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母既然已經自盡,徐庶跟曹操已經有了「殺母之仇」而且了無牽掛,為什麼不像關羽那樣「逃歸劉備」而是「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身在曹營心在漢」呢?難道他是準備找機會刺殺曹操替母報仇嗎?翻開史料一看才知道我們都被《三國演義》騙了——徐庶進曹營不但不是一言不發,而且他說的話比誰都多,因為他的工作就是言官二把手,就是靠說話換飯吃的,而他離開劉備投奔曹操,也沒有在母親死後刺殺曹操或逃歸劉備。

《三國演義》中的「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當然是百分之百的虛構,這一點從他後來的官職中就能看得出來,他不但不是一言不發,而且就是靠發言來吃飯的——他的工作就是負責提意見。徐庶在曹營先後當過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右中郎將秩比二千石隨侍君王左右,那是可以參與機要的,而御史中丞就更了不起了:那是僅次於御史大夫的言官首領。而更重要的是,在漢末三國時期,御史大夫又叫大司空,陳琳替袁紹起草檄文罵曹操,稱呼就是「司空曹操」。

無論是曹操還是曹丕,都不會任命一個「一言不發」的人來當言官二把手。事實上徐庶「身在曹營心在漢」,要說這個漢是漢獻帝倒說得過去,因為徐庶投奔曹操的時候,漢獻帝還是大漢天子,曹操還是大漢丞相,徐庶在他那裡頂多算是「身在漢營心在漢」。而徐庶對大漢王朝的「忠貞」那也是遠遠比不上荀彧荀攸的,這叔侄二人都因為反對曹操稱公稱王被迫害致死,而徐庶則是在曹丕篡漢之後還當他的御史中丞。諸葛亮北伐的時候聽說徐庶只是個御史中丞,還替他打抱不平:「曹魏人才何其多也,咋就不重用徐庶和石廣元呢?」這說明在三國時期,謀士們都是打工仔,跳槽換老闆都是正常現象,根本就沒有「一言不發」的事情,因為每個三國梟雄都很知人善任,誰也不肯養一個廢物。

徐庶在《三國志》里沒有個人傳記,但是從《諸葛亮》傳里,卻可以發現端倪:琮聞曹公來征,遣使請降。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

也就是說,徐庶曾經跟諸葛亮一起給劉備打工,曹操也沒有費勁巴力地使什麼計策,甚至可能不太關注徐庶這個人,抓到徐庶的母親,只是個意外收穫。

那麼徐庶為什麼一聽母親被俘就風風火火地離開劉備投奔曹操呢?我們必須看到,劉備當時幾乎已經是「山窮水盡」了,要是沒有孫權插了一杠子,曹操滅劉備那就是早晚的事情。如果沒有這個意外,劉備集團「破產」,那就是個時間問題。而作為「擇主而事」的漢末謀士,跳個槽換個主公,那也是無可厚非的 ……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軍南征荊州。這時劉表已亡,他的兒子劉琮不戰而降。劉備率軍民二十多萬人南撤。在曹軍追及到當陽長坂坡時,劉備寡不敵眾,大敗而逃,輜重全失。徐庶的母親也不幸被曹軍擄獲,並被曹操派人偽造其母書信召其去許都,徐庶得知此訊,痛不欲生,含淚向劉備辭行。他用手指著自己的胸口說:「本打算與將軍共圖王霸大業,耿耿此心,唯天可表。不幸老母被擄,方寸已亂,即使我留在將軍身邊也無濟於事,請將軍允許我辭別,北上侍養老母!」劉備雖然捨不得讓徐庶離開自己,但他知道徐庶是出了名的孝子,不忍看其母子分離,更怕萬一徐母被害,自己會落下離人骨肉的罪名,只好同徐庶揮淚而別。

