵北伐,然而卻在途中去世。諸葛亮這般智多近妖的人物尚且無法掌握自己命運,不禁令人唏噓。

加之魏晉時期的玄學興盛,人們更願意放縱本性,追求風流。曹叡難免會覺得生命短暫,應及時行樂。曹叡大興土木,建太極殿與昭陽殿,又廣采眾女,縱情享樂。實際上,曹叡執政後期雖然為人詬病,但時期卻並不長。諸葛亮去世後僅五年,曹叡就去世了,曹叡後期行事雖然不是明君所為,但就他整個執政生涯而言,曹叡此人還是值得稱道的。他監製了《魏律》,平定了鮮卑,文治武功都值得稱道。若不是後期諸葛亮之死讓曹叡陡然墮落,他很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成就。


魏明帝曹叡之所以放浪形骸,是因為他失去了強勁的對手,再加上母親和三個兒子離世,內無憂,外無患,漸漸地消磨了鬥志,失去了目標。

諸葛亮病死後,多次襲擾曹魏邊境的蜀漢政權從此沉寂下來進入短暫的休養生息狀態,此時的三國也就沒有了曹叡忌憚的敵手了。失去對手的曹叡不再像起初那般勵精圖治了。諸葛亮之死,對蜀國來說是失去了一根頂樑柱,魏國也失去強大對手,更為司馬懿家族日後謀奪天下提供了機會。

魏明帝曹叡年幼喪母,弱小無助的他活的小心謹慎,23歲便開始征戰沙場,年紀過小導致身體提前衰老,好不容易有了三個兒子,卻不幸過早夭折。失去對手和親人使他喪失了鬥志和目標,於是變得驕奢淫逸,縱情酒色,也漸漸失去人心,給司馬懿創造了拉攏人心的絕佳機會。

諸葛亮一死,司馬懿回到魏國後開始慢慢發展他的勢力,處心積慮的開始他的布局計劃,最終司馬氏取代了曹氏天下,並且最終完成了統一三國大業。


這個問題本身問得就不對,曹叡並未昏庸和頹廢,相反一直是一個賢明有為的君主。

曹叡是曹丕和甄皇后的兒子,自幼就很聰慧好學,曹丕曾帶他參加朝廷宴會,面對曹魏諸位大臣,表現得十分得體,宴會結束後曹丕詢問群臣對曹叡的看法,劉曄給出了這樣的評價:秦始皇、漢孝武之儔,才具微不及耳。這個評價可以說是非常高了,秦皇漢武,那可是歷代皇帝的典範,幼年的曹叡卻只是才能稍微不及,可見其優秀。

公元226年,曹叡開始執政,他在位十二年,諸多方面上都有所建樹。

首先是軍事方面,沉著冷靜,執掌大局,在司馬懿,文聘等文臣武將的輔佐下擊退了進犯的東吳。接著面對不斷北伐的諸葛亮,親自坐鎮長安,同時重用曹休,司馬懿,張郃等長於軍事的名將,成功抵禦了五次進犯,除此之外,曹叡還平定了孟達叛亂和遼東公孫淵作亂,可以說在攘外這方面,曹叡的功勞算是很不錯了。

在政治上,曹叡首先將權力從司馬懿,陳群等四位輔政大臣手中收回,大權獨攬。其次注重法理。詔令設置律博士,改革漢法,減少死罪,還經常親自旁聽案件的審理,避免出現冤假錯案。最重要的是要求惟有通過嚴格考核選拔上來的博學之士,才可以擔任侍中、常侍這樣的要職。這是從察舉制走向科舉制的重要過渡,為科舉制奠定了基礎。

最後在文化上,曹叡自己也是個文學家,和曹操,曹丕號稱「魏之三祖」, 鍾嶸把曹叡列為下品,他的樂府詩也算是別有特色,注重於賦比興手法,同時他設置崇文觀,將對文人的鬆散管理制度化,這是漢靈帝鴻都門學制度之後,文學之士的又一個機遇,對後世影響很大。

說了這麼多,就是為了證明曹叡確實是一個有為的皇帝。樓主這個問題提出的唯一一點依據就是《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中都提到的一個問題,就是曹叡在諸葛亮病死退兵後,大興土木,修建朝陽殿太極殿等宮室,勞民傷財,而且不聽勸諫,還尋了很多女子充入宮中當歌舞姬,那麼這可以證明頹廢和昏庸么?

