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原因:一、趙國當年大旱,時機難得!二、趙國都城離秦更近一些,符合遠交近攻原則!三、魏國已經很弱小,沒必要在意,什麼時候滅都可以,順手的事情!

秦國根據範睢遺留下來的計策——遠交近攻掃滅六國。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所以秦國掃滅六國的順序是:韓、趙、魏、楚、燕、齊!但是這種順序是以國君被擒殺、國號取消為依據評定的。不同的依據就會得出不同的滅國順序。文章末尾小編又列出了另外的兩種秦滅六國的順序,看大家自己贊同那種!

在這裡小編教大家一個諧音記法:「喊趙薇出演齊秦」,最後秦國也被劉備項羽所滅,把秦放後面就成了「韓趙魏楚燕齊秦」,可以組成上面的諧音句子。下面小編給大家講解秦滅六國的順序。

公元前230—前229年,秦將內史騰滅韓!韓國剛好處在秦國東出函谷關掃滅天下的路上,要掃滅六國必須先滅韓,同時韓國又是六國之中最弱的,故先滅韓!

公元前229—前228年,秦國用離間計除掉趙國大將李牧後,在趙國大旱時趁機兵分兩路出擊趙國(王翦一路,桓齮、楊端一路),掃滅趙國!(另外趙國公子嘉逃到代地建立代國,222年王賁擒燕王喜回師途中才滅了代國!)

公元前225年,秦將目標轉向楚國,王賁大軍南下,順便引大軍攻魏,王賁引大溝水灌大梁,滅魏!

公元前224—前223年,王翦60萬大軍攻楚,王翦以逸待勞,抓住楚將項燕後退之機,全面出擊擊敗項燕,進而滅楚!

公元前226—前222年,燕太子丹遣荊軻刺秦,秦始皇於226年就派王翦擊破燕代聯軍,攻滅燕國了。但是燕王逃跑,將小朝廷搬到了遙遠的遼東,直到公元前222年,秦軍滅楚騰出手後由王賁遠徵遼東才擒殺燕王。

公元前221年,王賁從燕國南下齊國,齊國投降!到此秦國掃滅六國!

文章開始給出的秦滅六國順序:韓、趙、魏、楚、燕、齊是以國君被擒殺、國號取消為依據得出的。但是我們看上面的發現,有的國家領土早被攻滅了,只不過國君逃跑了,比如燕國。所以如果以國都被攻破,國土被佔領為滅國依據,那秦滅六國的順序應該是:韓、趙、燕、魏、楚、齊;另外,如果以王室勢力(也就是王族政權)被剿滅為依據,那秦滅六國的順序又應該是:韓、魏、楚、燕、趙代、、齊!可見不同的依據有不同的順序,其中第一種順序最為世人接受,著是很多歷史學者一人為本的說法(以國君代表國君),但是小編覺得第二種更準確,因為燕國全境都被滅了,國君逃到國外去了應該算已經滅國了,也就是說從吞併土地為美國的依據,畢竟國地都沒了你國君逃了有什麼用,就像明朝朱棣滅朱允炆一樣!最後一種由於趙國國君早死,國土早被佔領,代國只是趙國逃亡的公子所建,並且國號都已經變了,所以很少有人贊同,但是以王族最後勢力被消滅為依據也不失為一種滅國順序!


秦滅六國的順序其實是很多客觀的因素造成的!至於為什麼先趙後魏,以下是鄙人的一些拙見,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首先,趙國相比魏國,綜合國力還是要強大許多的。而根據秦國的戰略佈局,趙國實力較強,隔得較近,是應該重點打擊的對象!如果先滅了魏國,魏國部分土地和人員編製可能會被趙國吸收,(因為韓趙魏本是一家的)而本來較強的趙國如果吸收了魏國部分的軍隊和土地後,將會大大加大秦國統一六國的步伐!而如果能先把趙國拿下來,則不會產生這樣的結果!

