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文化?自古以來就是個深不可測的探討,仁者見仁。文化並非是一種類似於相親中的「條件」這種硬性的東西,它不屬於硬體配置,更多的體現在軟體屬性上。

讀很多和有文化之間,並不是簡單的線性關係。很多人認為讀了很多書,也不見得有什麼文化,而有有的人,儘管沒讀什麼書,也會具有非凡的氣度和修為。所以,小編理解的有文化,並不是單純讀了多少書,去過多少地方,經歷過多少故事,也不是有多高的學歷。

那麼文化,到底是什麼呢?

第一:文化是要有教養

這是具備文化的最基本的特質。我們常說的斯文,文質彬彬,這些詞,在古代都是用來形容讀書人的,有文化的人。因為古代人,做的是基礎教育,就是四書五經那些經典,這些書讀完,對人格的塑造,和現在教育裡面重功用而不重修身的純粹知識性教育,培養出來的人,完全不一樣。

而如今,一個人儘管讀了很多書,上了很多年的學,卻連怎麼最起碼的禮貌教養都沒有,只能說這個人格不健全,長歪了,人格成型後就是歪的,至於後面,也會越長越歪。對他人和社會的破壞性或許也會越來越大。

第二:文化是要有氣度

氣度比教養提升了一個境界的特質。古詩云「腹有詩書氣自華」,浩然正氣,器宇軒昂,玉樹臨風,風度翩翩等等。這些詞,都是用來形容一個有文化的人,渾身散發出來的氣質。有了篤定而內斂的和氣,繼續升華,繼續積澱,這團氣,甚至可以透過身體,散發出神采和光芒。更讓人顯得氣度不凡。

氣度作為一個特質,不是裝能裝出來的,也不是能演出來的。只能靠文化的不斷積澱,持續修養修鍊出來的。而現今現代的人,不怎麼注重修養身心。多在外部世界做文章,專註於社會屬性,從而遺忘了自己的精神屬性。

外在的裝飾越繁複,則內在的氣度越廉價,沒有任何文化上的積澱,社會屬性上的顯貴,一個人的氣度則是不長久的。

哲學家莊子曾說過,其奢欲深者,其天機淺。

第三:文化要有人文關懷

古道熱腸,待人誠摯,頗有古君子之風。就是形容的這種人。這個不是思想品德教育出來的,也不是當下社會道德熏陶出來的,而是,一個人具有的文化底蘊,氣和神定,靜篤內斂,正氣充體的結果。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