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村年輕人進城務工,農村由此正面臨著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家裡的老農又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無法照顧全部的土地,所以在我們農村當地,很多農戶家裡都是只種自家愛吃的莊稼,比如家裡老人喜歡吃玉米,可能就會在地里種上幾畝玉米,只供自家食用,剩下的土地就全都荒廢著,無疑算是一種浪費。 所以,有些農戶為了避免這種浪費,就想將手裡的土地流轉出去。 我覺得農村的土地還是流轉出去好,我的家鄉在南方山區,所以每家的地並不多,不過我們村的土地大多都流轉出去了,就留了一些菜地,因為農村不種菜生活會失去一些色彩。現在村裡的人都在想方設法去找活做,大多是建築工,修路工,雖然很苦很累,但是肯乾的話,一個月收入大幾千是有。種地一年到頭的管理,到頭來可能收穫的並不多。如果就在家靠這幾分地生活,收入會很少,現在社會開支大,什麼都漲價了,農村想要發展農產品,需要規模化發展

農業以那種自給自足的方式,是難以把農產品賣出去,獲得收益了。把土地集中起來,交給有能力的人去種植去經營,才能更好的發揮土地的作用。


 一、種地嚴格來說已經是虧錢

  來看看現狀吧:這是我們這裡一大片農田,就在角落這裡,種了一點點油菜。

  油菜的在天氣條件特別好的情況下畝產約300斤一畝,上圖約0.5畝,一年產量為150斤油菜籽。油菜籽出油率為30%左右,150斤油菜籽出油約為45斤菜籽油。45斤菜籽油按照當今市場價6元一斤,價值為270元。

  這270元還需要除去70斤化肥錢,也就是產值200元。200元,需要6個月時間,共挖田,除草,栽苗,收割8個工,每天約為25元。

  以上數據為種植0.5畝的數據,現在農村一般家庭也就2-5畝地,按照全部種植上油菜,大半年的收入也不超過1000元?

  我們再看一組數據,在農村做農工,泥工:180元一天。粉刷工:250元一天。零工:120-150元一天。

  看完這個數據,誰還願意種地(種水稻也一樣)?一個農民在外面做農工10天,就可以掙回大半年的種地所得。這也是農村人越來越少,城裡人越來越多的原因,在城裡生活的在艱苦,哪怕住涵洞,睡橋下,掙的錢也比農村多。

  二、糧油被低價控制,種地積極性不高

  國際四大糧商控制著很多國家的糧油,轉基因糧油在中國更是逐步呈壯大趨勢,農民朋友很少會意識到這些問題,他們能感受到的就是糧食價格低,在農民心裡,吃飯已完全不成問題。糧食價格低一方面是國家控制,一方面是以廉價產品替代著。

  三、社會福利差,生活壓力大

  70年代,生個病,一隻雞就可以了;80年代,生個病,一隻豬就可以了;現在這年代,生個病?一棟房子就可以了。

  這比喻難免有些誇張,但是誇張的背後卻無情的折射出了社會的福利問題。農民生不起病,小病可能花去大半年的辛苦錢,大病則是一輩子的積蓄還不夠,這些時候你是不可能看到紅十字會的,因為他們只會出現需要你捐款的時候。

  70-90年代,老了,好幾個兒女輪流供養,現在這年代,老了,兒女不需要老人幫助就算不錯了,買房買車,養孫兒,孫女,哪裡都是大開銷。

  所以在農村即使到了該享受下生活的70歲了,依然還是辛苦的去做些零活,因為要養活自己或是減輕兒女負擔,很可謂天下父母心呀。

  四:年輕人不願待農村,傳統農業出現斷層

  年輕人現在都在大城市拼搏,歸根結底還是生活壓力的問題,不出去上班,打工,養不活一家人,傳統農業掙不到錢,風險還大。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壓力等各方面原因逼迫年輕人往外擠。

  當然也有少部分人選擇傳統農業,並做成功了,但是那是少數,對大體影響力還不夠。

  農民不種地了,會帶來哪些效應?

  一、地將被收回,這些地將被資本化

  就以最近的我們這裡為例,2015你年,國家弄了一個旅遊項目,需要600畝地在我們當地種荷花供觀賞。每畝田一年的租金為600元,租期為15年,很多農民都簽訂了合同,但是這15年期間可以發生很多事情。

  首先農民不會關心這地到底是否會被種植荷花,是否真的是旅遊項目?為什麼在國家經濟這麼不景氣的情況下,還投入這麼大做偏遠農村的旅遊? 其次農民無法確保這15年政策如何發展,他們的地15年後是否還是他們的地?

