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者當然以臨摹為基礎,沒有規矩,怎入法門?事實上,當前的書法高層人士仍一刻不消停地要獨樹一幟、開宗立派、名垂千古。比如張海被美其名曰獨創草隸體,劉洪彪在大秀特秀他的今人草書,還有王庸的丑,曾翔的吼,王冬齡的亂,邵岩的射,張強的盲等等。

五大書體被匡定至今有千年之久,很多朋友也都認為,現代書法的創新,註定不是書體的創新,或可謂筆體的創新。長遠的看,隨著書寫工具的不斷革新,書法藝術認知的不斷變化,將來肯定會出現新的書體,至於筆體(法)的創新,更是可以確定。

我們不能否認驚人的書法造詣比不過古人,但也不能完全抹煞今人對書法藝術的孜孜追求。現代書法這個提法值得商榷,每一代的人都自認為自己是現代,而千年來的中國書法歷史並未曾阻斷,沒有歷史年代的分水嶺,只有技能水平的分水嶺。所謂的現代書法,在漫長的書法歷史中,不過是浮光掠影,滄海一粟。

與古人相比,今人對書法藝術的看重並不遜於歷朝各代,對書法名利的渴望,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書法理論之宏闊,機構之龐大,專業隊伍之規模,可謂歷史新高。客觀上,傳統書法藝術已進入了爆炸時代,書法行為十分活躍,書法現象蔚為大觀,書法審美包羅萬象,看起來是那麼的繁榮,遺憾的是,「盛世卻無大家」。

我們不妨看一下,今天的各級書法協會有多少,研究機構有多少?田英章書院有多少?各種青少年書法培訓班又有多少?流水線一樣的教學模式,程式化的培訓套路,已經成為今日書法學訓的突出特點。而古時的那些大家,可不是這樣被調教出來的,他們也拜師,也讀帖臨帖,但他們始終具有獨立之思,始終懷抱個性的靈魂。所以,規範化制度化的教育模式,不僅培養不出書法人才,或許是在扼殺書法天才。

用歷史的眼光看,千多年來也就出現了那些屈指可數的名家。天才大手數百年無一遇也是正常的。出不了大家名家,既可能是受眾主體的問題,也可能有藝術土壤的問題,很難扯得清楚。

抱庸閑談。


謝邀請:

書體學習使現代書法學習陷入困境》這句話有些道理,值得思考,自王羲之晉代以來,到現代,有多少文人志士,有多少書法家,有多少書法愛好者,有誰能寫出五羲之的字體,就算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也寫不出王羲之的字體,就唐宋八大家,誰能寫出五王羲之的字體呢,如果有為什麼又分顏體,歐體,柳體,趙體呢?元,明,清到現代成千成萬的書法家又有誰能寫出顏,歐,柳,趙各體相同相似的字體呢?所以我認為學書法不能以學那個人,那一體來束縛自己,各人有各人的形質,各人有各人的個性,形質與情性決定一個人的字體。所以書體學習使現代人書法學習陷入困境這句話是有道理的。淺人淺見望諒解。


書體學習使現代書法陷入困境有道理:繼承傳統才能創新(一):傳統書法的渾厚文化基墊

傳統書法溯本求源,所謂「書」,就是文字、記錄;所謂「法」,就是法則、規矩、模式。傳統書法必須可識、可釋、可賞、可思。

可識:

傳統書法應當對漢字有相當的理解與研究,有準確的表達。要見書知意,絕不可錯字頻出、任意塗抹。

可釋:

作為藝術表現的書體,至少應該讓有專業水準的業內人士能辨出字義、釋出文章。也就是要求按傳統規範書寫。

可賞:

傳統經典書法的內涵必然反映中華民族優良的文化傳統,反映作者的功力、興趣、學識、素養。歷代傳統書法的代表人物都是大詩人、大文學家、大學問家。

可思:

