韃靼,是明代對東蒙古成吉思汗後裔各部的稱呼。小王子是東部蒙古可汗的別稱,始於脫脫不花汗幼子馬可古兒吉思。脫脫不花與太師也先爭權(也先姐嫁脫脫不花,生子,也先欲立之為太子),兵敗被殺。1454年,脫脫不花七歲的兒子馬可古兒吉思被立為可汗,因年幼,明人以「小王子」稱之。此後,達延汗、卜赤汗、打來孫汗等,亦被明人習稱為小王子。

韃靼諸位「小王子」中,以達延汗最為知名,他也確實同明武宗正面交鋒過。達延汗是大元汗的異譯,1480年七歲時即汗位,號達延汗,明人因其年幼而稱作小王子。明武宗正德初年(1506)他先後消滅以亦不剌因、亦思馬因等為首的割據勢力,統一東蒙古各部,結束百年來異姓賽特專權、內訌和封建割據的局面。繼之,他又將東蒙古劃分為左、右兩翼,各設三個萬戶,分封諸子為領主,對蒙古的社會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明武宗年少即位,是個精力充沛喜動不喜靜的年輕人,而且還有英雄情結,艷羨先祖永樂大帝北征殘元揚威漠北的壯舉,總想在邊境打上一仗,建立武功。正德十二年(1517)八月二十三日夜,明武宗微服出行,出德勝門,直奔居庸關。二十八日,武宗疾馳出關。九月初一,武宗抵達宣府(今河北宣化縣)。中旬,武宗進抵陽和(今山西陽高縣)。大概是為了隱蔽天子的行蹤,他別出心裁地自署「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自稱「朱壽」。武宗聞報蒙古小王子率領五萬精騎自榆林(今內蒙古准格爾旗東北十二連城)入寇,駐紮於邊地,意圖入侵,不由大喜,認為這回可有了用武之地,遂調兵遣將準備禦敵。九月底,小王子舉兵分道南下,圍攻陽和,轉掠應州。大同總兵官王勛率領所部禦敵。

十月初一,武宗駕臨順聖川(即今河北陽原縣東北桑乾河支流水溝口河)。第二天,大同總兵官王勛與南下韃靼軍相遇,即刻督軍步戰,韃靼軍循著應州南走。初三日,王勛等將領復在應州城北五里寨與韃靼軍遭遇,大戰數十合,雙方殺傷相當。日暮,韃靼軍傍著東山退卻,旋即分兵圍困了王勛。相持了一夜,翌日拂曉,天降大霧,韃靼軍解圍而去,王勛等人進入應州城;副總兵朱巒、都指揮徐輔亦率部趕來會合。初四日,王勛等人率軍出城大戰,宣府游擊將軍時春、遼東參將蕭滓亦率部趕來參戰。小王子擔心明軍合兵勢盛,趕忙派出精騎攔擊,明軍未能合勢。

初五日,明武宗親率都督江彬等將領自陽和趕來增援。天子御駕親征,明軍士氣大振,與韃靼軍展開殊死搏殺。韃靼軍稍卻,明軍得以合勢。日暮,明軍在戰地安營紮寨,武宗亦同將士們一樣野外宿營,也夠辛苦的。

初六日,小王子揮軍來攻,武宗披掛上陣,親自督率諸將迎戰。兩軍自早上辰時激戰至傍晚酉時,五六個時辰間,雙方交鋒百餘合;小王子見沒能佔得大便宜,加之天色已晚,遂引軍西撤。明武宗同諸將率軍尾隨追擊,追至朔州(今山西朔州市東北)地界,趕上天降大風霧霾,天地晦暝,再加上明軍也是疲憊不堪,於是收兵回返。初九日,武宗回駐大同。

應州之戰,是大明、韃靼兩軍最高統帥明武宗與小王子的一次面對面較量。此役,明軍斬敵首級十六顆,自己戰死五十二人,重傷者五百六十三人,最後韃靼軍撤退。明武宗畢竟真刀真槍地上了戰場,儘管「鑾駕幾陷」,到底還是將入侵的韃靼軍給打跑了,非常高興,令王勛等邊關將領趕緊向朝廷報捷,並特意叮囑道:「朕在榆河親斬敵首一級。」

此戰過後,韃靼雖然「是後歲犯邊,然不敢大入」;看來,明武宗御駕親征還是有些威懾作用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