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間一直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意思就是當年的徐庶被曹操偽造其母親的手書,從而讓徐庶不得不離開以仁義無雙而著稱的劉備,於是徐庶在無比痛恨曹操的同時立下了此生不為曹操出謀劃策的誓言。但是真實的情況果真如此嗎?

徐庶當真是因為母親的原因才投入曹操麾下嗎?

在當時的情況下劉備剛剛創立的集團還沒有走上正規,就被北方的曹操開始排擠,說實話徐庶從一個普通百姓經過數年努力終於學業有成,他的內心當真就會跟劉備一條道走到黑嗎?

很明顯徐庶一開始就以化名投奔劉備,就是為自己的將來找好了退路,要知道劉備的公司屬於創業階段,相當於馬上就要上市的公司,雖說困難重重,可萬一要是上市成功之後,立馬上升到三國時期的三大霸主之一。

也就是說相當的有潛力,而徐庶最初也是看中了這一份潛力值,所以才打算跟著劉備一起闖天下,但是在跟隨了一段時間之後才發現,劉備這個快要上市的公司可能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好,隨時有可能崩盤不說,更有可能會讓徐庶欠下一屁股的債。

要知道徐庶雖說能力很出眾,但是他畢竟不能跟三國時期的那些世家豪門出生之人相比,人家都是大家族,可以把家族當中的人才分為兩方面或者多方面投資,比如說荀家就可以將自家的人才分別投奔到曹操與袁紹的手下當中。

說白了就是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當中,但是徐庶不同,他只是一個平民老百姓,自己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家族,可以說徐庶自己相當於自己家族的全部。

所以徐庶對於自己的投資就會相當的小心謹慎,於是徐庶在看到劉備的公司出現了大問題,很有可能會直接全部崩盤的時候,內心就產生了別的想法。

所謂的曹操派人捉了徐庶的母親這種說法,說實話就連當時的劉備跟徐庶同事這麼長時候,都不知道徐庶的真名叫什麼,一個遠在天邊的曹操是如何得知徐庶的母親是誰的。

而且徐庶還專門強調了一下自己的母親相當敬佩劉備的為人,那麼徐庶的身份問題更不可能是他的母親泄露出去的,那麼單憑一個假名字單福,曹操又是如何找到他的母親,並且還讓人偽造其母親的手書來騙徐庶回家的。

可以說這其中有著非常明顯的漏洞,當時的劉備一定早就看了出來,只是自己的公司正處於快要崩盤的節奏當中,所以並沒有對徐庶過多的指責,再說了人家在臨走前還給自己推薦了諸葛亮這樣的大才,不管怎麼說臉面也算是給足了,所以這件事劉備一定是知情的,只是為了安撫自己手下的員工,只能說徐庶被曹操脅迫。

曹操並沒有重用徐庶

既然我們也知道了徐庶並不是因為自己母親的原因,才會被曹操脅迫到北方,也就是說曹操根本就不清楚還有徐庶這麼一個有才化的人,而這一切都是徐庶的一廂情願而已。

當時曹操自北方一路開始向南挺進,不論是徐州還是荊州幾乎是聞風而降,可是此時的曹操卻對這些投降自己的各路人才過於輕視,畢竟曹操在自己的內心當中,有一套識別人才的方法,很顯然這些因為自己的實力大增而投降之人,跟所謂的人才是一毛錢關係也沒有的。

可以說不論是徐州還是荊州這些投降的人都不會得到曹操的重用,並且曹操在捉住機會之後還會果斷將他們從自己的隊伍當中剔除,就好比蔡瑁與張允兩人一樣,但凡讓曹操捉到機會就是一刀切,因為這些人會在大勢之下投奔自己,也會在自己失勢的時候果斷投奔別人。

而徐庶可以說這跟這些人幾乎就是一個類似的,不論他的才能有多高,只是在人品這麼一項上面就被直接排除掉了。

身為一個謀士如果不能進入君主的核心圈子裡面,那他還有什麼成就,一直到最後徐庶也只不過是曹魏手下的御史中丞而已,還是屬於有名氣但無實權的那種人,因為從頭到尾徐庶都不在曹操的考慮範圍之內。

所說曹操跟劉備屬於敵對關係,但是在為人方面曹操還是相當的敬佩劉備,畢竟當時的關羽還是張飛都屬於劉備的死忠粉,而且劉備大多數的手下幾乎都不會背叛他,可是徐庶這麼一個看起來很有才能之人卻叛變了劉備,這讓曹操很是看不起。