傳統經典書法作品在展現美感的同時,還會給人以啟迪,具有很強的教化作用和醒世作用。正如明代杜瓊所言「啟人之高致,發人之浩氣」。教育啟迪作用。

傳統書法是經過長期歷史沉積逐漸形成的,出現著名的歐體,顏體,柳體,趙體,,,具有深厚的文化基墊。

(二):現代書法的浮躁與功利

在習書者,應摒棄功利短視之見。有人說,成為畫家需十年之功,成為書家則需三十年。當然,大眾學習書法並非都以成為書家為目標,但習書也絕不僅僅是為解決「字如蟹爬」的尷尬。學童若能使練習書法成為一種習慣,其國學根底與美育功效將受益終生。而對浮躁焦慮的現代病,書法「靜功」可謂良藥。更進一步,把握書法之理,就能把握住中國文化與中國藝術的精神主旨。

首先是功利浮躁之風。例如,書法培訓的商業氣息濃郁,許多人存在「速成」心理,這從「一個星期練出一筆好字」等廣告即可見一斑。

其次,書法師資不足。經過20世紀幾次社會變革與技術演進,中國人的書寫方式與傳統日漸阻隔,書法的大眾土壤今非昔比,對書法理解深入而又善於教學的明白之師已不多;再次,社會重視不夠,在中小學課堂,書法一直處於邊緣。

(三)書體學習使現代書法陷入困境有道理

書法作為中華之文根,書法此際再受追捧可謂順勢應時。但是過度浮躁功利的所謂現代書法會使書法陷入困境

一方面,近幾年來,舉國上下重視回歸傳統文化,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願景之下,中國人的文化自覺顯著提升。但是書法教育必須首先繼承傳統,以傳統歐體,顏體,柳體,趙體,,為基礎,打好這一傳統基礎才能真正進入所謂現代創新。

另一方面,當今,中外文化交流頻繁,書法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瑰寶,有韌勁,有兼容力,在與外來文化交流互鑒中煥發出新活力與新面貌。但要注意不要嘩眾取寵,隨意發明所謂新奇現代說法,沒有傳統書法基墊,任意創新就會變為「丑書」。


誰說的古人都是寫自己?那個古人是寫自己成家的?

古代最具個性的書法家就是米芾了,米芾在其風格尚未確立之前是什麼?是集字!他集的是古代大家的字,是感覺誰的字最好就學誰的,而且米芾還是有名的臨摹專家,他臨摹的書畫足以達到亂真的地步!

關於米芾還有個故事,就是米芾在早期曾請教過蘇軾如何學習說書法問題,蘇軾教他去學魏晉書法,而米芾也正是由於蘇軾的教誨才專心魏晉,而終成一代大師。

現代人不是學古迷茫了,而是不學古迷茫的,盲目地創新自己,致使對於書法都沒有明確的定義,怎麼不迷茫?對於筆法的技巧都沒有掌握如何能不迷茫?別人拿出一幅作品你都不知道從那評價,怎能不迷茫?

寫自己的字,絕不是在初級,也不是在中級,是高級才有的特權!只有你領悟了書法技巧及審美之後才可以行使的特權,在行使這個特權時,你需要找捫心自問,你掌握了書法技巧了嗎?你弄懂了書法的審美了嗎?不要自欺!需要實事求是,只有達到了那種境界,你的書法才能經得住歷史的推敲,你才敢自負地說你是書法家,你是大家!

書法是靠實力說話的藝術,沒有足夠的實力,你也可能暫時騙取榮光,可是不能長久,踏踏實實地錘鍊基本功,領悟書法的審美才是書法進階的正確路線,不要迷信寫自己,現在的書法人沒有幾個達到寫自己的地步的!


我是一人。書體的意思並不是這樣的,提問備註的部分很重要。

每個人的字都是一種字體,學習他人的字是讓自己字體成形的捷徑。

提問者下面還有一段話:我們現在的書法學習,都是以學習模仿別人的書體。歐體,顏體,柳體,趙體……最後大家都在寫這些東西。古人則不是,他們都能寫出自己的樣。我們的學習方法是不是有問題?