徐庶北上歸曹以後,心中仍十分依戀故主劉備和好友諸葛亮。儘管他有出眾的謀略和才華,但不願為曹操出謀劃策,與劉備、諸葛亮為敵。因此,徐庶在曹魏歷時數十年,卻從未在政治軍事上有所作為,幾乎湮沒無聞。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魏文帝黃初年間(220——226年),徐庶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年),諸葛亮三出祁山,北伐中原。他聽到徐庶歸曹入魏後的經歷,不禁為自己好友的一生而嘆息不已。

徐庶棄劉歸曹的情況來看,徐庶與人「共圖王霸之業」的志向可能確實並非他自幼的志向,而是他折節向學後,隨著學問的增長,其志向才逐漸遠大起來的。但因為時間尚短,並不非常堅定,因為母親的原因不得不投奔曹操後,徐庶對功名之事看的就很淡了,而且曹操帳下英才輩出,也沒有徐庶合適的位置——徐庶的志向是與人共圖王霸之業,需處於從事、別駕之位才能展現其才華的,致使徐庶最終僅做到御史中丞——實際上這時的徐庶就是一個隱於朝的大隱了。如果徐庶不歸曹操而繼續追隨劉備,其功名雖然趕不上諸葛亮,應該也不低於孫乾、簡雍之流,或許能夠和法正龐統並列吧。


片言卻似春雷震,能使南陽起卧龍。徐庶本名徐福,東漢末年名士,精通兵法謀略,才智過人。徐庶本位寒門弟子,勤奮好學,他與當時的司馬徽、諸葛亮催周平等荊州名仕,來往密切。劉備被曹操追殺,投奔劉表,劉表讓其駐守新野。徐庶早慕劉皇叔大名,又知其有仁德之心,便前去投靠。劉備得到徐庶後,甚為器重。後來曹操對徐庶也起了歪心思,將其不親囚禁,以此要挾其進操營。

徐庶是個孝子,百般無奈下,只能棄劉備投靠曹操。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徐庶母親卻因此上吊自殺,徐庶含恨落淚。於是徐庶發誓雖身在曹營,終生不獻一計一策。有人便心生疑問,既然徐庶的母親因曹操而死,徐庶又是個大孝子,為何他不再次轉投劉備?個人認為這是有深刻原因的,以下依據演義內容做簡要分析。

首先徐庶既然投奔曹操,再投劉備會讓天下人恥笑,說其是反覆的小小人。徐庶是個講信譽的人,他確實才高八斗。曹仁進攻新野期間,劉備本以為必敗,正是徐庶在城樓之上指揮,趙雲張飛關羽的緊密配合,成功破解了曹仁的八門金鎖陣。曹仁被殺的片甲不回,曹操知道後,頓時看到了徐庶的才能,懊惱劉備又得一個高深的謀士,真是如虎添翼。

而曹操的謀士荀彧卻出了個餿主意,截獲了徐庶的母親,曹操這才得到了徐庶。劉備自然也不忍心讓徐庶離開,徐庶堅持要有,聲稱劉備若強留便要撞死。劉備百般無奈之下送徐庶離開。後來徐庶的母親因其棄明投案而自殺,徐庶雖然知道投錯了主人,但木已成舟也沒有辦法。如果他再次轉頭劉備,會被會不會看不上他且不說,天下人也會笑徐庶搖擺不定,投機取巧。徐庶是個知仁義廉恥的人,自然也沒臉再回去。

其次曹操對徐庶嚴加看管,徐庶也沒有逃跑的機會。曹操是個愛才之人,但他只愛屬於自己的人才,對於別人的人才只有恨。比如呂布就是如此,曹操知道自己駕馭不了這個猛將,便將其斬殺。長坂坡大戰,趙雲百萬軍中救出阿斗,曹操看到後聲稱愛死趙雲了。後來曹仁提醒曹操關羽過五關,斬六將之時,曹操又覺得自己忘情了。

因此對於敵人的人才,曹操會毫不留情的殺掉。徐庶之所沒獻計策也沒被殺害,是因為他還在曹營,曹操對其更是嚴加看管。想要曹操的魔爪,並非那麼容易的事情。因此徐庶想要借著一己之力,再次投奔曹操,真的是比登天還難。

