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勳是活躍在清末民初的直系軍閥之一。

1909年溥儀即位後,歷任江南提督,率巡防營駐南京。清朝覆亡後,為表示效忠清室,張勳禁止所部剪辮子,被稱為「辮帥」。

武昌起義後,張勳奉令鎮守南京,頑抗革命軍。「二次革命」後,被袁世凱授為定武上將軍,任江蘇督軍、長江巡閱使。

張勳:

1915年,擁袁世凱稱帝,被封為一等公爵,但內心仍一意維護清廷。

1916年,袁世凱去世,黎元洪當上大總統,黎元洪和段祺瑞爭權,段祺瑞策劃武力推翻黎元洪,黎元洪搶先免去段祺瑞的國務院總理。張勳乘機率「辮軍」北上,於6月14日到達北京。

1917年7月1日凌晨1時,張勳穿上藍紗袍、黃馬褂,戴上紅頂花瓴,率領劉廷琛、康有為及辮子軍幾位統領,進宮覲見溥儀。

張勳等人向溥儀行三拜九叩禮,溥儀發布「即位詔」,封康有為任弼德院副院長,張勳為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並被封為忠勇親王。

張勳通電各省,宣佈已「奏請皇上復闢」,要求各省應即「遵用正朔,懸掛龍旗」。

劇照:

但這種倒行逆施的行為激起了全國的反對。段祺瑞組織「討逆軍」擊敗「辮軍」,張勳逃入荷蘭使館,溥儀被迫退位。

張勳率領進京的辮子軍只有5000多人,計逆軍有六萬餘眾,根本沒法打。張勳只好讓雜牌部隊打頭陣,辮子軍躲在後面。

沒想到前面的雜牌部隊臨陣投降,辮子軍毫無防備,一觸即潰,陷於腹背受敵之勢,張勳只好命令辮子軍破壞豐臺鐵路,阻止討逆軍前進。

但是洋人不同意,並派兵保護鐵路,張勳只好作罷。 7月9日起,討逆軍兵臨北京城下,對北京採取了大包圍。

辮子軍:

就在這時,張勳手下大將、留守徐州的張文生通電投降。

張文生投降後,手下士兵把頭上的辮子剪光,張勳的家底賠了個乾淨。

為了避免被俘,他逃到荷蘭大使館避難,復闢鬧劇結束。

張勳的辮子軍起源於小站練兵時的定武軍,在清朝末年屬於精銳的新軍之一。

武昌起義後,徐紹楨率領新軍第九鎮兩標官兵進攻南京,張勳率辮子軍死守雨花臺,辮子軍在戰鬥中視死如歸,新軍損失慘重,不得不撤退。

其後徐紹楨聯合江、浙、滬三省都督,組建了1萬餘人的江浙聯軍捲土重來,張勳親臨前線率辮子軍7000餘人迎戰,在南京擺開戰場廝殺。

由於眾寡懸殊,辮子軍連丟孝陵衛等據點,死守紫金山上的天堡城,經數日鏖戰,辮子軍彈盡援絕,才撤出陣地,此戰聯軍以優勢兵力獲勝,但也死傷慘重。 張勳復闢失敗後,他帶去的辮子軍戰死100多人,其餘皆投降了段祺瑞。

段祺瑞將這些人剪掉辮子遣散回鄉。徐州留守的辮子軍,由安徽督軍倪嗣衝出面收編,割掉辮子,取消番號,辮子軍從此成為歷史。

1918年3月,北洋政府對張勳實行特赦。張勳此後一直住在津門德租界6號寓所。

晚年逗孫子:

他雖然不問政治,但富有經商頭腦,獨資或投資經營了當鋪、電影公司、銀行、錢莊、等企業70多家。有人估計,張勳的動產、不動產加起來達五六千萬元之多。

1920年5月,張作霖想讓張勳出山擔任長江巡閱使兼安徽督軍,被張勳拒絕。

有一次。一位客人勸他剪掉辮子。張勳說:

「吾迴天無力,尚可獨善其身。腦袋在、辮子不掉!」真是一個老頑固。

1923年9月12日,張勳因病在天津逝世,終年69歲。

參考資料:《清史稿》 《奉新張忠武公哀輓錄》

作者:歪眼小史工作室 馮生


張勳復闢失敗後,他的辮子軍在北京的部分被段祺瑞解散,留在江蘇部分被改編為江蘇暫編第一師,在安徽的被改編成新安武軍,到1923年被陸續裁撤。

張勳的辮子軍正式的名字是定武軍,只是在辛亥革命以後張勳始終以清臣自居,不肯剪辮子,連所屬的部隊也不剪,所以被人叫做辮子軍。說起來,張勳恐怕是少數在辛亥革命時真心為清廷鎮壓革命的清軍了,不過最終被革命軍擊敗。二次革命的時候又作為袁世凱的急先鋒攻打南京,一路燒殺劫掠,屠殺軍民,結果搞的自己名聲太臭,所以只能去徐州當長江巡閱使,安徽督軍。

不過復闢這事,張勳還真是被人坑了,很大程度上是段祺瑞為了搞倒黎元洪而故意誘使他乾的。根據當時一些人回憶,在帶兵去北京調停段祺瑞和黎元洪之間矛盾前,張勳就在督軍會議上提出了讓他倒黎元洪可以,不過之後要復闢清朝,段祺瑞的代表徐樹錚和其他人對此的表示了同意或者默許。

因為自以為是得到了大家的贊同,所以張勳北上時只帶了5千人馬,而辮子軍主力留守徐州和安徽。沒想到段祺瑞翻臉不認人,等到張勳把黎元洪逼下了臺,立刻就組織了討逆軍來討伐。張勳兵少,只能逃到荷蘭使館避禍。而他帶到北京的5千辮子軍在這場鬧劇中沒死幾個人,剩下的段祺瑞繳械以後將他們遣散。

張勳雖然復闢兵敗,不過畢竟只是被利用的棋子,所以段祺瑞最後也沒對他趕盡殺絕,張勳從事實業倒也安享榮華富貴

至於張勳留在徐州和皖北的辮子軍則被收編,在江蘇的5千辮子軍被收編為江蘇暫編第一師,駐防海州,後來被改編為江蘇第一師,北伐戰爭以後被編入國民革命軍第31軍。

而在安徽的40營辮子軍則被新任的安徽督軍倪嗣沖收編為新安武軍,由張文生統帶。張文生後來接任安徽督軍一職,不過對於新安武軍他也是掌控無力。1923年馬聯甲得到齊燮元的支持出任安徽督軍後,著手將新安武軍陸續裁撤,安徽的辮子軍就此終結。


張勳(1854-1923),清朝覆亡後,為表示效忠清室,禁止所部剪辮子,被稱為「辮帥」。民國時期任長江巡閱使、安徽督軍。1917年以調停"府院之爭"為名,率兵進入北京,於7月1日與康有為擁溥儀復闢,但12日為皖系軍閥段祺瑞的「討逆軍」所擊敗,逃入荷蘭駐華公使館。(下為張勳像)

張勳的人馬和防衛區域

張勳的定武軍被稱為「辮子軍」,共有60營,每營的編製在450-500人,共有3萬人左右。控制安徽、江蘇和山東南部,總部設在徐州。

復闢失敗後「辮子軍」的去向。

張勳帶領20營精銳部隊進京調和「府院之爭」,趁機擁立溥儀登基。1917年7月2日,段祺瑞在天津組織討逆軍,進京討伐張勳。段祺瑞領導的討逆軍兵力65000人,而張勳的「辮子軍」只有5000人,另外加上溥儀的滿族旗人部隊也是螳臂當車了。(下為段祺瑞像)

張勳的在京部隊完全喪失了戰鬥力,一觸即潰。只有天安門和前門箭樓兩處發生激戰,天安門是溥儀的衛隊,系滿洲旗人部隊。「辮子軍」戰後統計:死亡100多人,3800多人投降。其他官僚都做鳥獸散。段祺瑞對張勳的投降部隊比較友善,減掉辮子遣散回鄉完事,這樣張勳的20營部隊就散了。

徐州總部的40營「辮子軍」去向

起初張勳命令在徐州的40營部隊進京支援,無奈段祺瑞已經命部隊將北上的鐵路運輸切斷。這40營部隊在復闢失敗後羣龍無首,駐紮在滁州、鳳陽、當塗、徐州等地。沒有後勤保障,軍餉斷絕,於是在駐地周邊到處燒殺搶掠,甚至因為財物發生內訌。時任安徽總督倪嗣沖率軍出面,將張勳的四十營的「辮子軍」收編,一律割掉辮子,取消武定軍番號,辮子軍從此滅亡。(下為倪嗣沖像)


