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年,袁世凱死後中華民國的總統之職由「泥菩薩」黎元洪接任,而北洋軍閥的實際掌權者段祺瑞則出任總理。按照憲法規定,當時民國實行的是總理負責制,總統黎元洪只是一位「虛君」,國政實際上由總理段祺瑞把持。

這樣一來「府院之爭」就難以避免的爆發了,黎元洪再不濟也是段祺瑞名義上的上級,身為總理的段祺瑞有足夠的修養去維持與總統明面上的和平,給其足夠的尊重。但他手下北洋系的那些驕兵悍將就沒有這麼好說話了,尤其是徐樹錚。

徐樹錚本身與段祺瑞毫無瓜葛,一不沾親二不帶故,但因為才華橫溢被段祺瑞一眼看中,從此青雲直上成為段身邊的頭號紅人。有才的人大多有個恃才傲物的壞毛病,徐樹錚也一樣。

徐樹錚們只是將黎元洪這個總統當成了人形圖章。據說有一次徐樹錚拿著某個省的幾位廳長任命書來請總統蓋印,黎元洪剛剛開口問了幾句這幾人的來歷,徐樹錚就不耐煩了,氣勢洶洶地說:「大總統問這些幹什麼?請儘快蓋印,我事情忙得很!」將黎元洪氣得半死。

但為了顧全大局,黎元洪還能忍耐。黎元洪與段祺瑞這兩位大佬能夠相安無事,但他們底下的人卻從來沒有停止過爭鬥。

一戰尚未結束,但德軍已經顯露敗象,總理段祺瑞決定對德宣戰,但總統黎元洪堅決不肯用印。是否對德宣戰的問題,讓「府院之爭」擺到了明面上。隨著矛盾的激化,形勢越來越緊張,段祺瑞因為鬧出了「公民團」的醜聞成為眾矢之的,各部總長如伍廷芳、程璧光等人紛紛辭職,段祺瑞成了「光桿總理」!

本來對段祺瑞非常忌憚的黎元洪,覺得段祺瑞已經江河日下,於是突然大手一揮,將內閣總理段祺瑞免職。段祺瑞瞬間就被激怒了,他二話不說便帶著衛隊乘火車前往天津。

黎元洪對段祺瑞的免職令發到各省之後,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在一個人的慫恿下,北洋系的各省督軍們先後宣佈各省獨立,接著出兵北伐,把總統黎元洪趕出北京城。這個人就是鼎鼎大名的辮帥張勳,袁世凱死後張勳便自詡為軍中資格最老的人。張勳確實有資格這麼說,他參加過甲午戰爭,也參加過中法戰爭。八國聯軍侵華後,張勳承擔過慈禧的護衛任務,後來又進京充當扈從部隊。

有了以上這些經歷,張勳自認皇恩浩蕩,他成為了大清朝最後一個忠誠的領軍將領,他一直對共和不滿,伺機復闢。府院之爭讓張勳看到了機會,1917年5月28日,一直保持沉默的張勳突然致電黎元洪,表示願意進京調停。當時正無計可施的黎元洪喜出望外,就像溺水之人抓到了救命稻草,隨即便派專車前往徐州邀請張勳進京。

讓黎元洪沒有想到的是,打著調停名義進京的張勳實際上圖謀的卻是復闢。6月30日,王士珍、吳炳湘將辮子軍放入城內,張勳的手下迅速佔領了北京城內外要衝,隨後進宮將宣統帝請出,恭請皇帝登基。

黎元洪得知張勳復闢的消息之後,依舊是束手無策,最後還被張勳的部下用槍杆子頂出了總統府,只好灰溜溜地跑到東交民巷避難去了。復闢的消息傳到天津後,段祺瑞立刻召集舊部,組成「討逆軍」向北京進發,非常輕鬆地就擊敗了張勳帶進京的5000辮子軍。

張勳復闢失敗被趕出北京之後,眾人痛打落水狗,但他卻怡然不懼,對某些大佬非常的不屑,比如王士珍、馮國璋等人。因為在復闢之前,張勳曾聯繫過許多人共謀大事,徐世昌、馮國璋等人均信誓旦旦地附議了。復闢失敗之後,這些口是心非的傢伙見風向不對就出賣朋友,張勳揚言如果把他惹急了就公佈其他人贊成復闢的簽名筆跡或者函電。