說實話設身處地的想一下,曹操可能跟劉備沒法比,自己要是到了劉備那個地步,很可能不會有像關羽跟張飛這樣的兄弟會一直忠心耿耿的跟隨自己,再加上曹操本身就對不忠不義之輩相當不喜,徐庶不被曹操重用好像理所當然。


歷史上的徐庶和演義中的差別很大。

徐庶原名徐福,本是潁川人。其出身寒門,好學擊劍,為人至孝。初平年間,徐庶因為朋友報仇傷人性命而帶著母親客居荊州,化名徐庶。

到荊州後,徐庶潛心求學,廣交士人,特別與崔州平(東漢太尉崔烈之子,冀州人)、石廣元(和徐庶是老鄉)、孟公威(汝南人)、諸葛亮(徐州琅琊人)等人的關係十分密切。因為諸葛亮的關係,又和龐德公、司馬徽、龐統等人相善,因此徐庶在荊州還是有些名氣的。

201年劉備依附劉表,駐守新野。徐庶得知劉備前來,便主動前往投奔。此時劉備正需人才,而劉備更是初來乍到,所以對徐庶十分器重。

不過徐庶並不是劉備的軍師,也沒有什麼出彩的表現,更沒有演義中大破曹仁的八門金鎖之陣那回事。徐庶大概就是劉備的賓客,負責處理內政工作,低調踏實這樣的人。

207年時,徐庶向劉備舉薦自己的好朋友諸葛亮。劉備說,你可以帶他來見我啊。徐庶說,此人不是常人,將軍您必須親自去請見。於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

這便是「徐庶走馬薦諸葛」典故的原型,不過這件事發生在長坂坡之前,徐庶的母親也沒有被曹操擄走,並且徐庶和諸葛亮在劉備手下共事了大半年。按演義的說法,徐庶推薦諸葛亮是在母親被曹操控制之後,而且他和諸葛亮並沒有在劉備手下共事。

208年,曹操興兵南征。徐庶帶著母親隨劉備南撤,在曹軍的追擊之下,徐庶和母親在長坂坡被衝散了,而他的母親則被曹軍俘虜。徐庶得知後焦急萬分,便對劉備說,主公我母親被俘,現心意已亂,我要返回保護母親。劉備應允。

之後,徐庶便前往曹操那裡。曹操對徐庶十分客氣,也沒有逼迫徐庶的母親。這和演義所寫就完全不同了。

徐庶投靠曹操後也沒有「一言不發」,他改回本名徐福,繼續低調踏實工作。曹丕篡漢時,徐庶已經做到了步兵校尉、關內侯,並且勸進曹丕篡漢稱帝。223年,徐庶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雖然身處兩國,諸葛亮還是挺惦記徐庶等老朋友的。228年諸葛亮北伐,在得知徐庶為御史中丞、石廣元為典農校尉時不禁嘆息:難道是曹魏能人太多了嗎?他們怎麼才做這麼小的官啊。

其實徐庶和石廣元的官職也不低,但和諸葛亮的丞相比起來確實是差遠了。

而他的另一個好朋友孟公威官很大,做到了曹魏的涼州刺史、征東將軍。北伐時諸葛亮曾寫信給司馬懿,請他托杜襲向孟公威轉達兩人的好友之情,以示自己還沒忘了自己的老朋友。

回想起來,年輕時的諸葛亮對徐庶、石廣元、孟公威等人說,你們將來都可以做到刺史、郡守這樣的大官。他們三人齊聲回問諸葛亮,那孔明你呢?

諸葛亮卻笑而不答。


徐庶,原名叫徐福。

年輕時,徐福幫朋友報仇,打傷了別人。

為了躲避抓捕,徐福用土白粉塗到自己臉上,披頭散髮逃跑。

被抓住後,官吏問徐福叫什麼名字,徐庶一句話也不說。

官吏將徐福綁到柱子上,佯裝要把徐福肢解;

官吏不斷打鼓,號召周圍市場里的人過來辨認,但是,沒有人說認識徐福。

徐福的朋友們一起趕來,將徐庶救走了。

徐福非常感激,一面把名字改成徐庶;另一面不再舞槍弄棒,徹底改變自己的愛好,轉而去求師學道。

交友諸葛亮

兩年後,董卓在京師作亂,中州戰火不斷。為了躲避災難,徐庶和同郡老鄉石韜一起南下荊州。

在荊州,徐庶與諸葛亮結為朋友。《隆中對》記載如下: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舉薦諸葛亮