都說民國奇葩多,狗肉將軍張宗昌算一個,倒戈將軍馮大炮算一個,還有辮子將軍張勳也算一個。

許多人人評價張勳是一個大傻子,大妄人,他在民國成立後對清朝皇朝仍一心一意,為了表明自己依舊忠一不改,他和他所帶領的部隊,仍然留著守舊的辮子。所以他的軍隊,也被稱為「辮子軍」。

他也因此被孫中山先生評價為愚忠,當然,最為可笑的,還是他搞出的復闢鬧劇!

張勳在一九一七年,趁北洋政權的總統和國務總理還在因為府院誰掌權而爭論的時候,借調停的理由帶兵去北京,藉此發起複闢,擁戴清朝最後一代皇帝溥儀重登大統。史稱丁巳復闢,又稱張勳復闢。

他曾向自己的妻子炫耀自己自封的勇忠王名號,被妻子嘲笑恐怕要做「一字平肩王」(這裡指腦袋被砍)。

為什麼說他傻呢?因為這在當時是一個完全反潮流的事兒,幾乎全國都反對他的行為,孫中山也在上海發言宣告要討伐他。

就連他的大靠山,北洋軍閥大領導段祺瑞,當時全國最具實力的軍閥,也是其中一個反對復闢的人,還組織討逆軍討伐張勳。所以他根本沒有那個實力搞復闢,他所掌握有軍事人力,也就是所謂的「辮子軍」只有5千人,且都是一些無能之輩,很快就被打得落荒而逃,在逃跑的同時,為了保命就割掉自己的辮子,讓北京的大街小巷在戰後到處都是他們割掉的辮子。甚至於他在大本營的留守的部隊,也在在一夜之間反了水,張勳瞬間變成了光桿司令。

於是乎,這個嚷著要復闢,與皇帝溥儀誇誇其談的「張辮帥」,,只好先放下復闢這塊牌子,逃去荷蘭大使館避難。張勳復闢不過堅持了才十二天百年宣告失敗!

後來,由於荷蘭大使館庇護張勳,段祺瑞又與張勳同為北洋袍澤,不好過於追究張勳,通緝張勳的事便不了了之。

再往後的一九一八年,張作霖等人為張勳作呈請,新上任總統徐世昌便對張勳不再追究,恢復了他的自由身。

在他被赦免後,去了天津的住所,當起了寓公。在晚年還做起了生意,投資金融樣樣都做得不錯,當有人提起他復闢的往事時,張勳也不像以往那樣,誇誇其談,反而變得沉默寡言,直至去世。他在天津所住的那個老宅子,在他死後也無人打理,從外面看來雜草叢生的,十分陰森。可能許多人都不知道,裡面以前是個山環水繞,風景優美,規模宏偉的漂亮宅子吧,還曾經住著一位大軍閥呢!

從我們現在的角度來看,說張勳蠢,倒也是真蠢,但他對於清朝的忠心又是讓人同情的,可能是因為他沒什麼本事,所以復闢失敗這事只被當作一個笑話來看吧。

但事實上,從那個的角度來看,張勳無數被奴性思想所禁錮了的愚民之一,他出身貧寒,小時候父母就雙亡,因為自己出身貧寒所以從不輕視窮人,對那些窮困潦倒的學士都會很照顧,還在老家經常為災民和孤兒寡母捐款。他喜歡聽戲,而且是規規矩矩的聽,從不強人所難所以在梨園的名聲也是頂好的,老前輩孫菊仙得戲深得他的喜歡,曾受他打賞六百塊大洋,把孫菊仙激動得老淚縱橫,在他們眼中張勳為人十分溫和,是個京劇迷。

所以人是多面性的,他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一竿子打死,過於片面。正如孫中山先生說的那樣,張勳是愚忠,是頑固,他的思想僵化沒見過太多世面,只知道朝廷就是天。對於他來講,封侯拜相,是其畢生的夢想。而末代忠臣,更是至高無上的榮譽,其中毒至深,無法自拔,最終演變出了這樣一出鬧劇。


