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概說?

近日,《北京市旅遊條例(草案修改稿)》提交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審議。由於不同旅行社的導遊在故宮、頤和園隨團提供講解服務時的解說詞各不相同,甚至會隨意穿插大量未經考證的傳聞、野史。草案修改稿中明確規定,對於北京市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故宮、天壇、頤和園等景區,將逐步實行講解員管理制度,未取得景區講解員證的人員不得在該景區從事旅遊團隊講解服務。

?熱點探究?

探訪——野史是怎麼個野法?

地點1:故宮

版本各異的三分鐘解說詞

在短短10分鐘內,太和殿門前就迎來了8撥旅行團,導遊的講解聲此起彼伏。

然而不超過3分鐘的解說內容卻有著不小的差異,其中穿插著各種各樣的野史、傳聞。

「袁世凱登基的時候,特意把太和殿的龍椅往後推了3公分……」「據說皇帝早上不愛上朝……」旅行社導遊的解說五花八門,幾分鐘的功夫,太和殿里關於袁世凱登基、太和殿前石獅子的公母、皇帝上朝習慣等各種傳說紛紛上演。

地點2:頤和園

歷史講成宮斗劇

在仁壽殿的外月台上,南側和北側各有一對銅龍鳳,可以燃香,銅鳳的基座上刻有「天地一家春」的印記。對於這五個字的來歷,幾乎所有導遊都會詳略不等地介紹一番。一些導遊還會「惟妙惟肖」地講述一段故事,為這段歷史增添幾分宮斗劇色彩。

「這個印章是咸豐皇帝賜給慈禧的。當年咸豐皇帝趁著慈禧懷孕的時候,從江南找來了春、夏、秋、冬四位美女來陪他,慈禧當時還是貴妃,得知此事傷心不已。看到慈禧哭得梨花帶雨,咸豐皇帝很心痛,就賜給慈禧一塊印章,上面寫著天地一家春,意思是不管皇帝身邊有誰,你慈禧在我心目中永遠是最重要的。因此,慈禧老佛爺非常自豪地在這個地方刻上了這個天地一家春的印章。」一位導遊繪聲繪色地說。

然而上述故事純屬虛構。據頤和園專職講解員介紹,「天地一家春」是慈禧太后在圓明園時期的居所名稱,她以此來紀念和咸豐皇帝的愛情往事,至於「皇帝從江南找來春、夏、秋、冬四位美女陪伴」之類的傳說,更是沒有任何史料依據的。

?熱點剖析?

為何不能講野史?

——靠野史當賣點的旅遊講解變了味兒

Top1:讓遊客身心遭殃

旅遊不僅僅是看到歷史建築、文物古玩,古樹名花,更要深入了解這些建築、文物和樹木背後的文化故事。作為導遊,有義務幫助遊客了解一個真實的文化景點,而不是讓遊客記住一個包含低級趣味、不真實的景點內涵。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見高低各不同。對於自然景觀,可以有觀賞角度變化後的不同觀感,對於講解景點歷史文化而言,也可以有不同角度,不同表達方式,但卻不能用野史等段子扭曲甚至杜撰景觀內涵,這不是一個合格的導遊應該做的,也不利於文化旅遊環境的培育,更不利於遊客旅遊的初衷。

Top2:與提升旅遊品味背道而馳

提升旅遊品質首先需要提高遊客的文化感悟,而把講野史當噱頭顯然與提升旅遊品味背道而馳。同時如果景區的服務人員自身品味低下,導遊只會大講特講野史來吸引遊客,遊客從何提高旅遊品味呢?

Top3:損害景區特定的文化傳承

講野史的後果是顯而易見的。那些不了解在在故宮等特定歷史文化的遊客,或許真的認為故宮某個景點真的是野史中所描繪的那樣,導遊一時嘴爽,腰包也鼓了,但戕害的卻是遊客「無知的心」,也扭曲了旅遊市場正常的競爭秩序,更損害了某些景區特定的文化傳承和品牌。

不管是作為遊客,還是作為旅遊從業者而言,旅遊講解拒八卦,是必要的。不但要切實加強對導遊等人員的培訓和管理,導遊自身也應加強自我學習,從不同角度呈現一個有趣、有味、有內涵的真實景觀。同時,更要多層次多角度的挖掘景區的人文和自然內涵,把景區原本的文化面目以更加鮮活、更加立體、更加多元的面目與遊客面對面,而不是任由導遊等對景區文化塗脂抹粉任意歪曲迎合市場。