劉備駐紮在新野時,徐庶認為劉備是漢朝王室後代,而且非常講信譽、重道義,所以,直接投奔劉備。

劉備看見徐庶一表人才,非常高興,特別器重他。

徐庶向劉備舉薦諸葛亮,便有了三顧茅廬的感人故事。

曹操大軍南下,劉琮投降曹操。

被迫投奔曹營

劉備帶著徐庶、諸葛亮一起逃跑。在當陽長板坡,被曹操大軍追上。曹軍把徐庶母親俘虜了。

非常孝敬母親的徐庶,不得不對劉備說:母親被曹操抓去,我已經方寸大亂。我對將軍沒有任何幫助了,所以,特請求告別將軍。

劉備念及徐庶孝敬母親,沒有挽留。

徐庶和石韜一起投奔曹營,保護母親。

再次效力劉備

後來,曹操準備進攻劉備。謀士建議曹操,先勸降。曹操便派遣徐庶去奉勸劉備投降。

了解劉備的雄心壯志,徐庶根本沒有任何勸諫,而是告知劉備,曹操大軍很快要來攻打,請劉備早早做好準備。

劉備很想把徐庶留在身邊,可是,徐庶不願丟下母親而遭人笑話。

徐庶對劉備說:有諸葛亮輔佐將軍足夠了;我到曹營不會獻上一個計策。

徐庶回到曹營,沒有針對劉備獻上任何計策。但是,徐庶還是為曹魏做了一些貢獻。

官至御史中丞

魏國先任命徐庶為右中郎將,官階屬於第四品,秩比二千石。

後來改為御史中丞,負責糾正百官上朝禮儀、為彈劾官員整理文字材料,俸祿與右中郎將基本相當。

至黃初中,韜仕歷郡守、典農校尉,福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逮太和中,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廣元仕財如此,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三國志·諸葛亮傳》。

228年,諸葛亮率軍北伐,得知徐庶與石韜二人官職都不太高,便感嘆道:「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

諸葛亮之所以發出這番感嘆,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為魏國人才真多而感概

在諸葛亮看來,徐庶、石韜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按才能,他們兩人擔任將軍、大將軍、甚至丞相,是完全勝任的。

他們那樣有才能,只是擔任了職位不高的官員,在他們之上有很多官員。

可見,魏國比徐庶、石韜本事大的人才有很多,所以,魏國人才真是很多啊!

第二、為二人沒受重用而惋惜

當年,幾位好朋友都是才智超人、胸懷志向的人才。

徐庶、石韜雖然沒有諸葛亮才能卓越,但也都是出類拔萃。

現在諸葛亮已經身為蜀漢丞相,僅僅位居皇帝之下,可是,徐庶、石韜在魏國都只是排不上名次的官員。

徐庶、石韜懷才不遇,才能被埋沒了。

第三、為朋友之情而嘆息

聽說了徐庶、石韜的情景,諸葛亮想起年輕時,幾位好朋友經常在一起談天說地、高談闊論,一股時光易逝、世事滄桑的無奈之情油然而生。

幾位好朋友在一起玩耍時,30歲不到,風華正茂,轉頭一瞬間,20年過去了。

20年間,日月變幻、風水輪轉,多少事情歷歷在目、令人浮想聯翩。

當年的好朋友,現在卻處在敵對的陣營中,世事難料、人生無常。

再過20年,我們又會是什麼模樣?

我們還能再過幾個20年?

諸葛亮發出感嘆之後,沒過幾年,徐庶就生病去世了。

現在徐州有一塊徐庶碑;湖北省南漳縣城東北角有一座徐庶廟。


徐庶就跟當今那些意志力不堅定,喜歡跳槽的員工一樣,他也是在公司到了危亡時刻,選擇跳槽的。不過徐庶是有大才的,所以諸葛亮在得知徐庶遭遇後,一直嘆息。

徐庶早年跟隨劉備,是劉備的核心軍師。

跟諸葛亮一樣,徐庶早年是劉備的第一任軍師,而且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據說諸葛亮就是徐庶推薦給劉備的,這就太牛了,畢竟造就了一位千古明相。

