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幾歲的孩子“最可怕”?據一次調查顯示:

約有50%以上的家長投票給了【恐怖的3歲】;

約有20%左右的家長投票給了【恐怖的2歲】;

還有約10%左右的家長各自投票給了【恐怖的1和4】

【恐怖的2歲】

(一)

兩歲左右的孩子要求一切都要“一致”,無論是位置、順序、方式、路線、物品歸屬......他會自己立下一些“規矩”。

一旦你破壞了,他會大發脾氣,要求重來一遍。他的要求往往具有不可逆性,讓你感到既無助又無奈。

——2歲的寶寶 想要告訴你:親愛的爸爸媽媽,世界那麼大,那麼複雜,如果有一小部分能讓我做主,我會很有安全感。

如果一不小心破壞了“規矩”,請陪伴孩子,允許他釋放情緒,極端情況持續不了多久。

(二)

前一秒要這樣,後一秒又反悔了。你會覺得,他總是在“故意”挑戰你的底線。

——2歲的寶寶 想要告訴你:讓我“做選擇”確實好難。

玩過的玩具總是丟了一地。前腳剛收拾完,他一過來,“嘩啦”又是一地!

【不要亂丟玩具!】--可以說【一起來收拾玩具吧!】

如果你僅僅告訴孩子,你不要他做什麼,他會感到很迷惑。不如直接用清晰具體的話語告訴他,你想要他幹什麼,最好加上你直觀的示範動作。

【不要到處亂畫!】--可以說【來,畫在白紙上!】

告訴孩子什麼情況下允許做,幫助他把特定的行爲和特定的環境聯繫在一起。

【穿上衣服和鞋子!】-可以說【先穿鞋子還是先穿衣服?】

給孩子提供與他當前能力和喜好相匹配的選擇,可以把你希望他做的這個選項放在最後,因爲最後那句話通常令人印象深刻,容易被選中。

【穿上衣服!】-可以說【去公園玩了!要加快速度,才能多玩一會。】

告訴孩子行動帶來的直接好處,巧妙繞過行動本身會帶來的牴觸,並通過強調好處,讓他集中注意力提高速度。

【穿上鞋子!】-可以說【在我拿好包之前,你一定還穿不上鞋子!......天啊!你竟然這麼快把鞋子穿好了!你真的很棒!】

孩子很樂意證明你說得不對,假裝懷疑他做不到與他當前能力相匹配的某事,當他做好之後,表現出對他所做之事讚歎不已(此法謹慎使用,不要挫傷孩子的積極性)。

(三)

孩子處於建立自我意識的時期,他非常看重對所有權的保護,包括身體、玩具、家人......甚至是他所見到的一切,凡他認爲屬於他的東西受到任何侵犯,他會採取一切防禦行動盡力保護。如果你因此認爲孩子很不乖、很暴力,真是有失公允。

——2歲的寶寶攻擊性行爲 想要告訴你:我只是不想被冒犯

家長必須理解孩子產生攻擊性行爲的原因和心理,關心孩子的感受,找到攻擊性行爲發生的根本原因。不鼓勵孩子爲了贏得大人的讚美而犧牲自我,也不給孩子製造罪惡感,千萬記住不能以暴制暴。

【恐怖的3歲】:

親愛的爸爸媽媽,世界爲什麼會是這樣,真的太有趣了,多給我一些機會,我會做得和你一樣好。

(一)

三歲半左右的孩子非常缺乏安全感,他希望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他需要征服那些比自己厲害的人,首先需要征服的對象就是自己的母親(主要養育人)。

——3歲的寶寶叛逆 想要告訴你:我希望“世界”能在我的掌控之中

(二)

——3歲的寶寶能力倒退與焦慮想要告訴你:這種情形令我不知所措

因爲肌肉發育的不平衡,他的運動協調能力反而不如從前;視覺方面,他能注意到細微卻對其他視而不見,並且很怕高的地方;語言方面,說話流利的孩子也可能會出現口吃......他的倒退遠遠不止這些,他可能又開始吮手指、咬指甲、挖鼻孔、需要時時處處帶着自己的小被子......

有時候,等待也不失爲一種好辦法。

(三)

——3歲的寶寶熱衷又沒有定性 想要告訴你:其實我也希望能做得更好

三歲半左右的孩子,一方面缺乏安全感,一方面又想要支配世界,加之各方面能力的正常倒退或不穩定,所以表現出來是既熱衷又沒有定性。

設身處地去想;要鼓勵積極動機下的積極行動和良好品質,嘗試和孩子一起做,會做得更好。

其實

孩子的成長有其規律性,家長應抱着符合孩子發展階段的合理預期;

每一個孩子都與衆不同,不要奢望孩子能夠按照家長的設想去發展;

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尊重孩子的個性,有針對地引導和幫助他;

就這樣,突破——穩定——再突破——再穩定......輪番進行,總有一天,會達到最穩定最成熟的狀態。

注意:

每個孩子有自己的“發育時間表”,所以,以下提到的關於2、3歲孩子的行爲表現,您的孩子未必都能對號入座。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