首先曹叡本身就有營造宮室的愛好,並非是諸葛亮死後才突然來了興緻,早在太和六年,曹叡就有過擴建許昌宮的行為了,當時王朗還上書請求停止,曹叡從善如流。既然是一直有的愛好,那麼曹叡營造宮室這個行為就不能成為昏庸的標誌,而且這一個不妥的舉動明顯比不上他的諸多功績,昏庸頹廢也就無從說起。

其次,諸葛亮北伐給曹叡的壓力還是很大的,孟達叛亂那一次如果不是司馬懿處理得當,諸葛亮拿下新城是可以直逼長安的,長安如果失守,則關中之險不復,曹魏就會陷入危難,可以說蜀漢時刻拿刀頂著曹魏的腰眼,一個對抗數年的大敵終於病死,一時沒了壓力就會選擇放鬆,就和我們現在考完試喜歡玩是一個道理,曹叡當時也就三十來歲,正是風華正茂喜歡享樂的時候,有這些行為並不算很過分了,當年曹操也是四十才逐漸穩重起來逐鹿中原的。


秦始皇晚年由於沒有確立繼承人,自已去世後導致秦朝內亂,難道秦始皇不是明君嗎?漢武帝晚年,寵信酷吏小人,導致巫蠱之禍發生,不僅害死了自已的太子,還害死了自已的皇后及眾多的功臣,難道漢武帝不是明君嗎?

衡量一個皇帝是否明君?是要看他是否能夠分辯忠奸善惡,是否能夠掌控朝政,是否能夠控制權力,是否能夠用人唯賢,這才是最重要的。

魏明帝曹睿一直就是個明君,直到他去世前一刻,才犯了糊塗,聽信了劉放和孫資的妄言,立曹爽和司馬懿為託孤大臣,最終導致司馬代魏,這是曹睿要負的唯一責任。

曹睿23歲即皇帝位,剛過弱冠之年,雖然他的父親曹丕給他留下了四大輔臣:曹休、曹真、陳群、司馬懿,兩位宗親+2位士族,而且重要的是四人資歷是差不多的,但是沒多久,曹睿就做到了政令由自已發出,讓四輔臣形成虛設。

曹睿即位之初,江東的孫權就趁曹丕去世,曹睿即位政局不穩之機發兵攻魏,曹睿準確的判斷出孫權只是佯攻而已,沒有派出援軍,而是僅僅讓治書侍御史荀禹趁前往前線慰勞戍邊將士之初,徵發沿途郡縣之兵,就擊敗東吳軍隊。

曹睿即位之後的頭幾年中,是曹魏政權處於外部環境最惡劣的幾年,東南有孫權,西南有蜀漢,西北有鮮卑和烏桓崛起,東北有公孫氏,全部是虎視眈眈注視著年輕的曹魏帝國,而正是曹睿一步一步的化解危機,讓曹魏的外部環境極大的改善。

正因為敵人的存在,才讓曹睿對於政事如此勤勉,上進,不敢有絲毫的怠慢,而在所有敵人中,蜀漢的諸葛亮無疑是最大威脅。

蜀漢的實力並不是最強的,為什麼諸葛亮是最大的威脅呢?

是因為諸葛亮與曹魏為敵的決心最堅決,與曹魏開戰的態度最堅定,蜀漢以漢朝延續自居,立志要首先消滅曹魏,先不論蜀漢是否有這個能力,但諸葛亮無疑有這樣的決心。

相反,江東的孫權無意北伐中原,僅有的幾次北伐,也只是走走過場,很少有更進一步的舉動,就連機會最大的石亭之戰,江東本有機會擴大戰果,無奈由於江東保守的立場,不願意擴大戰爭規模,反而沒有更大的機會。

西北的鮮卑和烏桓等外族,由於鮮卑首領柯比能的崛起,越來越接近統一鮮卑各部,也給了曹魏不小的壓力,並且諸葛亮還在北伐中曾拉攏柯比能從西北牽制曹魏,配合諸葛亮北伐,但在最初,柯比能的實力還不強。

遼東的公孫氏對於曹魏的態度是時降時叛,但由於地處偏遠,對於曹魏的威脅倒不是很大,曹魏對於遼東主要也是安撫。

縱觀曹魏周邊的敵對勢力中,唯有諸葛亮的威脅最大,因此在曹睿即位的頭幾年中,最大的敵人是諸葛亮,反而不是實力最大的孫權,因為曹睿明白,孫權無意北伐,無意統一,只是搶搶地盤而已,只有諸葛亮是曹魏最大的敵人。

