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真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它主要涉及到宇宙大爆炸、恆星內部的機制以及超新星爆炸,我們可以按時間線捋一捋這個問題到底是咋回事。

宇宙大爆炸

話說,我們的宇宙起源於一次大爆炸。

這是目前主流的看法,主要的證據有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氦丰度,以及哈勃觀測到的星系的退行。詳細點說,就是哈勃發現了宇宙里的星系正在遠離我們,但是不是星系在動,而是它們所在的空間在膨脹,我們觀測就會感覺好像是在退行。如果把時間往回追溯,那宇宙最早不就是一個點?

從宇宙大爆炸出發,科學家不斷地完善宇宙模型。而按照目前的理論,宇宙大爆炸之後,1秒內特別精彩,如果總結一下就是:

空間:宇宙膨脹得超級快,在10^-33秒內,經歷100次加倍,空間變大為原來的10^30倍,這也被稱為大暴脹。

物質:一開始宇宙充滿能量,沒有任何物質,慢慢地,各種比原子尺寸小的粒子出現了,諸如:質子、電子、夸克等等

作用力:四大作用力也分離了出來,分別是:強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電磁力,萬有引力。它們是萬物的粘合劑,如果沒有四大作用力的柞村,就不會有物質的存在,不會有太陽,更不會有地球和我們,宇宙萬物將成為一片散沙。

這些事情都發生在宇宙大爆炸的第一秒內,宇宙的溫度,密度都降了下來,在大概30萬年後,質子俘獲電子形成了中心的原子。

所以,我們宇宙當中,大量的元素都是氫和氦,這是前兩個順位的元素,原子核內的質子數都特別少,氫只有一個,而氦只有兩個。氫和氦的佔比超過了99%。那其他大號的元素到底從哪裡來呢?

恆星

而產生更大順位的元素就需要更強的外界作用才行,在宇宙大爆炸之後的5億年之前,宇宙是一片漆黑的,因為沒光源。宇宙中的主要成分就是一些氣態物質。這些氣態物質在引力下慢慢地形成了密度稍微高一些的氣體雲塊,然後再逐漸形成了恆星。所以,第一代恆星大概出現在宇宙大爆炸之後的5億年前後。

那恆星為什麼會發光呢?

這其實是因為核心內部有聚類的核聚變反應。

發現沒有核聚變反應前後,有可能會造成原子序數變大,說白了就是產生更高順位的元素。不過,恆星內部的核反應要比普通的氫核聚變複雜一下。主要是有兩種方式,

一種叫做:質子-質子反應鏈(簡稱P-P鏈),最終生成氦-4

另外一種叫做:碳氮氧循環,最終也是生成氦-4,其中碳氮氧以及少量氟在這個過程中會充當反應的催化劑。

這兩種反應是漢斯貝特等科學家提出來,並且得到了觀測的驗證。他們的理論還影響了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並且獲得了諾貝爾獎,可以說是相當堅實的理論。

所以,恆星在主序星時期,會燃燒氫(核聚變),生成氦-4。質量不同的恆星,其實內部的情況或多或少有些差異,主要就是PP反應鏈多一點,還是少一點的問題。而之所以可以發生核聚變反應,是因為自身引力導致中心溫度升高,加上量子隧穿效應,最終達到了可以點燃氫的水平,就會發生核聚變反應。

元素煉丹爐&超新星爆炸

恆星在主序星時代結束時,會變成紅巨星或者超紅巨星。

這是因為由於質量的減少,自身引力減弱,導致引力無法與核心核聚變反應產生向外的壓力抗衡,所以會膨脹起來。我們以太陽為例來分析,就是下面這樣:

緊接著,恆星會繼續燃燒氦,然後是碳,氧等,發現沒有,開始有其他元素的出現了。大多數的恆星其實都停在了鐵元素之前,這是因為鐵元素太穩定了,它核聚變反應所需的能量比所釋放的能量還要多,這不是入不敷出了么?所以,如果質量不夠大的恆星,一般來說說就會停在鐵之前。