早年徐庶化名為單福,主動找到劉備,表示要跟隨劉備一起打天下。當時的徐庶認為,劉備應該就是亂世中的潛力股,將來一定有大成就。

所以在到了劉備軍營以後,徐庶感受到了現實和理想的差距。當時的劉備只有三千人馬,而且還是劉表送給他的,城池也不過只有新野這一座,壓根不足以成就大事。

但是沒辦法啊,這就跟公司原本答應你要給你五險一金的,但是等簽了合同以後,說只能給你上三險一樣,連公積金都沒有。那你到底要不要繼續幹下去呢?當然要干一段時間,否則人家會覺得你把這些利益看得太重。

徐庶顯然就是遇到了這種騎虎難下的局面,可是又不好意思開口離開。所以只能在劉備這裡先干一段時間。原本以為創業型公司有很多好處,至少可以獲得原始股,等到上市的時候,就能撈一筆。沒想到條件實在是太艱苦了,無奈之下徐庶只能另想出去。

徐庶離開劉備投靠曹操,可不是為了去找老媽。

等到曹操大軍掃蕩新野的時候,劉備徹底成了喪家之犬。不僅老婆孩子給弄丟了,而且還要帶著十萬百姓逃難。

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三國志》

這個時候的徐庶徹底心灰意冷了,他認為劉備不可能成就大事,原始股也就沒什麼指望了。反觀曹操那邊,公司已經上市了,進去好好乾,說不定能夠升職加薪成為骨幹力量。所以徐庶自然是要跳槽到曹操那邊的。

當時恰好在混亂之中,徐庶的老媽不見了,所以徐庶就果斷辭別劉備,說自己老媽不見了,要去北方尋找!你老媽不見了,你去曹操那邊找幹什麼?結果也沒能找到老媽,反倒是在曹操那邊混了一個職位。

所以徐庶壓根就不是去找老媽的,他早就想要跳槽了,只是難以啟齒。如果私自離去的話,將來很難在其他老闆那邊幹活打工了。所以徐庶選擇以這種方式辭別劉備,轉而投靠了曹操。

這是可以理解的,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諸葛亮,在劉備最落魄的時候,依舊誓死相隨。徐庶是人才,但是遠遠不可能達到諸葛亮這種境界。

徐庶到了曹營,並沒有收到多大重視。

在演義當中,我們發現徐庶是被迫來到曹營,後來他老媽知道他上當了,甚至自殺明志,告訴徐庶他這一步走錯了。

徐庶深感後悔,可是已經來不及了。所以他只能在曹操這邊做謀士,雖然受到了曹操的重視,卻發誓終身不為曹操出一個計謀。唯一一次出計謀,居然是赤壁大戰時,幫助東吳實行火攻的時候。曹操明知道徐庶不想為他效力,但是因為徐庶的才能太高,所以也絕對不會放徐庶離開。

徐庶受命而行。至樊城,玄德、孔明接見,共訴舊日之情。庶曰:「曹操使庶來招降使君,乃假買民心也,今彼分兵八路,填白河而進。樊城恐不可守,宜速作行計。」玄德欲留徐庶。庶謝曰:「某若不還,恐惹人笑。今老母已喪,抱恨終天。身雖在彼,誓不為設一謀,公有卧龍輔佐,何愁大業不成。庶請辭。」玄德不敢強留。---《三國演義》

其實現實中,曹操壓根就沒打算重用徐庶。曹操手下的謀士實在是太多了。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賈詡等等,這些都是當時一流的謀士,而且很早就投靠曹操了。

他們的地位當然是要排在徐庶跟前的,徐庶跟他們一比,即使智力上不相上下,但是資歷上卻差了很多。所以徐庶到了曹操這裡,只能論資排輩。重要的事件他是插不上嘴的,曹操也不可能帶著他一起商討機密大事。

所以徐庶到了曹操那邊,自然而然就被排除出了核心圈子。這個時候才明白,原來劉備把他當成核心骨幹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

在劉備那邊,徐庶至少是說一不二的頂尖謀士,資歷和智謀都是沒的說的。可是到了曹操這邊,連說句話的資格,可能都不具備。就算是有些不錯的建議,徐庶也沒辦法傳達給曹操。久而久之自然是不受重用了。

總結:諸葛亮的嘆息,其實是有惋惜徐庶選擇錯誤之意,但是不能明言。

諸葛亮是從始至終一直都跟隨著劉備,他一生幾乎沒有任何污點,在職場上辛勤奮鬥了27年,也為劉備的江山奮鬥了27年。這是現代很多人應該學習的一點,懂得堅持和忠誠,其實是很難得的一件事。

徐庶當年可是諸葛亮的老朋友,他們不僅在沒有出仕之前就是好友,在出仕以後,兩個人依舊是同事關係,曾經共同輔佐過劉備。

所以諸葛亮是非常了解徐庶的才能的,可是徐庶後來投靠曹操後,居然沒有受到重用。諸葛亮不僅感嘆,難道曹魏那邊人才太多了嗎?連徐庶這樣的人才都得不到重用?