Top4:背離了景區應有的責任擔當

對於導遊或景區講解員來說,在提供講解服務時,不時穿插一些傳聞、野史,無疑可以滿足遊客普遍的好奇心理,從而吸引大量遊客的參觀,為自己的工作帶來實實在在的效益。

然而對於像故宮、天壇等歷史性景點來說,大量未經考證的傳聞、野史,卻無形中讓歷史應有的嚴肅和莊重蕩然無存,反而更多了一些輕佻的味道。這顯然背離了景區應有的責任擔當,也使得具有歷史厚重感的景點失去了讓人們鏡鑒古今的意義。

?意見客?

「禁導遊講野史」值得借鑒

1.到風景區遊覽,聽聽導遊和講解員的講解,能夠增長知識,加深對風景區的了解,是一件相當有益的事,可現在有些導遊和講解員卻不是正經地介紹,而是隨意穿插大量未經考證的傳聞、野史。這固然能夠引起鬨堂大笑的「笑果」,但卻存在以訛傳訛的弊病,從這個意義上說,北京天壇頤和園禁止導遊講野史傳聞,是值得肯定的。

2.北京的做法值得各地的借鑒,要讓歷史遺迹、人文景觀「活起來」,不僅要保護好歷史文物,做好硬體設施建設,也要做好軟體建設,比如要能加強導遊及講解員隊伍的素質要求,如對專職講解實行培訓考核制度等等,這也是一種「文物保護」,是對歷史文化及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

禁講野史應成景區普遍的共識

——尊重歷史的本來面貌

光靠修改《旅遊條例》,明確講解員制度還不夠,還得凝聚普遍的共識,形成集體的擔當。值得一提的是,頤和園、天壇公園對景區講解有著嚴格的要求和規定,不僅實行培訓考核制度,強化對講解員的規範化,提供專業的導遊和諮詢服務,還要求所有講解員不能講傳聞、野史,必須講有史料依據、有據可查的內容。

而為了滿足遊客的個性化需求及特點,兩家景區均擬定了不同版本的講解內容,包括一般遊客、少年兒童、專家團組等人群,做到了「因人施講」,還制定了不同時長的講解詞版本。毫無疑問,頤和園、天壇公園景區管理者對史實的正本清源和負責任的態度,以及針對不同遊客個性化需求的創新意識,都值得所有景區學習和借鑒。

必須看到,在遊客需求日益個性化的時代,要想滿足遊客的需求,同時讓景區保留必要的歷史厚重感,景區也好,講解員、導遊、旅行社也罷,都需要與時俱進,積極創新方式方法,不能陷入靠講解毫無依據的野史、傳聞來吸引遊客,博得遊客歡心,而應讓禁講野史成為景區普遍的共識和擔當,尊重歷史的本來面貌。

?評議範本?

景區講解服務需要「正規軍」

在剛剛結束的中秋小長假,到熱門景區旅遊的人一定又感受到了景點「人從眾」的景象,與之相伴隨的,就是各色導遊隊伍。導遊絕不僅僅是給遊客帶路這麼簡單,準確生動的講解對於傳播景區文化很有好處,同時,胡編亂造、信口開河、庸俗化的講解則會拉低景區檔次。所以,景區安排「專任講解員」非常必要,將來應該從故宮等六地向其他世遺景區推廣。

此前《山西日報》曾報道,「筆者一行50多人的團隊,到山西祁縣喬家大院遊覽,本想了解大院建築、晉商文化,80元請了一位講解員,卻令人大失所望。大院建築觀賞走馬觀花,晉商文化了解一無所知」。也有網友反映,在北京一些知名景區,經常會碰到導遊給遊客胡編亂造地講解景點,感到「既可氣又可笑」。

世界文化遺產既是重要的旅遊資源,更是展示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場所,「專任講解員」可以規範講解服務,令遊客在體會到「游」與「樂」的同時,收穫「學」與「識」。

至於個別人擔心的「專任講解員制度可能造成行業壟斷」的現象,筆者覺得完全可控。比如,北京市的做法就是將景區講解員、導遊、旅遊志願者都納入培訓體系,都可以來考取「專任講解員」證書。有了嚴格的准入制,行業的整體素質就能得到保證,並且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優勝劣汰,這對講解員、景區和遊客而言,都是一件好事。(何勇海)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