張勳的辮子軍官稱是「定武軍」(不是袁世凱新建陸軍的前身定武軍,而是因張勳在1914年被任命為定武上將軍,改所統武衛前軍為定武軍),實際大約有30000多人。

1917年7月12日張勳復闢失敗後,其中跟隨張勳進京的5000人,除極少部分陣亡外,都被段祺瑞所謂「馬廠誓師、再造共和」的軍隊繳械資遣。

而張勳原來盤踞的地盤上還有25000辮子兵,分別由其麾下駐紮徐州(今江蘇省徐州市)的定武軍統領、徐州鎮守使、蘇皖豫魯四省剿匪督辦張文生和駐紮海州(今江蘇省連雲港市)的海州鎮守使白寶山統領。

張勳復闢失敗後,張文生因為與皖系的倪嗣沖關係較為接近,被任命為定武軍總統領官,其部下成為利用對付張勳的機會重新獲得了安徽督軍兼省長職位的倪嗣沖的部屬,後來1920年張文生任安徽督軍,兩年後的1922年被直系馬聯甲驅逐下野,之後張文生避居天津,因病去世。

白寶山則投靠了副總統兼江蘇督軍馮國璋,所部改編為江蘇新編備補軍(轄4個團),任中將司令;1920年8月白寶山部擴編為江蘇陸軍第1師(轄5個團),仍兼任中將師長。1927年6月白寶山部編入國民革命軍第31軍,1930年2月出任軍事參議院(院長唐生智)少將參議,後來在國民政府系統中晉陞為中將,1941年11月在陪都重慶病逝。

還有個小花絮,據說當初張勳赴北京之時與張文生約定暗號電報上只寫「速運四十盆花來京」,即由張文生調40營兵力開往北京,張文生滿口答應,表示一定依計行事,絕不遲滯。結果當復闢宣佈後,張勳發出暗語電報,張文生接電後卻真的從徐州派兩個副官押運40盆花送到北京,話說張勳一見之下氣得差點背過氣去,緩過神來連聲嚷嚷道:

壞了!壞了!這小子也抽我的梯子了!

前面說了所謂馬廠誓師再造共和的正是皖系段祺瑞,從張文生後來的歸宿看,明顯此時已經和倪嗣沖有勾兌,又怎會聽從張勳的命令。


張勳,在清朝末年出任雲南、甘肅、江南等地的提督,對清朝十分忠心。

辛亥革命後,溥儀退位,清朝滅亡。

張勳為了表示對清朝的忠誠,拒絕剪掉辮子,也阻止部下剪辮子,所以人們就戲稱他為「辮帥」,他的軍隊也被稱為「辮子軍」。

張勳手中有3萬「辮子兵」,他帶去北京復闢5000人,復闢鬧劇僅僅12天就被段祺瑞的討逆軍打敗了,張勳逃往荷蘭使館,後統計,張勳部戰死百餘人,投降三千八百人,除了投降的人外,大部分人都剪掉辮子逃散了。

剩下的25000人分別駐紮在徐州(鎮守使張文生)和海州(鎮守使白寶山)兩員大將手中,張勳復闢失敗後,張文生被安徽督軍兼省長倪嗣沖收編。白寶山則投靠了副總統兼江蘇督軍馮國璋,改編為江蘇新編備補軍(轄四團),任中將司令。最終,白部被編入國民革命軍第31軍。


謝謝悟空邀請。

1915年12月袁世凱宣佈自稱皇帝,1916年6月6日,袁世凱一命嗚呼,只做了83天皇帝。

袁世凱死後,無人能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導致各軍閥以省割據、以各自軍隊為主要力量的分裂局面,分為皖、直、奉三大派系。

皖系軍閥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控制皖、浙、閩、魯、陝等省;直系軍閥馮國璋在英美的支持下,控制長江中下游的蘇、贛、鄂及直隸等省;奉系軍閥張作霖以日本為靠山,佔踞東北三省;山西的晉系軍閥閻錫山、徐州一帶張勳的定武軍、西南的滇系軍閥唐繼堯、桂系軍閥陸榮廷等都在外國列強掌控中。

