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小兵張嘎》中,老藝術家於紹康飾演了區隊長一角。這區隊長,即地區隊的軍事首長。這裡簡要介紹一下:

地區隊,是唯獨抗戰時的晉察冀軍區纔有的一級編製單位。其任務,是堅持一個地區(2-4個縣),支持和帶領該地區縣大隊、區小隊等地方武裝進行對敵鬥爭。地區隊屬地方軍,條件再艱苦也必須堅持本地區,不能像野戰軍那樣可以不受作戰地域限制的大範圍機動。

地區隊屬團級編製,但比正規軍的團要小很多,一般編4至5個連和1個特務連,兵力500至700人。這是理論上的,實際上比如第十軍分區的第三十五、四十三地區隊,多數情況下全區隊不超過300人。

地區隊有用數字表示的番號,也有用所堅持的地區賦予的番號。《小兵張嘎》所表現的冀中軍區的地區隊番號如下:

第六軍分區:第三十一地區隊,堅持寧晉、束鹿、衡水地區,也稱寧晉衡地區隊;第四十地區隊,堅持深縣、束鹿、衡水地區,也稱深束衡地區隊;第四十四地區隊,堅持趙縣、藁城、欒城地區,也叫趙藁欒地區隊。

第七軍分區:第三十二地區隊,堅持定縣、安國地區,也稱定安地區隊;第三十六地區隊,堅持藁城、正定、無極地區,也稱藁正無地區隊;第四十五地區隊,堅持晉縣、深澤、安平地區,也稱晉深安地區隊。

第八軍分區:第三十三地區隊,堅持任邱、河間、大城地區,也稱任河大地區隊;第三十七第區隊,堅持饒陽、武強、獻縣

地區,也稱饒武獻地區隊;第四十一地區隊,堅持青縣、滄縣、交河地區,也稱青滄交地區隊。

第九軍分區:第三十四地區隊,堅持任邱、高陽、安新地區,也稱任高安地區隊;第三十八地區隊,堅持之光、清苑地區,也稱之清地區隊;第四十二地區隊,堅持肅寧、博野、蠡縣地區,也稱肅博蠡地區隊。

第十軍分區:第三十五地區隊,堅持新城、容城、雄縣、定興地區,也稱新容雄定地區隊;第四十三地區隊,堅持永清、安次、固安、霸縣地區,也稱永安固霸地區隊。

可能有網友不解,怎麼會出現很多交叉?比如第三十一地區隊,堅持寧晉、束鹿、衡水地區,第四十地區隊,堅持深縣、束鹿、衡水地區。這是因為中共抗日武裝,並不按舊的行政區劃作戰,而往往在某幾個行政區的接壤處,也就是邊區活動。大戰略區比如晉察冀、晉冀魯豫、晉綏等等,也是如此。

《小兵張嘎》是藝術作品,沒必要考證其所表現的到底是哪個地區隊,但若有興趣對號的話,考慮到白洋淀地區的特徵,那麼就應該是第三十四或第三十五地區隊,也就是今天雄安新區那一塊,這與原著小說作者、13歲參軍的小八路徐光耀的戰鬥經歷是吻合的。

這又有一個理論與實際的差別問題,即你不要看地區隊是規定了作戰地域的,實際上並不這麼呆板,比如第十軍分區的三十五、四十三地區隊,就基本是在整個第十軍分區的地域內機動作戰,甚至個別情況下還會跳到第九軍分區的作戰地域內機動,並不限於在番號中所命名的幾個縣域內死抗。

因為冀中敵後環境特別的艱苦,地區隊極少全隊集中活動,基本都是以連(後改稱大隊)或排(後改分隊)甚至大班為單位分散活動。

這個「大班」,又是冀中軍區所獨有的一級編製。由於冀中軍區處在深遠敵後,又是一馬平川,敵強我弱的態勢十分突出,大部隊無法集中,有時以排為單位都無法活動,而若以班為單位活動,對付敵人又顯得力量不足,故而便催生了「大班」這樣的獨特編製。「大班」比排小,比班大,一般二十餘人。與班相比所不同的是,因為要獨立活動,要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這大班還建有黨的分支部。這個分支部也是獨創,它比支部小,又比黨小組大。分支部有分支書記,大班還有政治戰士,擔負著小型的政治指導員的職責。

地區隊不是民兵,是軍隊,是地方軍,但地區隊是不穿軍裝的。實際上多數地區隊,都是環境惡化時由正規軍脫下軍裝改編的。

冀中軍區是抗戰時期最艱苦的地區。五一大掃蕩後,環境特別惡劣,主力兵團無法立足,為保存實力大部外轉,整個軍區的正規軍只留下一個二十四團就地堅持。從這以後,一直到大反攻開始之前,在這塊燃燒的土地上度過黎明前最黑暗時段、又創造出無數經典遊擊戰例的抗日武裝,就是這十幾個地區隊、幾十個縣大隊、幾百個區小隊和幾十萬的民兵。

到了大反攻前,這十多個地區隊又全部穿上軍裝,並補充了縣大隊的戰士,成為正規軍的野戰團。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