如果質量足夠大,那恆星由於自身引力足夠大,還會繼續壓縮核心,溫度不斷升高,最終達到鐵核聚變反應的條件,然後發生超新星爆炸。

超新星爆炸由於能量巨大無比,就會可以合成順位在鐵之後的元素,宇宙中大號的元素基本上都來自於一場場超新星爆炸。

所以,我們可以來總結一下,

  1. 宇宙大爆炸之後,宇宙中主要的元素是低順位的氫和氦。

  2. 隨後,恆星出現了,他們是元素的煉丹爐,在恆星核心處可以合成鐵元素之前的元素。

  3. 而鐵元素之後的元素要依靠超新星爆炸的能量才能夠合成。

  4. 鐵並非是終結者,它只是很穩定,它的核聚變反應所需要的能量比反應產生的能量高,因此只有超新星爆炸才足以引發鐵的核聚變反應。


一、構成我們的物質從何而來

生物學家一致認為,構成生命的基本元素有28種,包括氫、 硼、碳、氮、氧、氟、鈉、鎂、硅、磷、 硫、氯、鉀、鈣、釩、鉻、錳、鐵、鈷、鎳、銅、鋅、砷、硒、溴、鉬、錫和碘。除了硼之外,其他27種是構成人體的必要元素。其中氧、碳、氫、氮、磷、硫、氯、鉀、鈉、鈣和鎂又稱作常量元素,共占人體總質量的99.95%,鐵、銅、鋅、鈷、錳、鉻、硒、碘、鎳、氟、鉬、釩、錫、硅、鍶、硼、銣、砷成為微量元素,總質量只佔生物體總質量0.01%以下,但又不可或缺。

在最原始的開端,宇宙大爆炸只產生了氫、氦以及少量的鋰,隨著宇宙的演變,恆星在生命最後紅巨星階段的核聚變產生了中等質量元素(重於碳但輕於鐵)。而重於鐵的元素基本都是在超新星爆炸時合成的。超新星是超新星特別是II型超新星,是比鐵重的元素的重要來源,幾乎佔到宇宙總產量的一半。超新星以爆炸的方式將重元素擴散到宇宙空間,形成超新星遺迹,這些擴散的物質經歷一萬年的時間逐漸冷卻並與周圍星際物質混合,在經歷漫長的歲月後,這些物質的准穩定狀態被附近的超新星爆炸所打亂,開始坍縮、吸積、聚合,形成了太陽以及圍繞它的行星。超新星標誌著恆星的毀滅,卻有為生命的誕生創造了條件,正所謂:死亡是另一個開始。這就是構成我們物質的來源。

二、為何鐵元素是核聚變的終結者?

恆星在一生中,不斷將輕元素聚變為更重的元素,從氫到氦、從氦到碳、從碳到氧、從氧得硅、從硅得鐵。恆星在聚變元素的時候,向外形成輻射壓,與自身產生的向內引力保持平衡。而恆星內部開始形成鐵元素時,這種平衡被打破,因為鐵元素聚變是吸熱反應,恆星內部無法再承受自身引力,鐵聚變只能持續很短的時間,之後很快將產生內核的坍縮以及超新星爆炸。


物質不是大爆炸產生,雞蛋三層,細胞三層,水果三層,地球三層,這些鐵證說明地球為緩慢自然生成。

地球上的原素,岩石內化合物,油氣,水,空氣皆是地球內電磁能之高溫高壓高磁緩慢合成,材料就是低能電磁波(暗物質),本質就是場或電場(暗能量),行星內就是電磁效應。

高低場誕生宇宙,電磁能創造一切。鐵原素合成停止,核聚變造原素是想像的,無依據,被某些人經常吹的神乎其神,神吹,怪談,謬論。

依據就是原子就是由電場組成。由原子再成細胞。

黃氏宇宙新論,引用聲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