1916年6月,黎元洪出任大總統,段祺瑞為總理,成為北洋政府掌門人。黎元洪與掌實權的段祺瑞爭權奪利,發生「府院之爭」。

黎元洪以調停"府院之爭"為名,請督軍團團長張勳進京調解。6月14日進張勳率5000「辮子軍」入京。張勳效忠滿清,禁止部下剪辮子,故稱辮子軍,稱張勳為「辮帥」。

張勳何許人也?江西奉新縣人,清末曾任雲南、甘肅、江南提督。1913年因鎮壓討袁軍有功,被袁世凱任命為長江巡閱使、安徽督軍。

張勳入京後卻不是調停府院之爭,而是藉機復闢帝制。他急電各地清朝遺老進京,於7月1日攆走黎元洪,把12歲的溥儀擡出來宣佈復闢,改稱此年為「宣統九年」,通電全國改掛龍旗,自任首席內閣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這樣,名不見經傳的小丑張勳就大搖大擺地走上歷史前臺。

這場鬧劇上演了12天,張勳辮子兵被段祺瑞的討逆軍打敗了,張勳逃入東交民巷荷蘭使館,溥儀再次退位。

張勳的「辮子兵」去哪了呢?

當時張勳佔據徐州、海州(連雲港)兩地,有3萬辮子兵,他帶去的5000人戰敗就潰散了,大本營裏的2.5萬辮子兵,掌控在張勳手下的兩員大將手中,一個是徐州鎮守使張文生,另一個是海州鎮守使白寶山。張勳被困北京時,這兩位心腹大將卻沒有出兵相救。

張文生被安徽督軍兼省長倪嗣沖收編,白寶山投靠了副總統兼江蘇督軍馮國璋。(圖片、資料源於網路,如侵權請告之,立馬刪除相關部分)


話說1916年,袁世凱去世,黎元洪被推舉為民國大總統。雖然總統寶座姓黎,但實權卻在國務總理段祺瑞之手。黎不肯示弱,因而與段發生摩擦,這便是民國史上著名的「府院之爭」。

他二人鬧得不可開交,卻牽動了一人心思,這人便是人稱「辮帥」的張勳。張勳在當時只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軍閥,但他卻差一點改寫了近代史。由於黎元洪與段祺瑞的矛盾愈發激烈,於是黎元洪發電報請這位時任安徽督軍的張勳入京「調停」。

這一來,正合張勳心意,如今已經是民國,可張勳卻偏偏以滿清舊臣自居,並且對外宣稱自己心中只有皇上,要一心一意效忠清室,因此他自己不剪辮子,也不允許手下弟兄私自剪辮。他巴不得找個由頭入京,黎元洪這封電報,正中下懷。

快給老子點兵,老子要進京!

於是乎,張勳自己做統帥,帶5000辮子軍兄弟打著「調停府院之爭」的幌子,大搖大擺進了京。他名義上做個和事佬,而志向卻是要藉機復闢,恢復帝制。在入京之前,張勳發急電給滿清的遺老遺少,讓他們將龍旗備好,朝服穿上,皇帝要複位了!

7月1日,張勳一股腦攆走了黎元洪,將12歲的溥儀抬了出來,公然宣佈復闢,恢復大清年號「宣統九年」。一時間,京城之中五色旗扯下,大清龍旗升起,滿大街都是穿著滿清袍褂的遺老遺少,耀武揚威,如今鹹魚翻身了。百姓也跟著湊熱鬧,早就巴不得皇帝回來。(在老舍的著作中曾經提到,除了極少數知識分子外,大多數人歡天喜地迎接皇帝,好似有皇帝的中國才叫中國。)

談判,沒門;要打,奉陪!

張勳見人心所向,認為自己大勢已成,立馬給自己掛了幾個頭銜,好讓自己高人一等。張勳這麼一鬧,黎元洪跑了,段祺瑞不幹了。如今他的宿敵黎元洪跑路了,自己的目的達到了,可張勳這小子又鬧上了。於是乎,段祺瑞打出擁護共和、反對復闢的口號。在天津組件「討逆軍」,率兵入京與張勳大戰。

討逆軍人數六萬五千人,而辮子軍此時不足五千人,在人數方面,張勳不佔任何優勢。張勳死活不退步,你要打,咱就打,想談判,沒門。於是乎,雙方交了手。

兩方各自利用野炮轟炸對方,可轟了半天,愣是沒人傷亡,倒是把幾個看熱鬧的百姓給轟死了,你說這仗怎麼打的。段祺瑞最後還出動了空軍,往皇宮扔了幾個炸彈,實則不為炸人,而是為了嚇唬人。沒多久,辮子軍就頂不住了,跑的跑逃的逃,有些直接跑到警察廳繳械自首。最終,溥儀跑到英國大使館,康有為跑到美國大使館,而張勳則跑到了荷蘭大使館。至此,歷經12天的復闢鬧劇宣告結束。