從228年到234年的六年中,諸葛亮五次北伐,給曹魏造成了相當大的麻煩和威脅,尤其是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完全是出其不意,誰也沒有想到,經歷關羽兵敗被殺失荊州,劉備夷陵大敗之後的蜀漢,還有能力發動主動攻擊,以至於曹魏關中防備都開始鬆懈。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曹睿顯示重視,特意坐鎮長安,離前線如此之近的地方,從容指揮,努力調度,在張郃擊敗馬謖後,曹魏粉碎了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

接著諸葛亮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北伐,都被曹魏一一化解,等到234年諸葛亮病死於北伐的軍中時,曹睿終於散了一口氣,最大的敵人終於死了,曹睿緊繃了6年的神經終於放鬆下來。

能理解彈簧被壓得緊緊的很長時間後,突然放鬆的狀態嗎?就和曹睿得知諸葛亮去世後的消息是一樣的情況,當時曹睿的心中一定是這麼想的:

諸葛亮啊諸葛亮,你壓了我6年了,害得我一天到晚也不敢放鬆,弄得我都得了高度緊張病,現在你終於死了,我曹睿再也不怕任何人了,終於可以好好的放鬆,好好的享受一下了。

諸葛亮去世後,司馬懿曾向曹睿建議,發兵攻打蜀漢,一舉消滅蜀漢,但是曹睿卻沒有聽從司馬懿的建議,而是認為時機不成熟,也許並非是時機不成熟,而是曹睿有其它的想法。

於是曹睿開始享受,開始大興土木,大修宮殿,修洛陽宮、昭陽殿、太極殿,建總章觀,曹睿大興土木的目的是什麼?當然是為了自已以後的享受,最終的結果就是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並且大臣的勸諫,曹睿也不聽,其實曹睿也不容易,當了幾年皇帝,一直處於與外界開戰的狀態,神經緊繃,好不容易才有個機會,曹睿總得放鬆一下。

同時曹睿開始沉迷酒色,但曹睿並沒有放棄政務,在享受的同時,曹睿派刺客刺死了幾乎要統一鮮卑各部的柯比能,解除了曹魏西北邊境的威脅,派司馬懿遠征遼東,殺了公孫淵,平定了遼東,解除了東北邊境的威脅。

西南邊境自從諸葛亮死去後,蜀漢基本上沒有像樣的北伐,甚至沒有北伐,反而是曹魏在曹真的建議下有一次南征蜀漢的行動,但由於天氣原因導致失敗,而曹魏的西南邊境也暫時解除威脅。

東南的孫權,在諸葛亮去世後,曹睿在位前,再也沒有一次像樣的北伐,孫權在忙於內政,曹魏東南邊境的威脅也暫時解除。

曹魏政權的外部威脅基本上全是在曹睿在位期間解決的,曹睿可以說是曹魏政權解除外部威脅功勞最大的皇帝,當威脅解除後,剩下的是什麼呢?是享受和安逸。

人都是如此,哪怕是皇帝,人一旦失去壓力,就失去了動力和上進心,曹睿就是如此,但並不是說曹睿不是明君,他同樣是明君,只是與之前的狀態有些不同了,現在安於享受了。


曹叡乃曹丕之子,曹魏政權第三任帝王。他從小便被曹操寄予厚望,認為他可成大事。曹叡繼位後,果然勵精圖治。不僅多次抵禦蜀吳的進攻,還在政治和文化方面頗有建樹。如此明君,卻在諸葛亮死後一改之前的行事風格,變得驕奢淫逸起來,這是為何呢?

諸葛亮一死,君主無能臣輔佐,群臣無能臣統領,蜀漢極可能不攻自破,曹叡也就失去動力。蜀漢君主乃是劉禪,他性情軟弱,又無見地。繼位之初,蜀國的大事小情,幾乎都是諸葛亮決斷。劉禪無帝王之姿,必須要有諸葛亮這樣的能臣在旁輔佐,否則很有可能做亡國之君。諸葛亮逝世後,蔣琬費禕等輩雖然也精明強幹,但終究不如諸葛亮足智多謀。君主平庸,又缺乏賢人輔佐,如此一來,蜀漢滅亡只是早晚而已。