再者,秦國和戰國之間似乎一直以來都有很深的舊仇吧!而且戰國四大名將,秦趙各半,就算君王不想,將領也會建議決戰來證明自己吧!長平之戰秦國雖勝,但是消耗了太多的國力。不久後的邯鄲之戰,秦國戰敗,更是加深了其和趙國的矛盾!

除此之外,還補充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當時趙國正與燕國開戰,秦國抓住機會趁虛而入。如果當時燕趙之間沒有發生戰爭,秦國先趙後魏還是先魏後趙就說不準了額。上述就是鄙人對秦選擇先趙後魏的簡單看法,還希望圈內各位朋友多多指正不當之處!


秦滅六國中,韓國最先滅掉的。

第一,當時齊國與秦國結盟,所以秦國最後消滅。

第二,當時,韓國最弱,距離秦國最近所以首先消滅。

第三,趙國是當時唯一有實力的國家,所以重點打擊。

第四,魏國距離近,施行遠交近攻,逐漸消滅楚國和燕國。

  秦滅六國之戰又稱為秦滅六國、秦朝統一之戰、秦朝統一六國、秦朝統一中國、統一六國,指中國戰國末期七大諸侯國之一的秦國進行消滅山東六國、完成中國統一的戰爭。

  前238年秦王政剷除了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集團,開始親政。秦王政在李斯、尉繚等人的協助下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策略。具體的措施是: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

  從前230年攻打韓國到前221年滅齊國結束,共計10年的時間,先後按順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中國自春秋以來長達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中央集權國家,即秦朝。


韓國是扼要,所以韓國很多時候都秦國猛打——不打韓國,滅不了周,更滅不了齊。

魏國可以作為在張儀時就是秦和齊兩國的屏障,有了魏國,秦齊不之間接戰,滅魏國天下震動。

趙國是新崛起的潛在對手,在不犯齊國、結好魏國下,滅趙是最好選擇——滅趙影響,沒有滅魏的影響大。滅趙一是消滅潛在對手;二是防止三晉聯盟;

趙國被滅了,魏國的屏障作用不存在了,那就舉手滅了——三晉以滅其二,沒有什麼擔心的。

先滅燕,是因為燕國支持趙代國,棒打出頭鳥。

至於齊、和楚,只是順序問題。


我也一直有個疑問,為什麼後面韓魏都那麼弱了,秦國卻不一口氣把他們先滅了?直到後來看了韓魏趙的地圖和他們關係後,才明白了:韓魏趙本自一家,三家和平分了晉國的領土,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錯中複雜的局面。如果先滅韓魏(拿下都城),那麼趙國就會順勢接受韓魏剩下的領土,上黨就是列子,特別是黃河以北,如果是那樣,趙國人口和麪積可不小了。所以秦國很聰明,最後韓國就剩下都城新鄭,魏國剩大粱,都不攻他們,而且留下他們的王。這下趙國沒有理由去接受他們的領土。最後秦軍完全佔了黃河兩岸大城市,把趙國和韓魏完全隔離後,派了一個內史就把韓國接受了,大粱已是孤城,不過作了多年準備不降,可是秦軍早就把上河口桓雍佔據了,然後放水。就這麼簡單滅掉了魏國。


趙國是戰國時期除秦之外最勇猛的國家,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趙國軍事力量得到迅猛地發展。秦國先滅趙後滅魏,主要原因是:集中精力消滅趙國,其餘國家只能束手待斃,攻打趙國時,其它諸侯國也不敢與強秦作對。先攻打魏國,趙國如果插手,會讓秦國難以應付。

