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料記載:陳勝稱王前後六個月,稱王后,住在陳縣。原來和他一起受僱傭給人家種地的人聽說他做了王,就來到陳縣,敲著宮門說:我要見陳涉。宮門令要把他們捆綁起來。他一再述說是陳王的老朋友,宮門令沒有捆綁他,但也不肯為他通報。陳王出來,他們便擋住道路呼喊陳涉的名字。陳王聽到喊聲,召見了他們,和他們一起坐車回到宮中。進入宮內,看見高大的宮殿和華麗的帷帳,他們驚嘆地說:夥頤,陳涉做了王好大的氣魄啊,楚國人把多叫做夥,後來天下流傳的 夥涉為王 這句話,就是從陳涉開始的,這些來客進進出出越來越放肆,隨便談論陳王以前的事情。有人對陳王說:客人們愚蠢無知,專門胡言亂語,損害你的威信。陳王就把那個亂說話的客人殺了。看到這種情景,其他客人也都隱退而去,從此就沒有親近陳王的人了。陳王人朱房為中正,胡武為司過,主管監督考察各級官吏。將領們攻佔了城邑,回到陳縣,凡是對朱房,胡武的命令不服從的,就抓起來治罪,把苛刻的監察當作忠誠。朱房,胡武不喜歡的人,不經司法官吏的審判,就擅自懲罰他們,由於陳王信任重用朱房,胡武這一類人,諸將就都不親近附倚他了,這就是陳王所以失敗的原因。


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以後,因為打著扶蘇項燕的旗號,很快得到了百姓的積極響應,紛紛前來投奔,所以起義部隊迅速發展壯大。

陳勝看到義軍的規模快速增長,隨即產生了自滿驕傲的情緒,其本身的階級侷限性也展露無疑,不久便自立為王,這與當初起義時打的祺號截然不同,所以引起了眾人的不滿,對其背信棄義,言而無信的行為十分不解,也使得與人民羣眾的關係也漸漸疏遠。

由於起義隊伍魚龍混雜,不和諧因素紛紛擾擾,內部矛盾逐漸加深,陳勝聽信讒言,用人不當,以至吳廣被自己人殺害後,更加促使了義軍隊伍軍心渙散,鬥志全無。

再者,起義軍大多由農民組成,缺乏軍事素養,只是依靠人多勢眾,而秦國不得民心,秦國軍隊毫無抵抗力,才能取得勝利。所以內卻一旦出現不團結的分裂現象,隊伍立即變得混亂不堪,戰鬥力急劇下降。再加上軍隊領導人缺乏軍事素養,指揮不力,所以很快被有勇有謀的章邯率領的囚徒軍隊擊潰,也是是必然的結果。最終陳勝也被叛徒車夫殺害。

陳勝吳廣的起義雖然失敗,但他們就像火種,已經把反秦的大火點燃,秦國最終還是逃避不了滅亡的下場。


陳勝的真實身份,有些可疑。

我們知道,在秦末那個年代,讀書識字,很多人連個像樣的名字都沒有,而讀書識字的人,就更少了。

而陳勝,卻能說出,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中話來。

可以判斷,陳勝不是個普通老百姓,而極有可能,是六國的貴族後裔,隱姓埋名,以務農掩蓋身份。

陳勝通過起兵造反之後,迅速稱王,這個時候,舊式貴族的毛病顯露出來了。

其一,冷酷刻薄,由於本質上還是屬於舊式貴族的思維,不能夠團結下屬,對待下屬猶如家奴,得不到將領們的擁護。

其二,目光短淺,觀察陳勝稱王之後的所為,可以說乏善可陳,既沒有推翻暴秦的決心,也沒有救民於水火的大志,醉心於建立自己的軍事割據王國,這違背了大部分跟隨他起義人民的初心。

其三,陳勝稱王之後,遭到了秦朝的嚴厲打擊,過早的暴露稱王的野心,使得秦朝將其列為帝國最大的威脅,調集了精兵強將對其圍剿,加速了其團體的覆滅。

綜上所述,陳勝由於其舊式貴族的習氣,也缺乏亂世梟雄所必須的雄才,在倉促間成為了義軍領袖,但是德不配位,最終被歷史的洪流所吞沒,的確令人唏噓。


原因如下:第一,陳勝沒有長遠的的戰略目標,目光短淺,開始起義就迫不及待的稱王,修建宮殿,設置百官,不願意擁立六國的王室後裔,導致諸侯離心。第二,陳勝得勢後,變得驕傲自大,違背「苟富貴,勿相忘」的諾言,殺死舊時夥伴,氣走自己的岳父,不信任手下將領,賞罰失當,使很多將領背叛他。第三,作戰能力不行,陳勝和手下大多是農民出生,而對手可是秦國的名將章邯


看過一本書,說農民起義,其實就是一羣盲流暴動,本身沒有政治企圖,也不知道如何規劃。所以農民起義想要成功,必須是「流氓+士人」的結構,士人出謀劃策,流氓來執行它,劉邦如此,朱元璋如此......陳勝吳廣開創了農民起義的先河,卻沒有得到士人的支持,就好像一個強壯的人,光有強壯的四肢卻沒有大腦,註定是成不了大事的。就像當今的人一樣,腦袋是個好東西,但不是誰都有。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