但張勳對把他趕下臺的段祺瑞卻十分的敬重,與別的老朋友不一樣,段祺瑞在事發前就勸誡過張勳不要復闢並說過如果復闢就要打他,事實上他也是這麼做的,並很輕鬆地就擊敗了張勳的辮子軍,讓復闢成為了一場鬧劇。


這個問題,很簡單,其實就是事後利益分配不到位,沒做到「苟富貴,勿相忘」,僅此而已。

北洋系有兩位重磅的任務,一位是江蘇督軍,原清朝兩江總督的張勳,另一個是北洋政府國務卿,原清朝太傅、軍機大臣、大學士徐世昌,他們兩個人開始悄悄策劃復闢清朝。

在復闢之前,張勳還做了一個民意調查,得出的結論是「百姓無不懷念我大清」,他覺得只要自己振臂一呼,擁戴溥儀,全國百姓和督軍就會呼應他的。

不過,他也是十分精明的,為自己留了一個後路,他當時準備了一個名冊,寫上了當時所有督軍的名字,並讓他們簽字,用來防止各位督軍後悔,算是證明他們支持張勳復闢的證據。

後來,張勳復闢成功了,在冊封各大功臣的,張勳把自己封為了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並授予忠勇親王的爵位,集大權於一身。

但是,最初幫助他一起複闢的徐世昌,張勳只給了他一個弼德院院長的虛職。要知道徐世昌在前清時,就是軍機大臣、太傅啊,在復闢這件事上也是盡心儘力的,最後卻只得到了這麼一個不鹹不淡的職務,這事擱在誰身上也不幹啊!

因此,他就和其他各位督軍一起,反對帝制了,但是徐世昌並非真的反對帝制,他對前清的人還是保留著討好之心的,但最終還是失敗了。


張勳強求復逆,亦屬愚忠,叛國之罪當誅,戀主之情可憫。文對於真復闢者,雖認為敵,未嘗不敬也。——孫中山

張勳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特別的人物,這位張大帥記憶猶新皇帝故主,民國成立後其本人和部下都還藏著一根大辮子,被人們戲稱為「張辮帥」。1917年7月,張勳導演了那出曇花一現的復闢鬧劇,失利後逃入荷蘭使館。前史教科書對張勳的記錄到此戛然而止,他的名字在民國前史上從此隱姓埋名,沒有了下文。

這位聞名一時的「張辮帥」字少軒,江西奉新人,行伍出身。清朝末年投靠袁世凱,曾任清廷江南提督,率部駐防南京;民國初年,以「長江巡閱使」的名義駐軍江蘇徐州一帶。為表示忠於清廷,他本人及部下均留髮辮,時人呼為「辮子軍」。1917年北洋政權總統黎元洪與國務總理段祺瑞發作「府院之爭」,張勳借調停為名率兵入京,趁機擁戴清廢帝溥儀復闢,自封為忠勇親王、政務總長、議政大臣、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雖說張勳復闢成癮,但其夫人曹氏卻是位明事理識大體的女人,只可惜張勳不肯聽她的話。聽說復闢今後,張勳滿意地向曹氏炫耀自己的「親王」王位,妻子卻給他當頭潑了一盆冷水:「你今天被封為忠勇親王,恐怕明日就要做『一字平肩王』了!」張勳不解:「『一字平肩王』是啥意思?」曹氏說:「你將來腦袋不保,不就是兩肩一字平了嗎?」

復闢消息傳出後,遭到全國輿論的一致對立。孫中山在上海發表討逆宣言,並指令各省革命黨人出師討逆。全國各大集體、社會名流紛紛集會,發表通電,堅決對立復闢。黎元洪回絕與復闢分子協作,避入日本使館流亡。握有軍事實力的段祺瑞憑藉全國對立復闢的氣勢,於7月3日在天津附近的馬廠就任「討逆軍」總司令,誓師征伐張勳。

7月12日,「討逆軍」分三路攻入北京。辮子軍不堪一擊,大都割掉自己腦後的「尾巴」逃命去了,戰後的北京,留下了滿街的大辮子。僅僅在幾天曾經,腦後有條大辮子仍是一種身份和榮耀的標誌,有了它上戲院可以不買票,買東西可以不付錢,調戲婦女好像也是理所當然。可如今是有了辮子就遭殃,不剪去辮子就無法脫身,所以辮子便被毫不留戀地遺棄在大街小巷了。