再次徐庶確實有一次機會脫離曹操,但那樣的情況下一走了之是不義的行為。諸葛亮火燒博望坡,曹仁被殺的片甲不回。後來劉表病逝,曹仁再次整頓軍馬殺奔新野。諸葛亮再次火燒新野,關羽又在白河放水,曹仁又是片甲不留。回報曹操後,勃然大怒,聲稱要踏平新野,生擒劉備。

正在此時,謀士劉曄進諫,曹操招降劉備,如果劉備投降,則不廢一兵一卒可得新野,如劉備不降,更有出師之名。曹操從其言,派遣徐庶前去說服劉備投降。

徐庶見到劉備,說明來意,孔明劉備與徐庶暢談舊情。而此時劉備也有意留下徐庶,只是徐庶不以為然。他認為母親遇害,生無所戀,無意於爭鬥。劉備已經有諸葛亮相助,就不需要自己了。況且曹操相信徐庶讓其做說客,真要是投奔劉備了,讓人恥笑。演義曾這樣記載:

庶謝曰:「某若不還,恐惹人笑。今老母已喪, 抱恨終天。身雖在彼,誓不為設一謀,公有卧龍輔佐, 何愁大業不成?庶請辭。」

由此可見,徐庶是個做事講原則的人,既然投奔曹操,礙於情面和各種複雜的情況,他就基本不會再次投奔劉備。

你是如何看待徐庶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了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徐母自殺是《三國演義》虛構的情節。

徐庶輔佐劉備,大破曹仁的八門金鎖陣,並奪取了樊城。曹操得知劉備身邊有徐庶相助,甚為憂慮。程昱用計將徐母接到許昌,並模仿其筆跡寫家書一封,將徐庶誘騙至許昌。

徐母見到徐庶後,方知中了曹操計謀,為了讓徐庶可以了無牽掛的輔佐劉備,便上吊而亡。徐庶十分傷心,對曹操充滿了憤怒,但由於曹操對他監控的非常嚴密,他無法從曹操那裡脫身,於是「身在曹營心在漢」,一言不發。

在正史中,雖然徐庶離開劉備也是因為他的母親,但情節和演義有很大的不同。

徐庶本名徐福(演義中為單福)字元直,穎上人。他出身寒門,好擊劍行俠,因犯下命案帶著母親流落荊州,改名為徐庶。並和荊州名士司馬徽、諸葛亮等人關係密切。

201年劉備客居新野,在當地廣納賢才,徐庶前來應聘,為劉備所器重。不過史書中的徐庶並不是劉備的軍師,只是一個普通的文職人員,而且在他投靠劉備的7年時間內也沒有什麼出彩的地方。他對劉備最大的貢獻是舉薦了諸葛亮。

207年,徐庶向劉備推薦好友諸葛亮。劉備說,你把他帶來我看看。徐庶卻說,諸葛亮是真卧龍,主公應放下左將軍的架子親自去請,於是有了後來三顧茅廬的故事。諸葛亮出山後,徐庶和他在劉備帳下共事了半年多,但演義中兩人未曾共事。

208年,曹操南征,徐庶帶著母親隨劉備南撤,在長坂坡被曹軍衝散。徐庶的母親和劉備的兩個女兒一同被曹軍俘獲。徐庶得知消息後六神無主,為了保全母親的安全便向劉備辭別,投奔曹操去了。

當然,這只是一個方面。徐庶離開劉備很可能是想換一個更大的平台來施展自己的才華,因為曹操重視寒門子弟,而且在劉備身邊的7年時間內,他基本上碌碌無為。

不過徐庶在曹操那邊混的馬馬虎虎,曹魏建立後先後擔任右中郎將、御史中丞等職。諸葛亮知道後還不禁感嘆,曹魏的人才這是太多了,像徐庶這樣的人在曹魏竟然得不到重用。


曹操集團是效益良好的上市大公司,工資和福利都非常高,並且集團架構和人力資源配置非常齊全,上班工作清閑,責任輕,無壓力。集團老總有的是錢,且對員工慷慨大方,只是社會口碑不太好。

