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強險正式向外資開放(政策聚焦)充分競爭將推動我國車險服務升級

本報記者 曲哲涵

《 人民日報 》( 2012年05月02日 02 版)

  修改後的《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日前公佈。修改後該「條例」的第五條第一款由原來的「中資保險公司經保監會批准,可以從事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業務」修改為「保險公司經保監會批准,可以從事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業務。」這意味著,我國正式向外資保險公司開放交強險市場,中國保險業進入全面開放階段。

  外資保險突破車險經營「瓶頸」

  目前在華外資財險公司有21家,只有少數幾家經營商業車險業務

  交強險全稱「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是指由保險公司對被保險機動車發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受害人(不包括本車人員和被保險人)的人身傷亡、財產損失,在責任限額內予以賠償的強制性責任保險,自2006年正式實行。這是中國內地首個由國家法律規定實施的強制保險制度。

  在我國,車險業務包括交強險和商業車險兩大塊。原則上車主可將交強險和商業險分開購買,但為了投保、理賠更加便捷,車主往往選擇同一家公司投保,形成了事實上的「捆綁銷售」。

  保監會數據顯示,2010年33家財險公司經營交強險,經營虧損高達72億元。然而正是由於「捆綁銷售」,各公司「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通過商業車險賺了回來。數據顯示,交強險實施以來,機動車投保率從2005年末的36%提高到2010年末的49%,其中汽車投保率由58%上升到79%。車險業務在財險業務中佔比超過七成,交強險捆綁商業車險的模式,直接帶動了財產險保費收入的增長。保監會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財產險收入4618億元,同比增長18.5%,保費增速和盈利能力均達到歷史高點。

  由於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未承諾允許外資公司經營強制保險業務,外資公司一直被擋在交強險業務的門外,商業車險市場的拓展因之舉步維艱。據悉,目前在華外資財險公司有21家,只有少數幾家經營商業車險業務。外資保險公司排名前三的美亞保險、利寶保險和東京海上保險,市場份額分別僅為0.2%、0.1%和0.1%。交強險的「政策瓶頸」直接影響了外資財險公司的發展規模。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去年末,外資財險公司保費收入為52億元,僅佔全部財險公司保費收入的1.1%。

  今年2月,中美兩國政府發布《關於加強中美經濟關係的聯合情況說明》,中國決定對外資保險公司開放交強險。「此次對外資財險開放交強險經營權,是對我國進一步開放保險市場承諾的落實。」南開大學保險系教授朱銘來表示。

  在中資險企獨霸車險市場的情況下,「理賠難」一直備受廣大車主詬病。在缺乏有效競爭的市場環境下,保險公司缺乏提高服務質量和加強產品創新的動力與壓力。

  朱銘來認為,日本、德國、美國等國家在強制保險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長遠看外資公司來華能夠帶來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服務理念,特別是通過交強險拓展商業車險市場,通過充分競爭推動我國車險服務升級。

  外資公司車險經營有三個難題

  專家認為,外資險企優勢在於高端客戶市場,「豪車」投保難或許可解決

  允許外資經營交強險是否會對中資公司的車險市場經營產生較大影響?對國內車險市場格局產生較大衝擊?朱銘來教授認為,外資保險短時間內影響有限。

  朱銘來認為,外資公司的車險經營目前仍面臨三個難題。

  一是缺少銷售渠道。財產險銷售主要看渠道和網路,外資保險公司網點較少,網點佈局很難在短時間內快速增加。目前市場上的龍頭保險公司如人保、平安、太保等由於具備強大的營銷和服務網路,市場優勢很難動搖,部分中小公司或將受到衝擊。

  二是缺乏數據經驗。商業車險的費率釐定等需要一定的經驗與數據支持,而目前在華外資財險公司只有少數幾家經營商業車險業務,缺乏經驗和數據。

  三是缺少競爭「手段」。近年來交強險賠付率的地區差異十分明顯——東南沿海五省交強險賠付明顯高於內地省份,導致內地為沿海「埋單」;此外,「獎優罰劣」的費率浮動幅度也不夠大——交強險全國統一定價的做法不利於保險公司開展價格競爭。目前交強險「一口價」,商業車險費率也是行業指導價,保險公司為爭奪渠道資源只好將捆綁銷售的商業車險讓利給中介。外資公司尚處在起步階段,不具規模優勢,根本沒能力介入爭奪渠道的「混戰」。

  然而,外資險企與中資險企的策略和競爭優勢不同,外資險企的優勢往往在於經營高端客戶市場,而不是盲目追逐市場份額。「比如,前一段社會各界比較關注的超高價『豪車』投保難的問題,或許就可以通過引入外資公司得以解決。」朱銘來說,「目前監管層正在醞釀啟動商業車險費率市場化,而外資公司的加入必將會使車險市場的競爭更為充分,對消費者來說,這無疑是個好消息!」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