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裴松之認為《魏略》記載,(劉備屯於樊城。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坐集既畢,眾賓皆去,而亮獨留,備亦不問其所欲言。備性好結毦,時適有人以髦牛尾與備者,備因手自結之。亮乃進曰:「明將軍當復有遠志,但結毦而已邪!」備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與!我聊以忘憂耳。」亮遂言曰:「將軍度劉鎮南孰與曹公邪?」備曰:「不及。」亮又曰:「將軍自度何如也?」備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將軍之眾不過數千人,以此待敵,得無非計乎!」備曰:「我亦愁之,當若之何?」亮曰:「今荊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發調,則人心不悅;可語鎮南,令國中凡有游戶,皆使自實,因錄以益眾可也。」備從其計,故眾遂強。備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禮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裴松之把這些東西都放在《三國志》中,用意是十分明顯的,諸葛亮先去找的劉備!根據當時的天下聞名度,劉備的聲望遠遠地甩諸葛亮N條街!!!因此《魏略》的記載就非常符合邏輯,就是諸葛亮自薦於劉備。

但是,徐庶曾經在劉備面前飄過諸葛亮也是事實!《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亮躬耕隴畝,……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徐庶認為,諸葛亮絕對是有這個才能的。他才讓劉備屈尊去請諸葛亮,重要的是劉備去沒去!!!沒有記載,只有諸葛亮自己說「三顧臣於草廬」之中……我個人認為:不矛盾,諸葛亮自薦於劉備之後,劉備就經常去諸葛亮的「草廬」討教,也是存在的。因此,說徐庶走馬薦諸葛,成立!


『徐庶走馬薦諸葛』,純屬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演繹的虛構故事。其渲染徐庶在劉備集團中的重要,以及劉備對徐庶的重視。都是為整篇演義,烘托神話諸葛亮的天才做鋪墊。

一,據《三國志》記載,徐庶離開劉備投奔曹操時,諸葛亮已經在劉備集團效力。兩人同為劉備集團的成員。當時,徐庶攜母避亂來到荊州,結識了諸葛亮,龐士元,司馬徽等,在劉備投奔劉表後,廣攬智能志士擴充實力,徐庶看劉備器宇軒昂,仁愛厚道,乃四方之主。便先諸葛亮投效在劉備麾下,並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二,徐庶母親並非是曹操在攻取荊州之前,有意設計騙取其到許都。而是曹操在攻取荊州戰役中,徐母被難民裹挾,一起被俘後流落許都街頭,被徐庶的好友程昱收留。

三,東漢末年,地方勢力崛起,朝廷統治力急劇下降,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各地諸侯相互攻擊,搶佔地盤。北方戰火紛飛生靈塗炭,各地士族大舉南遷,荊州就成了他們的避亂天堂。當時的荊州,將星薈萃文人匯聚,也成為了各割據集團延攬人才的必然之地。

諸葛亮當時較為年輕,在士族中的名望並不是太高。但其家族勢力較強,且與當時的荊州牧劉表,有緣親關係。又有當時名士水鏡先生的舉薦,才得到了劉備的重視,以及後來的三顧茅廬。

當時,名士的舉薦會決定一個士子的前途,為了能夠得到像水鏡先生這樣著名人士的舉薦,各地士子都千方百計絞盡腦汁,不惜千里迢迢,只求一言平價。三國中最著名的評價就有,像曹操的『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諸葛亮龐統的『卧龍鳳雛,得一而足安天下』等。

四,徐庶投曹,並非曹操強迫,實際上是徐庶得知母親在許都的消息後,自己自願前往。也沒有什麼與劉備約定,一生誓不為曹操設一謀一策。後來徐庶在曹操集團中 並未得到重用,更無重大建樹。官拜右中郎將,御史中丞。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得知徐庶在曹魏營中,官職低微,沒有得到重用時,曾感慨,『北方何多士耶』。連徐庶這樣的人才,都不能得到重用。感到曹魏人才濟濟,對蜀國的壓力倍增。


「徐庶走馬薦諸葛」是三國演義「玄德用計襲樊城,元直走馬薦諸葛」中的故事。講述了徐庶在被曹操用計從劉備身邊逼走後,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的故事。

然而《三國志》中的故事是這樣的: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卧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從這可以看出這兩個故事還是有所區別的。畢竟《三國演義》是經過羅貫中修飾過的,它是小說;而《三國志》則是史書,僅講述了客觀的史實,不會像《三國演義》中那麼精彩。


徐庶。徐庶投奔劉備非常受器重幾次用計打敗曹兵令曹操震驚曹操採納程昱計策把徐庶母親接許昌再摹仿筆體寫信讓徐庶來徐庶孝子接信向劉備辭行劉備送別許庶依依舍想徐庶走了幾里又拍馬返迴向劉備保薦諸葛亮指出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治國安邦之能人稱卧龍先生得其能安天下對位蓋世奇才冒能請得來建議劉備親自前往願願出來還得看劉備誠意之引出劉備三顧茅廬故事


三十年前在家裡糊牆報紙上看到,諸葛亮是自己投的劉備。引經據典的。那篇文章叫《三顧佳話一點疑》。主要是說那個時候資訊並不發達,劉備不會聽說諸葛。諸葛對當時的局勢沒有情報也不可能知道的那麼清楚


徐庶比諸葛亮還要厲害,神知秒算吧!劉備為走沒田過來的。


其實,這都是虛構的。都是為了《三國演義》故事情節的需要安排的


三國志更準確!


正史上幾乎沒有記載,一些野史有記載,但這個事根據當時一些情況來分析,成立的概率很小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