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說法不要太絕對,紀實攝影屬於人文攝影,其中難免會帶有創作者的個人觀點和態度。但是也應該有兩點需要注意

一方面對於紀實攝影比較特殊的是,創作者的個人觀點應該是在理性思考的情況下在一定程度上能表達有社會歷史意義的觀點,而不是個人偏激觀點。

「人文關懷」就是紀實攝影的一個重要出發點,不少偉大的攝影師用盡一生都在付出在這四個字上。

戰地攝影師 James Nachtwey 作品

另一方面,紀實攝影的客觀實在性要求它給觀賞者留足了思考空間。

當然攝影師不是機器,更何況是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文攝影師,所以我們無法強求紀實攝影的絕對紀實,但是攝影師所表達的觀點和情感不應該過分幹預觀賞者的獨立思考過程。

對於事實的看法大多時候因觀賞者的知識儲備等其他原因有所不同,但是不能因為攝影師個人的偏激觀點而導致觀賞者無法進行其他的思考與分析。攝影者和觀賞者之間的思想碰撞有時候會出現微妙的效果,這一會吸引觀賞者繼續欣賞和思考。

新聞攝影大師 尤金·史密斯 作品

總的來說,隸屬人文攝影大類的紀實攝影裏,處理好紀實和情感的關係顯得各位重要,作為紀實攝影師應該有社會責任感,對作品、現實、受眾、自己都要負責。


你好,紀實攝影追求真實,但是,真實這個東西,往往也是各有不同的。

你看到的是真實的,別人看到的可能也是真實的,但是,你看到的和和別人看到的,可能是兩碼事,這個太正常不過了。

很厲害的紀實攝影家,寇德卡,應該說立場和傾向性都是很強的了

瑪格南的攝影師,應該都不是白開水味道

就好比盲人摸象,這些盲人對於大象的真實評價和印象,對於他們每一個來說,都是真實的。

攝影往往也是這樣,你不要以為你睜著眼睛拍照,你就不是盲人了,事實上,盲人攝影家還是非常非常多的了,甚至,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盲人攝影師。

嗯,沒有辦法,攝影其實並不比文字更加真實,這個是早就有定論的了。不要以為攝影本身的真實就是最終的真實了,這個是兩碼事。

我們更不可能傻到因為古代歷史沒有攝影,所以,就否定文字記錄歷史的真實性了。

關於你的具體問題,你問,紀實攝影必須遵循客觀性的準則,而不能表現出個人的傾向性,你認同嗎?

我的具體看法如下:

1,每個人天生就是每個人,人生來就是有立的場的。

最近幾年,我想,大家應該都知道立的場的重要性了吧?

每一件事情,說白了,社會各界,最重要的始終是立的場。

2,立的場是最重要的。

3,所謂的客觀,是指不站在當事人的利益立的場。

當然,你站在當事人的利益立的場,其實也沒啥的了。

只是,你不要不承認就是了。

4,個人的傾向性

事實上,我們一些吹捧的很厲害的紀實攝影家,恐怕都是有很強的個人傾向性的了。

比如說,寇德卡,或者瑪格南。

比如說,卡帕,卡帕的態度和立場也是非常鮮明的。

其實,要我說,新華社的照片纔是真正的白開水,最沒有傾的向性的了。

而瑪格南就不是白開水了,你說呢?


每一個搞攝影的人特別是有成績的攝影工作者,都有傾向性,因職業攝影人除了工作的目的性,還有自己的偏好認知上的與他人不同,這就是傾向。對紀實記錄選擇拍人還是物或是都反應到畫面裏,也許突發性的事物讓拍攝者沒時間多考慮,這時的傾向性就可邦忙了,而且主導著直到自己認為能說明問題。即是考慮成熟的畫面,現場的因素也會起變化,所以傾向性是從客觀中提練升為主觀意識。一個稱職慧眼的職業人是不會被變化中的現實所不知所措的,反而會得心應手。有人偏好用讚美的畫面激勵讀者,有人喜用深沉的畫面鞭策問題,都是實用的可歌可泣,也是把事物的辯證法用到了攝影中。國外的有些攝影師喜愛用靜置的物體反應人性多樣性,但紀實不能粘上抽象的影子,否則就有弄虛作假之疑。紀實要記錄什麼?每一個攝影人的傾向性會作出說明,記錄並沒有對錯之分,只有事物的本質決定著對與錯,記錄畫面的美感還是撇扭決定了看記錄人的思想,決定了是能否縮小與擴大範圍而定。非職業性的亂象亂像記錄那不叫紀實,而是人性的扭曲利用了工具,這樣的傾向纔是不能成立的。


呵呵,其實任何的藝術形式都沒有絕對的客觀!就拿紀實攝影來說,你的拍攝時你選擇了在某一個時機按下快門,記錄下了這個時間的切片,同時也是你選擇在這樣的拍攝角度選用了這樣的拍攝光線為畫面添磚加瓦,也是你在利用相機的取景框線來進行所謂有效的構圖。你所謂的個人傾向性指的是風格?如果是,那麼我可以很直接的告訴你,紀實攝影是完全可以有個人的傾向性的,你看看紀實攝影大師的作品哪個是相互雷同的?!與其說是他們所拍攝的是對方,倒不如到了「私攝影」的階段就變成了拍攝自己,你看看南戈爾丁的照片,你在看看再南戈爾丁之前所產生的「新紀實」風格,裡面的李弗裏德蘭德、蓋瑞和戴安阿伯斯!哪個不是有很明顯的個人風格和獨特視角的傾向性?


謝邀!這是個準則,但攝影人也有個人的傾向性,這也是難免的,有時候帶有個人觀點的。


謝謝邀請。首先表個態,這個問題本身有問題。

因為凡是由人操作機器獲取的印象,必然帶著操作者選取時的思考,這就不可避免的帶有傾向性了。即使是面對同一個場景的風光照片,每個人拍攝的畫面都是不同的,這是因每個人不同的學養和審美標準的差異所致的。所以說紀實攝影不帶作者的傾向性,是不可能存在的。

儘管有人標榜自己如何如何客觀,沒有傾向性。但是你按下快門的瞬間,其實包含了你的取捨。是什麼促使你按下快門的呢,你在看到場景的時候,是哪個環節或者細節促使你按下快門的呢?沒有思考嗎?為什麼要這麼取捨這個場景的畫面,試圖表達什麼,這些必然或多或少帶著你的傾向性。

總之,我以為,不帶傾向性的作品是不存在的。


是的,同意 感謝!!


只想看到事物的真相!至於是真善美,還是惡陋偽,交給道德與法律。


看見這個問題,我明白了還是有很多人喜歡將事物絕對化。非此即彼,不是客觀事實!紀實攝影的客觀性表現在尊重原事原物,即不可肆意改動原事原物。技術上主要指添加上原本沒有的,去除原本存在的事務。但是,當你拿起相機對著你的拍攝對象的那一刻起,就不可避免地對你的作品加入了自己的主觀意識!因為你知道自己想拍什麼、想怎麼表現。

就像寫文章,拿起筆,你知道自己在寫什麼,怎麼寫……

這個世界的任何文藝、文學或者藝術作品,統統都帶有作者的主觀意識表現,無一倖免!


所有客觀都是主觀裏的客觀,所謂主觀也是客觀裏的主觀。繞口令嗎?紀實都是選擇性的,主觀已經先入為主。常說的客觀只是事實、細節。在選擇性記錄的前提下,沒有完全意義上的客觀。人文關懷也是後人賦予紀實攝影的,關心,關愛是人之常情,非攝影獨有。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