咬文嚼字一下,書體和字體按照文字解釋區別很大。

書體是指傳統書寫字體、字形的不同形式和區別。 一般把中國文字的書寫形式分為篆、隸、草、行、楷五大類書體,每一大類中又可細分。

歐顏柳趙,這些是楷書四大家。

從提問者問題和備註,提問者問法是有問題的。提問者的意思就是如果我們不學古人是不是可以,創作出屬於自己的字。

1、古人也是有老師也是經常學字的,學前人當然能成為歷史留名的書法家。

比如歐顏柳趙中的趙,趙孟頫。不管從歷史資料還是趙所留下的字、墨跡。趙孟頫很明顯長期學習王羲之。

上圖史趙孟頫《真草千字文》,是不是和王羲之的字存在差異。但是他卻是學王羲之最成功的書法家。下圖趙孟頫把王羲之《蘭亭序》縮小一半所寫的《縮臨蘭亭》。

2、當代人沒有屬於自己的「字體」,不是因為學古人而是水平不到。

因為提問者舉的是楷書四大家,可以說說我們當代的楷書。我們現在楷書各個方面來說影響力最大,知名度最高,爭議也最大的田氏兩兄弟。

他們兩就是學歐陽詢的,田英章和田蘊章他們兄弟兩的字想不想跳出歐陽詢。

問題是他們兩的實力確實沒有達到能夠說,後世留大名的水平。清朝學歐很多名家姚孟起、黃自元。包括天津的田氏兄弟的老鄉王維賢也很優秀。這些人能夠留下大名嗎?

一人有感

認真學書法的,非常喜歡書法的人。當然會想把自己的字寫好,這些人當中當然也會有想要超越古人的。

按照書法史,草書、行書、楷書差不多時間慢慢出現的,互相學習書聖王羲之也有非常著名的師傅,還是一位女性書法家衛夫人。

不要覺得書法學古人就沒有出路,學習經典讓你基礎更紮實,萬丈高樓平地起,沒有紮實的基礎就不要思考自立門戶超越古人。

想要超越古人。這不可恥,也不是自大。不過書法白紙黑字,像不像有多麼像放一起自然就會知道,好不好誰高誰低放一起也會知道。

以我僅有的知識,儘可能地客觀求真。

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捨。如有補充,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一起進步。

我是一人,喜歡書畫和藝術相關,關注我。


謝邀!

首先書法遠不止歐 顏 柳 趙這幾種書體。其次,我們臨帖學習古人是學習其筆法、技法等書寫技巧,而並非讓你照搬照抄,正所謂,師古不泥古,師古要出新,要學為己用,形成自己的風格。書聖王羲之也是在學習前人的基礎上才有如此成就的。


謝邀!

估計問這話的人,自己已經陷入了困境而無法自拔吧。

這問題也是現在練書法的人常見的問題,感同身受。

首先,我覺得是書法的目標問題。

目標→行為→結果

這個應該很好理解:你有什麼目標就會有什麼樣的行動,然後就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

學書法的人目標大致有兩種:

第一類,我只想把字寫端正,寫漂亮就可以;

第二類,我要通過大量的基礎訓練,練到一定的程度成為書法家;

以上兩類人中,前一種比較普遍,想把字寫端正,寫漂亮的這一類,其實也沒什麼煩惱,寫寫硬筆,寫寫田楷一類的字,也不去想那麼多,也容易自我滿足。寫漂亮了周圍人也挺認可,羨慕,挺好!

第二類代表了認真,正經練書法的人的常態,因為書法作為幾千年來古人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所謂是浩瀚無際。但就是這麼一門中國獨有的東西,多少年來硬是沒有形成完整的學科體系,這個處境就像是「中醫」——明明是能治病的,但是怎麼治的,治的過程有點講不清,勢必會讓人難以信服而如墜霧裡。

中醫可能還比書法的處境好點,畢竟多年的高校教育,形成了相對完整的學科體系。

但書法的高校教育則是近幾年興起的,體系遠遠沒有建立。加上古代有些書論對書法過多神秘化,更讓很多初學者二丈和尚——摸不著頭腦。

問這話的人,大概率應該是第二類人。更正周圍的人慣性練字,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

為什麼?你憑什麼這麼說我?