蜀漢群臣矛盾重重,在諸葛亮威壓之下尚且和睦,諸葛亮一死,蜀漢內部就會分崩離析。劉禪剛剛繼位時,國內就叛亂四起。牂牁郡太守反叛,夷王高定又起兵。諸葛亮平定叛亂,又與東吳交好,這才讓形勢稍微穩定下來。就算是沒有不臣之心的部下,也各為利益,相互算計。魏延與楊儀早有矛盾,魏延又脾氣火爆,兩人更是水火不容。諸葛亮與劉備都是惜才之人,所以多為其調解。諸葛亮去世前,將部分權力交到楊儀手中。魏延不服,又無人可以再壓制他,他與楊儀短兵相接,最終被殺。群臣不和,無德高望重之輩壓制,久之便會生亂。曹叡不必過分忌憚蜀漢,自然也就變得頹廢起來。

曹叡認定諸葛亮死後自己可一統天下,心中難免自大,行事也會狂放。曹魏的政敵乃是蜀吳。吳國多次對魏作戰,但都以失敗告終。其後。孫和又與孫霸爭當儲君,內亂不止。曹叡也就越發不將東吳放在眼中。而蜀國又因為諸葛亮之死而有分崩離析之患。如此一來,曹叡統一天下指日可待。曹叡年僅三十歲左右,就有可能完成其父輩終其一生都未完成的事業,難免內心自得。

諸葛亮之死也讓曹叡意識到人生的無常,繼而產生縱情享樂之心。諸葛亮為完成劉備遺志,數次興兵北伐,然而卻在途中去世。諸葛亮這般智多近妖的人物尚且無法掌握自己命運,不禁令人唏噓。加之魏晉時期的玄學興盛,人們更願意放縱本性,追求風流。曹叡難免會覺得生命短暫,應及時行樂。曹叡大興土木,建太極殿與昭陽殿,又廣采眾女,縱情享樂。實際上,曹叡執政後期雖然為人詬病,但時期卻並不長。諸葛亮去世後僅五年,曹叡就去世了。

曹叡後期行事雖然不是明君所為,但就他整個執政生涯而言,曹叡此人還是值得稱道的。他監製了《魏律》,平定了鮮卑,文治武功都值得稱道。若不是後期諸葛亮之死讓曹叡陡然墮落,他很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成就。


大家好,我是白齊光一個熱愛歷史的學生。下面由我來回答

曹叡是曹魏政權的第二任皇帝,公元226年-公元239年在位。廟號烈祖,謚號明帝。曹叡幾歲時就展出與眾不同的才智。據魏書:武皇帝異之,曰:我基於爾三世矣。所以曹操選擇曹丕也有曹叡的因素。曹操把曹叡當作第三任接班人來培養。於是曹操就經常帶在身邊,每次朝會商量國家大事都會讓他參加。

公元226年五月曹丕臨終前立曹叡為皇太子。曹睿很少跟大臣往來,所以他繼位後。大臣很想知道曹睿咋樣。曹睿單獨接見了劉曄。劉曄評價:秦始皇、漢孝武之儔,才具微不及耳。

但必竟曹睿年輕,蜀漢東吳都不把他放在心上。公元226年八月東吳北伐。在公元226年至公元234年曹睿的表現堪稱一代名君。面對蜀漢北伐,曹睿親自坐鎮長安。面對東吳北伐,親御龍舟東征。對外多次打退蜀漢東吳北伐,對內修理內政。東吳名將陸遜評價:選用忠良,寬刑罰,布恩惠,薄賦省役,以悅民心,其患更深於操時。就是說陸遜認為曹睿比曹操更會用人治國,威脅比曹操在時還大。

但是從公元235年開始,曹睿就好像變了一個人。曹睿開始大興土木,廣選美女。據三國志及裴註:大治洛陽宮,起昭陽、太極殿,築總章觀。習伎歌者,各有千數。很多大臣勸諫,曹睿根本聽不進去。

但是我認為曹睿只是在這一段時間如此而已,並不是完全的頹廢不像明君。之後一段時間曹睿的表現,說明仍然是明君。例如1公元237年詔遼東將吏士民為淵所脅略不得降者,一切赦之。辛卯,太白晝見。2公元237年遣侍御史循行沒溺死亡及失財產者,在所開倉振救之。3公元238年派司馬懿率軍征伐四千里外的公孫淵,群臣都反對講人馬太多糧草運輸成本太高。曹睿講:"四千里征伐,雖雲用奇,亦當任力,不當稍計役費。司馬懿到了遼東,天降大雨。群臣建議召回司馬懿。曹睿:司馬懿臨危制變,擒淵可計日待也。

