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準備今年10月份寧波攝影周的「鄉村影像」主題展覽時,腦子裡自然而然浮現出張新民老師《流坑-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最後的標本》。 最早看到這本書是我90年代在文化局工作的時候,那時候開始喜歡拍照片,一逮著機會就看照片,當時看這本書的時候,也就只看了照片,沒細看文字,但影響我至今。前段時間我又從舊書網上淘到僅剩的兩本,認認真真文字從頭到尾一口氣看了下來,忍不住叫好,圖好,文字也很棒,字裡行間激情猶在。這樣紮實高水準的影像與文字調查,近20年後的今天依然鳳毛麟角。姜還是老的辣。 流坑,是江西撫州有著顯赫輝煌文化傳統的千年古村,受到市場社會影響後,曾經封閉的宗法村社,從外貌到內質都在發生巨大的變化。90年代,在深圳拍攝了大量農村包圍城市,以農民工為主題的張新民,把鏡頭轉向了產生這些農民工的源頭,中國內地的鄉土世界。而流坑,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的一個鄉村樣本。

不同於一般攝影師畫冊,佔據《流坑》三分之二篇幅的是攝影師實打實的文字記錄調查。文字形式多樣,生動簡練,明白曉暢,可以一讀到底。有攝影師對流坑歷史的嚴謹引述,有他拍攝中經歷、觀察、感受以及思考後的觀點;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他和一個個地道的流坑人對談口述,像朋友聊天一樣,原汁原味地生動講述先人們的故事,流坑這幾十年歷史流變中的沉浮命運,以及今天他們自己細碎而真實的生活狀況。

通過每一個不同背景的流坑人的日常講述,我們看到市場經濟大潮背景下,這個千年古村的物質困頓和傳統精神價值觀所面臨的衝擊與挑戰。也不難想像在不久的將來,那個日新月異、物是人非的流坑。文字講述和採訪帶動著影像,一段又一段,層層遞進,互有關聯,串起了一條完整的線,娓娓道來千年古村的前世今生。

在作者冷靜客觀不帶色彩的筆調下,暗中湧動著那種迫切緊急,沉痛警醒的情感,他要把流坑最有歷史價值的東西,最當代最真實的流坑人的心聲,以及流坑面臨同時也是當時中國社會面對的弊病問題,以最簡單直接真摯,最有力量的方式,一一呈現。我們彷彿能聽到潛藏在照片後面的一個聲音:我要把這個對每個中國人追溯過往都非常重要的古村社,盡一切可能,用各種方式留下來,告訴想要了解她的後人,我們曾經的來路。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