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內政外交難題不斷(2010年終報道·美國篇)本報駐美國記者 溫憲《 人民日報 》( 2010年12月28日 21 版)

奧巴馬首次嘗試與共和黨人實現「新政治結盟」。人民圖片2010年的美國糾結於內外交困。受中期選舉結果的制約,美國政府在諸多國內外問題上左支右絀。在與嚴峻現實的碰撞打磨中,奧巴馬政府執政初期的銳氣已大打折扣。較之兩年前奧巴馬競選總統時的政策宣示,「變革」一詞的含義已有了別樣解讀。遭「鞭笞」——經濟拖累內政大盤◆中期選舉的結果在於敗者過度允諾而未能兌現。這一選舉結果是對民主、共和兩黨的警告。共和黨沒有理由因此慶祝,選民只是給了他們一個「死緩」,而不是「背書」。——民意測驗專家、《美國人真想要什麼》一書作者倫茨11月2日舉行的中期選舉對美國今年的內政外交產生了支配性影響。選舉結果表明,奧巴馬未能逃過「政治周期」的陰影:美國國會眾議院多數地位易主,民主黨僅以微弱多數保住參議院多數地位。奧巴馬說,這一選舉結果是對他的「鞭笞」。今年以來,美國政府動用了大量政治資源艱難推動醫療保險改革和金融監管改革。奧巴馬先後於3月23日、7月21日簽署了醫療保險改革和金融監管改革法案。前者意在為美國實現覆蓋全民醫療保障鋪平道路,被認為是美國社會保障體系約半個世紀以來的最大變革;後者致力於保護消費者、解決金融業的系統性風險等問題,旨在避免2008年的金融危機重演。然而,這兩項具有深遠意義的立法成果並未終結美國社會中的相關分歧。在黨派色彩濃烈的中期選舉牽制下,期望與現實的差異,加之墨西哥灣漏油事件久拖未決等天災人禍,被有意無意地發酵成為更多的不滿。倫茨認為,美國選民最大的抱怨是,政府變得太大,且缺乏可靠性,哪怕在處理最小的事情時都常常失控。使奧巴馬政府在中期選舉中受到「鞭笞」的最重要原因,是復甦乏力的經濟現狀。以出口增長和新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帶動國內就業及經濟增長,是美國政府振興經濟的重要抓手。在今年1月發表的首次國情咨文中,奧巴馬提出在未來5年將美國出口翻一番的目標,並計劃通過增加出口創造200萬個就業機會。3月,美國政府正式提出國家出口計劃,設立出口內閣並成立總統出口委員會。9月6日,奧巴馬又公布一項500億美元的計劃,用於對公路、鐵路、機場跑道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改造。儘管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商業周期測定委員會9月20日宣布,這場奪去700多萬個就業崗位、蒸發4.1%經濟增長、吞噬美國人21%財富的經濟衰退已於2009年6月結束,但在全年失業率維持在9.6%的歷史高位、巨額赤字和債務難題未解的情形下,美國民眾的實際感受顯然灰暗得多。美國財長蓋特納承認,當前美國經濟的首要風險是「增長不夠快」。增長預期與現實差距使奧巴馬政府付出了沉重的政治代價,其政策思路也遭到多方質疑。美國知名媒體人士扎卡里亞認為,為防止金融系統崩潰採取的緊急救援措施是一回事,使得經濟真正開始增長的政策應是另一回事。華盛頓要求消費者停止儲蓄,開始消費。與此同時,政府發行更多債券,美聯儲降低利率,所有措施都是在增加債務。換言之,美國正在與一場由過度債務引起的危機做鬥爭。他質問道,這種鼓勵過度債務的政策是否真是長期增長的最好方式?美國投資問題專家格蘭瑟姆對此做出了否定的回答。他認為,美國政府「鼓勵人人積累債務」的政策,非但沒有刺激經濟增長,實際情形恰恰相反。事實上,政府所有債務刺激舉措都具有破壞性作用,製造了經濟泡沫。遇挫折——外交凸顯外強中乾◆較之以往,美國發現自己影響世界局勢的能力已經減弱。美國甚至對於自己為之努力的方向從未有過如此強烈的不確定感。