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衰落是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過程,安史之亂只是加重了衰落的速度。安史之亂的源頭,是唐朝北方不斷加大的邊防壓力,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威脅著中原地區,為了防備遊牧民族,統籌力量,在北方設立藩鎮,又給了藩鎮太多的權力,不僅是給了大量的軍隊,財政權力,人事權力,都下放到藩鎮那裡,造成了尾大不掉的形勢。藩鎮的首領節度使,不僅是戰區的軍事統帥,還是一方諸侯,成了事實上的獨立王國。

節度使有了巨大的權力和行動自由,出事只是時間問題,安祿山手裡掌握這麼巨大的實力,造反不奇怪,不造反才奇怪。

安史之亂最後被撲滅,唐朝也遭受到巨大的損失,生產力遭到破壞,但是隻要戰爭停止,社會安定下來,經濟就會慢慢恢復,安史之亂沒有對唐朝的衰落造成毀滅性的打擊。真正讓唐朝衰落的是長時間積累的社會問題,如土地兼併,這在任何朝代都避免不了。如果要挽救唐朝,只能對整個國家進行變革,對社會利益重新分配,打擊大地主階層,抑制土地兼併。在農業社會,土地是命根子,國家只有掌握了大量的土地,纔有足夠的財政收入,保證國家的運轉。


謝謝邀請。

首先說一點,安史之亂是盛唐到中唐的轉折,還沒到晚唐(一般把唐朝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殘唐)。

安史之亂之所以能夠最終平定,主要有兩點:其一,李隆基退位,其二,安慶緒殺安祿山。前者使唐朝能夠合理的調動軍事力量對抗安史之亂(哥舒翰的悲劇不至於再次發生),後者使安史聯軍陷入內訌。當然,一城捍天下的張巡守住睢陽,牽制安史主力無法南下,也為唐朝的軍事返工創造了條件。

以上是史實,如果以穿越者的身份去看,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第一,開門揖盜。將安史聯軍調離老巢;

第二,關門打狗。選有利戰場,展開決戰;

第三,斬草除根。在決戰時,派一偏師襲擊其老巢。

以上,只是軍事手段。


假設,又是假設?那好。我就跟著你的假設而假設一下好了。如果我身處安史之亂,而且有挽回敗局的能力的話。我能做到拯救沒落的晚唐這一幕。記住,只是挽救沒落的晚唐,別對我說什麼仁義道德。正所謂求目的不求手段。第一,有償給雙方提供兵器糧草,撮合蠱惑他們相互開戰。誰弱了出兵幫誰。目的是讓他們常年久月的相互廝殺。第二,勵精圖治,訓練自己的軍隊。厲兵秣馬,防止戰火殃及自身。同時等候他們的兩敗俱傷。第三大量的收容戰爭區域的流民。讓這些人在自己的管轄範圍內安居樂業。為國家儲備人力和物力財力。只要能做到戰火別燒到自己的地盤上(實際統轄區)就行。要知道,在古代,戰爭打到最後,決定勝負的將不再是將士的勇猛。也不是謀士的奇謀妙策。到時候,決定戰爭勝負的會是人口的多寡。試問一下,沒有人口,寶劍就算是鋒利無比,誰來拿著鋒利無比的寶劍衝鋒陷陣呢?沒有了人口,誰來種地養活這些作戰士兵呢?沒有了人口,就算是佔領的土地再怎麼寬廣,誰來種地呢?沒有人口,就沒法徵召到合格的兵員。總之就是一句話,沒有人口,就沒用一切。


安史之亂後唐朝的確是極速的由盛而衰,國力可以說是急轉直下,從盛唐直接到了中唐,但還沒到晚唐。

就算我們穿越回那個時期,也不要過分相信自己的實力,李唐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的,從府兵制開始,到節度使和藩鎮勢力過大,這纔是問題的根源。

就算我們穿越過去,憑個人之力是很難挽回的,難道你去跟李世民說,不要設置節度使、要嚴格控制藩鎮的實力、廢除府兵制?也許這麼做了又會帶來其他的問題,政策的調整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是循序漸進,按部就班的。


戚繼光如何打倭寇的,曾國藩怎麼平定太平天國的,這都是借鑒:原有軍隊腐敗蛻化,就得另起爐竈。高手在民間,只有人民才能推動歷史發展。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