劉備集團是尚在發展中,目前只佔領了很小市場份額的小公司,經營效益還未達到盈虧平衡點,公司員工不但工資低,工作壓力大,而且還經常拖欠工資,只是因為老總人好,性格好,和員工打成一片,員工們樂意和他同甘共苦,並且老總的社會口碑很好,有過拾到別人的巨款後主動聯繫並交還給失主的優秀事迹。

徐庶本是劉備公司的CEO,每月拿的工資僅相當於曹操集團基層幹部的工資。後來因為母親居住的鄉下養老院接受了曹操的贊助,並且曹老總發現徐庶是個人才,乃假其母寫信將徐庶誆到曹氏集團總部,將其留下擔任中層幹部。

於是徐庶在曹操那裡享受著比劉備那高几倍的待遇,並且老闆對他非常賞識和尊重。而他走後劉備已經聘任諸葛亮代替他的工作。

你說,如果是你,你還會回歸劉備集團上班嗎?


《三國演義》中,劉備前期武有關張趙,但是缺乏熟通兵法的謀將,導致一直處於混亂紛爭、顛沛流離的局面。劉備求賢若渴,拜見司馬徽,成功將徐庶納入自己的帳下,成為劉備第一位謀士。不料曹操使計,抓徐庶老母於許昌。徐庶是一孝子,只好拜別劉備趕往許昌,徐庶母親恨兒子只顧兒女私情不顧大業,自縊而死。然徐庶母親死後,並沒有重新回到劉備哪裡。為何?小廊同學為大家分析一下。

徐庶自認為無用武之地

徐庶自認為無用武之地,不能再劉備身邊施展才華了,為何這樣說呢?

大家知道徐庶是劉備第一位軍師,指揮作戰了一場戰役,成功反擊了曹仁大軍的進攻,這不僅得益於他自己的才華,也得益於劉備重用他,把軍事權力交由他一人。所以說任用是施展的基礎。

在徐庶得知老母親被曹操搶奪而去,徐庶向劉備告別,但告別中不僅僅說一些來日方長之類的話,他向劉備推薦了一個大師級別的人物,就是諸葛亮。以前劉備只是聽說過卧龍鳳雛,而不知誰是卧龍鳳雛。這下子徐庶直接將諸葛亮的家庭住址告訴了劉備。無疑是幫劉備請諸葛亮出山最有用的一步。

這也為自己挖了一個坑。

玄德曰: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庶曰:以某比之,猶駑馬並麒麟、寒鴉配鸞鳳耳。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蓋天下一人也!

因為徐庶與諸葛亮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諸葛亮通曉天文地理,布陣兵法,而徐庶只是懂,還沒有達到通曉的地步。徐庶讓劉備請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肯定會任用諸葛亮為軍師,也必定會撼動自己的地位,那時候只能是諸葛亮一枝獨秀,不會是徐庶的舞台。所以徐庶只會淪為一個小軍師,沒有用武之地。

徐庶無心於政治

在徐庶拜別劉備時,徐庶說了這麼一句話:

某才微智淺,深荷使君重用。今不幸半途而別,實為老母故也。縱使曹操相逼,庶亦終身不設一謀。

從中我們能看到,即使是曹操相逼,徐庶也不會為曹操謀劃一個計謀。這是徐庶對劉備的承諾,也是他自己內心的真實寫照。徐庶被迫入曹操軍營,已經做好了不再為謀士的打算。

後經歷了喪母之痛。而喪母的緣由就是自己政治的抉擇。可以說徐庶已經痛恨出謀劃策了,老母親的死可能是他永遠的傷疤。他或許已經對政治不感興趣了,只願做一個普普通通的人。

演義中,徐庶又在龐統使連環計那一節出現一次,徐庶明明看透了連環計,但並沒有向曹操彙報。也能很好的證明徐庶已經無心於政治。

徐庶重情誼

徐庶是一個非常重情義的人!