——新美國安全中心資深研究員卡普蘭9月20日,在華盛頓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舉行的題為「中美關係對亞洲影響」研討會結束前,美方主持人突然向來自俄羅斯、印度、新加坡和日本的國際問題專家提出一個問題:「你們如何看待『美國正在衰落』這一命題?」在「美國正在衰落」的戰略憂慮下,奧巴馬政府在今年的全球外交中處處彰顯強勢,卻又難免露出捉襟見肘和底氣不足的難堪。「重啟」與俄羅斯關係繼續成為美國全球外交調整的重要支點。在經過艱難的討價還價後,美俄兩國於今年4月正式簽署新版《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此後,經奧巴馬政府和民主黨的全力推動,美國國會參議院終在今年12月22日批准了美俄新核裁軍條約。民主黨強調,拖延該條約的通過,會對「重啟」美俄關係的努力造成重大打擊。為維護「重啟」勢頭,今年發生的俄羅斯間諜風波也被奧巴馬政府低調處理。「重返」亞洲成為美國今年外交攻勢的重點。在將亞洲國家以「傳統盟友」、「戰略夥伴」和「新興力量」予以界定並區別對待的同時,今年美國多次重大亞洲外交活動難掩「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味道。伊拉克、阿富汗兩場戰爭仍在撕扯著美國社會。今年8月,美軍戰鬥部隊撤出伊拉克,但伊拉克國內政治、安全局勢的動蕩仍為美國留下了巨大隱憂。今年6月,駐阿富汗美軍司令麥克里斯特爾遭解職,「陣前換將」的無奈,暴露出美國高層在阿富汗問題上的嚴重分歧。在與阿富汗政府關係等多個關鍵問題上,急於全身而退的美國雖多有不滿,但苦無良策。巴以直接和談問題令美國費盡心力。由於以色列定居點建設問題成為一個繞不過的死結,和談啟動後再陷僵局。12月7日,美國政府不得不宣布放棄勸說以色列延長約旦河西岸猶太人定居點限建令的努力,重尋打破僵局的突破口。自奧巴馬政府執政伊始,美國便投入大量外交資源力圖重啟巴以和談,這一新的挫敗也因此使得美國很受傷。在伊朗核問題上,美國一度擱置「接觸」政策,而一再加碼的制裁舉措也適得其反。費權衡——妥協之中尋求出路◆毫無疑問,每個人都會在這一妥協中發現自己不喜歡的東西。——美國總統奧巴馬◆我真的不明白他在說些什麼。我們有巨額債務和赤字。這(指將個人所得稅減稅延長兩年)將增加1萬億美元債務赤字。這是個問題。——美國國會民主党參議員范斯坦經過中期選舉「鞭笞」的奧巴馬政府正在痛定思痛。在華盛頓政壇重新洗牌後,奧巴馬在國內外重大方略中與共和黨人達成妥協已是必然趨勢。12月6日,奧巴馬不顧民主黨內部停止延長為富人減稅的呼聲,宣布與國會共和黨領袖達成一致,同意把前任總統布希推出的個人所得稅減稅政策延長兩年。此舉在民主黨內引起強烈反彈。為此,奧巴馬不惜放下身段,於12月10日將昔日政敵、前總統柯林頓請至白宮密商,隨後請柯林頓為其所做出的妥協舉措進行遊說。2010年的美國中期選舉已經打響了2012年總統大選的前哨戰。奧巴馬政府的執政作為將更加受到國內政治的掣肘。美國國會參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康奈爾已經直白地表示,他今後兩年的急務是確保奧巴馬不再當選。民意測驗專家、曾分別在卡特、柯林頓政府內任職的卡德爾和舍恩則公開呼籲,當此關鍵時刻,美國民眾有著強烈的危機感。在美國的政治體制中,面對如此巨大的政治分歧與經濟困境,執政與競選難以共容。在此情形下,奧巴馬應集中精力解決美國所面臨的問題,而不應分心於2012年的總統大選及政治鬥爭。奧巴馬在今年1月接受採訪時表示,他寧願成為一任真正出色的好總統,也不願成為兩任平庸的總統。但在中期選舉後,他對此話題三緘其口。2009年普利策新聞獎得主米查姆認為,「無論從現實還是從隱喻角度來看,中期選舉並不是評判奧巴馬的終結」。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