  通過變相的資本回收地,成為了當前農村大力發展農業的基調。但是這些地將被開發,掠奪成什麼樣?只能拭目以待。

  二、農民的生活成本將會更高

  想想中國農民都不種地了,中國人吃什麼?

  當然會有種糧食的公司會來承擔這一責任,但是種植的是什麼,就需要商榷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轉基因會成為種植的主流,米和油的購買成本降低了,農民的生活看似好了,實際吃這些轉基因食品,附加生活成本反而高了許多(醫院將成為生意最好的地方)。不光是農民,中國人民的生活成本都將間接的提高。

  三、殃及子孫

  土地被流轉後,資本入駐,同時也是大量土壤,水質的污染入駐,這些地,這些水他們最大化的榨取十幾年後,交還後,已經變成了一塊殘喘的土地,這些地還需要承載子孫們的生活。誰來消化這些殘留,這些污染?我們的子孫啊,也是我們自己啊。


這個問題太普遍了,除了偏遠山區,地塊小或梯田。

平原決絕大部分全轉包了,有人說撂荒了,那是扯蛋,誰捨得一畝轉包可收入幾百元,在加上國家給的二百元一畝地的補貼款。

憑良心,實話實說,有許人在城裡,家還農村的,農民除了大院中種點菜,還有種地鋤草耪地嗎?還有用鏈刀收割的嗎?

也有地太少了,僱人不合算,農村懶漢比以前多了多少人,賭徒多了不了,農村人三高症,肥胖症增加以不成比例了,這就是目前一部分農村人。

人是越吃越饞,越待越懶。

人有幾個知恩圖報的?老區農民還在奮鬥,山區依然挺窮,為啥叫精準扶貧,就是不扶懶人。

凡怨天丶怨地丶怨爹娘的和怨社會不公平的,有一個是有文化丶有文憑丶有技能丶能吃苦的勤勞奮進的人嗎?

農村,特大村萬八人,小村幾百人,中村三二千人。

有出息的全走了,剩下是極少數,村村如此。

道理全明白,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人想過好日子,但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哭窮丶罵街丶仇富丶羨慕嫉妒恨丶眼熱別人同村同齡人,沒用,凡你不努力,你不勞動,錢不會到你手裡,你咋生氣也沒用,妒賢嫉能發不了財,只有干真事干實事才能過上好日子。


很多農民朋友之所以會把自家的土地流轉出去,而不再親自耕種,最主要的原因有兩點,第一,自己找到了其他的賺錢方式,比如說外出務工,或者是在家做生意,種地已經成為一種拖累。

第二,很多農民對種地所帶來的收益下降以及收入驟減非常失望,所以面對這樣的情況,他們也選擇了外出務工或者是做其他的工作。

在30年前,我國農村地區有九億農民來種植大約20億畝耕地,當時幾乎家家戶戶的勞動力都以在家務農為主,所以在那個時候幾乎沒有農村家庭願意將自家的土地流轉出去,或者是交由他人來耕種。而到了現在,我國農村地區的農民數量已經減少至七億人,而且在其中間還有大約三億人處於常年外出務工狀態,真正在農村堅持種地的人數不足四億人,所以這也就導致農村地區很多耕地處於無人打理和耕種的狀況,所以交由其他人來進行流轉耕種也是一種很好的辦法。土地流轉已經成為我國農村地區的新常態如今,在我國的農村地區,土地流轉的現象越來越常見,截止到2018年,我國18億畝耕地中有超過八億畝土地處於常年流轉狀態,約佔我國耕地總面積的45%左右,這也就相當於我國大約有一半左右的耕地被農民流轉出去。以我的家鄉河南省東南部某鄉村為例,全村不足500畝耕地中大約有200畝以上被同村的鄉親或者其他村的親朋好友所耕種,而且所佔比例也超過了40%,因此不管是從全國範圍來看,還是大多數糧食主產區而言,土地流轉已經成為一種常態,而且在更多時候得到了農民朋友的認可和支持。

土地流轉成為我國未來農村耕種的新趨勢從我國的農業發展走勢而言,土地流轉是一個未來趨勢,也是我國農業發展的方向,但是,深究其背後,其更多時候是凸顯出大多數農村家庭的無奈,因為以家庭的農業種植情況以及方式來看,美嘉的吉姆耕地在每年的糧食作物作過程中所獲得的收入做及整體收益太低了,所以與其辛辛苦苦種地,一年賺不了幾個錢,不如把自家的土地流轉出去,讓別人來中,在此過程中,自己不用幹活也能收取土地租金,還不耽誤做其他工作賺錢,可謂是一舉多得。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國農村地區今後還會有更多的勞動力湧入城市,從土地中釋放出來,所以再此也就註定了農村地區的勞動力數量將會進一步減少,而土地流轉將會變得更加集約,從事農業種植人口的人均耕種面積也將進一步擴大,從這一點而言也符合我國未來農業規模化種植的發展,是值得提倡和推進的。


能流轉當然是好事,流轉土地多少還有點收益,問題是阿洪家的土地不收租金,免費送給別人種也送不出去。為了確保土地不拋荒,阿洪家的土地免費問起送鄰居耕種,還欠人家好大人情似的。

為什麼現在有些農民會把土地流轉出去,為什麼自己的地都不種了?