我的地盤你做主

戰後統計,張勳的辮子軍傷亡不到百人,部分人員逃走,繳械投降者為三千八百人。討逆軍也沒有為難這些辮子軍,讓他們剪了辮子回鄉務農。哪曾想到,張勳不折騰了,他留在滁州、鳳陽、當塗、徐州等地的辮子軍留守軍可壞事了,他們一見督軍沒了,很快發生內訌,你打我我打你,打的好不熱鬧,有些辮子軍乾脆也不管什麼軍令軍法,在當地燒殺搶掠,做盡壞事。最終,安徽總督倪嗣衝出面,強行收編四十營的辮子軍,將其一律割掉辮子,取消「武定軍」番號,自此後,膽敢私自鬚髮辮者,一律軍法處置。從這道軍令下達起,辮子軍算是從歷史長河中徹底消失了。

只不過,雖然腦後的辮子沒了,但有些人的心中卻還留著辮子。

在清末的督撫當中,張勳是個挺另類的存在,因為張勳是個「生意人」。相比張勳打仗的本領,風險投資的能力更加突出。

張勳是江西奉新人,出身普通,少時從軍。因為跟對了大哥,一直平步青雲。

起初跟著蘇元春,因為參加了1883年到1885年的中法戰爭,混成了少壯派;到李鴻章的「武備學堂」鍍了下金;後來便跟著宋慶的毅軍,在甲午戰爭期間駐防奉天;在奉天的時候,和趙爾巽混得特別好;然後又攀上了袁世凱,跟著袁世凱去鎮壓義和團,立有大功,升為總兵。1901年被調到北京,做了慈禧太后、光緒帝的御前護衛。後來宣統即位後,就被外放做提督了,曾經歷任任江南提督等職。

武昌革命之後,張勳因為表態宣佈效忠清廷,所以官也是一升再升的,被清政府授為江蘇巡撫兼署兩江總督、南洋大臣。

他自己終身留髮辮,還要求自己3萬定武軍(後改武衛前軍),必須留辮子,招兵也只招有辮子的。

張勳的這種做法其實非常巧妙,表面看起來挺不合時宜的。但是在別人都忙著鉸辮子的時候,張勳卻堅持留辮子。這種人在大人物的眼中是可愛的,因為他體現了幾點,這人戀舊;有情義;忠於故主;甚至有點小固執。他既然能忠於清廷,那麼只要得其心,他便也會忠於自己。

所以就連孫中山對張勳的評價,也是非常高的。張勳死時,孫中山就專門派人送過輓聯。

「清室遜位,本因時勢。張勳強求復闢,亦屬愚忠,叛國之罪當誅,戀主之情自可憫。文對於真復闢者,雖以為敵,未嘗不敬之也。」

然而宣佈一生效忠清廷的張勳,在袁世凱逼迫清帝遜位的時候,他並沒有站出來反對;袁世凱宣佈改元繼位的時候,張勳沒有站出來反對,反而被封為了一等公爵。然而就在黎元洪和段祺瑞鬧「府院之爭」的時候,他卻上演了「劉備幫劉璋打仗」,帶著10營定武軍(5000人),逼著沒有軍權的黎元洪宣佈解散議會,差點沒把黎元洪給逼死。

張勳得逞之後,立馬就就上演了一出「張勳復闢」的鬧劇。

一時間,滿北京掛龍旗,大家紛紛把辮子再從垃圾堆裏撿回來,拿個瓜皮帽給壓在頭上。留著辮子的大兵們,頓時就成了再造大清的功臣了,在北京城任意消費,無需買單。

但是真正的鐵血軍人段祺瑞「馬廠誓師、再造共和」。「討逆軍」打到北京的時候,對清廷「忠心耿耿」的定武軍在天安門和前門箭樓兩處發生激戰,沒辦法,溥儀的衛隊在看著你的忠心呢。此戰打得十分慘烈,慘烈到什麼地步呢?光子彈就打了300多萬發,死了多少人呢?28個。