從兩方面可以看出:第一是為報答劉備知遇之恩,不再為曹操謀劃(徐庶當過劉備的軍師,對劉備的軍事機密了如指掌,這樣可以保全劉備;第二是徐庶走之前,並沒有一走了之,考慮到劉備將來的帝王大業,徐庶又為劉備推薦了一位軍師。

來到許昌後,徐庶母親絲毫未傷,還好吃好喝的被招待,徐庶是一百個感恩。

以後的日子裡曹操也沒有虧待徐庶,徐庶心底雖然有意效勞劉備,但對曹操起碼也是有點感恩之心。對比兩方面,誰都虧待不得,所以徐庶選擇了中立,不幫助任何一個人。

總結

徐庶母親死後,徐庶不願再回到劉備身邊,主要是自身因素而起,其一不再有心政治,其二對曹操有感恩之情,其三認為自己回到劉備身邊也沒有什麼用。

三國故事,有因有果令人回味。


徐庶母親自殺,實際上只是小說《三國演義》中的說法。正史中徐庶的母親是不是被曹操抓獲都是一個未知數,而且徐庶拋棄劉備也不一定是因為母親。

演義中的原因

演義中徐庶的母親被曹操抓獲後,徐庶方寸大亂,所以向劉備辭行,說自己為解救母親要投奔曹操,臨行前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

當徐庶到達許昌投奔曹操後,徐母大發雷霆,斥責曹操乃是國賊,並且說徐庶不應該背棄劉備。說完後上吊自殺,而徐庶因此發誓不為曹操設一計。

針對於題主的疑問,實際上《三國演義》也做出了看似合理的解釋。原因在於徐庶將母親葬在了許昌城南,所以徐庶不離開曹魏是為了更方便祭祀母親。

徐庶葬母柩於許昌之南原,居喪守墓。

徐庶投奔曹操的實際情況

徐庶早年為人報仇,結果被官府捉拿,後來徐庶的黨羽前來營救。被救下來的徐庶選擇棄武從文,開始了求學之路。

董卓禍亂中原時,徐庶和好友石韜為了避禍來到荊州。在這裡徐庶認識了諸葛亮和司馬徽,並且還投奔了劉備。

公元207年,徐庶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此時的徐庶母親並沒有被曹操抓獲,因此徐庶也沒有離開劉備。

徐庶真正離開劉備是在公元208年的長坂坡之戰時。當時的劉備可謂是朝不保夕,時時刻刻面臨著滅頂之災,所以大部分官員將領叛歸曹操。此時恰好徐庶和母親走失,於是徐庶向劉備辭行。並且說了幾句話;

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 【遂詣曹公】

從徐庶說的這幾句話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徐庶和母親只是走散,根本不知道母親去了哪裡。但心急如焚徐庶認定了是曹操捉拿自己的母親,所以徐庶毅然決然的辭別劉備,轉投曹操。

首先肯定一下徐庶的孝心。但是曹操曹操南下的目的是擒拿劉備,會去捉拿一個年邁的老人嗎?再者說徐庶在母親下落不明時選擇投靠曹操是不是過於草率?或者說徐庶是不是應該先去尋找自己的母親,等到確定母親被曹操擒拿後,再背叛劉備轉投曹操。

所以說,實際上徐庶轉投曹操最大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母親,而是劉備已經頻臨絕境,此時離開劉備才是正常人的決斷。即便是跟隨劉備多年的趙雲回身救阿斗時,都被張飛視為背叛,以此可見,劉備的勢力已經趨於瓦解。

說到這兒也就明白了,徐庶在母親死後不再次投奔劉備的原因就是對劉備心中有愧,是他在劉備最危難的時候背叛了劉備,轉投曹操。所以等到劉備做大之後,根本無顏再次投奔劉備。

另外還有一點徐庶做的比較絕,那就是徐庶投奔曹操時,公然帶走了石韜。無可否認石韜早晚也會投奔曹操,但徐庶公然帶著石韜走,劉備又該如何對待徐庶。

最後說一下,徐庶進曹營後,在曹丕時代做到了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在曹睿時代還做到了郡守。至於進入曹營之後是否真是一言不發,正史中沒有確切記載。


首先得弄清楚徐庶為什麼先投奔劉備,後又投奔曹操?