其實這是諸葛亮在惋惜徐庶當年的選擇,如果當年他選擇堅持在劉備身邊做事,那還會遇到現在這種尷尬的局面嗎?

但是他跟徐庶是同輩朋友關係,自然是不能把這些道理說明白,只能感嘆一下,表示徐庶的才能非常高,在曹魏得不到重用,是曹魏的人才太多的原因,並不是徐庶沒有才能的原因。

參考資料:《三國志》、《三國演義》。


徐庶

三國時期劉備帳下的謀士,後來因為自己的母親被曹操所抓,不得已才歸降曹操,但是在曹操跟前一直無法得到重用,可能曹操也是覺得其身在曹營心在漢啊!當時劉備屯駐新野時,徐庶前來投奔於他,並且推薦其好友諸葛亮,可以說也是為劉備做過了該有的貢獻。

結局如何

後來劉備死後,諸葛亮掌管蜀漢的政權,成為了蜀漢的第一號人物,而徐庶的才能是有的。直到諸葛亮坐上了丞相之位兩年之後徐庶才被曹丕給提攜坐上了右中郎將、御史中丞,相當於之前早曹操跟前的地位是提高了很多,但是如果拿去蜀漢來比較那可是遠遠的不足。比徐庶還要晚投靠劉備的魏延和黃忠都已經在劉備的手下身居要職,數一數二。就連後生晚輩像馬謖的官職都遠遠的高於徐庶。

諸葛亮

作為昔日的同窗好友,並且徐庶也是向劉備推薦的諸葛亮,讓諸葛亮大志得以舒展。當諸葛亮知道徐庶在曹操營下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壯志難酬也是替徐庶感到惋惜,並且不停的發出嘆息之聲。

但是很多人可能覺得徐庶的人生更加的美滿,雖然諸葛亮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我們不論是看過《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都知道諸葛亮為了蜀漢盡心儘力,鞠躬盡瘁,最後也是勞累而死。徐庶就不一樣了,雖然說一生在曹魏沒有得到重用,但是小官噹噹,每天回家陪陪老婆孩子,生活總算還是順心順意,幸福美滿,不知道大家怎麼覺得?

歷史上徐庶是劉備最早的軍師,並且還是徐庶向劉備引薦了諸葛亮,才有諸葛亮輝煌的未來。那麼,歷史上徐庶最後的結局如何呢,為何諸葛亮得知真相後不停地嘆息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一二。

徐庶,本名徐福,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本是一個遊俠,喜歡舞槍弄棒。後來,他為人報仇,被官府抓獲,後被同夥救出,改名為徐庶。為了躲避官府的抓捕,他就南下荊州,拜師求道,並且與司馬徽、諸葛亮等人成為道友,一起喝酒吹牛。再後來,劉備被曹操擊敗,就南下依附了荊州劉表。徐庶知道消息後,就主動跑到新野投奔了劉備,成為劉備帳下的謀士。

這個徐庶不僅自己來了,而且還將自己的好友諸葛亮也介紹給了劉備。在徐庶的建議下,劉備三顧茅廬,終於得到了諸葛亮這個人才。公元208年,曹操率領大軍南下,劉表病死,劉表的兒子劉琮直接投降,劉備是獨木難支,就南下撤退。在長坂坡,曹軍追上了劉備的撤退大軍,徐庶的老母親也在撤退的百姓中,並且被曹軍虜獲。徐庶為了保全自己的母親,辭別劉備,跟著自己的同鄉石韜前往曹營。

在《三國演義》中寫道:曹操謀士程昱獻計,騙得徐庶進入曹營後,當徐庶見到了母親後,他被母親痛責,並且他的母親在氣憤之下自殺身亡。於是,從此之後徐庶一言不發,不向曹操獻一個計謀。特別是在赤壁之戰時,他看出了龐統的連環計,卻一言不發,更是製造謠言說西涼馬騰、韓遂造反,殺奔許昌,他自己向曹操請命,領三千兵馬,離開赤壁。從此之後,他銷聲匿跡了。