種地賺不了錢。

如今靠種地賺錢是非常難的,種子化肥成本高,種地幸苦,糧食價格又低,如果核算種子化肥及人工成本,很多農民種地不但賺不了錢,而且是虧損的。現在在家種地的人都是沒辦法出門打工的老年人,一般來說,能打工的人,能不會選擇在家種地。

有路子的農民願意流轉土地。

現在的農村年輕人,要麼出門打工,要麼選擇做生,打工一個月最低也能掙兩三千,一年隨便也能掙兩三萬,做生意要麼做破產,破產了大不了繼續打工,一但做生意上路了,做生意賺錢比打工強幾倍。而種地雖然不缺糧食吃,但愁錢用,費盡苦力種一畝地,一年純收入超不過1000元,種20畝地一年純收入超不了20000元,何況農村沒幾家人有20畝土地。所以,能打工的人絕對不會種地,能做生意的人都不打工,只有沒辦法的老年人才會在農村種土地。所以,有路子的人都願意將土地流轉。

能流轉總比送人種或者拋荒好。

很多出門在外打工、做生意的人,農村的田土要麼送人做,要麼拋荒,如果能流轉出去,誰又願意送人拋荒呢?土地流轉給別人,多少還能收收點租金,送人做有時還倒欠人家人情,拋荒時間長了,土地承包經營權就沒了,即使村集體不收回土地,荒廢時間長了,相當於退耕還林了。土地流轉政策能夠有效利用土地資源,防止土地荒廢,同時增加農民收益。當然對於沒有能力出門打工的農民,他們是不願意將土地流轉給別人的。

總之,對於有路子外出打工做生意的農民都願意將土地流轉出去,一是可以增加一份土地流轉收益,二是打工做生意又可賺錢,一取兩得。沒有打工創業能力的農民才不願意流轉土地。

感謝閱讀!喜歡阿洪文章的朋友!記得幫忙點贊、評論、轉發,關注農人阿洪,了解更多三農趣事。


關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多方面引起的,主要原因土地流傳出去是農民感覺著比自己種著划算才流轉出去的。有於農民種地無有收入,年輕人又沒有人喜歡種地,就是種他們也種不好,現在農村都是七八十的老農民在種地,隨著他們的年齡增加,也種不動了,不如流轉出去多少給點錢算了,比荒著強,這是現在大部分流轉土地農民的想法。

象我地的土地流轉就和別的地方不一樣了,因為我地的地段比較好,離開發區近,承包高是掛著將來開發賠償的,但是承包款也高的多,我地農民也算了,要是將來真的開發了,承包人是會賺到一筆錢,要是將來不開發,或者出現別的情況,這些承包戶,不但這些年收入連本都保不住,還要賠上一大筆錢。我地的土地流轉和其它地方完全目的不一樣。這等於是我地群眾和承包戶都是在睹,如果不開發我地農民盈了,因為自己種也收入不了這麼多,這就看誰最後是盈家了。


在農村二輪土地延保後,農村的土地實行30年不變,在村集體沒有機動地的情況下,實行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地的原則。

為什麼現在農民都把土地就轉出去,自己不種了?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土地零散,以前分地,都是按照一級,二級,三級等分的,比如一個村每口人總量是1.2畝,家中有4口人,各種地平均分,最大的一塊地也就1.6畝.而且分布在好幾個地方,收鍾都不放長。

2農業收入低,糧食作物不值錢,如上例,4口人總共4.8畝全部種植小麥,畝產1000斤,每斤1.5元,那麼土地收入是7200元,按2年3季算,每年土地收入也就是10800元,除去化肥、農藥、種子.、機械所剩寥寥無幾,打工按每天150元,一個月就是4500元,

通過上述分析,全家4口人的土地收入,趕不上1個人打工的2個月收入,所以在保留土地權利的情況下,不如就轉出去打工,而農村合作社在大面積成方連片種植情況下,可以增加收入,一舉兩得。


農民種地的成本構成發生著重大的變化。改革開放初期的時候,種子和化肥是種地的主要成本。之後,機耕服務費佔了大頭。現在人工是最重要的支出。如果家裡有六七十歲的老人,身體尚可,就完全可以自己料理自家的幾畝耕地。但如果沒人能夠管理,本來在外邊打工,播種收穫的時候都要請假回家料理耕地就不划算了。

一般種一畝地純收入五六百元,如果租出去地租收入也有三四百元,利潤的損失每畝地大約一兩百元,一家有六七畝地,自己種地和租出去相比,收入相差也就是千八百元。如此算來就不如將地委託給別人,安心打工。惦記著家裡的幾畝地,一個生長季節回來兩三次,誤工費、路費、不能連續上班帶來的無形損失,遠不止一千元哪!