結果「定武軍」一看段祺瑞是玩真的,那就二話不說跑的跑,投降的投降了,「定武軍」當兵就是喫糧,犯不上玩命。

而實際上,張勳在來北京的時候,已經做了詳細的安排,要求駐紮在徐州的張文生部40營2萬人,根據張勳的暗號適時來京支援;駐紮海州的白寶山10營5000人負責「看家」。結果張文生聽說段祺瑞的「討逆軍」有6萬5千人,於是毅然決然地決定按兵不動。

當張勳躲進東交民巷的荷蘭使館的時候,張文生毅然決然又做了一個決定,老大失勢,再不找新的大哥,隊伍就要亂了。果然軍餉一斷,立馬就亂,什麼忠君愛國,當兵的要喫飯,不給飯喫就搶。新大哥安徽督軍倪嗣沖和張勳本來就為了督軍這個位置明爭暗鬥的。一接到張文生的消息,立馬「帶兵平叛」,於是張文生就成了倪嗣沖的手下,後來還接替了倪嗣沖的職務。只不過,定武軍算是沒了,因為倪嗣沖看不慣那辮子也已經很久了。一直到1922年被直系馬聯甲驅逐而下野,纔到天津去當寓公去的,他去了天津,次年張勳就死了。

白寶山(不是那個白寶山)命投靠了副總統兼江蘇督軍馮國璋,改編為江蘇新編備補軍(轄4團),任中將司令。最終,隨著北洋勢力的內耗與失勢,這支部隊改編改編,最終就改編沒了。

「張勳復闢」雖然失敗了,但是他因此而走向了人生巔峯。

按照我們現在的邏輯,張勳失敗之後,理論上是不可以被原諒的,至少應該被追究責任。但是張勳並沒有被清算,不但沒有被清算,他在天津當寓公的時候,獨資或投資經營的當鋪、電影公司、銀行、錢莊、金店、工廠、商店等企業有70多家。喫香的喝辣的,那待遇比段祺瑞高出一百倍都不止。關鍵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北洋政府竟然還回頭找他要他繼續去當官。結果死的時候,風光大葬。北洋政府的各個派系,商賈名流,甚至連南方的革命政府也派人來參加追悼會,連溥儀都特別賜謚「忠武」。

做人成功到這個份上,北洋時期,又有誰比得了張勳?

文/炒米視角

原創首發,歡迎關注或吐槽


張勳,1895年投袁世凱,從小站練兵起家,多次擔任慈禧太后、光緒的扈從,成為中國近代北洋軍閥勢力之一。他的軍隊因民國後留著清朝的辮子,又被稱為辮子軍。辛亥革命後,據守徐州、兗州一帶。1916年,袁世凱在一片反對聲中死去,留下的北洋軍分崩離析,隨即因一戰的參戰問題發生了府院之爭,黎元洪和段祺瑞互不相讓。

(張勳)

1917年6月7日,張勳奉黎元洪之命進京調停,率辮子軍10個營4000餘人以維護京城治安為名北上,14日,與保皇派康有為等密謀策劃清帝復闢,30日,辮子軍佔領郵局、電話局等重要據點,發動政變,史稱張勳復闢。

(張勳復闢)

其實,此時北京的駐軍有4個師好幾萬人馬,張勳帶領4000餘人就敢發動政變,是與之前的各地督撫的書面承諾分不開的,甚至還在一副黃緞子上籤了字。再者王士珍、江朝宗、陳光遠等當時北京政府首領,為了自己的地位權力,一味退讓妥協,到張勳真的復闢時,又被扣押,無法做出有效反抗。

(王士珍)

7月2日,段祺瑞在天津組織討逆軍,進京討伐張勳。張勳要背城一戰。剛剛成立的復闢小朝廷,都知道只不過是黃粱一夢,連康有為都逃到了美國使館。在討逆行動中,還出現了第一次的空軍助戰,段祺瑞派的空軍在故宮上空盤旋,投下了三顆炸彈,於是局面就完全變了,磕頭、上諭沒有了,張勳逃入荷蘭使館,辮子軍全部投降。段祺瑞還趁機收編了張勳在徐州的辮子軍,一律割掉辮子,辮子軍從此滅亡。

(辮子軍)

特邀嘉賓:一枚蜻蜓(第40篇)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