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曠視宣佈完成4.6億美金鉅額融資後,創始人印奇就曾透露過對企業上市的想法,他認爲未來兩年左右的時間,會有純深度學習,或純人工智能的公司走上資本市場。他表示,“這是會發生的,我們希望我們會是第一個。”

2018年科創板開閘在即,曠視被盛傳將會在科創板登陸。2018年12月,《經濟觀察網》曾報道,中關村示範區向上交所提交了“科創板”的名單,在總計不到30家企業中曠視科技名列第一位,坊間甚至有言論稱,“別讓曠視科技‘跑了’”。

進入2019年,1月的時候有曠視內部人士曾向外透露,“曠視科技一直有IPO的傳聞,但是目前沒有發佈確切的消息,公司一直在準備IPO,或會跟着阿里上美股”;3月,曠視“計劃4月底至5月初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該公司集資規模暫定爲5億至10億美元(約39億至78億港元)。並積極考慮採用‘同股不同權’的架構,有機會成爲第三間在港上市的‘同股不同權’企業”的傳言又開始漫天飛,傳的有鼻子有眼。這次曠視科技直接公開向媒體迴應:不予置評。

什麼時候上市?港股還是美股?曠視不絕於耳的上市消息已經隨着版本越來越多而顯得有點“狼來了”的感覺。投資方羣星薈萃的風光外表下,有些“一波多折”的曠視上市之路似乎沒有想象的那麼順利。

從“人工智能第一股”到逐漸落後

作爲創立和成名最早的AI獨角獸之一,曠視的開局滿分。2011年底,曠視科技從3人團隊起步進行人臉識別產品的研發,僅用了10個月時間就推出Face++產品,並靠此一舉成名,隨後便開始了一系列的發展與融資進程。

2012年曠視獲得聯想之星和聯想創投數百萬元的天使輪投資;2013年獲得創新工場數百萬美元的A輪投資;2014年獲得螞蟻金服的戰略投資;2015年獲得啓明創投和創新工場4700萬美元的B輪投資。

2017年10月,曠視科技宣佈完成4.6億美元的C輪融資,本輪投資由中國國有資本風險投資基金、螞蟻金服、富士康集團戰略領投,中俄投資基金、陽光保險集團、SK集團、渤海華美等大型基金跟投,這一融資金額刷新了全球人工智能領域單筆最高融資紀錄。

但曠視的記錄也止步於此。隨着國內AI行業的火爆,市場已經逐漸從開始時曠視“一家獨大”、“人工智能第一股”的讚美中迴歸理性,AI行業“四小龍”格局顯現,更多其他AI領域強手紛紛參與到AI賽道的爭奪中來。曠視的聲量也從C輪之後就開始有點“戛然而止”,不僅在後續融資進度和規模中落後於老對手商湯科技,更是在估值上落後於“四小龍”之一的雲從科技。

從第一到“兩強”,從“兩強”到“四小龍”之一,曠視在競爭對手們的圍剿下似乎經歷了一輪“高開低走”的過程,雖然曠視目前在AI領域的實力仍然雄厚,但或多或少會影響到它未來的後續融資之路、上市之路。

曠視之路的發展隱憂

最早成名的曠視開始落後於競爭對手,2017年之後的後續融資遲遲未見聲音、早早就透出消息要上市卻至今未有定論......這些現狀或多或少體現了曠視高速發展中還存在着很多有待解決的問題和隱憂。

首要問題是缺錢。不同於老對手商湯後續的融資速度越來越快、融資規模越來越大而完全處於不差錢的狀態,2017年曠視C輪之後就沒有再有新的融資消息傳出,登陸資本市場的消息也遲遲未能確定。而2017年之後正是幾大AI獨角獸快速擴張燒錢的階段,曠視也從早期的Face++人臉識別,發展到覆蓋圖像識別技術、智能視頻雲產品、智能傳感器產品、智能機器人產品等在內,設計金融、手機、安防、物流、零售等領域的綜合性企業。而這些領域無一不是需要絕研發成本、市場成本、人力成本投入的過程。

2月的時候,有網友在網上爆料:曠視科技裁員15%,杭州分部下午全部被裁,提供N+1賠償,並表示,員工簽字同時所有權限關閉,不允許拷貝文件。曠視科技後來官方回覆確認了此事,雖然表示“調整將在合法合規的基礎上給予涉及人員最大程度的保障,同時仍持續開放各類崗位招聘”,但企業開始縮減人力開支、裁員的行爲無外乎是節省成本、縮衣節食“要過冬”的考量,簡單的說,就是融資燒的錢吃緊,缺錢了。

資金問題之外,曠視一直存在的另一個重要隱憂就是收入結構的問題。根據網上公開資料,曠技目前很大一部分收入來安防,但國內安防市場目前仍然以海康威視、浙江大華等爲代表的老牌安防領域硬件提供商爲主,曠視作爲沒有核心硬件能力的AI智能化“運營服務商”,切入空間有限。據《2018年中國AI+安防行業發展研究報告》顯示,傳統安防企業的市場佔有率仍約爲90%,且外界對傳統安防企業的忠誠度更高。在此情況下,即使曠視發展迅速,行業壁壘也非其一朝一夕能夠打破的事,更何況海康威視們也在發力狂奔,不會坐以待斃。

此外,曠視目前的另一重要落地場景金融領域也具有一定“隱患”。在一些網絡投訴平臺中,有大量用戶曾投訴曠視在金融領域的合作方“利用借款時人臉識別的照片進行暴力催收,疑似侵犯用戶隱私權”。同時,曠視還曾被質疑“人臉支付”產品具有漏洞,不法分子可利用賬戶綁定的人臉識別個人信息的視頻或照片完成支付。雖然曠視科技曾出面迴應上述問題已經進行解決,但這些問題暴露出曠視在其核心技術的運用過程中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當然這種種隱憂其實都是企業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多給一些時間,曠視完全可以去解決和改善,但隨着資本寒冬、AI熱度消退、行業越來越理性、競爭對手後來居上等不利背景愈發凸顯,留給曠視的時間不多了,如果還想重回AI“第一股”的榮光,它未來還要做的更多。

【本文由互聯網分析師于斌原創出品,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