1917年6月,時任長江巡閱使(職權類似於

清朝總督)的張勳率一萬「辮子兵」(共20個營,當時一個營的編製為500人),以調停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府院之爭」為名,進入北京。不過,調停只是張勳的幌子。他的真實目的是想要擁戴已退位的宣統皇帝溥儀復闢帝制。

7月1日凌晨,張勳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丁巳復闢」,也稱「張勳復闢」。宣統皇帝溥儀重新登上了帝位。不過僅僅過了十二天時間,在討逆軍的圍剿下,復闢宣告破產。

1916年,袁世凱稱帝鬧劇讓許多人對民國的未來感到迷茫,民間出現了不少關於復闢清朝的言論。同年6月,袁世凱去世,原本聽命於袁世凱的北洋系首腦、督軍們很快就亂成了一鍋粥。此時,北洋系的兩位重磅人物張勳(江蘇督軍,原清朝兩江總督)和徐世昌(北洋政府國務卿,原清朝太傅、軍機大臣、大學士)開始悄悄策劃復闢清朝。

張勳在自己的大本營徐州邀請各地督軍前來開會(即第二次徐州會議),然後在會場上突然宣佈要復闢清朝。他表示希望在場的督軍們都要一起支持清帝溥儀重登大寶。參會的督軍們羣龍無首,再加上都處於張勳的控制之下,誰也不敢提出反對意見。所以支持復闢的決定就這樣「愉快」的決定了。為了防止督軍們事後反悔,張勳當即讓人拿來筆墨,眾人一起簽字畫押,作為證據。

另一方面,徐世昌在天津試圖通過外交手段獲得外部勢力的支持。他派原駐日全權公使陸宗輿前往日本,試探日本人對於復闢清朝有什麼看法。結果日本的內閣和軍部意見不統一,陸宗輿的外交使命以失敗告終。不過,陸宗輿搞砸的不僅僅是外交任務。他在前往日本前,特地去徐州拜訪了張勳,並把徐世昌跟日本人談判的條件全部拿給張勳看,其中有一項條件讓張勳大為惱火。原來,徐世昌希望在成功復闢後,由日本人支持他當清朝的議政王。張勳認為自己為復闢大業費盡心機,要封議政王也應該是先輪到他才對。

結果復闢行動還沒有開始,張勳、徐世昌兩人就因並不存在的議政王頭銜而鬧得分道揚鑣了。

1917年6月,張勳率一萬「辮子兵」以調停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府院之爭」為名,進入北京。7月1日凌晨,張勳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丁巳復闢」,也稱「張勳復闢」。宣統皇帝溥儀重新登上了帝位。

張勳原本以為「百姓無不懷念我大清」,只要他出來帶頭,清朝復闢就是鐵板釘釘的事情了。可是,讓他始料不及的是,全國各地反對復闢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原先答應張勳共同擁護清帝的各省督軍看到形勢不對,紛紛改變立場,由擁護復闢突然變成了「保衛共和」。在天津的段祺瑞一看機不可失,立即組織討逆軍討伐張勳。7月12日,張勳的「辮子兵」被打敗,張勳逃入東交民巷荷蘭使館,算是躲過了一劫。

「張勳復闢」的事情到此就基本告一段落了。不過,當初想要和張勳合謀復闢清朝的徐世昌卻迎來了另一種的命運。張勳剛剛復闢成功時,被封為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並授予忠勇親王的爵位,可謂是集大權於一身。不過,他卻只給徐世昌安排了弼德院院長的虛職。徐世昌在清朝的時候已經官居一品,如今為了復闢之事費盡心力,卻只得到了這麼一個不鹹不淡的職務,這事擱在誰身上也不幹啊!因此,徐世昌乾脆推說自己年邁,不去上任這個院長之職。可能連徐世昌自己也沒想到,他這一推辭,卻讓自己的事業迎來了最高峯。

復闢活動失敗後,德高望重的徐世昌受到了眾人的擁護。1918年,徐世昌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和張勳的失敗跑路相比,徐世昌的人生則要幸運太多。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