土地流轉已實行多年,在我們這裡很多村把土地流轉了出去。流轉出去的土地,基本是土質好、水源好的地塊。從整體來說,流轉土地對承包大戶,對農民都有好處。

現在農民僅靠種植糧食作物,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如:一個壯勞力種上5畝地,既使玉米、小麥一年種兩季,也掙不了10000元(不算工錢的情況下),還不如外出打工3個月掙的錢多。而種植經濟作物,如建大棚、高科技農作物,雖掙錢,但只有極個別的農民懂技術會管理,並且不懂得現在的營銷策略,既使種出好的商品,也未必賣出好的價錢。所以只能圍著種糧食打轉。如果將地棄之不管,覺著可惜,畢竟是農民的生存之本。在這種情況之下,農民迫切需要轉型,把地流轉出去。因為流轉出去的土地還是自己的,只是在限定的時間裡有別人代為耕種。土地流轉後,農民不但可以得到承包費,在樂意的情況下還可以給承包戶打工掙錢。於是,在兩願意的情況下,就順理成章地流轉給了承包大戶。

承包戶流轉到的土地後,種植經濟作物較多,如水果大棚、蔬菜大棚等。因為這些人掌握技術,人脈廣,不愁銷路。再加上僱用當地在家的婦女勞力,工值低,所以特別掙錢。既使種植糧食作物,由於連片種植,機械化利用率較高,省工省力,所以也能掙錢。

我們這裡流轉的土地,是有村委辦理:村委和村民簽訂合同後,再和承包戶簽訂合同,這種模式比較穩妥。盡量不要農民和承包戶直接簽合同,以免日後發生糾份不容易處理。總之,土地流轉比較適應現在的發展,對農民對承包戶,可以說是雙贏。


自從1980年土地承包到戶之後,土地經營權由農民自己來支配,逐漸出現土地流轉,尤其近幾年,土地流轉的面積呈逐年上升趨勢,以本地為例,全縣209萬畝耕地,2019年統計的土地流轉面積已經上升到126萬畝,達到60%以上,比2018年增長了3.5個百分點。那麼為什麼一些農民寧可把土地流轉出去,也不自己種呢?分析一下主要有這樣幾種情況:

一、因為一些農民舉家搬遷的原因。在農村現實中,有一些家庭早在80、90年代的時候就有因為外地有親戚等原因,近幾年這種情況也屢有發生,舉家搬遷到外地打工或者經商,土地就會流轉給當地的親戚或朋友耕種。這種情況佔比大約佔流轉面積的20%左右。 二、主要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守老人或婦女無力耕種土地。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因為家裡的主要成員外出打工,或者經商做買賣,常年在外,而留在家裡的都是一些老人、婦女和兒童,根本種不了地,所以只能把土地流轉出去。這部分面積大約佔整個流轉面積的25%左右。

三、因為部分地區承包面積小,耕種土地的收入滿足不了生活需要。這種情況在南方省份較多,因為在江浙、山東、兩廣、雲貴等一些土地面積較少的地區,人均分得的承包田多則1、2畝,少則3、5分地,一家三口人也分不了多少地,與其留下個人種地的收入,還不如出去打一個月的工賺的多,所以絕大部分人選擇了流轉,有的偏遠山區、土地瘠薄的地方,有可能還流轉不出去,極個別的有撂荒的現象。邊種因為土地面積少而不值得經營的情況佔比也是不少的,大約會佔到流轉土地面積的35%左右。

四、生產水平的提高,推動了土地規模經營。主要是由於近些年來,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特別是東北地區,在玉米、大豆、小麥生產過程中,基本上是全程機械化,就連水稻生產,除了育苗期間用工量稍大一點外,播種、插秧、噴葯、收穫等重要生產環節也都是機械化作業。這種情況下,如果全是外雇車輛,費用還大,不划算;如果種的地面積不大,再準備一些農機具就更不划算了,這部分面積應占流轉面積的20%左右。

總之,農民自己不種地,把土地流轉出去的原因很多,除了上面提到的幾種情況之外,還有一些如陪讀、搞第三產業等原因。目前看,土地流轉應是農業轉型的一個必然過程,產生流轉的一個根本核心就是種植效益的問題,種植效益不高應是土地流轉的內在因素。以上為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