還有一個原因,魏國處在趙楚之間,楚國地廣人多,綜合國力在六國中最強。攻打魏國,一定會激怒趙楚,魏趙楚三家合縱,秦國必敗。邯鄲之戰中,秦國是喫了大虧的。

秦國滅六國是經過精心策劃的,遠交近攻,分化瓦解合縱。通過蠶食,最後實現了大一統。

假如六國能夠預知被吞併的結局,一定會保持合縱抗秦,那麼,可能最早被滅的是秦國了。


魏國地方敏感,國力又弱,滅魏容易引起魏國周圍大國干涉,合縱抗秦,趙國有抗秦的能力和決心,其他國家沒有,先滅魏,趙國必然幹預,合縱魏楚,那樣就不是滅魏那麼簡單了,其實這個時候魏國和被滅了也沒什麼區別了,給其他國家一個幻想,只佔你領土,不滅你宗廟,不會引起奮力反抗,滅了魏國,秦國將會與趙,楚,齊三強處於前線,和同時滅六國有什麼區別,先滅趙,燕趙世仇,秦齊聯盟,韓魏太弱,楚國比較遠,暫時不會有脣亡之寒,同時趙國作為六國最強國,先滅趙,震懾其他諸侯國,比如齊國,後來直接就投了,先攻韓魏,略其土,弱其國,強大自己,先滅趙,五國旁觀,韓魏表示,我也很絕望啊,三晉被攻滅,可無能為力啊,燕國樂呵呵的看著趙國被滅,就差趁火打劫了,雖然趙國滅了燕國也跑不了,誰管這個呢,舊恨要緊。齊國還要向秦國恭賀一番吧,楚國應該在想,先滅北方,讓我喘口氣先


秦始皇時東方六國中趙國仍然是實力最強的,由於長平之戰後坐失滅趙良機,趙國短短几年內養精蓄銳,貯備了轉前的戰力,而秦滅韓後首先選擇攻趙而不是魏的主要原因是"遠交近攻、難易結合"的原則所決定的。我們知道,遠交近攻的核心是由近及遠,步步為營,一是攻一處守一處並由前沿轉為後方,同時交好遠處,消除幹擾,此其一,其二是由趙國特殊的地理環境所決,中原三國中,趙國地盤最大,與秦結壤的邊境線也較長,特別是長達幾百年的交戰中,趙兵最勇最強,如果蔽開趙國先攻魏可能有幾種不利戰況發生:一是趙魏聯手拒秦甚至其它三國參和進來,二是趙軍繞道北部遠襲秦國大後方或是包抄使秦首尾不及,而這兩種情況只有先攻趙纔可免於發生!所以先攻趙而不是魏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的策略!

這個次序很合理,當初戰國末年的局勢是,秦國一家獨霸,趙是唯一有點能力可以與其抗衡的國家,合縱多次都是各懷鬼胎不歡而散,秦國就採取連橫遠交近攻。為什麼先伐趙而不是伐魏,因為趙最跳!魏楚早已屈服,韓國已滅,齊國因為六國伐齊已經不行了,何況都是仇家誰死他都很高興。燕國攪屎棍忽略。其實當時秦國國力早已可力扛六國,滅誰都一樣,山東六國在昭襄王時期就已經喪失了合縱抗秦的機會了。後期滅國的宗旨是,誰近先滅誰,誰跳先滅誰。韓國之後自然是又跳又近的趙國啦。


遠交近攻,合縱連橫,的策略有關

上黨之戰,趙國損失45萬大軍,都是青壯年,國力大減,以後就完全不是秦國的對手了。

趙軍戰力強悍,所以此戰秦國損失肯定在10萬以上。

但上黨秦軍士卒主要來自剛剛被征服不久的三川郡等東部領地(原屬

韓國

、東周),秦國本土老秦人損失不大。

秦國滅楚用了數年,60萬大軍,戰事有反覆,中間還有昌平君、昌文君的叛變,所以秦軍損失應該也不下10萬。

只是這時韓、魏、趙、燕已滅,剩下的齊國無所作為,秦國無後顧之憂。

而且秦國可以動用被征服的韓、魏、趙、燕的人力物力來滅楚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