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幹地區民族、宗教、語言太過複雜,又是歐亞兩大洲交匯之處,所以矛盾和衝突非常巨大。

先來看看巴爾幹地區有哪些國家。全部領土在巴爾幹半島的國家有: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科索沃(現在全球已有100多個國家承認科索沃為獨立國家)、馬其頓、黑山。部分領土在巴爾幹半島的國家有:羅馬尼亞、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斯洛維尼亞、希臘、義大利、土耳其。其中希臘有80%的領土在巴爾幹,塞爾維亞有65%的領土在巴爾幹、克羅埃西亞有54%的領土在巴爾幹 ,最少的是義大利,有0.1%在巴爾幹,其次是土耳其,有3%,然後是羅馬尼亞,只有5%。

再看民族和語言,屬於斯拉夫語的有保加利亞、馬其頓、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文洛尼亞、波斯尼亞;屬於義大利語族衍生出來的羅曼語的有羅馬尼亞語;另外還有阿爾巴尼亞語、希臘語和土耳其語。

宗教也是比較複雜的。東正教徒占絕對優勢的國家有希臘、塞爾維亞、保加利亞、馬其頓、黑山;天主教徒占絕對優勢的國家有義大利、克羅埃西亞;伊斯蘭教徒占絕對優勢的國家有土耳其和科索沃。其它國家的宗教情況比較複雜凌亂,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伊斯蘭教徒51%,東正教徒31%,天主教徒15%;阿爾巴尼亞,穆斯林佔58%,基督徒有16.9%;斯洛維尼亞,天主教徒佔57.8%,其他宗教徒或無信仰者也有近一半。實際上克羅埃西亞和塞爾維爾基本上是同一民族,只不過一個信仰天主教,一個信仰東正教,一個採用拉丁字母,一個採用斯拉夫字母。

由於有複雜的民族和宗教狀況,而且並沒有哪一個宗教哪一個族群占絕對優勢,就使得宗教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銳,引常起動蕩。半島各族在衝突中又競相向半島外的同宗教或同種族的其他國家尋求外援,使得衝突和矛盾更加盤根錯結。

地理位置上看,巴爾幹是東西方交匯地區,歐洲帝國進入亞洲要經過那裡,亞洲帝國進入歐洲也要經過那裡,文化、國事上的衝突和碰撞自然免不了。中世紀後期,奧斯曼(土耳共)帝國崛起,大力向外擴張,變成地垮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其勢力進入巴爾幹半島,統治了很多地區幾百年。所以巴爾幹又變成歐洲帝國與亞洲帝國爭奪的地區,歐洲基督教國家與西亞伊斯蘭帝國的對峙,使得鬥爭又還具有了另一重宗教意義。

1914年戰爭中,奧匈帝國士兵槍斃塞爾維亞人。

巴爾幹各個基督教民族也不斷抗爭奧斯曼帝。1912然後到1913年先後發生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巴爾幹戰爭。1912到1913年,保加利亞王國、塞爾維亞王國 、希臘王國和黑山王國組成巴爾幹同盟對抗奧斯曼帝國,這就是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戰爭結束後,奧斯曼帝國在歐洲殘存的領土都被同盟奪占和瓜分,也促成阿爾巴尼亞獨立。在第二次巴爾幹戰爭是因為塞爾維亞與保加利亞對馬其頓 的主權有分歧,保加利亞在奧匈帝國支持下向塞爾維亞宣戰,但是被打敗了,塞爾維亞因此變得更強大,並與奧匈帝國結下樑子。因為保加利亞有奧匈帝國當後盾,塞爾維亞自然就得找同樣是斯拉夫人的俄羅斯帝國當外援,雙邊四國的矛盾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埋下了伏筆。

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薩拉熱窩事件」,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青年刺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