曹睿大興土木,廣選美女的記錄在公元235年。之後沒有類似相關記錄了。我覺得曹睿的頹廢就在這一兩年,之後就恢復原來了。但我認為跟諸葛亮死沒死並有沒關係,這只是一個巧合。何況蜀漢東吳尚在,東吳亦有大規模北伐。(公元236年一次,公元237年一次)蜀漢小規模北伐。遼東也不安份。我認為是跟曹睿的兒子接連早夭有關係。曹睿有三個兒子:曹冏公元226年十月去世、曹穆公元229年六月去世、曹殷公元232年去世。公元232年曹睿也才二十七歲正當盛年,日後也會有皇子。但是三年後曹睿心恢意冷了。據三國志明帝紀:公元235年八月立皇子芳為齊王,詢為秦王。曹芳、曹詢都不是曹睿的親生兒子。而且藩王兒子,收養在宮中。說明曹睿對自已再能有皇子已經不抱希望。任何一皇帝都想把皇位傳給親生兒子的。所以我認為曹叡在這段時間才會頹廢。過了一段時間曹叡接受了現實。

曹睿三十五歲就掛了,我認為也許跟接連喪子之後又沒有兒子有關。只能傳位於養子。於是沉醉於酒色,色聲犬馬之中。時間一久把身體搞垮也了。主要還是跟其心態有關。從公元235年至公元239年,短短四年身體就垮了。像漢武帝寧可三天不吃飯,不可一日無女人。一樣活到近七十。像阿斗自諸葛亮死後,沒人能鎮得住他。廣選妃子、增廣聲樂、頻游觀。一樣 活到六十多。


看到這個問題時,我們首先要清楚的是曹睿的身份。曹睿即魏明帝,字元仲,豫州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曹魏第二任皇帝(從曹丕繼位算起)。年輕時的曹睿相貌俊美,十分聰慧,博聞強識,才能讓人驚異。其祖父曹操更是因其的才能對其倍感喜愛。而曹睿在曹丕死後繼位前期也沒有讓曹操失望。但是為何其在諸葛亮死後就變得頹廢且不再像個明君了呢?個人認為有以下四點原因。

第一,從曹睿母親的死對其的重大打擊角度來分析。

據《三國志·魏書·明帝傳》記載:

帝生數歲而有岐嶷之姿,武皇帝異之,曰:「我基於爾三世矣。

並且再每次與大臣舉行宴會時,曹操都會帶著曹睿"與侍中近臣並列帷幄。"由此可見曹睿在扒拉心中還是一個比較優秀的繼承者的。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曹操選擇曹丕當作下一任繼承者就包含了想讓曹睿做第三任魏主的意思。

但是為何曹睿在後期又會性情大變縱情享樂呢?如《三國志》所言:

文帝以郭后無子,詔使子養帝。帝以母不以道終,意甚不平。

因曹丕無子,將曹睿過繼給郭后撫養。但曹丕卻因郭后詆毀賜死生母甄氏,導致其不得善終。想必曹睿內心也是記恨文帝(曹丕)的。但甄氏死時他尚年幼,面對文帝與郭后毫無抵抗之力,自然會隱忍不發。但當他做了許久的皇帝時,根基較穩,多年的積怨一朝爆發,有此放縱行徑亦不足為奇。

第二,從曹睿生活習性、性格改變的角度來分析。

人都是會變的。從前曹睿因郭后對其不喜,未當上太子之時只能時時刻刻小心謹慎,遵守禮儀。以自己的聰慧仁愛來贏得曹丕的喜愛。但曹丕死後,曹睿做了皇帝,無人約束,他的本性自然也就暴露無遺了。大興土木,廣招妃嬪,生活奢侈,不知節儉。而曹魏大臣中大多數人又屈服於曹睿的"王位繼承者"的光環,使得曹睿更加放肆。

曹睿其實本人是非常有能力的,不然也不會有率軍大敗蜀軍,逼得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功績。但是在此時與曹魏對敵的蜀漢一大謀士諸葛亮已死,諸葛亮死後,自然削減了曹魏政權的來自外部的壓力。而卡在曹睿嗓子眼裡的那塊石頭也自然就落了地,因此曹睿自然會比之前更加的放縱自我,日益頹廢最後成為昏君。

