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份,CPI指數同比上漲2.5%,創下近兩年來的新高,通貨膨脹似有捲土重來之勢。

2016年以來,通脹壓力就已經開始有所顯現。在「去產能」的推動之下,部分上遊行業出現了短期的供需失衡,以煤炭為代表的國內黑色系商品價格大幅反彈。在上游商品價格大幅上漲的帶動下,去年9月份以來,PPI(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連續54個月的負增長就此終結,並開始連續大幅反彈,去年10月份PPI指數同比增長1.2%,今年1月份更是大幅增長6.9%。短期來看,PPI指數的回暖反彈能夠提升上游企業的盈利能力,但是報複式的價格反彈,一方面使得企業盈利回暖不具有持續性,同時也給下游帶來了更多的通脹壓力。

過去幾年,中國經濟在寬鬆貨幣的大環境之下,CPI指數沒有出現大幅上漲,除了和CPI的指數構成結構有關之外,比如房價漲幅沒有計入CPI之中,上游PPI指數一直負增長也為CPI減輕了很多壓力,但是隨著PPI指數終結了長達54個月的負增長,並且開始呈現報複式反彈的跡象,2017年的CPI將無法再享受PPI負增長的「紅利」,更多將承受來自上游傳導的通脹壓力。

除了國內去產能的因素,外部因素也將成為誘發國內通脹的推手。首先是美元升值引發的人民幣貶值,2016年人民幣貶值幾乎貫穿全年,人民幣貶值意味著中國在國際上採購原材料的價格上漲。另外,美國新總統特朗普上任之後,將會推行和前任不同的經濟路線,尤其是高度重視經濟增速,承諾美國經濟達到4%的做法,很有可能會推高包括油價在內的大宗商品價格,這也將為中國帶來更多輸入性通脹壓力。

對於中國經濟而言,溫和的通脹有利於提升企業盈利能力,也有助於中國經濟的穩增長,但是如果通脹幅度持續上升,輕則容易損害低收入者的利益,重則可能對房地產市場帶來衝擊,進而可能引爆中國經濟最大的潛在風險。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泡沫之所以堅硬難破,很大程度上在於低利率環境的支撐,一旦失去了低利率的庇護,泡沫就有被戳穿的可能。由於中國經濟最近幾年表現相對疲軟,所以始終處於低利率的大背景之下,從2012年6月份開始新一輪降息,迄今已經將近5年時間處在降息通道之內,這為房地產市場泡沫的發酵提供了極為舒適的溫牀。從海外的房地產歷史來看,無論美國、日本還是我國的香港地區,房地產泡沫的最終破滅,基本上都是因為貨幣政策收緊所致,央行加息成為最終戳穿泡沫的利器,而通貨膨脹通常是央行決定加息的最重要因素。

不過,無論是去產能帶來的上游原材料價格反彈,還是國際市場帶來的輸入性通脹,這些因素還只是意味著通脹風險上升,而實際的通脹程度大小,最終還是取決於央行的貨幣政策,從本質上來看,通貨膨脹歸根結底還是貨幣現象。如果從2017年來看,國內的通脹壓力的確會有所抬頭,不過距離惡性通脹還為時尚早。

今年的貨幣政策在延續寬鬆的大背景下,結構性微調的可能性大大增加。2016年底的經濟工作會議,為2017年的貨幣政策定調:貨幣政策要保持穩健中性,適應貨幣供應方式新變化,調節好貨幣閘門,努力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和機制,維護流動性基本穩定。

在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之下,貨幣供應無論是數量還是價格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微調。2016年末,債券市場突然出現暴跌,銀行間拆借利率大幅提升,市場驚呼3年前的錢荒捲土重來。去年底的資金面突然緊張,一方面是因為人民幣貶值導致外匯佔款減少,央行的基礎貨幣投放出現一定缺口,引發市場資金面緊張,更主要的原因還在於央行通過資金投放的「鎖短放長」倒逼機構去資金槓桿。在去年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央行提出「貨幣政策注重防範金融系統風險,提高貨幣市場利率波動性以降低期限錯配」。2016年8、9月份以來,央行開始重啟14天和28天逆回購,通過加大長週期資金的投放,提升短期資金的成本,以此防範「期限錯配和流動性風險」。2016年底銀行間拆借利率上升,資金供給出現錢荒現象,更多還是央行的結構性調整所致。

人民幣貶值的壓力,也將在很大程度上壓制國內貨幣放水的空間。2016年的人民幣貶值,雖然很大程度上是美元升值所致,但從內部因素來看,人民幣超發顯然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當一個國家的貨幣發行過多,對別國貨幣必然會體現出貶值。如果央行對外界釋放出貨幣政策適度緊張的信號,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穩定人民幣貶值的預期。2016年末出現資金供給緊張的局面,讓市場驚呼錢荒2.0到來,與此同時,人民幣匯率在幾乎「破7」之際開始出現反彈,這二者之間或許並不只是時間上的巧合,以國內流動性的暫時緊張,來減輕人民幣對外的貶值壓力,當市場對人民幣貶值預期消失之後,國內的流動性將會重新恢復常態。

進入2017年以來,央行連續提升了幾大貨幣工具的利率,從短期的逆回購到中期的MLF再到長期的SLF,利率都出現不同程度上升,雖然還算不上實質性加息,不過也在一定程度上為防禦通貨膨脹未雨綢繆。今年的通脹預期雖然有所上升,不過在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之下,2017年的通貨膨脹應該不會愈演愈烈。上游去產能帶來的原材料漲價壓力,更多還只是短期報復性上漲,在下游相對疲軟的需求面前,不會形成長期的漲價趨勢。人民幣貶值也同樣存在很多變數,如果強勢美元開始回調,人民幣貶值的壓力也就消失了大半。隨著美國總統特朗普公開表示不歡迎強勢美元,美元指數迅速從高點回落,人民幣貶值壓力已經比去年明顯減輕。因此,只要貨幣不再大規模超發,由去產能和人民幣貶值引發的通脹壓力,並不會持續太久。今年1月份的CPI指數大幅反彈,很大程度上也和春節需求旺盛以及冬季蔬菜供應緊張有關。1月份CPI上漲2.5%,其中食品煙酒價格影響CPI同比上漲約0.75個百分點,隨著春節特殊因素消失,物價漲幅將會出現回落,1月份的CPI指數很有可能就是年內高點。從今年全年來看,CPI指數預計將維持在2.5%左右,這樣的通脹水平在某種程度上可算是良性通脹,既有益於企業盈利能力復甦,也不至於對民眾生活成本帶來過大衝擊。

不過,從更長期來看,在房地產下滑等因素衝擊下,如果中國經濟增速繼續放緩,出於穩增長的目的,中國經濟可能會再度出現貨幣大規模放水,如果再和去產能、人民幣貶值等因素形成疊加,通脹指數迅速反彈也並非沒有可能。如果說今年更大的概率只是溫和通脹,明後年乃至更久,通脹快速上升的壓力還是始終存在。

如果中國經濟在未來發生較高級別的通脹,國內的資產價格尤其是樓市可能會迎來新一輪暴漲,當通脹高企到一定程度,央行不得不選擇加息應對,這就可能會成為壓垮樓市泡沫的最後一根稻草,重蹈歷史上其他國家曾經有過的覆轍。如果說中國的樓市存在泡沫而且將來有被引爆的可能,通貨膨脹將是那條最有可能誘發的導火索。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