徐庶是河南穎川人,寒門出生,董卓之亂時,舉家南下荊州避亂,在荊州結識諸葛亮,是認可諸葛亮才能的唯二之人,另一人是博陵人崔州平,三人是非常好的朋友,經常在一起聚會談論些國家大事和個人理想。

公元201年,劉備南下荊州投靠劉表,駐地新野,徐庶去新野拜見劉備,投到劉備帳下做謀士,並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

直到207年,劉備才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此時徐庶與諸葛亮共同輔佐劉備。

徐庶在荊州多年,為何一直沒有投靠明主?

首先因為戰亂,不方便到處跑,徐庶又有老母親,更不方便了。

其次荊州本地主政的荊州牧劉表,徐庶和諸葛亮等好友均認為劉表守不住荊州,非雄主,況且諸葛亮和劉表還帶點親戚關係都沒投靠劉表,而徐庶是諸葛亮的好友,平時聊天都會談到,是以徐庶也沒有投靠劉表。

直到劉備的出現,劉備雖兵少將寡,但一直以興復漢室為已任,劉備雖屢戰屢敗,但一直像打了雞血似的永不言敗,劉備雖無地盤,但劉備是潛力股,遲早會有的,徐庶投了劉備。

直到曹操的出現,曹操一南下,荊州為之而降,劉備為之而逃,十萬荊州士民百姓寧願跟隨劉備南下逃亡也不願投降曹操,足見劉備仁義厚待百姓,但兩軍交戰仍然是靠實力說話,劉備敗逃,曹操抓住了十萬士民百姓,不僅有劉備的親屬,還有徐庶的母親。

徐庶因母親被曹操抓獲,轉而向劉備辭行,投靠曹操。

漢朝以孝立國,徐庶的作為無可非議,但徐庶棄劉備投靠曹操真的是因為母親嗎?

劉備那會可是人生中最黑暗的時光,在徐庶眼裡,無論是曹操還是劉備,能有發展前途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嗎?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名副其實的東漢朝廷政府軍,而劉備呢只能算一支被政府軍追得到處逃的叛軍,叛軍前途未知,是你如何選擇?況且老母親被政府軍抓獲!

徐庶投曹操,更深層的原因顯然是曹操勢力強、地盤大、代表中央,機會就更多,寒門出身的徐庶顯然想建功立業、出仕為官!

這個道理講明白了,徐庶的母親自殺或自然死亡,對於徐庶的前途來說,不再是影響徐庶選擇投靠對象的因素了!

況且對於仕人來說,反覆投靠更是不忠!


這個問題要從劉備一路敗退南逃開始說起。公元200年曹操開始征討劉備,劉備是一路敗退,第一次丟失夫人、走散兄弟。曹操生擒住了關羽。劉備逃亡青州,召集舊部,公元201年,曹操開始攻擊汝南,劉備失敗逃走並棄城,投奔劉表,劉表讓劉備駐紮新野,劉表對劉備不以重用,劉備一籌莫展之際,遇到了水鏡先生,推薦了徐庶、諸葛亮等人。這時候有一個人來到劉備這裡,自稱姓單,名福。《三國演義》是這樣介紹的。這就是徐庶出場了,其實徐庶只是改名,並未改姓。《魏略》說他「本單家子」,是出身單寒,並非高門大族之意。解為「姓單人家之子」。

