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大爆炸》

長久以來,針對外語學習的研究重點基本都落在了語法、辭彙或者音素上。直到最近幾年,心理學家們才帶著關於一個現象的思考走進了實驗室,即:當我們說外語時,不會產生說自己母語時同等的情感。在歷史記錄中,這一現象只在一些雙語作者(如 Vladimir Nabokov 和 Eva Hoffman) 的回憶錄中才有所提及。

舉個例子,用外語說髒話不會引起用母語說髒話時的焦慮感(或者是同等的釋放感)。這種使用外語時所產生的情緒性減弱涵蓋了我們各種各樣的情緒,從說出「我愛你」,到聽見對孩子的批評,再到說出極其不道德的謊言。這種情緒性減弱甚至還會影響我們對廣告中具有說服力信息的接受程度。

為此學習中文的Sheldon | 《生活大爆炸》

研究人員研究了第二語言對情緒的影響範圍及限制後發現,外語流利程度低或者後天習得似乎是至關重要的制約因素。

那些從出生就在雙語壞境長大的人,不管他們聽到的是哪種語言中的情緒化短語,他們的皮膚電導反應和自我報告的結果都是相似的。科學家試圖通過檢查大腦當中處理分析以及管理情緒切換的區域來了解語言對情緒的影響。我們的直覺、本能反應和推理都被情緒影響著。或者說,我們的一系列的決策都經過了大腦大量的審核,這其中涉及了極其仔細的邏輯分析,而審核分析過程都會受到情緒的影響。

學習中 | 《生活大爆炸》

框架效應

所以,雙語者在用外語做決定時會有著更加理智,更不容易情緒化的表現嗎?

來自芝加哥大學的博姿·凱撒(Boaz Keysar)等人最近發表在《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 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提到了這個問題。在這篇論文中,他們研究了由丹尼爾·卡內曼及其同事提出的框架效應 (framing effects)。

框架效應是一種認知偏差。在面對客觀上相同的問題時,在不同的口頭描述後,人們會選擇那些乍聽起來更為順耳的選項換句話說,當一個決定從描述上聽起來與獲利有關時,人們更加喜歡確定而不是概率性的結果。而反之,當這個決定的表述涉及到損失時,人們更傾向於賭一把,選擇概率性的結果。

這是什麼意思呢?比如在一個有著 600 名病人的臨床案例中,有兩種藥物可供病人們選擇,人們會傾向於選擇那個表述為「確定可以救下 200 名病人」的藥物,而不是那個「有 1/3 可能性救下全部 600 名病人(或者說2/3可能性殺死所有人)」的藥物。在同樣情況下,當表述換成了「確認會死去 400 名病人」和「有 2/3 的可能性殺死所有人」,參與者們會更多選擇後者概率性的表述,來賭一把。

框架效應是一個表現了人們是如何偏離邏輯推理的典型例子。那些具有邏輯性推理傾向的個體,比如說阿斯伯格綜合症(Asperger Syndrome)患者在做這種類型的決定時,反而不太會受到框架效應的影響。因為如果是在日常生活中沉浸式地使用外語,比起不熟練地使用外語,前者會更情緒化。在海外留學並使用外語生活學習的人可能就會有這樣的體驗。

回到這個實驗中,英語對來自美國的實驗參與者來說是第一語言,但對與那些來自韓國的參與者來說則是一門外語。當實驗地點變為法國時,英語對美國參與者也仍為母語,但此時法語對他們來說就既是外語也是沉浸式的語言了。實驗結果發現,來自三個測試地點的數據都一致:標準的框架效應只在人們使用母語會產生影響,在人們使用外語時則沒有表現。這意味著當人們用外語來進行情景閱讀時,人們其實不太會受到情緒影響。

這項發現十分令人驚訝,因為此前我們一直以為當人們使用不太熟練的語言時,隨之產生的壓力會使得大腦能用於審慎推理的認知資源減少,因此人們更容易給出直覺的、本能的或者帶有情緒化的反應。

損失規避

同一批研究人員又使用了一種名為損失規避 (loss aversion) 的範式進行了另一個實驗,這是表明情緒影響決策的另一個案例。在實驗中,使用母語的人更不願意接受有可能虧錢的賭注,即使賠率有利於他們獲利,例如 50% 的機會贏得 12 美元 vs. 輸掉 10 美元。相反,使用外語的雙語者則會更加頻繁地接受這種概率性的賭注,變得更經常拒絕這些本可以贏錢的賭注。這一實驗證實了人們在使用外語時會做出更合乎邏輯的決策。

在很長一段時間中,我們都認為語言只是一種傳播信息的工具,只要人們對自己使用的語言足夠的熟練(的確,語言學家喬姆斯基將語言描述為心理代數)就不會受這門語言的影響(即使不是母語)。但現在我們也開始能理解,為什麼人們在用不同的語言來回答同樣的問題時會給出不同的回應。比如,在北美學習的中國留學生在使用母語做問卷調查時會更加贊同中國傳統價值觀;而用英語填寫關於自尊心的問卷調查時,他們的自尊心得分會更高。

對峙中 | 《生活大爆炸》

與上面所討論的其他語言情緒效應一樣,凱撒這些語言影響決策的研究都是在實驗室里產生的效應。那麼在實驗室以外的現實世界也會出現相同的情況嗎?

在美國,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建議生活在異鄉的外國人應多向雙語諮詢師尋求心理治療,以可能地減少那些細微情感上的偏差或缺失。同時,心理學家也建議生活在海外的人去避免在進行涉及生死的情景中使用外語交談,如與醫生溝通、使用測謊儀測試或者是接受警方詢問等情況下。

但此前這一來自芝加哥的研究團隊也發現了,人們在使用外語時更有可能做出更為合理的決策。這是否意味著,雙語者在做出重大決定時應更經常地使用外語呢?比如他們應該在買房或者做退休計劃時使用外語嗎?

這些都是科學家未來需要解答的問題。

原文鏈接:

scientificamerican.com/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