以上是演義,並非是歷史。在歷史上,徐庶救母親,進入曹營是事實。但在徐庶進入曹營後,他很低調,並沒有什麼出彩的出場。只是在20年後諸葛亮率軍北伐時,諸葛亮聽說徐庶與石韜在魏國的官職都不太高,於是諸葛亮感嘆道:「難道是魏國的謀士太多了嗎,為什麼不重用徐庶與石韜兩人呢?」

實際上,徐庶進入曹營後,在魏國被任命為右中郎將、御史中丞。那麼,徐庶的官職到底有多大呢?首先,我們先說「右中郎將」,這個官職是一個武官官職,在東漢末年,是介於將軍和校尉之間的一個官職,是一個權力比較小的武官官職,甚至稱不上將軍。而「御史中丞」顯然是文官官職,屬於監察官員,也就是後來的言官,專門用來打小報告,官職低微,權力也不大,也就是比較獨立,動動嘴皮子,打打小報告,這與演義中的「一言不發」完全是兩碼事,絕對的一個話嘮。

徐庶和諸葛亮本是好友,並且他們的才能也在伯仲之間,然而20年後,諸葛亮成為蜀國的丞相,權傾朝野,而徐庶只是魏國的一個無名小卒,默默無聞。於是乎,諸葛亮才為徐庶的命運而嘆息不已!那麼,他們到底誰更幸福的呢?顯然是徐庶,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雖為丞相,但是天天勞心勞力,最後更是被累死在北伐的途中,他到頭來終是一場空夢。而徐庶雖為魏國小吏,但是衣食無憂,老婆孩子熱炕頭,美滋滋,這才是完美人生。各位,你們認為呢?


在三國演義的世界裡,徐庶有三件事,做得讓大家印象非常深刻:

  • 一破曹仁的八門金鎖陣;

  • 二被曹操設計扣押了母親,為盡孝,不得已離開劉備轉投曹操;

  • 三龐統向曹操獻連環計,被徐庶看穿;

其實在歷史上也只有第二件事有發生過,其他兩件都是杜撰。

曹操率軍攻打荊州,劉表病死,劉琮不戰而降,劉備逃亡,曹操就派人追擊,途中遇見一老嫗,有人認出正是徐庶的母親,於是曹操就用她為質將徐庶收到麾下。

在曹操帳下,徐庶很少建言獻策,如三國演義上所說,終不給曹操獻一計,設一謀,可能也太絕對,但是有人勸徐庶,「曹操非雄主乎?」徐庶說「曹公雖雄主,然以詐術待我,非致士之道。」不樂意幫曹操卻是事實。

據史料推斷,徐庶在曹魏頂多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沒有任何功績。

在剛到曹操這裡時就是宮正,到了曹丕時代,也才是個右中郎將,侯爵都沒有分到。

徐庶的能力也許比不上荀彧,賈詡,但畢竟是和卧龍鳳雛是同學,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想必也不會太差的,曹操身邊的謀士程昱也曾評價過說:「徐庶十倍於我」。當然這裡是非常謙虛了,但可以側面了解到大家還是非常認可徐庶的才能的。

可見徐庶確實沒有為曹操做什麼事,幫什麼忙,韜光養晦。後人給與評價「知人得數士,重義忘千金。」非常中肯。

我是唐不三不四藏,為學日益,關注我每天分享歷史!

徐庶投魏後做過兩個官職,一個是右中郎將,一個是御史中丞。

右中郎將的官職不高,在曹魏更像是一個虛職,不掌握兵權,在朝堂上也沒有多少話語權。

御史中丞則不一樣了。在漢代有一個機構叫御史台,負責的是審閱奏章,檢查百官,有彈劾三公、九卿的權力,還是很重要的。御史台的長官叫御史大夫,但是在漢朝中期的時候皇帝取消了御史大夫的官職,於是御史台的第一長官變成了御史中丞。