徐庶,字元直,少時好學擊劍,曾為人報仇殺人,被官府緝捕,逃脫後化名單福,折節學文,大成之後,劉備拜其為軍師。徐庶作為三國前期為數不多的智者之一,在劉備王朝的建立過程中曾經起到過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了劉備的軍師後,徐庶為劉備出謀劃策、大展才華,在數月之間連施妙計,殺呂曠斬呂翔,大破八門金鎖陣,敗曹仁取樊城,使劉備的士氣軍心為之一變,使曹操的囂張氣焰為之一寒,即退了來攻的曹兵,初顯身手,為曹操所注意,因其母被曹操所執,他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被迫降曹後,徐庶作過中郎將,御史中丞。最後默默無聞老死門戶,這就是《三國演義》里徐庶的經歷。

徐庶臨別之時告訴劉備:終生不為曹操設一謀。並且在進入魏國陣營後從不提供任何建議,徐庶(即單福)雖說是《三國演義》里的一個次要人物,是為諸葛亮的出山作鋪墊的,但他的形象鮮明、十分生動,到現在還流傳著一個關於他的這句歇後語:徐庶入曹營--一言不發。徐庶到許都後,老母因此羞憤自盡,但他在老母死後,雖然終身不為曹操設一謀,可也沒有再回到劉備身邊。許多人為此惋惜,那他為什麼沒有回到劉備的身邊去呢?

1.第一條理由,徐庶投劉備時,劉備勢單力薄,徐庶是因為他"仁德"的名聲才跟隨他的,徐庶在走的時候還念念不忘提醒他要把完成統一大業時時刻刻牢記心中,在那時徐庶的心裏面,劉備就是救黎民於水火中的仁德之主。但在徐庶走後,劉備火燒新野,使得百姓流離失所,這恐怕不是一個仁德之主應該做的。劉備在逃離樊城時,發動流言,結果十幾萬軍民隨他一起逃難。如果沒有十幾萬軍民給他當盾牌的話,他可能早就被曹操抓住或者殺了。他帶這十幾萬軍民逃跑,既有了盾牌,又使自己仁德的名聲傳遍天下,而曹操既沒抓到劉備,又給老百姓留下了一個魔鬼般的形象,為其以後爭奪天下留下了一個不利因素。這種既損人又利己的事劉備做做的很漂亮,獲得了預期的效果,絕大多數人都被矇騙了,可像徐庶就沒被騙倒,以徐庶的智慧他連周瑜火燒赤壁的計策都能看出來,劉備和曹操、孫權一樣,都是打著各種幌子,只為爭奪天下而實施都各種手段,怎麼會不清楚這點呢?既然徐庶看清了劉備並非心目中的仁德之主,那麼他在曹營還是在劉營又有什麼區別呢?

2.第二條理由,徐庶在即將離開劉備去曹營時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主角登場,配角就該謝幕呢。大家都知道,諸葛亮對劉備的重要性,一向被看作是智慧的化身了,徐庶如果重回劉備陣營,應該位居諸葛亮之下,以徐庶的性格,這恐怕是他未必可以忍受的。想那龐統到劉備手下後的下場,徐庶回去了又能怎麼樣呢?按徐庶的性格不應該也不想回去和諸葛亮爭。

3.第三條理由,東漢末年都文人一般都很重視氣節,很講究做事從一而終,輿論輕視那些朝秦暮楚的人,呂布的下場就是反面教材。徐庶先投劉表,再投劉備,最後投曹操,如果再回劉備陣營,輿論對其評價如何?徐庶終身不為曹操設一謀,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因為曹操「名為丞相,實為漢賊」。他比較看重輿論名節,所以這是徐庶留在曹營不回劉備陣營的又一條理由。

總之,徐庶也算是個悲劇性的人物,整個《三國演義》作品中,從他亮相到謝幕就只有三處。但一個忠孝兼顧、智慧謀略的士子形象栩栩如生,令人難以忘懷。一直到了一千多年後都今天,人們還在津津樂道地談論他,包括我們今天也是。讀者朋友,您對徐庶是怎麼看都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