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時,徐庶被派往鎮守長安,以防西涼馬騰。赤壁之戰後,徐庶很好的起到了謀士的作用,深得曹操喜愛。曹丕繼位後,徐庶官至三公之列,在諸葛亮北伐時都為司馬懿出了不少主意。歷史上的徐庶和《三國演義》中寫的是完全兩個人。所謂「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是完全沒有根據的。徐庶非但不是一言不發,而是說了很多話。否則他決不可能會官至三公。三國演義裡面徐庶則是悲情人物,不僅因母親之死而自責,更因才能無法施展而鬱鬱而終。

【魏略】中的說法,則徐庶的形象就更不那麼圓滿了:「亮獨觀其大略。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而謂三人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在諸葛亮的眼中,徐庶的才能只能做到郡守,和自己根本就不是一個等級的。而徐庶後來由於襄陽追擊戰中,老母被捕獲,於是就同他的朋友石韜一起跟隨了曹操,最後只是做到了御史中丞,似乎也驗證了諸葛亮的評論。因此有人據此就認為歷史上的徐庶是一個和三國演義中的徐庶完全不同的凡夫俗子,即沒有荀、郭之才,也沒有鴻鵠之志,對於劉備陣營來說,實際上也是有他不多,沒他不少的人物。 但如果我們讀史時再仔細一些,就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在【三國志】中明確記載徐庶的志向是「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和諸葛亮的志向是一樣遠大的。他跟隨劉備後,立刻得到劉備的器重,這個器重是在徐庶推薦諸葛亮之前就得到的,因此徐庶才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而後來,諸葛亮聽說徐庶在魏國只作到御史中丞時,又嘆息說「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見用乎?」,和少年時的評價截然不同。

而【資治通鑒】中的一段記述,更能說明徐庶在諸葛亮心目中的地位:「五月,太子禪即位,時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大赦,改元建興。封丞相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亮乃約官職,修法制,發教與群下曰:「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若遠小嫌,難相違覆,曠闕損矣。違覆而得中,猶棄敝趫而獲珠玉。然人心苦不能盡,惟徐元直處茲不惑。又,董幼宰參署七年,事有不至,至於十反,來相啟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勤渠,有忠於國,則亮可以少過矣。」」將當時已經在曹魏出仕的徐庶作為道德高尚的楷模提出來,要臣下們向其學習,足見在諸葛亮的心目中,徐庶絕非泛泛之輩


徐庶在赤壁之戰後沒有銷聲匿跡,只是他一直沒有被曹魏重用,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徐庶還尚在人世。當時的徐庶已經投奔曹魏二十多年,諸葛亮聽說徐庶的官職僅僅是郡守級別,於是感嘆說:徐庶這樣的人才竟然都沒有被曹魏重用,難道是曹魏能人太多了嗎?歷史上徐庶的道德形象要比小說中低得多,根據正史《三國志》記載,徐庶是在長坂坡之戰結束後,主動向劉備辭行離開的。當時徐庶離開劉備的理由是老母親被曹操俘虜。

在小說裡面徐庶母親被俘虜後,曹操故意找人模仿徐庶母親的筆跡給徐庶寫了信,將徐庶騙騙到了曹操陣營中。結果徐庶剛剛到許昌,徐庶的母親就大義凜然的辱罵了徐庶一番,然後匆匆自殺了,徐庶也因此一生都不給曹操出一謀一策。但是在歷史上,徐庶的母親究竟有沒有被曹操俘虜,都是一個謎案,至於曹操將徐庶的母親作為人質,更是完全沒有任何根據。當時的曹操帳下能人眾多,徐庶投降過去一直碌碌無為,假如曹操真的十分看重徐庶,徐庶就不會被雪藏了。

從正史記載中來看,徐庶離開劉備完全是自發的行為,徐庶的母親被俘虜,也僅僅是徐庶自己口述的,在其他史料中都沒有記載。如此看來的話,徐庶離開劉備的目的並不純潔,那麼徐庶究竟是為何要離開劉備?從當時長坂坡之戰的情況來看,劉備僅僅帶著幾十個騎兵逃跑,連自己的老婆孩子都顧不上。而曹操已經吞併了荊州,大有一統天下的趨勢。徐庶投奔曹操的時候,很可能是誤認為曹操最終會一統天下,劉備早晚都會滅亡,與其跟著劉備一起投降,不如自己提前投降,也好能混個一官半職的。

事實證明,徐庶的小算盤打歪了,因為徐庶投奔曹操的動機不純潔,所以曹魏一直都沒有重用徐庶。假如徐庶不離開劉備的話,地位應該會和龐統和諸葛亮差不多,最起碼也是蜀漢三公的級別,不會低於劉琰的車騎將軍。因為徐庶投奔曹操後,一直不被重用,史官也就不再記錄他的故事。徐庶的一生是非常悲哀的,曹操集團不信任他,劉備集團也不可能再接納他,最終徐庶在郡守的級別上遊盪多年,一直到去世也沒有成為三公。由此可見徐庶在關鍵時刻的一次重大戰略抉擇,最終毀掉了自己的一生,而跟隨劉備全始全終的大臣們,在蜀漢建立後都獲得了高官厚祿,當徐庶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恐怕也會有所後悔吧。


