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區分觀察和評論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觀察。即我們仔細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並清楚地說出觀察結果。它強調區分觀察和評論的重要性。我們習慣於對看到人及行為做出反應,給出評判和分析,例如某人遲到30分鐘,我們通常不會直觀地說他遲到半小時,而是會評判他是個不守時或者沒有時間觀念的人。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觀察他人及其行為,而不評判、指責或以其他方式進行分析,是難以做到的。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人們將傾向於聽到批評,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非暴力溝通是動態的語言,不主張絕對化的結論。它提倡在特定的時間和情境中進行觀察,並清楚地描述觀察結果。例如,它會說歐文在過去的5場比賽中沒有進一個球,而不是說歐文是個差勁的前鋒。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印度哲學家 克里希那穆提2.體會和表達感受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要素:感受。要善於體會和表達感受,通過建立表達感受的辭彙表,我們可以更清楚地表達感受,從而使溝通更為順暢。同時要注意區分感受和想法。為了更清晰地表達感受,非暴力溝通主張使用具體的語言。很好或很差這樣的詞語很難讓人明白我們的實際狀況。3.需要和期待他人的言行也許和我們的感受有關,但並不是我們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於我們自身的需要——非暴力溝通的第三個要素。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有四種選擇:1)責備自己。2)指責他人。3)了解我們的感受和需要。4)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指責、批評、評論往往暗含著期待。對他人的批評實際上間接表達了我們尚未滿足的需求。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人們的反應常常是申辯或反擊。反之,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其他人就較有可能作出積極的回應。不幸的是,大多數人並不習慣從需要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在不順心的時候,我們傾向於考慮別人有什麼錯。例如,同事沒有聽從我們的建議,我們也許會指責他們不負責任。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個人成和一般會經歷三個階段:(1)情感的奴隸——我們認為自己為義務使他人快樂;(2)面目可憎時期——此時,我們拒絕考慮他人的感受和需要;(3)生活的主人——我們意識到,雖然我們對自己的意願、感受和行動負有完全的責任,但無法為他人負責。與時同時,我們還認識到,我們無法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4.請求幫助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個要素是請求。以什麼樣的方式提出請示求容易得到積極的回應呢?我們要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們做什麼。應該避免使用抽象的語言,而藉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要求。例如我們說我希望我可以參加獎懲標準的制定,而不是抽象地說我希望得到公平的對待。如果我們請求他人不做什麼,對方也許會感到困惑,不知道我們到底想要什麼。而且,這樣的請求還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例如我希望你每周至少有兩晚在家陪孩子而不是我不希望你花太多時間在工作上。在發言時,我們將自己想要的回應講得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應。由於我們所要表達的意思與別人理解有可能不一致,有時,我們需要請求他人的反饋。特別是在集體討論中發言時,我們需要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期待。否則,討論可能只是在浪費大家的時間。一旦人們認為不答應我們就會受到責罰,他們就會把我們的請求看作是命令,認為我們是在強迫他們,他們就會不太想滿足我們的願望。我們越是將他人的不順從看作是對我們的排斥,我們所表達的願望就越有可能被看作是命令。如果我們清楚地表達我們無意強人所難,人們一般會相信,我們提出的是請求而非命令。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相反,它重視每個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繫。

【心理箴言】佛說,生命中的許多東西是可遇不可求,刻意強求的得不到,而不曾被期待的往往會不期而至。因此,要擁有一顆安閑自在的心,一切隨緣,順其自然,不怨怒,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