徐庶恰恰就做到御史中丞,這個官職品銜不高,應該只有四品,但因為掌管御史台,所以誰也不敢小看他。徐庶可以說是比較有話語權的了。

至於為什麼諸葛亮會嘆息「魏國人才這麼多嗎?為何徐庶才做到這個官職?」

一方面我覺得是諸葛亮感嘆蜀國人才的匱乏,見到以徐庶之才不過是個四品官,所以有些無奈,那就是在人才上,蜀國和魏國差距太大了。另一方面我覺得是諸葛亮為徐庶鳴不平,認為徐庶的才華是可以做到三公、九卿的,但是並沒有,於是諸葛亮覺得徐庶沒有得到重用。


在《三國演義》中,徐庶指點趙雲破一字長蛇陣,同諸葛亮火燒博望坡一樣,都是頗為經典的戰例,也讓他們的形象深深地印刻在了讀者的腦海里。但相信很多人都與我一樣,對於徐庶的離去深感失望。

關於徐庶這個人,正史中記載並不多,在《三國志》里也沒有為其立傳,僅是提及此人。不過,後來裴松之在注《三國志》時,曾引《魏略》,對徐庶進行了介紹:

「庶先名福,本單家子,少好任俠擊劍。中平末,嘗為人報仇,白堊突面,被發而走,為使所得,問其姓字,閉口不言……

《魏略》中的徐庶,原是一個遊俠形象,還曾為人出頭,被認出後卻能守口如瓶,也算是個剛硬的漢子。後來的故事,便是徐福被救,虛心求學,成了個精通義理的文人,並改名為徐庶。

諸葛亮躬耕南陽時,曾有一些志趣高潔的友人,其中便有徐庶。除了徐庶之外,與孔明相交甚篤的,還有石韜、崔鈞和孟建,他們幾個也被人們稱作「諸葛四友」。論才華,這批人都是當時非常傑出的人物,勢必不會長久賦閑隱居。

徐庶後來前去投奔了劉備,算是劉皇叔身邊第一位有真才實學的謀士。可惜,徐庶投奔劉備時,正值劉備勢微之際,曹操大軍南下,得知徐庶給劉備出謀劃策,因而命人將其母擄走,然後送書信「請」徐庶入曹營。

在《三國演義》中,徐庶是個大孝子,得知老母身陷曹營,與玄德作別,臨行前為劉備舉薦了諸葛亮。按照羅貫中的說法,徐庶入曹營後,一言不發,未獻一計一策,成為了一段美談。

不過,歷史上的徐庶在投靠曹操後,倒也不可能還想著劉備。就當時的情況來看,無論是文臣還是武將,另投他主之後,自然也就成了對方集團的人了,並不妨礙量才受用。後來,徐庶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雖然不是位極人臣,倒也不是一般人物了。

關於諸葛亮的嘆息,是在其北伐時的一段逸聞:

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廣元仕財如此,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

當時,諸葛亮率軍出隴右,征討曹魏,得知了自己舊友徐庶等人的情況,覺得他們的官職不高,所以發出了感嘆:「魏國竟有這麼多名士么!為何徐庶、廣元兩人不被重要呢?」

其實,諸葛亮的感慨大體也道出了問題的關鍵,曹魏確實人才濟濟,以至於徐庶等人未能位至高官。當然了,諸葛亮已然是蜀國丞相,多少也有覺得舊友官職較低的感覺。


參考資料:《三國志》


歷史上真實的徐庶應該與你想像中的徐庶是有很大差別的,什麼」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什麼」身在曹營心在漢「等等在歷史上都是不存在的,是後人編撰出來的故事。

徐庶之所以能在史書上留下名字,有兩個原因:一是徐庶是最早在荊州投靠劉備的名士。二是徐庶是諸葛亮的好友,他的名字出現在《隆中對》中。

徐庶本名叫徐福,出身寒門,年輕時又喜歡仗義行俠,曾經為朋友報仇殺了人,被官府捉拿,差一點就死了,最後還是被同夥救走,經歷此事後,徐庶態度大變,開始棄武從文,並且小有所成。

東漢末年,因為中原的戰亂,大量的中原士人百姓南下荊州避難,徐庶也是其中之一,和同郡的石韜一起南下荊州,因此而結識了諸葛亮。

之後徐庶成為諸葛亮最要好的朋友之一,其他三個是石韜、崔州平、孟建,四人同是諸葛亮要好的朋友,合稱為諸葛四友。

石韜、孟建、徐庶與諸葛亮經常在一起談天說地、聊理想、談未來,諸葛亮曾經說過:以你們的才能,將來一定可以做個郡守和刺史的高官。三人反問諸葛亮,以您的才能能做到什麼官?諸葛亮笑而不答,很明顯,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肯定是要出將入相的,也就是要當丞相或大將軍的。