答:赤壁之戰後,徐庶哪兒都沒去,還是效命於曹操。

關於他的下落,查到曹丕在位時,任御史中丞。這可能就是徐庶最後的歸宿?那麼,御史中丞是幹什麼的:

漢朝為御史大夫的次官,或稱御史中執法,秩千石。漢哀帝廢御史大夫,以御史中丞為御史台長官,後歷代相沿,唯官名時有變動。如果就是御史大夫,徐庶並不比誰差!位列三公(太尉、御史大夫、丞相),但是,到了曹操手裡,就變了,曹操曾改御史中丞為宮正,取其糾彈百官朝儀的職掌而言。相當於紀委,我們徐庶書記!?徐庶干這個工作似乎不太適合,曹操是最會用人的,怎麼能用徐庶干這個差事?這時候的御史中丞,別說什麼三公了,連部長級別都不夠。

徐庶真的就是紀委書記嗎?肯定不是!他沒那麼重要!!!讓我們進一步了解一下御史中丞究竟是幹什麼的吧,由於御史大夫要協助丞相處理朝政,所以監察的職能主要由御史丞和御史中丞去完成,其中御史中丞具體執行監察大權。御史中丞經常跟隨在皇帝身邊,負責監察朝中文武官員。除本職工作外,御史中丞也做一些行政事務,比如主管公卿百官的奏章,掌管圖籍秘書等。得了!這才是徐庶乾的活兒,主管公卿百官的奏章,掌管圖籍秘書等……無疑,曹操一定會讓徐庶干點這些事兒的,這才是曹操。

這就難怪諸葛說他了:《魏略》:逮大和中,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廣元仕財如此,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


徐庶自從赤壁之戰前夕投歸曹操以後,自然也就成了曹魏的一員謀臣。但他在赤壁之戰時並沒有與龐統發生什麼聯繫,自然也不可能前往西涼防守馬韓。他歷任右中郎將、御史中丞等職(如果按民間傳說「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這許多官還怎麼做?)。太和年間(227—233),諸葛亮北伐曹魏,聽說徐庶仕途不太暢達,深為惋惜地說:「魏國人才莫非真得很多,怎麼徐、庶和石韜不被重用呢?」其實御史中丞的官已不算小了,諸葛亮之所以為徐庶鳴不平,大概覺得徐庶是被大材小用了。徐庶大約病死於公元235年左右,葬於彭城(在今江蘇省徐州市)。他的墓碑至北魏時尚存,可惜後來散失了。


赤壁之戰,徐庶看破了龐統的計謀,所以脫身前往散關,免得玉石俱焚。

《三國演義》當中應該沒有再交代徐庶後來的故事了。

按照徐庶的秉性,他終身不為曹操設一謀,所以肯定得不到重用。

按正史記載,徐庶離開劉備後,就一直待在曹魏那邊,在曹丕時代,徐庶官居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如果是在小說里,出鏡結束,他領了盒飯走了。。。

在正史里,長坂坡劉備丟了人家的老娘,徐庶直接辭別去了曹老闆那裡,因為孝,被人加工出了一句名言「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但其實,魏文帝時,徐庶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官也不小,如果一言不發,他不被弄死就算不錯了。

按照我的猜測,很可能徐庶對劉備拋棄自己的母親心生怨隙,又覺得跟隨劉備未來太過虛無縹緲,正好曹老闆拿他老娘當做籌碼逼他,他乾脆做出了一個基本上不需要背負任何背叛指責的跳槽決定。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終其一生都未曾向曹操獻上一計一策。但是他也沒閑著,他為曹操打點後方去了,因為沒有留在曹操身邊,所以戲份自然就少了。

曹操手底下謀士眾多,也不在意一個徐庶能不能為他所用,只是不想被劉備佔去而已。當然得到徐庶後,也不算虧待他,從他歷任右中郎將、御史中丞等職可見一斑。

曹操本就多疑,徐庶不能真心為他所用,他自然也不會付以重任,徐庶也無所謂,也不爭取。遵守當初對劉備的約定。可能也幻想過有一天劉備一統天下,然後他重新效力劉備吧。

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徐庶選擇孝而失去效忠劉備的機會,同時因孝失孝,母親因為他的錯誤選擇而自縊。忠孝兩失,實為可惜。


有兩種說法,1、赤壁之戰途中徐庶派往長安鎮守,防馬騰偷襲。2,一種在赤壁之戰途中請求回魏押運糧草後遠離曹營隱居了。


徐庶進曹營 ̄一言不發。


徐庶深明龐統的計謀,但他不忠心於曹,有成語「心在營心在漢"為證,他為躲災和不曹操疑心自己,主動請纓去抵黃祖去了!實是明智之舉也!也是作對徐庶的美化之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