還別不承認,下面解釋給你。

我的學習方法是不是有問題?

問這句時,你的方法就已經出問題了。

先從「成為書法家」的目標分析。

什麼樣的人能被成為書法家?第一先生要有過硬技法(形質),第二,要有過人的才氣(性情),最後達到書法的自由表達(抒情)。

我們現在看到的能印刷出版的字帖,基本上都是歷代頂級人物的經典之作。歐,顏體,柳,趙這些人在寫出這些流傳千古的作品之前,都有過紮實艱苦的鍛造過程,鍛造什麼?就是繼承前人的過硬技法,然後寫出自己的一點小心得(創造)。

這個鍛造是漫長的,基本上都是幾十年,米芾、黃庭堅這些人也不例外,一邊寫著一邊困惑著,想明白之後會有新的困惑,過程我們和古人都一樣。

不一樣的地方是,這些人最後都通過自己過人的才氣走出來了。當然老師的指導很重要,比如米芾、黃庭堅他倆的成功就離不開蘇軾的指導。

他們寫出自己的面貌,而現在人更多是模仿他們。

說個消極點話,其實每個時代能流傳後世的也就那麼一兩個人,其他寫不出自己也很正常。

但原因是什麼?

原因一:書法路徑的問題,這個太重要了,每個時代能寫出自己的人,一般都是不走尋常路,總是那麼出人意料但又合乎情理。

比如80%的人入門學歐,柳幾乎最後都會寫死,太多例子了。

原因二:書法基礎的理解和訓練,首先對傳統的理解深度就是挺沒邊界,有人說以我們現在的資料和研究,我們對「二王」的理解和認識還是等於「0」。這句話至少說明其一其實我們學古還是挺有機會的,其二也說明也挺難的。

書法藝術為什麼這麼有魅力,讓我們前仆後繼而無法自拔,我想最重要的一條原因應該是:他提供給了我們無限種可能。

因為無限可能,才會好玩!

但大家記住,創新沒有統一標準,但立志對書法有所作為的我們,基礎的技法訓練一定有一條最真確的路。

路在哪裡?關注書法功課威信共眾號(搜 書法功課 shufagongke)就會有一個最正確,最適合你的答案。。

有用,就點贊轉發吧,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此話無理。

學書概分兩步,一曰入古,二曰出新。古人學書皆先入古,歐胎自王與北朝墓誌,顏出自王與篆籀,柳緣脈王羲之顏真卿,趙自己說是王羲之的忠實追隨者。他們都緣古而出新,形成了自己的筆墨語言和風格面目,而成為偉大的書法家。

觀古人學書經驗可知,入古易,出現難。古之文人都習古學書,能成大書法家者鳳毛麟角,就是這個道理。

今之書法家亦在這樣的路徑上艱難而勇敢的前行。可貴的是有些書法家敢於探索,不但在寫自己,而且在以書法藝術表達他們的審美追求和哲學思想,其成就亦為世人矚目。只是,那些將成為偉大的書法家背歷史留下,還有待時間和歷史檢驗。或許偉大的書法家就在我們面前,只是我們不認識而已。哈哈哈。


本身學習書法就修身養性的玩藝兒,從一筆一畫的規規矩矩從正楷練起,我想大多數人都這樣,但有些當今一些成名大家覺得創新字才是自已的水平,能夠象古人一樣流芳百世,都學他才對有當書界領軍人物之意,非我族類必誅,加之其地位和作品潤格之高的出奇,且水平一般搞的一大堆想靠寫字發家的人對書體選邊站,不管他水平好壞一律跟風,弄的一些愛好者對選寫啥體很茫然,困惑了


古人也要學習,但是學之後,用自己的心去書寫。「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所以我認為書有法,但無定法。我也相信如果拿只鋼筆給柳公權,他也定能寫出好作品。因為他是用心在書寫。

現在主流書法教育過分強調去模仿,希望練出「複印機」的效果,評價標準似乎也以誰寫的像,誰就優秀為標準,這才是現代書法陷入困境,無法突破的原因。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