公元201年,劉備在汝南被曹操擊敗,向南投靠劉表,被劉表安排駐守在新野。而徐庶是第一個投靠劉表的名士,徐庶投靠劉備後,沒有所謂的大破八門金鎖陣敗曹仁,也沒有程昱借徐庶母親寫信騙徐庶的故事,更沒有徐庶識破龐統的連環計,那都是《三國演義》編造的事故,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

徐庶在劉備處的最大貢獻就是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並促使劉備的三顧茅廬成行,除此之外,史書並未記載徐庶為劉備出過什麼計謀,也許是因為徐庶投靠劉備的那段時間,是劉備一生中最悠閑的時光,曹操忙著北伐消滅袁紹的殘餘勢力,沒有功夫來收拾劉表與劉備,因此從202年到208年曹操南下前,劉備在荊州度過了最悠閑的6年時光。

208年,曹操南下,劉備南逃,徐庶隨劉備一起南逃,在當陽長坂,曹純率領的五千虎豹騎追上劉備,並大敗劉備,俘虜了跟著劉備一起南下的數十萬百姓和劉備的兩個女兒,劉備準備向夏口逃去,這時徐庶向劉備告辭。

徐庶對劉備說因為自已的母親被曹軍俘虜,無法跟著劉備一起走了,想回去跟隨母親一起,因此特來向劉備告辭。

兩漢以」孝「治國,徐庶的行為無可非議,情有可原,而劉備也無法挽留,總不能以盡忠之名讓人行不孝。但與徐庶的做法完全不同的有一個人是姜維,他就是為了自已的理想而放棄身在魏國的母親,當然也沒人說姜維不孝,所以如此看來,是否盡孝,在於個人的選擇,徐庶選擇了盡孝,姜維選擇了盡忠。

但個人認為徐庶離開劉備絕對不是因為母親這麼簡單,更多的恐怕是自已理想的選擇。

徐庶離開劉備的時候,是劉備最危難的時候,趕著逃命的時候,如喪家之犬一般,毫無前途可言,跟著劉備一起繼續逃命,弄不好,連自已的命也丟了,徐庶不是關羽、張飛,也不是自比管仲、樂毅的諸葛亮,對劉備也沒有那麼高的忠誠度,因此徐庶選擇了離開劉備,投靠曹操,與徐庶一起投靠曹操的還有石韜。

諸葛四友中,除了崔州平下落不明,其它三人全部投靠了曹魏,因為在當時,不管從哪一個方面來看,投靠曹魏遠遠比投靠劉備前途光明,因此徐庶選擇了投靠曹魏,當然不能說他的選擇錯,畢竟人各有志。

徐庶與諸葛高分屬於不同的陣營後,便失去了聯繫,兩人在各自的集團中發展,20年後,諸葛亮已經成為蜀漢丞相,在228年的第二次北伐時,諸葛亮曾寫信打探徐庶、石韜等人的下落,後來得知了徐庶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石韜官至郡守、典農校尉時,於是感嘆道:難道是魏國的謀士太多了嗎,為什麼不重用徐庶與石韜兩人呢?

其實諸葛亮大可不必嘆息,徐庶與石韜基本上算是達到了當初諸葛亮的預言。

石韜不是官至郡守了嗎,典農校尉是掌管屯田區的農業生產、民政和租賦,相當於太守級別,秩比二千石,與太守同級同俸。

徐庶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右中郎將是四品級的武將,秩比三千石,掌管宮中宿衛,一般是外戚和親信擔任,而御史中丞是監察管,負責監察百官,位低權重,與刺史及郡守也相差無幾。

況且徐庶、石韜等人是在魏國人才濟濟的情況下,還能擔任這些官職,看起來是憑個人能力當官的,況且兩人均出自寒門,不是靠出身才當的官,在實行九品中正制的魏國更是難得。

也許諸葛亮嘆息的不是兩人身居何職,而是想起年輕時,幾個好朋友在一起高談闊論、把酒言歡的情景,想起現在老了,曾經的好友天各一方,懷念起昔日的種種情景,諸葛亮才禁不住連連嘆息啊!這一年諸葛亮已經48年,一晃20年過去了,人生有多少個20年,恐怕這才諸葛亮嘆息的原因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