第三,從曹睿的一意孤行不聽忠臣勸諫的角度來分析。

由《三國演義》第一百零五回可知,曹睿降旨大土木興建芳林園,而忠臣司徒董上表勸諫之時,曹睿卻大為惱怒說:

董尋不怕死耶"。仍下令大興土木,耗費了國家錢財,導致民不聊生,人民生活困苦。

這與其之前的面對曹丕時的"陛下已殺其母,臣不忍復殺其子。」的仁愛表現大相徑庭。

而此時的曹睿不聽忠臣勸諫,縱情放肆,又怎麼會是明君所為呢?俗話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但曹睿卻下令斬首勇於勸諫敢進忠言的太子舍人,讓一眾臣子寒心,之後又怎麼會有人再為曹魏的安危所擔憂呢?

第四,從曹睿身體狀態不好,有可能預見到來日不多的角度來分析。

據《三國志》記載我們不難知道,曹睿繼位時年僅12歲,而其在位後期又大肆甄選民女。雖然此時曹睿正值壯年,但卻因為其的驕奢享樂身體早已被損壞,之後再加上曹魏連年征戰,國力不如以前,國庫也面臨著空虛,大臣們又紛紛的給曹睿上折陳述其中的弊處,導致曹睿的身體狀況大不如前。

而其之後卻愈來愈放肆的行為也昭示著他並沒有聽從忠臣義士的勸告,變得越來越頹廢,越來越失去民心。此時的曹睿或許已經預料到了自己已經時日無多,不再像他年幼時有那樣謹守禮法,一心為民,想做個賢明的君主了。而諸葛亮之死更讓曹睿失去了壓力,不再擔心魏國的後路,日益成為驕奢淫逸之人。

由上文提到的內容我們不難知道,曹睿自身其實只有打仗之勇,卻無治國之能。他視諸葛亮為生平大敵,而諸葛亮一死,他也就失去了前進的動力,變得日漸頹廢,最終敗壞了曹魏的根基。而糾其根本,曹睿正是失去了軍事上來自諸葛亮的壓力,才會變得如此昏庸。由此觀之,壓力即是推動一個人不斷前進的動力,正是有壓力的推動,我們才能不斷的前行,風雨無阻。

你是如何看待曹睿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了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曹操的寶貝孫子魏明帝曹叡登基之後,剛開始時,還能勵精圖治,選賢任能,成功抵禦蜀漢諸葛亮的北伐。吳國孫權在與曹叡的對抗也沒佔到便宜,曹叡還平定了遼東的公孫淵。謀士劉燁說他是一代明主,僅次秦皇漢武,評價極高。可是到了後期,曹叡卻變得獨斷專行、貪圖美色,政治上不思進取,一心享樂。明君秒變昏君,曹叡前後為什麼出現如此大的變化?

俗話:「壓力使人進步」,反之,一旦沒有壓力,人也容易迷失。曹叡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隴西三郡叛魏響應,魏國上下嚇得找不著北。在這種壓力下,曹叡鎮定自若,親自坐鎮長安,下令張郃出擊此次戰爭關鍵位置街亭,最終擊退蜀軍。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與東吳相約而進,聲勢浩大,來勢洶洶。曹叡明智地定下「東攻西守」的戰略,御駕親征。曹叡帶領將士把東路孫權的東吳大軍打得丟盔棄甲。在西線,曹叡於司馬懿聯手演了一出「千里請戰」的好戲,耗得諸葛亮最終星落五丈原。從此曹魏政權再沒有外患的威脅。

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消滅了外患,失去了對手,反而使得曹叡開始變得託大起來,再沒有了之前的勤勉,只想享樂。據史書記載,曹叡大興土木,廣蓄歌妓,夜夜笙歌,並且獨斷專行,十足的昏君。

曹叡還有一個很重的心病,那就是膝下無子。他一心想著抓緊生下兒子好繼承祖業,可惜三個兒子都早夭了。大臣天天纏著他早立太子。曹叡身體每況愈下,膝下無子可以繼承皇位,最後心灰意冷,立了宗親中的曹芳為業齊王、曹詢為秦王。

如果蜀漢和東吳後期能再出現一個諸葛亮式的人物,北伐魏國,相信曹叡會很快振作起來,恢復他的明君風采。只不過既然外無勁敵,而內則無親子繼位,曹叡心內只怕就失去了鬥志,覺得自己再努力也沒有什麼意義,不如及時行樂,當個昏君也不錯。法王路易十五曰過: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